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离条件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正相色谱条件选择
正相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其条件选择对于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正相色谱条件选择:
1. 流动相选择:正相色谱通常使用非极性溶剂作为流动相,如石油醚、氯仿等。
这些溶剂可以与样品中的极性化合物形成氢键,从而实现分离。
在选择流动相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性质和目标分析物的极性。
2. 固定相选择:正相色谱的固定相通常是具有不同孔径和表面积的硅胶或聚合物颗粒。
固定相的选择取决于样品的性质和目标分析物的分子大小。
较大的分子通常需要较大的孔径来容纳,而较小的分子则需要较小的孔径来实现更好的分离。
3. 柱温选择:柱温对于正相色谱的分离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较高的柱温可以提高样品在固定相上的扩散速率,从而加快分离速度。
然而,过高的柱温可能导致样品分解或固定相的降解。
因此,在选择柱温时需要权衡分离速度和样品稳定性。
4. 流速选择:流速决定了样品在色谱柱上的停留时间,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较高的流速可以减少分析时间,但可能导致分离不完全。
较低的流速可以提高分离度,但会增加分析时间。
因此,在选择流速时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要求进行平衡。
5. 检测器选择:正相色谱常使用紫外可见光检测器(UV-
Vis)或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
选择合适的检测器需要考虑目标分析物的吸收或发射特性以及检测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6. 进样量选择:进样量的大小会影响色谱图的分辨率和分离度。
过大的进样量可能导致峰形变宽和分离不完全,而过小的进样量可能降低检测灵敏度。
因此,在选择进样量时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要求进行优化。
分离度R作为色谱柱的分离效能指标,其定义为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值一、分离度两个组分怎样才算达到完全分离?首先是两组分的色谱峰之间的距离必须相差足够大,若两峰间仅有一定距离,而每一个峰却很宽,致使彼此重叠,则两组分仍无法完全分离;第二是峰必须窄。
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时,两组分才能完全分离。
判断相邻两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分离情况,可用分离度R作为色谱柱的分离效能指标。
其定义为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值R值越大,就意味着相邻两组分分离得越好。
因此,分离度是柱效能、选择性影响因素的总和,故可用其作为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从理论上可以证明,若峰形对称且满足于正态分布,则当R=1时,分离程度可达98%;当R=1.5时,分离程度可达99.7%因而可用R=1.5来作为相邻两峰已完全分开的标志。
当两组分的色谱峰分离较差,峰底宽度难于测量时,可用半峰宽代替峰底宽度,并用下式表示分离度:二、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值,亦可使分析时间在不至于过长。
使峰的扩展不会太严重对检测发生影响。
当流速较小时,分子扩散(B项)就成为色谱峰扩张的主要因素,此时应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N2,Ar ),使组分在载气中有较小的扩散系数。
而当流速较大时,传质项(C项)为控制因素,宜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载气(H2,He ),此时组分在载气中有较大的扩散系数,可减小气相传质阻力,提高柱效。
2.柱温的选择柱温直接影响分离效能和分析速度。
首先要考虑到每种固定液都有一定的使用温度。
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否则固定液挥发流失。
3.固定液的性质和用量固定液对分离是起决定作用的。
一般来说,担体的表面积越大,固定液用量可以越高,允许的进样量也就越多。
为了改善液相传质,应使液膜薄一些。
固定液液膜薄,柱效能提高,并可缩短分析时间。
固定液的配比一般用5:100到25:100,也有低于5:100的。
要实现两个色谱峰的完全分离,使它们在色谱图上表现为独立的两个尖峰,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基线分离(Baseline Resolution):
完全分离的第一个条件是两个色谱峰之间有明确的基线分离。
即两个峰的基线(峰谷之间的水平线)没有重叠,且两个峰之间没有其他的小峰或杂散信号干扰。
2.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差异:
两个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必须有足够的差异,以确保它们在色谱图上表现为独立的尖峰。
保留时间是指样品组分从进样口进入柱中并出现在检测器中的时间。
如果两个组分的保留时间相近,它们可能会重叠成一个宽峰,而不是独立的两个峰。
3. 良好的分离度:
要实现完全分离,两个色谱峰之间必须具有良好的分离度。
