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咸宁地区雷击事故引发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20.50 KB
- 文档页数:3
矿山雷击事故反思总结范文近年来,我国矿山行业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雷击事故,给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
这些事故发生之后,我们迅速展开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教训,以期预防雷击事故的再次发生。
首先,加强雷电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是防范雷击事故的重要措施。
雷电监测设备应该安装在矿山周边,及时掌握雷电活动的情况,并通过预警系统及时向矿工发出警示。
此外,还应建立与当地气象部门的良好合作关系,及时获取天气信息,避免在雷电活动较为频繁的时候进行作业。
其次,加强对矿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是关键。
在矿工入职之前,必须进行雷击事故的相关教育培训,使其了解雷电的危害性以及急救常识,提高其防范雷击事故的意识。
对于在岗矿工,每年都应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加强对雷电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的知识学习,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和监督。
矿山应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通过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流程,加强对雷击事故的防范和处理。
定期对矿山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加强对雷防设施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此外,引进先进的防雷技术也是预防雷击事故的重要手段。
在矿山建设中,应合理布局和选择建造防雷设施,采用先进的避雷和接地装置,提高设施的抗雷性能。
通过技术手段,减少雷击引发的安全风险。
最后,加强雷击事故的统计和分析工作,摸清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原因。
总结各类雷电事故案例,找出共性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并且,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和讲座等活动,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总之,雷击事故的发生给矿山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威胁,为了降低雷击事故的概率,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我们必须加强雷电监测和预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加强现场管理和监督、引进先进的防雷技术以及加强事故的统计和分析工作。
只有全面采取措施,形成科学的防范体系,才能有效预防雷击事故的发生。
被雷击的事故分析报告近年来,雷击事故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深入研究雷击事故的发生原因和避免方法,本报告对一起典型的被雷击事故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
一、事故概述事故发生地为一幢位于乡村的二层砖混结构房屋。
事故发生于夏季雷雨天气中,当时突然出现了猛烈的雷电活动。
由于该房屋建于相对较高的地势上,且未安装避雷装置,造成了房屋遭到雷击。
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为房屋倒塌,严重破坏现场设备及部分家具。
而间接损失则包括房屋主人及部分利益相关者的人身伤害以及心理困扰。
二、事故分析1. 地势因素该事故发生时,房屋所处位置用地相对较高,没有相应的地势平缓措施。
当雷电击中高处物体时,会通过迅速地沿着物体表面向下迅速传导,导致物体产生巨大的雷电和电场。
无避雷安全措施的房屋容易成为雷电的首选目标,这也是本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避雷装置缺失避雷装置是防范雷击事故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该房屋中未安装任何避雷装置,导致事故发生时无法迅速将雷电引入地下而导致其迅速消散。
此外,常见的避雷装置包括金属避雷针和接地装置。
金属避雷针使雷电以最短路径击中并引流至接地装置,从而将房屋及其内部设备免受雷电伤害。
如若该房屋有安装避雷装置,则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雷击事故的发生概率。
3. 室内保护措施缺失房屋中的室内设备没有进行适当的雷电保护是造成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雷电在击中目标后,往往可能通过电源线、电视线、电话线等进入室内设备,造成设备的损坏。
而将合适的保护电器使用于有电源的设备上,能有效地降低设备受雷击的危险性。
三、防范建议1. 安装避雷装置房屋应安装金属避雷针以及相应的接地装置,以提供一个可靠的路径将雷电传导到地下,从而起到引导和释放雷电的作用。
避雷装置应符合相关标准,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安装和检测。
