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位分析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37
电位分析法1 前言从热力学角度讲,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于电能之间相互转变及其所遵循基本规律或规则的一门学科;从动力学角度而言,电化学是研究电解质离子在溶液中运动及电解质溶液与电极表面发生反应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而电分析化学则是利用物质(电解质)的物理性质及电化学性质来测定物质组成和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电位分析是利用电极电位和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活度(或浓度)之间的关系来测定被测物质的活度(或浓度)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法,它是以测量电池电动势为基础。
其化学电池的组成是以待测试液为电解质溶液,并于其中插入两支电极,一支是电极电位与被测试液的活度(或浓度)有定量关系的指示电极;另一支是电位稳定不变的参比电极。
通过测量电池的电动势来确定被测物含量。
电位分析法根据其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两大类。
直接电位法是通过测量电池电动势来确定指示电极的电位,然后根据Nernst方程,由所测得的电极电位值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电位滴定法是通过测量滴定过程中指示电极的电位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再按滴定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体积和浓度来计算待测物质含量。
该法实际上是一种容量分析法。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膜电极技术的出现,相继成功研制了多种具有良好选择性的指示电极,即离子选择性电极(ISEs)。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电位分析法的发展,并使其应用有了新的突破。
电位分析法具有如下特点:选择性高,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离子干扰很小,对组成复杂性的试样往往不需要经过分离处理可直接测定,且灵敏度高。
直接电位法的相对检出限量一般为10-5~10-8mol/dm3,特别适用于微量成分的测定;而电位滴定法则适用于常量分析,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现分析的自动化,试液用量小,并可做无损分析和原位测量。
因此,电位分析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尤其是离子选择性电极,现已广泛应用于环保、医药、食品、卫生、地质探矿、冶金、海洋探测等各个领域,并已成为重要的测试手段。
电位分析法
一、电化学基础知识
电极电位:M Mn+ + ne
金属离子受金属表面负电子的吸引聚集在金属表面,达到动态平衡,金属和盐溶液之产生一定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叫做电极电位。
能斯特方程:电极电位与待测离子间的定量关系。
电位分析法分类:
◆电位法:电极电位与溶液中所对应的离子活度有确定的关系,通过电极电位的测定,可以确定被测离子的活度。
◆电位滴定法:利用电极电位的变化来指示滴定终点,通过滴定剂体积和浓度求待测物质含量。
二、电位法(pH测定)
参比电极:常用的参比电极为甘汞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
指示电极:测定pH值的指示电极为玻璃电极。
当内外玻璃膜与水溶液接触时,Na2SiO3晶体骨架中的Na+与水中的H+发生交换:
G-Na+ + H+====G-H+ + Na+
玻璃电极使用前,必须在水溶液中浸泡。
三、电位滴定法
在滴定液中插入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通过测量电池电动势在滴定过程中pH或电位的变化来确定终点的方法。
进行有色或混浊液的滴定时,使用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会比较困难。
此时可采用电位滴定法。
酸碱滴定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氧化还原滴定以Pt为指示电极;沉淀滴定可采用Ag电极作指示电极;络合滴定以第三类电极为指示电极。
电位滴定终点确定方法
(1)E-V曲线法:曲线切线斜率最大对应的体积为滴定终点。
(2)ΔE/ΔV - V曲线法:曲线上极大值对应的体积点为滴定终点。
(3)Δ2E/ΔV 2 - V曲线法: Δ2E/ΔV 2=0对应的体积为滴定终点。
电位分析法的定义、分类和特点1、电位分析法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定义:利用测得电极电位与被测物质离子浓度的关系求得被测物质含量的方法叫电位分析法。
分类:直接电位法――利用专用的指示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选择性地把待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转化为电极电位加以测量,依据Nernst方程式,求出待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也称为离子选择电极法。
这是二十世纪七十时代初才进展起来的一种应用广泛的快速分析方法。
·电位滴定法――利用指示电极在滴定过程中电位的变化及化学计量点相近电位的突跃来确定滴定尽头的滴定分析方法。
电位滴定法与一般的滴定分析法的根本差别在于确定尽头的方法不同。
特点: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很多阴离子、阳离子、有机物离子的测定,尤其是一些其他方法较难测定的碱金属、碱土金属离子、一价阴离子及气体的测定。
由于测定的是离子的活度,所以可以用于化学平衡、动力学、电化学理论的讨论及热力学常数的测定。
·测定速度快,测定的离子浓度范围宽。
·可以制作成传感器,用于工业生产流程或环境监测的自动检测;可以微型化,做成微电极,用于微区、血液、活体、细胞等对象的分析。
2.化学电池化学电池是由两组金属—溶液体系构成的。
每一个化学电池有两个电极。
分别浸入适当的电解质溶液中,用金属导线从外部将两个电极连接起来,同时使两个电解质溶液接触,构成电流通路。
电子通过外电路导线从一个电极流到另一个电极,在溶液中带正负电荷的离子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以输送电荷,*后在金属—溶液界面处发生电极反应,即离子从电极上取得电子或将电子交给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假如两个电极浸在同一个电解质溶液中,这样构成的电池称为无液体接界电池;假如两个电极分别浸在用半透膜或烧结玻璃隔开的或用盐桥连接的两种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中,这样构成的电池称为有液体接界电池。
用半透膜、烧结玻璃隔开或用盐桥连接两个电解质溶液,是为了避开两种电解质溶液的机械混合,同时又能让离子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