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
- 格式:pdf
- 大小:153.45 KB
- 文档页数:3
简述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
当前中国的国情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
中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
2. 经济状况: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以出口为主要驱动力,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内需扩大等政策措施。
3. 文化底蕴: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文化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4. 社会和谐: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民幸福安康。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进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同时,中国也倡导建设和谐社会,推动人机协同、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发展,促进人与科技的和谐共处。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现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进步。
中考思品基础知识135问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什么?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什么?答: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与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基本国情的特点、基本表现)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什么就是初级阶段?答:所谓初级阶段,就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不就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就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哪两层含义?答:①我国已经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就社会性质而言)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就发展程度而言)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1956—21世纪中叶)6、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什么?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8、党与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与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就是什么?答:“三个有利于”,即:①就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就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就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就是什么?答: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就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什么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与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与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中国国情基本知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其国情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人口众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数量超过 14 亿。
这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2. 经济发展: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文化传统: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对中国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
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5. 政治制度: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6. 教育与科技:中国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一些领域仍有待提高。
7. 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
了解中国国情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政策制定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努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概述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多样的国家,地处东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了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民族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地理环境我国地理上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东临东海、黄海、南中国海以及台湾海峡,南接越南、老挝等国家。
我国横跨亚洲东部,占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对国情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地形主要由高山、高原、平原以及河流构成。
西部地区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为主,东部地区则以黄河和长江为主要河流。
这种多样的地形使得我国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
三、人口分布我国人口众多,居于全球第一位。
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人口的多样性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
不同民族之间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景观。
四、民族文化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在汉字、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展示了我国丰富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
此外,我国的文化还以中国功夫、京剧、国画、茶道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世界。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代表了我国的艺术水平,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经济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我国经济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和服务业。
制造业领域的发展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生产的商品远销世界各地。
服务业的发展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
【内容节选】第一节中国的国情国力一、国土与资源(一)自然状况1.我国的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东南面对海洋,西北深入亚欧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国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千米。
东邻朝鲜,南连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与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东北、正北有俄罗斯、蒙古,西北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
除了广阔的陆地以外,尚有宽阔的海域和众多的岛屿。
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如把沿海岛屿的海岸线也计算在内,则长度超过3.2万千米。
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及文莱等国,与我国隔海相望。
2.我国的地形我国地形多种多样。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
从总体上看,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处在初级阶段。
只有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主要矛盾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繁荣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1、成就(1)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国家强起来了,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
2、不足(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我国仍处在初级阶段的表现:从总体上看,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根本原因);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处在初级阶段。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是一个拥有辽阔土地和多民族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同时,我国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秉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本文将围绕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论述。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元的民族资源,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中国的领土横跨东亚大陆,拥有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
这种地理分布决定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即多样性和统一性并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习俗和传统。
在多民族的基础上,我国提倡并实行着民族团结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发展繁荣。
此外,我国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和资源环境压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快速推进的状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3个方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体现了我们追求经济繁荣与人民富裕的愿景。
民主是指人民当家作主、参与政治决策和管理的权利。
文明是追求精神文明的高度,包括素质、教育和礼仪等方面。
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和睦的状态,关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自由是人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追求个人发展的自由。
平等强调人人平等、机会平等、权利平等,消除各种不平等现象。
公正要求社会公正正义,保障人民享有公正的待遇。
法治是社会秩序良好的基础,要求一切行为都要在法律规范下进行。
爱国是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体现了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关爱和热爱。
敬业是对工作、职业和社会责任的高度认同和敬重。
诚信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基本准则,要求诚实守信、言而有信。
友善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友好交往。
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一:可爱的祖国,伟大的民族1、国情是一个综合范畴和动态概念,是一个国家历史和现状的统一。