分离度是指两个峰之间的最小间隔,可以用来衡量它们之间的物理距离。
较高的分离度意味着两个峰在色谱图上更加独立,不会相互干扰。
4. 良好的峰形和峰宽:
完全分离的色谱峰应该具有良好的峰形和适当的峰宽。
峰形应该是对称的,峰宽应该足够窄,不会导致两个峰之间的重叠或混叠。
实现完全分离是色谱分析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高分辨率色谱分析中。
为了实现完全分离,可以通过调整色谱条件(如流动相的组成、流速、柱温等)、优化样品预处理和选择合适的柱等方法来改善色谱分离效果。
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气相色谱(G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的分离技术。
在进行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操作条件以保证分离效果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操作条件的选择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色谱柱选择:色谱柱是GC分离的关键。
选择适合待分析物性质和样品基质的色谱柱非常重要。
常见的色谱柱有填充型和毛细管型两类,填充型色谱柱适用于绝大多数分析,毛细管型色谱柱适用于高分辨、高效率以及样品量较少的分析。
2.色谱流动相选择:色谱流动相的选择主要受样品性质、待测分子的化学活性以及待测物的反应性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选择常见的有机溶剂(如乙腈、二甲基甲酰胺、甲醇等)作为色谱流动相。
3.蒸发器温度选择:蒸发器温度影响样品的蒸汽压和蒸发速率。
温度过低会导致待分析物不能完全蒸发,影响分离的效果;温度过高则可能导致样品的不稳定性和分解。
因此,需要根据待分析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蒸发器温度。
4.柱温选择:柱温是影响GC分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低温时,分离速度较慢,但分离程度较好;高温时,分离速度较快,但分离程度较差。
因此,柱温需要根据样品和待测物的性质以及分离要求进行调整。
5. 柱流速选择:柱流速影响分析的快速性以及分离效果。
流速过快会导致分离效果较差,分离峰变宽,而流速过慢则分离时间较长。
常用的柱流速一般为1-2 mL/min,根据样品性质和分析时间的要求进行选择。
6.应用适当的柱保护剂:GC分析过程中,待分析物有可能对柱产生损害,因此通常要考虑使用柱保护剂。
柱保护剂可减少来自于样品中杂质的残留和柱的损伤,提高色谱分析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选择合适的柱保护剂需要考虑样品性质、柱类型和待分析物化学性质等因素。
7.检测器选择:GC常用的检测器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热导检测器(TCD)、质谱检测器(MS)等。
根据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器。
8.样品前处理:样品前处理是样品在进入色谱仪之前的处理步骤,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的杂质、浓缩待测物等。
浅谈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在气相色谱分析中,人们期望的理想状态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样品中各个组分完全分离并分析。
所以,选择高效率的色谱柱和适当的分离条件十分重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气相色谱仪分离条件的选择原则,并列举了应用实例。
1、固定相的选择一般来说,载体或固定相的粒度越小越有利于提高柱效率,但是粒度过小会使分析时间变长。
一般要求填充颗粒直径是柱直径的十分之一左右,即60~80目或80~100目。
粒度要均匀,粒度越一致,填充的越均匀,柱效率越高。
除分析气体外,分析其他物质大多使用涂装固定相的色谱柱。
其优点是可在较低温度下分析高沸点的样品,由于柱温低,固定相选择系数增大,从而提高了柱效率。
同时,固定相含量低,缩小了保留值,节省了分析时间。
固定相配比的选择取决于样品性质(如沸点、极性)、载体性质及柱温等,此外要求固定相粘度小,蒸汽压力低。
2、色谱柱的选择制作色谱柱的材料很多,其中不锈钢和玻璃是最常用的材料。
不锈钢柱质地坚硬,化学稳定性好,耐高温高压,应用最为广泛。
玻璃柱表面吸附性小,化学活性差,常用于微量分析或分析某些和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以及易受热金属表面催化作用而分解的样品。
制作毛细管柱的材质主要是玻璃或石英。
在其他操作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柱长能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
但柱子增长,分析时间也相应增加。
如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柱长L1=1.0m时求得样品的分离度R1=0.8,若R2=1.5时,样品完全分离,则此条件下理想的柱长L2=L1/(R1/R2)2≈3.5m。
3、载气压力和流速的选择载气压力对柱效率有直接的影响。
如提高柱内压力,有助于提高柱效率。
但只提高入口压力,使流速加大且压降太大时,反而会降低柱效率,因此也必须提高出口压力。
一般采用在柱后加装适当气阻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载气流速是决定色谱分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流速高色谱峰窄,反之则宽些,但流速过高或过低对分离都有不利的影响。