2. 房屋布局设计合理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考虑选址高低差等因素,并合理规划建筑物的高度,从而减少雷击的可能性。
一起雷击220kV线路引起开关设备闪络的故障分析[摘要]近年华中地区湖北电力公司检修公司所属500kV变电站220KV电压线路发生了多起与雷击相关的开关闪络和爆炸事件。
通过对此类事件进行分析,找出输电线路临近变电站区域遭受连续重复雷击而导致断路器过电压损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开关;闪络击穿;雷电过电压;避雷器引言据统计,在我国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的总跳闸事故中.由雷击引起的跳闸事故占40%~70%.在多雷地区,雷击输电线路引起的跳闸率更高,雷击仍然是输电线路安全可靠运行的主要危害,目前世界范围内由于雷电波侵入变电站而引起开关设备闪络甚至爆炸的事件接连发生。
我国的变电站及电厂也发生了数次由于雷击引起的开关闪络和爆炸事件。
500kV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00kV逐步成为系统的主网架的今天,雷电波沿着输电线路侵入500KV变电站,对变电站设备构成威胁,由此引起的开关闪络和爆炸事件,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通过以下的事件分析,剖析原因,提出防范对策。
一、故障经过2010年7月28日下午,500kV咸宁变附近出现强雷雨天气,15时54分35秒220kV咸乌一回线发生B相线路故障,第一套、二套线路阻抗保护出口,咸35开关三相跳闸(线路为馈线,未投重合闸,保护动作后开关直接三跳),故障测距距咸宁变4kM,故障发生241ms后,咸乌一回线路保护再度感受到B相故障电流,启动220kV失灵保护动作出口,跳开与咸乌一回线在相同母线上(220kV#3母线)运行的220kV母联咸24开关、咸吴线咸22开关、咸塘一回咸30开关、#1主变中压侧咸26开关。
变电站接线:全站正常运行方式;220kV咸吴线、咸塘一回线、咸乌一回线及主变中压侧开关在#3母线运行,220kV咸汪线、咸塘二回、咸乌二回线在#4母线运行,母联咸24开关运行。
二、故障分析1、检查试验通过巡线发现咸乌一回线#15、#16塔均有雷击故障点,与测距数据相吻合,雷电观测系统也显示跳闸前咸乌一回线路附近也有强雷电活动,最大雷电流达到-66.2kA。
一次重大雷击事故后的思考5月23日下午16时34分,重庆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遭遇雷击,造成7人死亡(其中5人为六年级学生,2人为四年级学生,年龄最小的10岁,年龄最大的14岁),44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5人重伤。
雷电灾害是自然界中严重的灾害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雷电灾害的危害将会越来越严重。
**的防雷减灾工作自1991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起到了防护作用。
但从“5.23”重大雷击事故,看**的防雷减灾工作,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隐患。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认识不够到位。
一是思想上的侥幸麻痹,总认为雷电还没有危害到自己,防范意识薄弱;二是借口推诿,对隐患的整改不力。
2004年度,县安监局、气象局、教育局联合对全县乡镇中小学教学楼、教师宿舍的防雷设施进行了普查,县防雷中心也对乡镇中、小学教学楼、教师宿舍的防雷设施进行了规划设计,时过三年,都以无钱为借口,拖而不改;三是防雷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
甚至以“雷打不孝”之说来解释雷电现象。
四是物业管理部门还没有把防雷设施的安全性能管理列入工作议程,防雷设施的年检无法正常进行。
2、高层建筑物防雷装置不完善。
企、事业单位建筑物大部分都只有外部防雷装置(防直击雷),而没有内部防雷装置(雷电电磁脉冲以及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私人住宅楼绝大多数没有防雷装置,每年到雷暴多发季节,不是击坏电话就是击坏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等电子设备,严重威胁居民生活。
3、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进行防雷设计和施工,防雷装置不能完全保护,带病运行。
4、新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前期可行性评估和设计审核把关不力,流程不规范。
为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快经济建设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有必要加大防雷工作的宣传力度,依法将防雷减灾工作深入、细致、扎实的开展下去,以最大限度减少雷电所带来的损失,造福于人民。
防雷工作实践中的思考与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雷电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它的严重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防雷工作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防雷工作进行思考与总结,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一、防雷工作的重要性雷电灾害是一种极其猛烈的自然灾害,其具有破坏力强、时效性强等特点。
