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辅导:文言文考点“分析综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____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4.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高考文言文考点解析高考文言文考点详细解析高考文言文考点解析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生需要特别关注的考点之一。
下面我们将对常见的高考文言文考点进行详细解析,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古文词汇考点在文言文中,古代的词汇使用频繁,考生需要熟悉并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
例如,考生需要掌握“夙兴夜寐”、“莫衷一是”等固定词组的意思,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古代人名、地名的典故。
另外,考生需要注意同一字词在不同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需要具备较高的辨别能力。
例如,“知”在不同文言文中的含义是有差异的,有的是指了解某种情况,有的是指明确、确信等意思,考生需要根据具体上下文来进行正确的理解。
二、文言文句法考点文言文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考生需要掌握关于文言文句法的基本规则。
1. 成分的名称和位置:应该能够判断一个结构成分是主语、宾语、谓语、状语等,并能够判断其在句中的位置。
2. 句子结构: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句子结构,即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补结构和主系表结构,以及其它一些特殊的句式。
3. 句子成分的省略:要了解文言文中可以省略的成分,以及省略后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修辞手法考点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高考中也是重要的考察点。
1. 比喻、夸张、反问:考生需要了解文言文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能够正确理解其含义。
2. 排比、对偶、插句:考生需要注意文言文中对修辞的高度追求,要能够辨别出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3. 修辞的辨析:有时候文言文中出现多种修辞手法,考生需要能够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为什么选择某种修辞手法来进行表达。
四、文言文文化知识考点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代表,其中蕴含了众多的文化知识和典故。
在阅读文言文时,考生需要了解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知识,这对于正确理解文意以及进行推理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考点除了了解文言文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等内容外,考生还应该掌握一些阅读技巧,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考验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就是对高考文言文常见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希望能帮助广大学子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具有以下特点:1. 文言文以字音合、义合为特点,使用的是古代汉语的发音和词义。
2. 文言文句子结构严谨、成分简单,以主谓宾结构为主。
3. 文言文使用虚词和实词的比例很高,虚词包括连词、助词等。
4. 文言文遣词造句讲究修辞和表达的准确性,善用双关、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二、文言文常见词语1. 表示“人”的词语:人、君、儿、尔、予等。
2. 表示“说”的词语:言、语、谓、呼、问等。
3. 表示“动作”的词语:行、往、来、去、见等。
4. 表示“生命”的词语:生、死、亡、存、存亡等。
5. 表示“时间”的词语:时、日、夜、时辰、岁月等。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主谓结构:常见的主谓结构有“主词+是+宾语”、“主词+有+宾语”等。
2. 动宾结构:常见的动宾结构有“主词+动词+宾语”、“主词+使+宾语+动词”等。
3. 并列句:通过“和”、“且”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
4. 状语从句:通过“虽然”、“因为”、“若”等连词引导的从句充当主句的状语。
5. 定语从句:通过“的”字引导,修饰名词的从句。
6. 状语从句:通过“以”、“为”等连词引导的从句作目的状语、方式状语等。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重视字义辨析:文言文中的字义较多,同音字、近义词的存在需要学生具备正确辨析的能力。
2. 注重上下文语境:文言文常常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因此注意上下文的联系十分重要。
3. 注意词语搭配:文言文中的词语搭配要求较高,常见的形容词和名词、动词和宾语等的搭配需要学生熟记。
4. 抓住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固定,抓住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5. 多读多练:文言文的阅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多读多练才能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考文言六大知识点总结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重点之一。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其核心要点,对于高考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高考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字词辨析文言文中的字词辨析是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们容易出错的地方。
首先,要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同音字、形近字和近义词。
例如,常见的“倾、轻”、“宾、彬”、“俱、具”等字词,在理解句子时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正确选择。
其次,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或修饰的作用,如“所、者、乃、之、以、则”等。
了解这些虚词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思。
最后,要注意动词的主谓搭配和宾谓搭配。
文言文中的动词有着严格的搭配关系,掌握这些搭配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二、句式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这些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首先,要熟悉常见的并列和从属关系的句式结构。
文言文中并列结构的句子多用于列举、连续动作或对比,而从属结构的句子则主要用于表示条件、因果和目的等关系。
其次,要掌握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变化。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倒装、排比、对偶等,这些手法可以提高句子的文采和表达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句子中的省略和重复现象,这些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对理解句子的意义十分重要。