流速要求要平稳,常用的流速范围为20~70mL/min。
试述气相色谱法色谱条件的选择
气相色谱法的色谱条件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色谱柱选择:色谱柱是气相色谱法的关键部分,合适的色谱柱应具有良好的分离性和高效性。
选择色谱柱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性质、分离目标和分析条件等因素,常用的色谱柱包括非极性柱、极性柱和选择性柱等。
2. 柱温选择:柱温是气相色谱法中一个重要的操作条件,它会影响样品在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
和分离度。
一般通过改变柱温来调节分离效果,通常柱温的选择要考虑到样品稳定性、分离度
和分离速度等因素。
3. 柱衬底选择:柱衬底可以提高色谱柱的稳定性和降低分析物对柱的吸附性,常用的柱衬底材
料有聚硅氧烷和聚脂木素等。
4. 柱流速选择:柱流速是指气相色谱法中气相流速的选择,它会影响分离度和分析时间。
一般
来说,柱流速越高,分析时间越短,但可能会影响分离度。
柱流速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分离度、
分析时间和样品浓度等因素。
5. 检测器选择:气相色谱法常用的检测器包括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热导率检测器(TCD)、质谱检测器(MS)等。
选择合适的检测器要考虑到样品的性质、检测灵敏度和选
择性等因素。
综上所述,气相色谱法的色谱条件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样品的性质、分离目标、分析条件和实验要求等因素,通过合理选择色谱柱、柱温、柱衬底、柱流速和检测器等条件,来达到最佳的分
离和分析效果。
气相色谱法色谱条件的选择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GC)是常用的一种分离和
定性分析方法,其色谱条件的选择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气相色谱法色谱条件的选择:
1. 色谱柱选择:根据分析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如非极性柱、极性柱、离子柱等。
需要注意柱长、内径和填充物粒径的选择,这些参数可以根据分离目标和分析物的性质进行优化。
2. 载气选择:常用的载气包括氮气、氢气和乙烷等。
选择载气时要考虑分析物的挥发性、稳定性以及色谱柱的耐受性等因素。
此外,压力和流速也是需要考虑的参数,可以根据柱长和类型进行调整。
3. 柱温选择:柱温对于色谱分离的效果和分析时间有很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柱温可以根据分析物的挥发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优化,一般在室温至300℃之间选择。
4. 检测器选择:常用的检测器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 FID)、热导率检测器(Thermal Conductivity Detector, TCD)、质谱检测器(Mass Spectrometry, MS)等。
选择检测器时要考虑分析物的性质以
及灵敏度、选择性等因素。
5. 标准品选择:根据分析物的特性和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标准品,可以是单一化合物的标准品、混合标准品或是内标法等。
综上所述,选择适合的色谱条件是确保气相色谱法分析准确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分析物特性和要求、色谱柱、载气、柱温、检测器和标准品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优化。
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柱温选择:柱温是气相色谱分离操作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分离效果和分离速度。
一般来说,选择较高的柱温可以提高分离速度,但也会降低分离效果。
因此,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目的来选择适当的柱温。
2.载气流速选择:载气流速也是影响气相色谱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选择较高的载气流速可以提高分离速度,但也会降低分离效果。
因此,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目的来选择适当的载气流速。
3.进样方式选择:进样方式包括顶空进样和液相进样两种方式。
顶空进样适用于挥发性较强的样品,而液相进样适用于挥发性较弱的样品。
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目的来选择适当的进样方式。
4.柱子选择:柱子的选择也是影响气相色谱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柱子具有不同的分离效果和分离速度,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目的来选择适当的柱子。
5.检测器选择:检测器的选择也是影响气相色谱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检测器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目的来选择适当的检测器。
