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 格式:pdf
- 大小:224.26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讲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1、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2、把握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3、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重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1)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
(2)充分认识中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革命)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出现了错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
(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改革)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闭关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本讲最初设计思路: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标题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强调“科学发展是主题、以人为本是核心、改革开放是动力”。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主要讲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学生认清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认清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我们都知道,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邓小平有一个判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将达到中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NP 将达到4000美元。
而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结束了?其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一事实。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为什么要研究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二、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理论三、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四、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全会主题知识改革开放以来,通常每一届中央委员会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也就是从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
十三大后,这项制度被写入党章: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
每年至少一次。
按惯例:一中全会:讨论党的认识问题二中全会:讨论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三中全会:经济建设一年后的正式演习;“大题目”,决定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发展规划四中全会:加强党的建设(中央军委人事调整)五中全会: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六中全会:精神文明建设七中全会:确定下次党代会的时间,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国情的含义: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国情的构成要素:文化教育、阶级状况、国际环境、历史特点、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地理状况、民族构成及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一、为何要研究中国国情?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
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顺利发展,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历史阶段的分期应该弄清楚)(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1、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中国社会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3、实践证明,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当时的中国国情,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失败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从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先后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中国人民共和国。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重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
中国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出现了错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闭关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超过45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90位以后,即使与世界中等以上收入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按国家的最新贫困标准计算,农村还有2600多万贫困人口,刚脱贫的人口还处于不稳定状况。
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土地、天然气、木材、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都相对紧缺。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远远高于工业化国家,也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国家。
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
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坐标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时代变化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
辨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在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信息化已跨入中等水平的国家行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初见成效;城镇化已进入加速时期,城镇化率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国际化发展日益深刻,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与世界融合更为紧密。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都将处于“五化”不断深入,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努力突破封锁岛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崭新的面貌登上并屹立于世界舞台,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代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
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放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面向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其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旧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
其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经过长期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紧紧依靠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确立和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形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要充分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有利条件胜于不利因素,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内国际两大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首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归根到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