三、文言文词语的解释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因为其时代背景和用法的特殊性,往往需要进行解释和理解。
在解释文言文词语时,首先要了解其本义和引申义,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
其次,要注意词语的字义和词义之间的转换,同时还要注意多音字和异体字的读音和写法。
四、古文阅读技巧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了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我们可以运用一些阅读技巧来辅助我们的阅读。
首先,要有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了解文言文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冲刺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卷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它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为了能够顺利应对高考文言文卷,我们需要系统、全面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词汇、句法、阅读理解等多个角度,为大家梳理一些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词汇文言文的词汇是理解和翻译句子的基础,同时也是考察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备考阶段,我们需要注重积累、记忆和运用文言文的常用词汇。
这些词汇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比如,“乃”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理解其用法和意义对于正确理解文句和推测作者的意图非常重要。
二、句法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比现代汉语更为复杂。
为了正确理解和分析文句,我们需要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和句法现象。
其中,重点掌握的有并列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
此外,文言文中常常使用省略句,需要准确地找出省略的主、谓、宾等成分才能理解句子的完整含义。
三、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借代等。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仔细捕捉这些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情感态度,还能提高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四、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是高考文言文卷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要想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水平,除了熟悉常见的文章体裁和题材,还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在阅读时,可以先通览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和逻辑关系,再逐段理解和解答问题。
遇到生僻词汇或句式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推测含义,不必过分拘泥于字面意义。
五、背诵文言文篇章背诵文言文篇章是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背诵,我们可以熟悉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提高对文言文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章进行背诵,如《孟子》、《论语》等。
背诵时可以结合语音语调,模仿古人的朗诵方式,提高对句子的抑扬顿挫的感悟。
冲刺高考文言文知识点不仅要求我们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更要求我们具备对文言文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高考文言文复习分析综合(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要点诠释重点点击本部分是文言文试题考查的重点,涉及的内容及题型如下:1.归类某一内容。
一般从主要人物出发,设计某一指向,列出五六项内容,要求选出三项内容。
2.对全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这一方面每年都会考查,这类题实际上是在用白话文翻译,在读文言文原文之前,应先看这类题,不要急着去选正误,这样,了解了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理解会更快。
3.自2003年开始,全国卷在文言文设题时,开始引用两个文言语段,开始了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全面考查。
以选择题为主。
难点解剖1.筛选文中重要的语言信息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
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
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针对具体题目来说,不一定是有效的。
我们要善于从诸多语言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来,以达到正确答题的目的。
2.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正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涉及面较广,方法较多,但其中一种方法是不可忽视的。
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然后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这样分析,可使我们对文章理解得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及直接的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
读时,应善于分析作者对某人某事到底有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评价。
4.学会整体阅读从全文看,应注意这样几点:(1)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2)这个人物的职务有何变化?(3)这个人物做了几件事?(4)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5)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说的什么话?(6)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是哪几句?(7)人们对人物评价如何?(8)翻译句子大都是代表作者、人物观点、态度的句子,议论性强,其内容关键在哪里?诱思•实例点拨2005广东高考,11、12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学语言,也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道重要题型。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对于高考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考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助你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相比现代汉语有着显著的差异。
主要特点如下:1. 语法结构复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强调修辞手法和结构紧凑。
常见的语法结构包括:平行结构、对仗结构、倒装句等。