而防雷工作则是一项以预防、限制、减轻雷电灾害为目的的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防雷工作的重要性。
一方面,防雷工作的实施可以避免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电力中断等问题;另一方面,防雷工作的不断完善也可以提高电力设施的安全性和稳性,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防雷工作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目前防雷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农村地区,防雷设施缺失严重;在某些地方,建造的防雷设施设备过于落后,无法达到应有的防雷效果;在某些场所(如电力变电站等),由于设备老化、领导意识不足等问题,防雷工作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其中,一方面,需要加强防雷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防雷设施建设与更新机制,不断提高防雷设施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应该引进先进的防雷技术,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日益严峻的雷电灾害;还需要加强防雷工作宣传,普及防雷知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防雷工作一项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它的实施与执行关系到民生安全。
我们需要认识到防雷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面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雷电灾害,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雷击事故调查与防范经验分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雷击事故虽然不常发生,但一旦出现,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了解雷击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入的调查,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雷击事故的危害。
雷击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这是最令人痛心的后果。
被雷电击中的人可能会遭受电击伤、烧伤,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雷击还可能会引发火灾,对建筑物、设备和物资造成巨大的破坏。
电力系统、通信系统等也可能会因为雷击而出现故障,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雷击事故案例来进行调查分析。
具体时间,在具体地点发生了一起雷击事故。
当时,天空乌云密布,雷声滚滚,一场暴雨即将来临。
受害者姓名正在户外劳作,不幸被雷电击中。
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现场,但受害者姓名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
经过对现场的仔细勘查和对相关人员的询问,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
一是天气预警信息传达不及时。
虽然气象部门已经发布了雷电预警,但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问题,受害者姓名未能及时收到预警,没有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二是受害者姓名缺乏避雷知识。
他在雷电即将来临的时候,没有尽快寻找安全的避雷场所,而是继续在户外劳作。
三是周围环境缺乏避雷设施。
事发地点是一片开阔的农田,没有可供避雷的建筑物或者避雷装置。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雷击事故的常见原因。
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外,还有建筑物防雷设施不完善、电气设备未做好防雷保护、在雷雨天进行户外危险活动等。
那么,如何有效地防范雷击事故呢?第一,加强雷电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气象部门应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拓宽预警信息的传播渠道,确保公众能够及时获取。
第二,普及防雷知识。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活动和教育培训,让人们了解雷电的危害和避雷方法。
比如,在雷雨天应避免在大树下、电线杆旁、水域等危险区域停留;关闭电器设备,拔掉电源插头;不要使用金属物品等。
防雷击心得体会防雷击心得体会雷击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在长期生活和工作中,我对雷击防护有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其总结如下。
首先,了解雷击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雷击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的不平衡引起的。
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我们应该了解雷击的原理、特点以及防护措施。