其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领域。
2、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
(1)我国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疆土最大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占世界的确良10%,居世界第一位;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种类比较齐全。
我们完全能够言立足于国内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基础,建设我们的国家。
(2)我国有11、6亿人口,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是一大优势。
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因此,要增强人均意识,大力节约各种资源;同时还应有计划的对人中实行调节和控制。
3、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4、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1)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000年之久。
(2)中华民族刻苦耐劳,富于创造精神,科学技术曾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前列。
(3)中华民族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二、我国的近代史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三、我国现阶段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2、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方向,是中国进一步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下个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或更长一些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是一个拥有七千年文明的大国,拥有着悠久历史、多彩文化的传统,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在不断发展。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推动成果:为推动共建共享世界经济格局,中国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全面协调合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中国总体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独家矿产资源、重要的农业、森林和水资源。
中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折,其经济结构多样化、复合化,增加了政府收入,为加强公共服务提供了条件。
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导,以新型国际关系为宗旨,努力向内开放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
让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拥有受欢迎的旅游资源,传统的文化和历史还有考古古迹,拥有着自然资源及好的环境条件,因而迎来了海外投资者和企业。
此外,中国还努力与世界各国建立紧密联系,维护中国及其邻国之间友好关系。
中国经历百年大变,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带动了世界经济增长。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成熟大国,中国已经跻身发达国家群体,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文明进步。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
(1)我国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疆土最大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占世界的确良10%,居世界第一位;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种类比较齐全。
我们完全能够言立足于国内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基础,建设我们的国家。
(2)我国有11、6亿人口,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是一大优势。
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因此,要增强人均意识,大力节约各种资源;同时还应有计划的对人中实行调节和控制。
二、我国现阶段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2、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方向,是中国进一步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下个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或更长一些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从阶级矛盾来看,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但它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拥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众多是中国的一大特点,这既是中国的优势,也是挑战。
中国人口的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和内陆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给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带来了压力。
二、中国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中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工业化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导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农村地区的发展还存在差距,农村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拥有强大的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中国也面临着政府腐败、权力滥用和司法不公等问题,这是中国的一个挑战。
四、中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享有产业规模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不平等问题。
中国还面临着外部经济风险,如国际贸易摩擦和金融危机等。
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91%,其他民族分布在各个地区。
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并保护各民族的平等和发展权益,但仍然存在部分少数民族发展滞后、民族融合问题。
六、中国是一个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国家。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并主动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
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
然而,中国也面临着一些外交挑战,如与邻国的领土争议和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状况的关注。
总之,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一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拥有强大的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多民族国家。
中考思品基础知识135问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答: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基本国情的特点、基本表现)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什么是初级阶段?答: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不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哪两层含义?答: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就社会性质而言)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就发展程度而言)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1956—21世纪中叶)6、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8、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是什么?答:“三个有利于”,即: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国策一、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以及社会地位1、我国共有34个行政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同14个国家相连接,同8个国家海上相邻。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红色象征革命,五颗五角星以及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3、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8个民主党派,8个民主党派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5、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占亚洲人口的33%,2010年人口普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6、现代汉语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现代汉语有普通话和各种方言。
汉语方言通常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
7、十八大重申基本国情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动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8、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9、我国的社会地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2、民族区域自治截至目前,中国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基本国情是什么基本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主要特征、基本面貌,反映了该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对于制定政策、推动发展、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庞大人口规模以及快速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基本国情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简要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
首先是政治方面。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的国家政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中央政府具有强大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
为此,中国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
中国政府也注重社会公平与公正,积极推动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其次是经济方面。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
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和国家计划相结合的方式。
中国正在向着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转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全球化进程。
中国经济的特点是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减少。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如经济结构不平衡、能源资源压力等。
第三是社会方面。
中国拥有多样化的社会群体和文化传统。
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土地流转、户籍制度等。