2. 用词特殊:文言文中使用了许多古代汉语的词汇,部分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理解和掌握这些古词的含义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3. 独特的表达方式: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谚语等修辞手法,以达到表达深刻内涵的目的。
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对于准确解析文言文的意思非常重要。
二、文言文的基本技巧1. 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如《史记》、《左传》等,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2. 掌握常用词汇: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如「朕」、「臣」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学习语法和修辞手法: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平行句、对偶句、倒装句等,有助于准确解析文言文的意思。
4. 阅读注释和翻译: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借助注释和翻译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逐渐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三、文言文常见题型1. 阅读理解:考生需要阅读一篇古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语境。
2. 填空题:考生需要根据句子结构和语言特点,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空格中。
3. 改错题:考生需要在一段文言文中找出并改正错误的地方,包括语法错误和用词错误等。
4. 作文:考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用文言文完成一篇作文。
作文题目通常与古代文化、历史事件等相关。
四、常见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记载的纪传体通史,是一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齐全的史书。
2. 在文言文中,人称代词使用有较大的差异。
高考文言知识点归纳文言文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我们在高中阶段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语言文字。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对高考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应对高考。
一、文言词汇1. 通假字:又称作借代字,是指在特定语境下,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这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
2.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较多,如“之”、“乎”、“者”等,需要掌握其用法和意义。
3. 文言动词:文言动词的用法较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注意相应的时态和语态。
二、文言基本句式1.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分句构成,常用的连接词有“与”、“而”、“却”等。
2. 独立句:由一个主谓结构构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3. 主谓宾句: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和一个宾语构成。
4. 主谓同宾句:一个主语同时带有两个或多个宾语。
5.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句子或动词的从句,常用的连词有“以”、“为”、“虽”等。
6. 定语从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用来限定名词或代词的意义。
三、文言修辞手法1. 夸张法:通过夸张表达的方式,强调事物的程度或特点。
2. 对偶法:通过对称的句子结构,以达到平衡和美感。
3. 反问法:以反问的形式来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或疑问。
4. 比喻法: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以形象地表达某种意义。
5. 排比法:通过并列的句子结构,使表达更加丰富和有力。
四、修辞格1. 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放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句: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2.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或疑问,以增加语言的效果。
例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3. 排比:通过并列的句子结构,使表达更加丰富和有力。
例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五、文言表达技巧1. 用词准确:在文言文中,要选择准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使用现代汉语的惯用词汇。
高考冲刺辅导:文言文考点“分析综合”【考纲解读】《考试大纲》要求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其能力层级为C级。
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
【考点剖析】“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
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②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
考查的内容有:①某个论点的依据;②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它要求:一是概括的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预测透析】[样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杜周者,南阳杜衍人。
义纵为南阳守,以为爪牙,举为廷尉史。
事张汤,汤数言其无害,至御史。
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众。
奏事中上意,任用,与减宣①相编,更为中丞十余岁。
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外宽,内深次骨。
宣为左内史,周为延尉,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
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
客有让“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至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
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不减百余人。
郡吏大府举之廷尉②,一岁至千余章。
章大者连逮证案数百,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近者数百里。
会狱,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
于是闻有逮皆亡匿。
狱久者至更数赦十有余岁而相告言,大都尽诋以不道以上。
廷尉及中都官诏狱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万余人。
