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 格式:pptx
- 大小:757.78 KB
- 文档页数:23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解析: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
答案:B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的是商鞅,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答案:A3.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管仲”“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四孔者,其国必亡”等,可知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一孔’的重要性”。
结合管仲代表的是法家思想,“一孔”,即加强中央集权。
据此可知:A项“深刻反思”,明显错误;B、C两项属于无关项;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 )A.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B.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C.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D.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解析: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希望富国强兵,韩非提出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因此依法治国是发展趋势,而以礼治国作为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不是从此消失,宗法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命,因此原来的贵族制逐渐被官僚制度代替,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并未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故D 项错误。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6-06-16T14:05:59.0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作者:殷晓艳姜玉春[导读] 历史的奇妙就在于它始终处于这种发展和变化之中,而变化又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殷晓艳浙江宁波镇海中学315200;姜玉春浙江宁波镇海职教中心315201一、教学内容分析“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是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第1课,包括三大内容:“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和“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由于本节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教学时既要突出重难点又要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联系已学历史、政治、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整体特征。
二、教学思路设计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本课以商鞅三见秦孝公的故事为主线,以当时秦国化弊为利顺应潮流摆脱困境为副线,将三块内容有机融合,通过“情境再现,问题探究→材料分析,自主探究→转换视角,重新探究”三个环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合作探究、史料研习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具体设计如下:第一步:情境再现,问题探究。
通过师生互动等方式,再现商鞅与秦孝公两次论道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了解秦国当时的窘境,说明秦国改革的必然性。
第二步:分析材料,自主探究。
通过对各国变法史实的回顾和分析,使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领域方面出现的新气象有充分的认识,说明秦国改革的必要性。
第三步:转换视角,重新探究。
以新的视角重新分析秦国现状,发现在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秦国改革具有他国不具备的优势,说明秦国完全具有改革变法的可能性。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引言秦国历史上的改革变法风潮是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整个历史时期中,秦国不断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改革变法风潮如何塑造了秦国的历史,以及这些改革带来的机遇。
改革变法的动机在秦国历史上,改革变法被视为是走向繁荣和强大的关键因素。
秦国在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面临着多种问题,包括分封制度的束缚、官员贪污腐败、国家制度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给秦国带来了内忧外患,使得国家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因此,秦国迫切需要改革变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变法的导向改革变法的导向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秦国的改革在政治上致力于消除君主集权体制中的腐败现象。
通过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秦国成功地改革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增强了国家的统治能力。
其次,在经济上,秦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推动了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
改革变法的实践为了实现改革变法的目标,秦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实践措施。
首先,秦王在政治方面采取了揭竿而起和左原变法等措施,以废除封建的分封制度,并建立集权的国家体制。
其次,在经济方面,秦国实施了农田改革、货币统一和水利工程建设等举措,以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另外,秦国还进行了教育改革,推广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标准,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改革变法的影响改革变法的风潮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上,改革变法使得秦国的统治得到了加强,国家实力得到了提升。
其次,在经济上,改革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为秦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此外,改革变法还对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结论改革变法风潮为秦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秦国成功地解决了内外问题,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强盛。
改革变法的机遇使得秦国在中国历史上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伟大而强大的国家。
注:本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因此无法附带图片和网址,请您谅解。
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后强化演练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C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D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
所以选D项。
答案:D4.《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答案:B5.春秋战国时期,下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
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