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以及人口老龄化等。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最后是文化方面。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多样性。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儒家思想,讲究和谐和尊重。
中国文化对于社会的组织和人们的行为习惯有着深远影响。
国情、省情和藏区基本情况和民风民俗(一)我国国情1、国土面积、人口与民族陆地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一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岛屿(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共约960万平方公里。
在清朝前夕约1300万平方公里。
中国所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20张)为300万平方公里(包括九段线以内的所有海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包括渤海、部分黄海、部分东海、部分南海和可以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空为领土和领海以上35KM(航空器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现为35KM)的空域,共约1430万平方公里。
4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23个省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吉林省(省会长春)、辽宁省(省会沈阳)、江西省(省会南昌)、江苏省(省会南京)、山东省(省会济南)、安徽省(省会合肥)、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河南省(省会郑州)、湖北省(省会武汉)、湖南省(省会长沙)、陕西省(省会西安)、山西省(省会太原)、四川省(省会成都)、青海省(省会西宁)、海南省(省会海口)、广东省(省会广州)、贵州省(省会贵阳)、浙江省(省会杭州)、福建省(省会福州)、台湾省(省会台北)、甘肃省(省会兰州)、云南省(省会昆明)。
根据2011年4月28日国新办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1)号令,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此次普查全国登记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现已军人的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总人口为:709760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总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总人口为:23162123人。
中国56个民族:汉族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德昂族侗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萨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僳僳族珞巴族满族毛南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锡伯族瑶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壮族2、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3、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有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国情国情(the condition(or state)of a country;national conditions),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方面指国家的情况,另一方面指国家的社会性质。
具体通过7个方面来反映国情,如环境和资源、科技教育、经济发展、政治等。
基本概述国情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1.指国家的情况。
《战国策·秦策一》:“ 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
”2.指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二节:“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是指某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国情可以具体分为七个方面:一、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地质、地貌、地形、气候、矿立、生物、水、光、热资源等。
二、科技教育状况:科技队伍,科研水平、体制,教育的规模、结构、水平等。
三、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生产力布局、对外经济关系等。
四、政治状况: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划分,政党和政治团体间的关系、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五、社会状况:人口、民族、家庭、婚姻、社会犯罪及其相应对策等。
六、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艺术观念及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等。
七、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
国情,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它包括自然国情、历史国情(民族历史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源流、文明发展历史)、现实国情、比较国情。
国情教育内容应是以上四个方面形成的知识体系。
我国的国情只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才可以向社会主义过度资源:种类繁多,很全,分布不均,总量很大,居世界前位,但人均占有量少.地理:位于东南亚,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国家接壤,总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三个阶梯,北至连崟,南到曾母暗沙.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很快,连续多年GDP增长率在8%~9%,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很好的防止了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军事: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军力与过去比较有了长足的进步,全面向现代化军队转变,国防力量有了提高,国人感到欣慰。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
从总体上看,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处在初级阶段。
只有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主要矛盾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繁荣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1、成就(1)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国家强起来了,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
2、不足(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我国仍处在初级阶段的表现:从总体上看,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根本原因);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处在初级阶段。
中国国情
(一)国土与资源概况
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中国的季风气候十分显著,大半个中国都受季风气候影响。
主要有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还有云南的西双版纳(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等部分地区的热带季风性气候。
另外,中国的西北地区由于身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
而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为温带季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国能源资源结构是以煤为主(75.2%),水力居次(22.4%),油气为辅(2.4%)。
各地区呈现明显的差异。
就省区而言,北方大多数省份以煤炭为主,而南方一些省份则以水力资源为主。
在省内能源结构中水力比重在80%以上的有西藏、浙江、湖北、四川、福建,50%~80%的有广西、广东、青海、江西、湖南和云南。
能源资源结构具有综合性特色的省份很少,但油资源占相当比重(超过10%)的有黑龙江、山东、辽宁、吉林和京津冀
(二)我国的人口与民族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的1/5。
老龄化社会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1/3。
预计在“十二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将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十一五”年均净增480万提高到“十二五”的800万左右,在2015年总量将突破2亿。
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平衡,以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一线为界的东南地区,国土面积不到全国的一半,人口却占到全国的94.4%;而面积超过国土一半的西北地区,人口只占全国的 5.6%。
我国人口的构成特点是农业人口占人口的比重大,但在工业化进程中,大批农村人口将逐步转变成城镇人口。
预计在“十二五”时期,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城乡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
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6.6%,不仅远低于高收入国家70%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
我国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达到9.75亿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73%。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三十多年来,一共少出生了3亿多人口,我国的人口总量由原来占世界人口的1/4降为1/5。
不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目前我国每年净增人口仍然有1400万,计划生育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基本人口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国民族关系实现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我们党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党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明确指出,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把和谐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巩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祖国统一,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综合国力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
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8万亿美元和8.3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
据海关统计,2010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同比减少6.4%。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钢、煤、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10928亿斤,增产312斤,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
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800元,实际增长10%左右。
国家统计局分析,
(四)外交政策
1.中国外交五项原则
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1954年,中国同印度、
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的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
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