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学设计3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一:新闻报道分析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新闻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新闻报道的能力。
3. 增加学生对时事新闻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2. 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3. 分析和评价新闻报道的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闻报道特点和结构(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内容和结尾等部分。
3. 阅读新闻报道(15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新闻报道分发给学生,让其阅读并标出标题、导语、主体内容和结尾等部分。
4. 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5. 讨论并评价新闻报道(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享给全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拓展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新闻报道,扩大对时事信息的了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继续进行新闻报道的阅读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对新闻报道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闻报道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在拓展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增加了对时事信息的了解,提升了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新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新闻报道;3.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新闻信息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新闻报道的结构;3.新闻写作的要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新闻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的来源、内容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2.新闻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内容。
接下来,教师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的信息是否具有新闻的特点,比如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等。
3.新闻报道的结构(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新闻报道的常用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组织方式和写作技巧。
4.新闻写作的要点(3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分组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的要点。
教师讲解新闻标题的撰写规范,包括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新闻内容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新闻素材,撰写简短而准确的新闻报道。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点。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多了解各类新闻,提高自己的新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学生完成的新闻写作任务的质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和报道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提高其新闻写作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媒体或新闻社团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图片素材;3.新闻报道的样本。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能够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3)能够提取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和要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新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闻的关注和兴趣;(2)培养学生对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的尊重和追求;(3)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新闻的定义和作用;(2)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全面性。
2. 新闻的结构和要素(1)新闻吸引读者的注意;(2)新闻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3)新闻主体:详细报道事件的经过和细节;(4)新闻结尾:总结全文,提出观点或建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新闻;(2)激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介绍新闻的定义和作用;(2)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全面性。
3. 分析新闻的结构和要素:(1)讲解新闻的作用和写作技巧;(2)讲解新闻的作用和写作技巧;(3)讲解新闻主体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4)讲解新闻结尾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阅读一篇新闻,分析其结构和要素;2. 让学生找出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和要点;3. 让学生评价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
五、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新闻写作练习;3. 学生互评,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新闻结构和要素的掌握情况;3. 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情况。
六、教学内容3. 新闻的写作技巧和风格(1)新闻语言的特点:准确、简练、客观;(2)新闻写作的技巧:引语的使用、事实与评论的平衡、悬念的设置。
4. 新闻价值观和职业道德(1)新闻价值观:真实、客观、公正;(2)新闻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保护隐私权、避免歧视和偏见。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闻两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了解新闻稿件的组成部分和写作要求;掌握阅读新闻稿件的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闻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新闻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新闻稿件的组成部分和写作要求。
3.阅读新闻稿件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几个新闻标题,引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和话题。
例如:“你对新冠疫苗有什么看法?”、“最近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你听说过吗?”等。
2.知识讲解(15分钟)a.介绍新闻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新闻是反映社会热点、客观真实的事实报道,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公正性和社会价值性等特点。
b.分类介绍新闻,如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科技新闻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分类的新闻关注的内容和角度有所不同。
3.组织活动(30分钟)a.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新闻稿件进行阅读和分析,按照新闻的五个W(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一个H (How)进行整理。
b.小组展示: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解读新闻稿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引导学生讨论并激发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教学反思(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检查学生对新闻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讨论,观察学生对新闻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可以采用问答、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进行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
六、拓展延伸1.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的新闻报道,组织学生撰写自己的新闻稿件。
2.可以参观媒体机构,了解新闻生产的流程和技术。
3.可以邀请新闻从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或座谈会,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见解。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生难字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两则新闻的写作意义。
2.通过比较了解新闻的不同特点。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学难点:品味精练准确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背景资料,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介绍新闻背景,感知新闻内容,抓住新闻要素,理清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特点。
一、课文导入(有感情地朗诵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宏大的战争场面,感受这场伟大的正义的战争。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教师补充,明确渡江战役背景。
2.字词学习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要素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在文中的示意图上画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并分别标明渡江时间、人数、地点。
3.复习记叙的六要素,并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
3、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
3、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有关解放战争以及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给加粗字注音:横渡(héng)荻港(dí)溃退(kuì)锐不可当(dāng)协定(xié)抵抗(dǐ)泄气(xiè)督战(dū)歼灭(jiān)要塞(sài)阻塞(sè)瓶塞(sāi)2、解释词语:横渡:从水流的流向垂直的方向渡过江河。
均是:都是。
均:全,都。
溃退:败退。
溃:溃败。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二、导入,解说新闻发生的背景可以由学生上来放映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由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了22年的南京。
第四野战军的一个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到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了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
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
三、介绍新闻有关的知识1、新闻的概念: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新闻的分类;3.新闻报道的结构和要素;4.新闻的写作技巧。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闻的概念(20分钟)1.通过展示一则有趣的新闻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世界上最大的蛋糕被制作出来了!”2.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新闻的理解和定义。
3.介绍新闻的定义和特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Step 2: 讨论不同类型的新闻(20分钟)1.介绍不同类型的新闻,如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
2.随机抽取一些新闻分类,让学生分组讨论该类新闻的特点和常见内容。
3.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Step 3: 学习新闻报道的结构和要素(30分钟)1.介绍新闻报道的结构:标题、导语、正文、结尾。
2.分析一则新闻报道的结构和要素。
3.让学生分组选择一则新闻报道,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其结构和要素。
Step 4: 学习新闻的写作技巧(30分钟)1.分享一些新闻的写作技巧,如“倒金字塔原则”、“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等。
2.让学生分组进行新闻写作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事件,根据学到的写作技巧,撰写一则新闻报道。
3.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他们的新闻报道。
Step 5: 总结与评价(20分钟)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新闻知识和写作技巧。
2.分析学生在新闻写作练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资源:1.一则有趣的新闻报道2.分组讨论的题目3.新闻报道的示例4.新闻写作技巧的介绍教学评估: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练习中的参与情况,给予评价。
2.学生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新闻写作练习中的表现,鼓励优秀作品的分享和展示。
教学延伸活动:1.学生可自行选择一则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评论文章。
2.学生可利用课堂学到的新闻写作技巧,参与校园新闻社或学生报纸的工作,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1探究式教学2分小组讨论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流程图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新闻:即消息③,也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点:④及时、准确、生动结构:⑤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层次⑥小结及作业:⑦讲解链接① 板书标题,稍微提一下作者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② 板书学习目标,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简介新闻的概念,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回答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及时性,强调一个“新”字。
结合课后第一题,使学生明确阅读新闻就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一致。
④ 准确、生动这两个特点先不说,在分析课文的主体部分时有学生总结。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⑤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后第二题,找出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并理解各自的作用。
标题:概括全文导语: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详细阐释导语的内容背景、结语:往往暗含在主体中为使学生掌握,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前一个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来,后面的学生按顺序说出后一个,强化记忆。
⑥ 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中路军『抓住“首先”一词,明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提示了为什么接着写西路军』三、东路军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揭示新闻的语言特点,同时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语言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新闻两则》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并理解“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阻遏”等词语。
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尝试新闻写作。
2课时一、情境导入,走进新闻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朗读第一则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1)新闻的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3、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学生自读课文
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三、朗读课文
1、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讲台上复述。
2、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四、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3、教师讲知识:
⑴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⑵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
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⑶新闻还要有“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
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
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五、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
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
“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
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
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
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六、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回顾。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请结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整体感知:
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思考品味:
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①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②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③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④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⑤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⑴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⑵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
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
“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
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
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