[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讲)(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58.77 KB
- 文档页数:6
《狱中杂记》(满分6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文质论陶东风“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
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
“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
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
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
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
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都第五单元推荐作品《狱中杂记/方苞》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
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
2、理清写作思路、探讨本文的写作主旨。
2新设计
1、尝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理解文章所涉及的情景。
2、加大课程容量,培养自学能力。
3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4重点难点
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认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3、从该文中认识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作者及背景
1、方苞: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
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康熙四十五年进士。
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
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
在实践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虽然不很高,思想内容比较空虚,但大抵能够写得明白晓畅,在行文的结构、修辞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
2、背景
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
《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
戴名世在《南山集》《与。
《狱中杂记》【学习要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探究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注音。
遘牖瘳俾罹梏晷谳呿挢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死而由窦.出者(2)与饮食之气相薄.(3)鲜.不疫矣(4)此所以..染者众也(5)少.有连(6)苟.入狱(7)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8)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9)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10)别置一所.以羁之(11)此中可细诘.哉(12)然犹质.其首(13)贫亦罄.衣装(14)主者口呿.舌挢.(15)狱词无谋故..者(16)渫.恶吏忍于鬻.狱【反馈矫正】1.给下列字注音。
遘gòu 牖yǒu 瘳chōu 俾bǐ罹lí梏gù晷guǐ谳yàn 呿qū挢jiǎ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死而由窦.出者:孔穴,这里指监狱墙上打开的小洞。
(2)与饮食之气相薄.:迫。
(3)鲜.不疫矣:很少。
(4)此所以..染者众也:……原因。
(5)少.有连:少,通“稍”,稍微。
连,牵连。
(6)苟.入狱:如果。
(7)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量,估计,衡量。
剂,契券,字据,这里指作为要挟的依据。
(8)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傥,通“倘”,如果。
(9)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定罪。
正,治罪。
(10)别置一所.以羁之:所,处所。
以,表目的的连词。
(11)此中可细诘.哉:诘,追问。
(12)然犹质.其首: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质。
(用……作抵押)(13)贫亦罄.衣装:罄,用尽。
(14)主者口呿.舌挢.:呿,张口。
挢,伸举。
(15)狱词无谋故..者:谋故,谋杀。
(16)渫.恶吏忍于鬻.狱:渫,污浊。
鬻,卖。
☆课堂探讨☆要点一: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探究活动】写出下列各词在句中的含义。
作作而言曰此疫作也矜经秋审入矜疑若自矜诩叩余叩所以以手叩门扉曰易是疾易传染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质每质狱词然犹质其首其其极刑其伤于缚者即即幸留,留数月乃瘳即夕行步如平常差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差强人意【教师释疑】注意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重点诗词要积累,虚词要注意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平时注意积累典型例句,答题时可以经典例句对应。
真正的智者,往往会站在一个高度上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获得一种对生活的深入的理解。
今天,我们就在《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两篇文章中两位哲人的思维里,体验这种感觉。
1.作家作品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
汉族,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清康熙年间,方苞曾因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下狱。
在狱中,作者目睹了刑部监狱的阴森恶劣,百姓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枉法、草菅人命等。
出狱后,他根据自己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写作了这篇文章。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其小品文成就尤为突出。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
作者出身于官宦世家,前半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后“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甚至到了“不能举火”的地步。
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乡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这篇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2.背景解读《狱中杂记》: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
《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
戴名世在《南山集》《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
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
方苞也因为《南山集》作序及藏其书版于家,被捕入狱。
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
本文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陶庵梦忆序》:本文是张岱为自己的文集《陶庵梦忆》所作的自序。
该文集中,多为回顾自己过去豪华生活之作,而作者写此书时,已穷困潦倒,两相对比,不由人不生慨叹,如大梦方醒,犹忆梦中美境,眷眷不能舍,又自知其不可复得,于是故作潇洒幡悟貌,将一切归之因果,归之大梦。
《狱中杂记》
【学习要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探究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遘牖瘳俾罹梏晷谳呿挢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死而由窦.出者
(2)与饮食之气相薄.
(3)鲜.不疫矣
(4)此所以
..染者众也
(5)少.有连
(6)苟.入狱
(7)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8)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
(9)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
(10)别置一所.以羁之
(11)此中可细诘.哉
(12)然犹质.其首
(13)贫亦罄.衣装
(14)主者口呿.舌挢.