周中废,后为执金吾,逐盗,捕治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刻深,天子以为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
家两子,夹河为守。
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
杜周初征为廷史,有一马,且不全;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子孙尊官,家訾累数巨万矣。
(《史记·酷吏列传》)[注]①也是一个有名的酷吏。
②“郡吏,郡太守也。
”“举之廷尉,以章劾付廷尉治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杜周酷吏本色的一组是( )A.至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会狱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B.大都尽诋以不道以上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C.治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刻深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众D.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外宽,内深次骨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点拨]A项“至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上是说“诏狱”多的客观事实,“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中的行为主体是“吏”,而不是杜周,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B项“大都尽诋以不道以上”是杜周手下的“吏”对犯案人的诬陷,“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中的“其”如果认真分析就会看出所指代的是杜周的两个儿子,应注意前句的省略主语和后句“其”的指代对象。
C项“治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刻深”中的桑弘羊是当时的理财高手,皇帝的信臣,皇后的昆弟子的身份更是非常寻常,但是杜周“捕治”“刻深”,酷吏本色暴露无遗,“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众”,其残暴更是有目可见,该项符合题目要求。
D项“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外宽,内深次骨”,“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是交待杜周深受减宣与张汤二人的影响,但是又比减、张二人“重迟,外宽,内深,次骨”,“善候伺”,这并不是直接表现杜周的酷吏本色。
答案为C。
[解读]这是高考的必考点,解答的关键在于仔细地审清题干要求的“直接”两字和“酷吏本色”两处限制,理解分析,全面比较,答案就明白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周在义纵和张汤手下任职时受到两人的赏识。
又因为上奏的事情合乎皇上的心意,官职一升再升。
B.杜周当廷尉时,他治理政事仿效张汤,并且善于窥测皇上的意图,断案只是以皇上的好恶为标准,他的这种做法受到当时人的批评。
C.到杜周当了廷尉,很多二千石一级的官员被拘捕。
案犯被押到京师会审时,杜周就要求犯人按着罪状上说的来招供,如不服,他就用刑具拷打定案。
D.杜周开始当官时家里很困难,等到他长久当官,位列三公,子孙都当了高官,家中钱财积累数目多达亿万。
[点拨]本题依照原文的顺序将文章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对照分析。
A项中的内容在第一段,说的是杜周受到了义纵和张汤两人的赏识,又因为上奏的事情合乎皇上的心意,官职一升再升,在原文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B项杜周受到当时人批评的原因,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他治理政事仿效张汤,并且善于窥测皇上的意图,断案只是以皇上的好恶为标准,符合原文意思。
C项并不是说“杜周”就要求犯人按着罪状上说的来招供,如不服,他就动用刑具拷打定案,而是他手下的“吏”的作法,应注意人物的对象。
D项原文中“杜周初征为廷史,有一马,且不全”可作为杜周开始当官是家里很穷的依据,“等到他长久当官,位列三公,子孙都当了高官,家中的钱财积累数目多达亿万”,结合文后语句的理解便可明白。
答案为C。
[解读]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也是高考的必要内容,常考不变。
解答此类题目,整体理解是基础,对照分析是关键。
【点石成金】(一)分析综合类试题的解答技巧1、采用分步阅读法,形成整体意识。
第一步,粗读文章,大体了解文中所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第二步,先排除“死”字(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再分析“关系”(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与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第三步,扫清障碍(文中加点的字、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是理解的障碍,也是文后的命题依据),筛选概括,准确答题。
2、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抓关键语句。
如文章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
3、把握文体特点,依其性质概括中心。
文言记叙文,要能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近几年高考主要选取人物传记作品(文言记叙文)片断作为文言阅读材料,所以突出他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点。
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考题选项则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要注意句间的关系。
4、分析题目、尾注,掌握文章的出处、作者情况、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及写作动机,然后再结合有关的文学、历史知识分析概括评价。
(二)文言文阅读的方法要领1、读要有“序”。
完成文言阅读题要运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概览全文,明白文中的时、地、人、事和作者的看法;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
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
以上“三步法”告诉我们,阅读不只是读文,还要会读题。
2、“想”要有“据”。
文言语段、题目设置和手头知识,是思考的三大依据。
对字词词义及用法的辨误求正唯有从与之相关的语句、语段来分析,分析才能准确无误,而理解句意(译句)判别对错,要以句中某些关键字词译意的是与非为衡量标准。
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搭配来思考。
3、“析”要讲“理”。
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选的文言语段中所含的“理”既有情境事理,也有逻辑事理。
如2000年试题中“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与胡氏父子的品德清慎的必然逻辑。
在文言文试题的解答过程中,无论是判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还是判断句意,表述的是与非,都应分析文中语境本身形成的关系之理和较为普遍的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4、“选”要讲“系”。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语段及每道选择题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其中“题”与“文”,“题”与“题”之间表现出多种相互联系的特点,这就需要对备选项进行筛选并作出选择的时候,始终注意发现、关照、利用这些联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