只有充分了解了雷击的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防护。
其次,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对于防雷击至关重要。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我们应该优先选择防雷击性能好的建筑材料,比如金属材料,因为金属对电流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能够有效地分散雷电产生的电流。
此外,我们还应该安装防雷设备,如避雷针、避雷带等,以提供更好的防护效果。
第三,做好防雷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
防雷设备一旦安装好了就不能放任不管,我们应该定期对其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检修工作包括检查设备的漏电情况、接地情况、导线的连接是否牢固等。
只有设备正常工作,才能提供有效的防护。
第四,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防雷击不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防雷意识。
在学校、社区、工厂等公共场所,可以定期组织防雷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知道如何正确应对雷击。
第五,注意个人安全。
当天空出现浓云、电闪雷鸣时,我们应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高地、水边、树下等易受雷击的地方。
在室内,我们应避免接触金属物体、水龙头等导电材料。
此外,还应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雷击的情况,做好防护措施,确保个人的安全。
总之,雷击防护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心的执行。
只有不断提高防雷意识,加强宣传教育,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做好维护工作,才能有效地预防雷击事故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会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和实践雷击防护的知识和技能,力争做到更好的防护工作,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免受雷击的伤害。
一次重大雷击事故后的思考第一篇:一次重大雷击事故后的思考5月23日下午16时34分,重庆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遭遇雷击,造成7人死亡(其中5人为六年级学生,2人为四年级学生,年龄最小的10岁,年龄最大的14岁),44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5人重伤。
雷电灾害是自然界中严重的灾害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雷电灾害的危害将会越来越严重。
**的防雷减灾工作自1991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起到了防护作用。
但从“5.23”重大雷击事故,看**的防雷减灾工作,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隐患。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认识不够到位。
一是思想上的侥幸麻痹,总认为雷电还没有危害到自己,防范意识薄弱;二是借口推诿,对隐患的整改不力。
2004年度,县安监局、气象局、教育局联合对全县乡镇中小学教学楼、教师宿舍的防雷设施进行了普查,县防雷中心也对乡镇中、小学教学楼、教师宿舍的防雷设施进行了规划设计,时过三年,都以无钱为借口,拖而不改;三是防雷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
甚至以“雷打不孝”之说来解释雷电现象。
四是物业管理部门还没有把防雷设施的安全性能管理列入工作议程,防雷设施的年检无法正常进行。
2、高层建筑物防雷装置不完善。
企、事业单位建筑物大部分都只有外部防雷装置(防直击雷),而没有内部防雷装置(雷电电磁脉冲以及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私人住宅楼绝大多数没有防雷装置,每年到雷暴多发季节,不是击坏电话就是击坏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等电子设备,严重威胁居民生活。
3、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进行防雷设计和施工,防雷装置不能完全保护,带病运行。
4、新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前期可行性评估和设计审核把关不力,流程不规范。
为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快经济建设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有必要加大防雷工作的宣传力度,依法将防雷减灾工作深入、细致、扎实的开展下去,以最大限度减少雷电所带来的损失,造福于人民。
打雷闪电后,自然现象引起的思考
雷击对人体可造成巨大的伤害,强大的雷电流使人或动物的心脏、大脑麻痹而死亡,甚至能把身体烧焦。
此外,雷电流还能将局部皮肤组织烧坏,出现有灰白色的肿块和线条,称为“电的烙印”。
强大的雷声还可致耳膜受伤。
但是,不论何时何地发生雷电事故,只要按科学的方法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都能尽量减少死亡。
