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7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1课时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4)第2课时分段整理数据 (8)第3课时平均数 (11)第4课时运动与身体变化 (15)(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体验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画图、表格、文字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数据,并能对简单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和解释,积累了一些统计活动的经验。
不过,这个阶段学生接触的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非正式的。
从本单元开始,将结合具体的统计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本单元主要教学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以及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积累分析和比较简单数据的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学会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获取和分析信息,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统计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对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
2.培养学生学会制作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学会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获取和分析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实例。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纸张、彩笔等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材料。
3.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学校运动会报名情况,引导学生关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1课时认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例1和练一练,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填填、画画,逐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并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让学生了解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初步感受它们的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这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较多,是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课,所以在课堂上用PPT课件演示,整体思路是从数据的收集(调查单)——数据的整理(统计表和统计图)——数据的分析(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分析)进行新课教学,对统计表和统计图,重点是它们各有哪些部分,要注意什么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征、作用等。
[不足之处] 教师没能做到精讲。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相信学生,有些内容学生可以自学学会的,就不要花大量时间去讲。
第2课时分段数据统计【教学内容】教材第42~43页例2和练一练,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能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了解自己的身高数据。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在数据的分段整理时发现有不少学生不能做到认真细心,统计的数据错误率很高,所以根据提供的数据填写统计表时,嘱咐学生在对应要填的统计表方格下面用铅笔画正字整理数据,然后数出笔画数填在上面的统计表中。
[不足之处] 学生统计的日期老是忘记写。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做到备学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充分准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1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苏教版 (1)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和描述数据,并通过观察和分析条形统计图来获取信息。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和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的基本知识,如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但他们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能力也在逐步发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能力,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学会观察和分析条形统计图,获取有用的信息。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完成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
3.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展示条形统计图的实例,方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条形统计图的实例,用于教学演示和引导学生分析。
2.准备纸张、彩笔等绘图工具,让学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3.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如商店的商品价格表、班级学生的身高统计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它们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集体备课教案(7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主要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如折线图和条形图,但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情景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身高、班级学生体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统计图,并提问:“你们觉得哪种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从而引出条形统计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条形统计图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学目标】进一步加深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掌握巩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下面的平均数合理吗?说说为什么。
(1)水塘的平均水落石出深是140厘米,小明的身高已经是145厘米了,不会有危险。
(2)王山走8步,共走了52021,他平均每步走65厘米。
(3)一班和二班足球比赛的结果是4比0,这场比赛平均每班进入2球。
(4)电梯里有8人,他们体重的和是430千克,平均每人的体重大约是54千克。
(5)有一片水域水深6米,一艘轮船吃水深度5米,是不是一定能安全通过?(6)张明一家三口,平均每人的居住面积是21平方米,赵刚一家五口的总居住面积是60平方米。
赵刚家的住房面积更大些。
(7)敬老院中老人的平均年龄是81岁,王奶奶今年71岁,可能吗?二、算一算。
1.三(5)班有69人,平均每人向学校捐2本书,一共捐了多少本?2.三(5)班第一小组有8人,向学校共捐了270本书,平均每人捐了多少本书?3.小朱、小崔、小苏、小军为学校捐书各捐了6本,4本、3本、7本、平均每人捐了多少本书?4.气温自测仪记录了某天四个不同时间的气温情况,2时13度、8时16度、14时25度、20218度、这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度?5.星期小学一年级有12人,二年级有37人,三年级有43人,四年级有52人,五年级有58人,六年级有72人,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人?哪些年级的人数比平均数高?三、看表填一填。
第一小组同学身高统计表。
学生编号 1 2 3 4 5 6身高(㎝) 142 140 137 152 146 135(1)第一小组有()人,最高的同学是()㎝,最矮的是()㎝。
(2)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是()㎝。
(3)最高的比最矮的高()㎝。
(4)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四、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制成条形统计图。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路程(KM) 5 3 4 3 4 4 5移一移,平均每天行()m五、拓展练习1.算出孙老师的工资是多少。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1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条形统计图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统计数据,如成绩表、销售排行榜等。
但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他们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够从图中获取信息。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
2.学生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掌握绘制的基本步骤。
3.学生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4.学生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定义、特点和绘制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以及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PPT、黑板等教学用具。
2.准备条形统计图的实例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成绩等。
3.准备绘图工具,如直尺、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成绩等数据,引导学生关注统计数据,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条形统计图的定义、特点和绘制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条形统计图。
