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之思维
- 格式:ppt
- 大小:742.00 KB
- 文档页数:59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特点普通心理学思维的特点普通心理学思维是指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方式。
以下是一些普通心理学思维的特点:1.主观性:普通心理学思维往往基于个人经验和感觉,缺乏科学依据和客观研究。
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对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做出判断。
2.简化性:普通心理学思维倾向于将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化为简单的解释或规律。
人们常常将自身的经验局限于一种模式,从而忽略了多样性和个体差异。
3.一般性和普遍性:普通心理学思维倾向于将同种心理现象普遍适用于所有人。
人们常常将自己的经验普遍化,认为别人的行为和心理与自己相似,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和特殊情况。
4.直觉性:普通心理学思维往往基于直觉和直观判断,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论支持。
人们常常根据直觉和第一印象来评价他人的心理状态。
5.片面性:普通心理学思维往往只关注于心理现象的一面,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和解释。
人们常常凭借对某个方面的理解,忽视了整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6.误导性:普通心理学思维往往容易受到媒体、社交网络和个人经验的误导。
人们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无法深入理解和分析心理现象。
7.个体主义:普通心理学思维倾向于将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与其个体特征联系在一起,忽略了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人们倾向于将问题归因于个体,而非外部条件。
8.自我中心:普通心理学思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忽略他人的角度和需求。
人们常常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作为衡量标准,难以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
以上是普通心理学思维的一些特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点并不意味着普通心理学思维是错误的,而是指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心理学,需要结合科学研究和专业知识,避免陷入片面和主观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意识到普通心理学思维的特点,并且学会规避它们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全面、客观地理解和分析心理现象。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1.扩展视野:了解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个人经验和局限,更全面地理解心理现象。
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概述概念特征定义: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内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概括性: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同一类事物特征和规律的概括。
间接性:感性知识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时空性:不受时空的限制加工水平:更高级的信息加工活动,是探索和发现新物的心理过程。
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分析: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比较:确定对象之间的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智力操作抽象和概括抽象: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把它们与其它属性、次要特征分离的智力操作。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联系起来的智力操作。
思维种类◆按性质◆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
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3岁前)◆具体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学前期)。
◆语词逻辑思维;人们面临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按创造性◆再生性思维(常规思维):只要重现过去类似情景中已学会的方法便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创造性思维:要求提出新的、发明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按思维形式➢辐合性思维:(又叫聚合式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分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根据凭借物➢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按遵循逻辑➢形式逻辑思维:有明确的逻辑形式的思维。
又叫分析思维。
➢非形式逻辑思维:没有一定的逻辑形式,不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例如直觉思维➢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难点整理习题普通心理学(下)第七章思维一、名词解释:1、思维2、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3、辐合思维和发散性思维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5、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6、表象7、心理旋转8、想象9、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10、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11、概念12、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13、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14、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15、概念形成16、算法式与启发式17、定势(心向)18、功能固着二、简答题:1、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2、人类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什么?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什么?4、定势对解决问题有何影响?5、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6、简述想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7、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8、试术问题解决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
9、什么是有意想象?它有哪些种类和特点?三、论述题1、什么是问题的解决?、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2、综合分析人在推理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可能原因。
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试论述认知心理学关于概念结构的理论和发展。
5、有关概念结构的理论有哪些?简述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
6、简要评价概念形成的两种理论。
7、为什么人们在推理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推理错误?8、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11、什么是创造性?它有什么特征,以及包括哪些心理成分?第八章语言一、名词解释:1、语言理解2、布洛卡区(Broca’s area)3、内部语言4、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5、语言的表征6、语言的加工7、威尔尼克区(Wernick’ area)9、语言知觉10、句子理解11、图式二、简答题1、语言与言语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2、简述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3、简述图式及其作用。
4、什么是语句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5、简述语言的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评价心理学家教育黑猩猩学习语言的情况。
6、简述关于语言获得的两种对立的理论。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躯体;把⼏何图形分解成点、线、⾯、⾓、体;分析⼀个句⼦由哪些语⾔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考虑的思维过程。
例如,把单词组成句⼦;把⽂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把⼀个学⽣的思想品德、智⼒⽔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
通过分析,⼈可以进⼀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
通过综合,⼈可以完整、全⾯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解题的技巧。
分析与综合是同⼀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
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从分析。
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
例如,学⽣读⼀篇课⽂,既要分析,也要综合。
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意;经过综合,掌握了⽂章的中⼼思想,便获得了对⽂章的整体认识。
对事物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的、⽀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的认识。
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平上进⾏。
⼈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分析与综合,例如,⼩学⽣⽤散装的零件⾃⼰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平上进⾏分析与综合,例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分析与综合,例如,公安⼈员分析案情,学⽣解题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平。
第七章思维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 和提取过程。
而思维则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工。
(二)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心智操作)(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1 .分析 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 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2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 虑的心智操作。
(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对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 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1 .抽象是在头脑中舍弃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把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
2 .概括 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 的过程。