急救的第一步:脱离险境。
迅速将病人转移到能避开雷电的安全地方。
急救的第二步:对症治疗。
根据击伤程度迅速作对症救治,同时向急救中心或医院等有关部门呼救。
由咸宁地区雷击事故引发的思考发表时间:2019-01-08T16:21:12.24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4期作者:肖凯[导读] 摘要:咸宁市年雷暴日数52天,为高雷区,在湖北省气象局对湖北省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中,处于极高易发区,雷击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湖北省咸宁市气象局咸宁 437000)摘要:咸宁市年雷暴日数52天,为高雷区,在湖北省气象局对湖北省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中,处于极高易发区,雷击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通过介绍几起近年来发生在咸宁农村的雷击事故,分析事故成因,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针对雷击事故中反映出的问题,结合笔者在雷灾调查中的感想,就农村防雷工作的现状及防御对策提出:加强农村的科普宣传力度,结合科学有效的防雷管理,为农村提供简单有效、科学合理、物美廉价的防雷技术服务,在能使我市农村防雷“一片空白”的现状得到改善。
关键词:咸宁;雷击事故;农村防雷;现状;防御对策1 引言雷暴是发生在积雨云中、云间或云与地之间的长距离放电且有雷声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具有大电流、高电压、强电磁辐射等特点,常伴有大风、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被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雷电所造成的威胁和损失日趋严重。
据有关统计,全球每年因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万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亿美元以上。
咸宁市多年平均雷暴日为52天,主要集中在4-8月,分别在7月和8月出现两次峰值,8月份是全年雷暴日最多的月份,10月到次年的3月是雷暴日相对少的半年,只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6%,而4-9月份是相对多雷暴的半年,5-8月雷暴日占了全年雷暴日数的71.4%。
夏季是雷暴最多的季节,占全年雷暴日数的55.9%,其次是春季,占到28.5%,冬季是雷暴最少的季节,仅占了不到2%。
咸宁市各月雷暴总次数分布图2 近年来发生在咸宁的几起雷击事故2.1 2014年3月28日咸宁碧桂园雷击事故2.1.1 2014年3月28日傍晚,我市发生雷电暴雨天气,咸宁碧桂园温泉城柏林一期部分住房发生雷电灾害。
接到消息后,我市防雷中心迅速组织雷灾调查小组赶赴现场调查。
下图为事故现场:碧桂园柏林1期1街3号屋面2.1.3 灾害认定结论本次雷灾事故因3月28日17时32分一起雷电流强度为115.6KA的雷电引起,咸宁碧桂园柏林一期1街3号楼屋面金属网优先接闪(因屋面避雷带暗敷过深,不能优先接闪),且该金属网未与避雷带做电气连接,未形成泄流通道,雷电的机械力效应致使屋顶瓦面崩开,屋内部分灯泡震碎;雷击点附近产生剧烈变化的磁场,周围线路(包括主干线、1街3号楼、2街11号楼、2街12号楼、2街3号楼线路)中感应出感应电流,(因电源线路未安装浪涌保护器,无法有效泄流)感应电压超出部分设备的耐压水平,导致耐压水平较低的设备损毁。
因电源线路与信号线路共用电缆沟,信号线路中也耦合出感应电流,导致部分信号线路损毁。
2.1.4 雷电灾害防范措施建议1、应合理敷设避雷带,避雷带敷设深度不得大于20mm;2、应增设人工接地体,将接地电阻值降至≤1欧姆;3、不得另外敷设屋面金属网,若实需敷设,应使用直径不小于φ12的镀锌钢筋,且与避雷带做好电气贯通;4、应在电源配电箱增设浪涌保护器,必要情况下可采用多级保护;5、住户在遭遇雷雨天气,且感觉雷电发生点较近时,应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远离门窗,及时切断楼层电源。
2.3 咸安桂花、大幕、刘祠等小学雷击事故2.3.1 2015年4月2日傍晚,我市发生雷电暴雨天气,强雷暴导致咸安区刘祠、桃花尖、蔡桥等小学发生雷电灾害。
经现场勘测调查,事故发生地点位于咸安区桂花镇刘祠小学、大幕乡桃花尖小学、蔡桥小学、苏家坊小学等。
一、桂花镇刘祠小学地处迎风坡面,左侧为山坡,右侧为大面积水塘,变压器距离教学楼直线距离5米左右,所有电源、信号线路均架空进入校舍,事故发生地点附近没有其它更高建筑物;二、咸安区大幕乡桃花尖小学四面环山,学校处于谷内,所有电源、信号线路均架空进入校舍,距离学校15米处有一建筑物,天面竖有接闪针;三、咸安区蔡桥小学、苏家坊小学情况类似于桃花尖小学。
现场勘查所得资料:电源线路与有线电视线路架空敷设电力线路架空敷设且未做屏蔽处理电源线路敷设情况2.3.2 灾害认定结论刘祠小学、桃花尖小学等发生的雷灾事故主要原因可能有:1、雷电灾害与地理、地质、土壤、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等存在必然的联系。
受灾小学周边环山且水资源丰富,教学楼临近水田,比较潮湿,土壤电阻率小,是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而该区域雷电活动频繁,雷电流强度大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其雷电灾害比较严重。
2、由于建筑物无直击雷防护措施且屋面金属物体未接地,直接雷击于屋面金属物体或楼板钢筋上,造成建筑物的损毁,而雷击点附近产生剧烈变化的磁场,周围线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因电源线路未安装浪涌保护器,无法有效泄流,感应电压超出部分设备的耐压水平,导致耐压水平较低的设备损毁。