教案标题: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一)——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统计图的概念,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图的概念及分类2.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3.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4. 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及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直观地展示数据。
引出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统计图的分类。
2. 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条形统计图通过长短不同的条形来表示数据的大小,直观、形象、易于比较。
(2)作用: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演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1)确定数据:选择需要展示的数据。
(2)确定坐标轴:根据数据范围确定坐标轴的刻度。
(3)绘制条形:根据数据大小绘制相应长度的条形。
(4)添加标题和图例:给统计图添加标题和图例,使统计图更加清晰易懂。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提供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与评价各组展示制作的条形统计图,其他组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6.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制作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及制作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制作一个关于家庭每月支出的条形统计图。
2. 根据制作的统计图,分析家庭支出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六、板书设计1. 统计图的概念及分类2.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3.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4. 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践、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复习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制作和解读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统计表的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
2. 难点:如何根据数据合理地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如何从统计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如展示某班级的考试成绩单,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重要性。
2. 知识回顾:带领学生回顾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制作方法和解读技巧。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如某商店的销售数据,让学生实际操作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 互动讨论:分小组让学生相互讨论,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探究学习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能力。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同时,提供实物或模型,让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表,加深理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制作任务,如整理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并制作条形统计图。
2. 作业:布置一些需要课后完成的练习题,如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进行评价,注重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评价。
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制作方法和实例分析等内容。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1~43页。
教学重、难点1、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
3、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啊?我们来看看张丽华同学调查的他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张丽华同学是通过画“正”字来记录的。
为了方便我们直观的看出表中的情况,我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记录呢?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完成例1。
(1)同学们根据张丽华的表填写下面的表格。
(2)相互检验。
(3)根据统计表完成例1的条形统计图。
小组讨论。
(4)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一说统计表中的合计数是怎么计算的?条形统计图中每个的高度表示几人?点名回答,表扬回答又对又快的同学。
(5)集体讨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讨论完后,然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1页上蔬菜的对话,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完成教材41页的练一练。
自主调查,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3、教学例2。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梅峰小学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30~139的适合穿小号,140~149的适合穿中号,150~15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问: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42页的统计表中。
提问: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继续教学统计,具体安排如下表:例1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例2分段整理数据例3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教材简析:经过第一学段的教学,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内、班级内、学校内进行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并整理数据;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据信息,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利用获得的数据开展分析、判断活动。
本单元继续教学统计,主要内容有: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平均数及其应用。
本单元的统计仍然围绕数据活动而进行,进一步体现了统计是收集、整理、呈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
从表面上看,统计图表、分段整理数据、平均数等都是传统的小学数学内容,但现在教学这些知识,要体现统计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要突出统计教学是组织学生开展数据活动的过程。
教学建议:(一)引导学生看看、填填、画画,逐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数据的载体,能够简便、清晰地呈现数据,方便人们的交流。
第一学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据(画图、做记号、写数字等),是因为那时的数据比较简单,容易表示。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有利于学生体会数据里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信息可以表达、可以交流。
但是,统计图表毕竟是人们呈现数据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很多、很广,应该让学生掌握统计图表的基础知识,学会应用统计图表。
这就是本单元例1的编排意图。
统计表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写在表格的有关栏目里,人们根据数据所在的栏目,理解数据的实际意思。
条形图利用有长有短的直条表示有大有小的数据,人们根据直条的长短体会数据的大小。
例1设计了“调查记录——简单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教学线索,鼓励学生“数数、写写、画画”,引导他们“看看、想想、试试”,主动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体会统计图表在呈现数据时的作用和价值。
(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学分段整理数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整理数据的经验开展分段整理的活动“分类”是一种常用的整理方法。
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是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统计思维。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简单描述数据。