(15)狱词无谋故
..者
(16)渫.恶吏忍于鬻.狱
【反馈矫正】
1.给下列字注音。
遘gòu 牖yǒu 瘳chōu 俾bǐ罹lí梏gù晷guǐ谳yàn 呿qū挢jiǎ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死而由窦.出者:孔穴,这里指监狱墙上打开的小洞。
(2)与饮食之气相薄.:迫。
(3)鲜.不疫矣:很少。
(4)此所以
..染者众也:……原因。
(5)少.有连:少,通“稍”,稍微。
连,牵连。
(6)苟.入狱:如果。
(7)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量,估计,衡量。
剂,契券,字据,这里指作为要挟的依据。
(8)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傥,通“倘”,如果。
(9)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定罪。
正,治罪。
(10)别置一所.以羁之:所,处所。
以,表目的的连词。
(11)此中可细诘.哉:诘,追问。
(12)然犹质.其首: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质。
(用……作抵押)
(13)贫亦罄.衣装:罄,用尽。
(14)主者口呿.舌挢.:呿,张口。
挢,伸举。
(15)狱词无谋故
..者:谋故,谋杀。
(16)渫.恶吏忍于鬻.狱:渫,污浊。
鬻,卖。
☆课堂探讨☆
要点一: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探究活动】
写出下列各词在句中的含义。
作
作而言曰
此疫作也
矜
经秋审入矜疑
若自矜诩
叩
余叩所以
以手叩门扉曰
易
是疾易传染
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质
每质狱词
然犹质其首
其
其极刑
其伤于缚者
即
即幸留,留数月乃瘳
即夕行步如平常
差
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差强人意
【教师释疑】
注意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重点诗词要积累,虚词要注意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平时注意积累典型例句,答题时可以经典例句对应。
【讨论明确】
作
作而言曰神情激动
此疫作也发作
矜
经秋审入矜疑怜悯、惋惜
若自矜诩炫耀
叩
余叩所以询问
以手叩门扉曰敲击
易
是疾易传染容易
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更改
质
每质狱词询问,评判
然犹质其首以……作抵押
其
其极刑代词,其中
其伤于缚者代词,那些
即
即幸留,留数月乃瘳即使
即夕行步如平常就在(某时某地)
差
何必更以多寡为差等级
差强人意差:程度副词,勉强,尚,略。
【课堂提升】
1.根据文意推断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②以杜君言泛.讯之③然犹质.其首
④矢.溺皆闭其中⑤少.有连,必多方钩致⑥止.主谋一二人立决
【答案】①剂:勒索的标准。
②泛:广泛、多方。
③质:抵押、抵押品。
④矢:通“屎”。
⑤少:通“稍”,稍微。
⑥止:通“只”。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实词、虚词和通假字。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有一组的意义和用法是相同的,将其找出并说明理由:
A.①有洪洞令社君者,作.而言曰②此疫作.也
B.①每薄.暮下管键②与饮食之气相薄.
C.①多潜易.之,增减要语②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
D.①凡死刑狱.上②奸民久于狱.
E.①盖以律非故.杀,必久系②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修候
【答案】C
【解析】
3.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①牗.其前以通明②鲜不疫.矣
③必械.手足④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⑤予我千金,吾生.若⑥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答案】①②③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①牗(窗户),开窗户;②疫(疫情、疾病),生病;③械(刑具),戴上刑具。
④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差别、区分对待的标准。
⑤生:使动用法,使……生还(活下来)。
⑥枉:使动用法,使……受冤枉。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语法特征进行辨析。
4.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②其骈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
③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④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⑤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
【答案】①被动句,余(被关押)在刑部狱。
②判断句,那些接连死去的囚犯,都是……的人。
③宾语省略句,使(他们)困苦不可忍。
④介宾短语后置句,“在捆绑时受伤”。
⑤介词省略句,(与)我同时被捕……的三个人。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文言句式都有哪些,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
5.翻译下列句子
①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
②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
矣哉!
④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
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
【答案】①监狱里有个老规矩,天亮了才开锁,正当夜里,活人跟死人脚并脚头靠头地躺卧,没有办法避开,这就是很多人染病的原因。
②只有(那些)非常贫穷无依无靠的犯人,才戴上刑具关押一点也不宽容,还把他们作为关押的标准来警告其余的犯人。
③贪官污吏忍心干贪赃枉法的事,不值得谴责;
可是治狱之道黑暗,好官也多把让死刑犯免去一死当做功德,却不追究那些案件的真相,他们使好人蒙受冤枉,也厉害得很哪!④有些奸诈的人长期关在监狱里,同狱卒内外勾结,着实捞了些钱财。
山阴县有个姓李的,因杀人入狱,每年都捞到几百两银子。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内容。
【探究活动】
1.牢狱生存条件之差表现在哪里?
2.狱吏是如何贪赃枉法的?
3.描述监狱里的黑恶势力结成的网。
4.归纳主旨,本文的主题有何普遍意义?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要求用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讨论明确】
1.二百多人挤在一排没有窗户的狭小暗室里,吃喝拉撒都在一处,人死后不能及时处理,传染病动辄流行。
2.恣意妄为,制作伪章,篡改公文,甚至调换主罪者名单,即使是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法律之正义公理荡然无存。
3.主管官员管理着狱中囚犯的一举一动,囚犯的命运可以说是直接操纵在他们手上。
监狱中的狱霸虽然他们本身也是囚犯,但他们与狱吏内外勾结,也能赚大钱。
作者笔下的狱霸最后都乐不思蜀了,这一奇怪现象足可见封建牢狱黑暗之一般。
4.本文表现吏之毒与民之苦,吏毒则民苦,而造成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一个“利”字(不当之利),这既是清朝监狱黑暗的根源,又是封建王朝黑暗的根源,实质上也是绝大多数黑暗时代罪恶的根源,可以说,文中之“狱”是黑暗时代的缩影,是“利”字之恶的典型。
【课堂提升】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⑥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②④和“胥吏”无关。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
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
为这样的事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事实,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