3、由于小学低压电力线路均长距离架空敷设并未设屏蔽层,雷电容易直接击于电力线路,雷电流沿电力线路分流至电源线路,因电源线路未安装浪涌保护器,无法有效泄流,雷电流电压超出部分设备的耐压水平,导致耐压水平较低的设备损毁。
因布线不规范,电源线路与信号线路交叉架空敷设,信号线路中也耦合出感应电流,导致部分与信号线路连接的电子设备损毁。
2.3.3 雷电灾害防范措施建议1、加强防雷宣传教育,做好雷电预警应急工作。
通过防雷科普宣传,尽可能掌握基本的雷电防护知识,特别是野外防雷知识。
让学生和老师通过多渠道了解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做好相关避险准备工作。
3.农村防雷的现状以上几起雷击事故让人触目惊心,笔者将农村雷击事故频发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农村防雷意识淡薄。
农村的房屋大多自行建造,在选址上一般愿意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坡地、空旷开阔或依山傍水的地方,这些地方本就雷电频发。
加上大多数农民不懂得防雷安全知识,在雷雨天气不会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麻痹大意。
3.2 农村房屋缺少防雷设施。
农村房屋在建造时,为考虑节约成本,不会安装防雷设施。
大多数农村的电源线、信号线都采用架空方式入户,缺乏屏蔽、接地措施;越来越多的农村住宅屋顶都选择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金属储水塔,屋顶平台上还会装有金属的晾晒架、晾晒线等,这些金属设施都未采取安全有效的接地处理。
3.3 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不到位。
国家和地方目前都已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加强雷电灾害的防御管理工作。
对安装的防雷设施,从设计审查到竣工验收,以及投入使用后的年检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些法律法规对农村防雷工作适用性较差。
政府部门投入有限,有关部门人手有限,加上农村防雷设施隐患涉及面很广,这些法律法规在农村难以得到良好的执行效果。
3.4 防雷减灾在农村的科普宣传不到位。
虽然政府部门经常组织各类科普宣传活动,但是大多数科普活动还是在城市范围展开。
农村人口分布较广,科普宣传深入农村的机会较少,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基本没有学习此类知识的机会。
4.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措施和对策。
4.1加强科普宣传。
增加科普宣传覆盖面。
印制大量宣传手册的同时,可以利用气象部门现有的资源,如“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等,充分宣传防雷科学知识,从防雷基本常识,到新建房屋的科学选址、科学设计施工等方面,提高农村人口对防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4.2 加强对农村房屋防雷的事前事中监管。
虽然全国目前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简化一大批行政审批流程,将一批“事前”“事中”行政审批事项改为“事后”审批,为企业减负。
但对于农村而言,一旦房屋建成,成为既定事实,整改难度大,处罚难度大。
笔者认为:对于农村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应该参照本世纪初期城市的防雷管理经验,从源头把关,杜绝无任何防雷设施的新建房屋出现。
即便如此,农村的防雷设施从现在的一片空白到每户都拥有简单基本的防雷设施,可能还需要一代人到两代人的时间。
4.3 组织专人开展价格低廉或者完全免费的防雷技术咨询服务。
咸宁市全市面积9861平方公里,有些农村地处偏远,而从事防雷工作的人员有限,城市防雷已经应接不暇,对于农村防雷,难免“鞭长莫及”。
加上防雷技术服务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使得“防雷设施”基本不会在新建房屋的考虑范围之内。
笔者参与的多次农村雷灾事故调查中,受灾群众也有整改之心,可面对需要投入的大笔资金,表示有心无力。
对此,各地气象主管机构可组织专人,为农村提供科学合理的防雷技术服务。
开通咨询热线,对于电话咨询或距离不算太远的农村,免费服务,对于相对偏远的农村,象征性的收取成本费用,如果能够得到充足的财政保障,可以全部免费服务。
4.4 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工作。
气象部门要建立雷电监测网,做出较为准确的雷电预警产品,通过各类信息途径将预警信号传送到农村。
对于雷电发生时的“躲”“避”方法,要“次次说”“天天说”,强制宣传,减少可能发生的雷击事故。
5 结语我国的农村防雷工作任重道远,可以说我市的农村防雷还是“一张白纸”。
笔者认为: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结合科学有效的防雷管理,为农村提供廉价的防雷技术服务,方能“得民心”。
可以预见的是:简单有效、科学合理、物美廉价的防雷技术服务工作,将使我市农村雷击事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少,雷击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2.[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3]赵兴文、潘晓瑜。
农村民宅的防雷措施及宣传【J】.贵州气象2009,15(14):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