但他们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还比较初步,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如何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制作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能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数据的主要信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会如何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和统计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掌握制作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正确地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制作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据,如身高、体重、年龄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模板、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学生身高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数据。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引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张统计表和一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所表示的数据。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主要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展示数据,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本方法,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有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操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统计知识,如用表格表示数据,但四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理解更深入,能理解统计的目的和方法,并开始尝试自己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
在信息技术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使用相关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展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够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表。
2.过程与方法:学生会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会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统计的兴趣和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够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表。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自主制作统计图和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计算机、投影仪、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示例。
2.学具准备:学生调查表、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和表,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统计表和图,引导学生思考统计的目的和作用。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统计图和表有什么作用?它们是怎么制作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统计图和表的例子,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图等,同时呈现制作统计图和表的步骤。
教师讲解并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制作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家庭成员的年龄、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等,进行调查、收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
苏教版数学四上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教材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和经验,他们能够理解统计的一般意义,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但是,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2.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到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统计数据,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
2.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和材料。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班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让学生尝试绘制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思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描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点评,总结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些复杂的统计数据,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图形的认识、排列和组合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统计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对于如何利用统计图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等问题,还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及其绘制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能够解释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统计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以便绘制统计图。
3.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的实例。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水产品销售数据,引导学生关注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表示的吗?条形统计图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条形统计图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这些特点绘制条形统计图?”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要求学生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苏教版老师给大家发了一份关于班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数据,让大家自己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问题1:请大家先分类整理数据,再填写统计表。
问题2:请大家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问题3:大家可以用平均数比较不同运动项目的受欢迎程度,你们认为哪个运动项目最受欢迎呢?答案: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篮球和足球的受欢迎程度最高,可以用平均数比较确认。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两种常用的数据统计方法,它们能够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的多少,能够清晰地反映统计结果。
通过本次课程的研究,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还能够运用平均数比较数据,培养了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问题1:XXX的服装采购员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为鼓号队员采购衣服。
根据身高分布情况,130-139cm的队员穿小号,140-149cm的队员穿中号,150-159cm的队员穿大号。
请帮助管理员制作一个统计表购买服装。
解决方案:首先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鼓号队员身高分布情况,然后制作统计表,包括横纵标题和时间。
最后填写数据,按照身高分布情况计算每种衣服需要购买多少套。
问题2:请补充完成XXX鼓号队员身高统计图。
解决方案:根据制作好的统计表,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展示鼓号队员身高分布情况。
问题3:在制作XXX鼓号队员身高统计表与统计图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解决方案:在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过程中,需要将身高按照要求归到符合条件的一类,即分段整理。
在分段整理时需要注意不要重复或遗漏数据。
活动2:比一比看谁射的准。
比赛规则是在靶转动的过程中,射中不同颜色的得分不同。
有四个女生和五个男生参加比赛,分别记录了他们的成绩。
请分别为男生和女生制作一个条形统计图。
解决方案:根据男生和女生的成绩记录,制作两个条形统计图来展示他们的得分情况。
为了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表现,可以计算他们的平均分,而不是总分。
归纳:本节课研究了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强调了分段整理数据和使用平均分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课题:统计表与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用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统计。
2、能够说出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与思考培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的运用。
重点:
用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统计数据、明白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
制作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分类整理数据、用平均数比较数据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引言:小明与张丽华在讨论自己及班级同学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他们准备去调查统计一下班级同学喜欢看的节目种类。
二、探究1:
张丽华同学用写正字的方法调查了本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并制成了表格
小明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来统计班级同学喜欢节目的种类呢?”
老师给大家介绍两种统计方法:
统计表: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的表格。
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问题1: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呢?这里有一个统计表,你能说出它的组成部分吗?
答案:标题横标题纵标题数据
问题2:请你帮张丽华同学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怎么数数据呢?
答案:通过数正字的笔画来输数据,一个正字五笔画代表5个人。
问题3:合计等于多少呢?