如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1 .具体化 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的结论应用于具体的事 物的过程。
2.系统化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其属性,纳入到一定的类别 E -H-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1 / 13或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和方法,可把思维区分为: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1.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途径和答案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1.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普通心理学:思维知识点整理●一、思维的一般概念●含义●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活动中●思维的特征●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间接性●借助媒介和知识经验●思维是经验的改组●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思维的种类●从思维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面划分●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又要依赖于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形象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思维●面临的是理论性质的任务●又要依赖于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从思维的内容划分●经验思维●凭借日常生活的经验进行的思维●理论思维●根据科学概念和论断进行的思维●从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意识划分●直觉思维●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是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分析思维●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而得到合理结论的思维●从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划分●辐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合乎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从思维是否具有独创性划分●常规思维●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二、表象●什么是表象●含义●客观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产生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的分类●按感觉通道划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根据表象创造程度不同划分●记忆表象●想象表象●表象的特征●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人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的表象,就好像直接看到或听到这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可操作性●由于表象与知觉相似,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谢帕德和库柏:“心理旋转”实验(R:180°)●表象的脑机制●表象和知觉是否具有类似的脑机制●柯斯林认为,视觉表象和视知觉在功能上是等价物,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神经机制。
普通心理学思维
普通心理学思维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它着重于探讨人类的思维过程、感知、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以及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心理机制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普通心理学思维强调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复杂性,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是一个多重因素互相影响的过程。
因此,普通心理学思维倡导以综合的方法研究人类心理,并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普通心理学思维还强调了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它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社会和个体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普通心理学思维注重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普通心理学思维为人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特征,并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改善个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普通心理学思维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适当的帮助。
另外,普通心理学思维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
总的来说,普通心理学思维是一种对人类心理活动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方法,对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思维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积极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从⽽培养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或激发学⽣⾃⼰提出各种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要设法将其转换成学⽣的共同问题,并⿎励学⽣运⽤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如何解决⾃⼰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展开全班讨论,教师也可以给予⼀定的、必要的启发,让他们⾃⼰寻找答案。
例如,要求学⽣“⽤⼀条线段等分矩形”。
教师就会发现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过直观思考,找出了⼏种最普通的分法,如重叠对边和按对⾓缘分(如图6-5)。
这时教师应引导学⽣分析上⾯已做的⼏种分法有什么共同点,使他们知道⽤上⾯的分法(如图6-5)可以分成相等的两个矩形(或正⽅形),可以分成相等的两个三⾓形。
接下来,教师还应启发学⽣,使他们知道还可以分成两个梯形(如图6-6)。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进⾏综合思考。
在概括已有⽅法并发现以上分法的共同性质后,教师先画⼀个矩形,将以上六种分法在这矩形中逐⼀画上虚线(如图6-7)。
让学⽣进⼀步观察,他们在这直观图形的帮助下,能够看到每⼀步分法都交在中⼼点上。
最后教师启发学⽣总结出:“通过这⼀中⼼点的直线,都可以把长⽅形分成同样⼤⼩的两半”,即“等分矩形的法则”。
图 6-7在⼩学⽣掌握了矩形等分法的法则基础上,教师可以进⼀步启发他们,平⾏四边形、正⽅形、菱形、圆形等同样可以运⽤这个法则去等分,使学⽣的思维得到进⼀步扩展。
⼆、帮助学⽣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步骤与⽅法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掌握知识时所必需运⽤的各种思维⽅法的培养;只注意某些结论的记忆,⽽忽视产⽣这种结论的推理过程。
然⽽,恰恰是这种思想⽅法和逻辑推理规律的掌握对⼈的思维能⼒的发展具有重⼤的意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掌握各种思维⽅法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
思想⽅法、逻辑规律是⽐较抽象的,不是任何年龄⼉童都能⾃觉地、有意识地加以掌握的。
《普通心理学》思维章节真题演练1、(统考2010)要求幼儿对香蕉、苹果、皮球、口琴等进行分类,幼儿将苹果与皮球归为一类,香蕉与口琴归为一类。
由此表明他们所具有的概念种类是()A.具体概念B.抽象概念C.合取概念D.人工概念2、(统考2010)解决“河内塔”问题最有效的策略是()A.手段—目的分析策略B.算法策略C.逆向搜索策略D.选择性策略3、(统考2011)小明在游戏中把凳子当马骑,这种活动反映的想象功能是()A.再造B.补充C.替代D.预见4、(统考2011)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
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
这主要体现的思维特征是()A.间接性B.抽象性C.概括性D.理解性5、(统考2013))下列选项中,属于界定清晰的问题(well-defined problem)的是()A.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B.如何根据已知条件解应用题C.怎样读好一本书D.怎样教育子女成才6、(统考2013)爱因斯坦说:“在我的思维结构中,书面的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
由我随意的再生和组合……”这段话所体现的主要思维种类()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常规思维7、(统考2014)教师要求学生列举砖的用途,某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列举出很多例证,但都在建筑材料范围之内,这表明,该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流畅性和变通性方面的特点是()A.流畅性差,变通性差B.流畅性好,变通性差C.流畅性好,变通性好D.流畅性差,变通性好8、(统考2014)在概念形成的策略中,记忆负担最轻的是()A.保守性聚焦B.冒险性聚焦C.同时性扫描D.继时性扫描9、(统考2015)“小赵比小王聪明,小王比小李聪明”,据此得出“小赵最聪明”的结论。
该推理属于()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C.类比推理D.概率推理10、(统考2016)小明嚼口香糖玩耍时,不慎将10元纸币掉到狭缝里,几经尝试,自己无法用手将其取出,最后在别人建议下,他用口香糖将其粘出。
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定义: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等活动中是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一)概括性✹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取一类事物共同特征和规律✹使人的认识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是概念形成的前提,是思维迁移的基础✹概括水平越高,思维水平越高;认识水平越高,概括水平越高过度概括化?(二)间接性✹人借助于一定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超越感知觉的局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对经验的改组✹是探索、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思维的过程-思维操作(加工环节)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形成整体。
比较✹对比各种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关系。
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取出各种事物与现象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抽象基础上对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的任务、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逻辑思维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容易因经验不足而导致片面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用科学的概念和论断进行判断。
(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对于新问题能够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直接的领悟,快速而跳跃✹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进行推导的思维活动,也叫逻辑思维。
(四)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