答案:合计= 6+15+10+10=41
问题4:你知道什么是条形统计图呢?这里有一个条形统计图,你能说出它的组成部分吗?
答案:标题横标题纵标题图体
问题5:每小格的高度表示多少?
答案:看左边的纵标题0到2、2到4中间差2,所以表示2人。
问题6:请你用数正字的方法帮张丽华同学补充条形统计图。
问题7:小明认为条形统计图更直观形象,而张丽华同学则认为各有各的特点,你的看法呢?
答案:各有各的特点。
统计表: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用表格呈现数据。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用直条呈现数据;能直观、形象的表示数据的多少。
三、活动1:
猪八戒数妖怪
情景:孙悟空抓到一大堆妖怪,让猪八戒统计妖怪,孙悟空要求能直观形象的反映数,可是猪八戒不会数学,哪位小朋友帮帮猪八戒呀。
问题1:小明同学说用条形统计图更加直观、形象的反映数据,你们同意吗?
追问:请大家帮猪八戒补充条形统计图
四、探究2
问题1:梅峰小学的服装采购员遇到了一个问题,梅峰小学需要为队员采购衣服:身高130-139cm的队员穿小号的,身高140-149cm的队员穿中号的,身高150-159cm 的队员穿大号的。
每种衣服要买多少套呢?这里有40个同学的身高,请你帮忙管理员制作一个统计表购买服装。
答案:第一步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鼓号队员身高分布情况。
第二步制作统计表,横纵标题,时间,标题。
第三部数正字填写数据
问题2:请你补充完成梅峰小学鼓号队员身高统计图。
问题3:在制作梅峰小学鼓号队员身高统计表与统计图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答案:首先要将身高归到符合条件的一类,就是分段整理。
注意:分段整理不要重复和遗漏数据。
五、活动2
比一比看谁射的准
比赛规则:在靶转动的过程中,射中红色的得5分,射中紫色的得7分,射中蓝色的得9分,射中绿色的得11分。
有四个女生和五个女生参加比赛,四个女生的成绩分别是:5、7、7、9;五个男生的成绩分别是:7、9、11、9、5。
请你分别为男生和女生制作一个条形统计图?
问题1: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男生做的好还是女生做的好?
第一种方法:比较男生和女生中得分最高的男生最高11分,女生最高9分
第二种方法:比较男生和女生的分数总和男生总分41分,女生总分28分第三种方法:比较男生和女生的分数的平均分男生总分8.2分,女生总分7分追问: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是正确的?
答案:第三种方法。
因为这里男生5人、女生4人,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总分不能作为比较条件。
而平均分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七、归纳: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
1、统计表: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用表格呈现数据。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用直条呈现数据;能直观、形象的表示数据的多少。
2、分段整理不要重复和遗漏数据。
3、平均分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八、练习
下面是一位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记录,请你制作一个统计表。
答案:
九、应用提高
1、根据北京市和桂林市四个季度气温调查表完成下题。
问题:
﹙1﹚两地平均气温接近的是﹙﹚季度。
第二季度
﹙2﹚一年中,﹙﹚市的平均气温比较高。
桂林市
﹙3﹚你还得到了什么信息?
桂林市四季度的平均气温比北京市高
2、育才小学四年级两个班回收易拉罐情况如下表。
分别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1.如果回收10个易拉罐可以制成2个新易拉罐,四⑵班四个月回收的易拉罐可以制成
几个新易拉罐?
答案:24+26+28+32=110
110除以10等于11
11乘以2等于22
2.四⑴班平均每月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答案:23+25+26+34=108
108除以4等于27
十、收获体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 什么是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
2. 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 分类统计数据。
4.用平均数来比较数据。
十一、达标测评
一、填空题。
1、统计方法更直观、更形象的反映数据。
2、在统计过程中,记录调查结果和整理数据,常用画()字的方法。
二、请根据重庆市一个月每天污染指数调查表制作统计表。
答案:1.条形统计图、正
2.
.
十二、布置作业
教材51页习题第4、5、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