总之,选择适当的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需要综合考虑样品的性质、分析目的、仪器设备等多个因素,并通过试验和优化来确定最佳的操作条件。
实验气相色谱分离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条件选择、柱效计算及定性分析1.目的了解气相色谱仪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的基本操作。
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理解柱温的改变对组分的保留行为的影响)2.原理气相色谱方法是利用试样中各组份在固定液相的分配系数不同,将混合物分离后测定的仪器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分析含量少的气体和易挥发的液体。
当气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时,组份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由于固定相对各组份的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各组份在色谱柱中的迁移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的柱长后,便彼此分离,按流出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在记录器上绘制出各组份的色谱峰——流出曲线。
在色谱条件一定时,任何一种物质都有确定的保留参数,如保留时间、保留体积及相对保留值等。
因此,在相同的色谱操作条件下,通过比较已知纯样和未知物的保留参数,即可确定未知物为何种物质。
对于非极性柱分离非极物质,出峰顺序按沸点小大出峰。
苯、甲苯和混二甲苯的混合物。
它们的性质极为相似,用一般方法难以分离分析,但气相色谱法可以实现分离分析。
在分离过程中,分离好坏是用分离度衡量的。
有很多因素影响分离度,这在分离度方程中便可知,如柱效、相对保留值和容量因子等。
而影响柱效的操作条件有固定液、柱子长度、柱温、载气流速和进样量等。
柱温严重影响分配系数,进而影响组分的分离度。
随着柱温的升高,色谱峰出峰快,分析时间缩短,但如果柱温太高,色谱峰的分离会变差,甚至分离不开。
柱温降低,分配系数增大,分离改进。
但过慢,分析时间太长,影响柱效。
随着载气流速的增加,色谱峰出峰快,分析时间缩短,另一方面,色谱峰的分离变差,但其影响远比柱温对分辨率的影响小。
载气流速增加,氢气的流速也应相应改变,以得到较高的灵敏度。
3.仪器与试剂仪器:福立GC-9790气相色谱仪,SE-54(5 %苯基+ 1 %乙烯基+94 %聚二甲基硅氧烷)毛细管柱: 0.50μm×0.25mm×15mmm。
色谱分离条件选择中的几个主要方面色谱分离条件选择中的几个主要方面1.难分离物质的预测在分离多组分复杂混合物时,那些份子量级为相近,沸点差极小,结构相似又极性相近的组分,保留值相差小的为难分的物质对。
这样可以通过柱系统选择性指标Sd值大小和某些经验规律来预测难分物质对分离的影响,引出Sd值作难分物质的量度,在给定色谱条件下,规定Sd为:从上式中看到,决定物质对分离难易的不止是r2.1值,而是Sd值,其中主要有热力学因素,K'值影响,同时也有动力学系数β*的影响,Sd等值越小,则物质对就越难分,即此时K'值相差很小,故可将式近似地写为:想而易见,K'2/K'1比值越小,Sd值就越小,越难分。
日常工作中对难分物质对强调有可能,是指可以调整柱温改善热力学性质,几大K'2K'1比值;同时也可改变动力学系数β值(例如,改变流动相线速度,柱长)以达到Sd 设定值,使物质对分离,对高效液相色谱也可改变流动相组成,从而改善Sd值,达到同样的目的。
1.同系物种难分物质对的预测因为同系物种相邻二组分只差一个CH2量,其保留值服从碳数规律:式中:NC——同系物种的组成碳数A1——碳数规律中的经验常数C1——碳数规律中相关系数,即NC=0时1gVg值。
式中表明,当相差Nc相同时,分子量越大,则lgVg越大,K值越大,越易分离。
故同系物中难分离的物质对可能是系类中对组分,即流出柱的分子量小的一对,例如C1-C6烃中,乙烷-乙烯对难分,所以选择的色谱分离条件只要能分离好组分,则其余较大分子量组分对则不成问题。
2.异构体中难分物质对的预测同分异体中沸点差值小的物质对,可能是难分物质对,其保留变化服从沸点规律有上式可见,Tb上身,则1gVg值增加,对沸点差值相同的物质对,低沸点者难分离,故非极性或弱极性组分对,在非极性固定相上沸点且差值小的组分对难分离,若对芳烃异构体而言,间对位异构体不但沸点相近,且极性相当,构型相似,故难分离,若用柱系统选择性指标量度,则有:显然,Sd值决定于沸点差与之比,当△Tb=Tb2-Tb1很小时,“可能”还会得到好的分离,还有改善β*和K'的可能,毕竟有构型不同的溶解能力差别,同时β*的影响通前述。
精品整理
色谱分离条件选择
一. 减小柱内展宽,提高柱效
l. 固定相:①粒度小,均匀,以减小涡流扩散和流动相传质阻力;②改进结构,尽可能采用大孔径和浅孔道的表面多孔型载体或全多孔微粒型载体,减少滞留流动相传质阻力。
2. 流动相:选用低粘度的流动相,有利于增大组分在溶剂中的扩散系数Dm,减少传质阻力。
3. 流速:从H-U曲线可知,HPLC的最佳流速在流速很小处,减少流速有利于提高柱效,但在实践中为加快分析速度,常采用比最佳流速高数倍的流速。
图2 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的H-u曲线比较
4. 柱温:适当提高柱温,可降低流动相粘度,减少传质阻力,但柱温升高将使分辨率降低,柱寿命短,易产生气泡,一般在室温下进行。
二. 柱外展宽
柱外谱带展宽又称柱外效应,系指从进样点到检测池之间除柱子本身以外的所有死体积所引起的色谱峰展宽,柱效下降。
可分为:
1.柱前展宽主要由进样引起,减小进样器的死体积,用阀门进样可减少柱前谱带展宽,提高柱效。
2.柱后展宽主要由接管、检测器流通池体积及检测器响应时间等因素所引起。
因此,尽可能用短而内径细的接管,减少流通池体积,改进检测器和记录系统的响应速度等都是克服柱后展宽的途径。
编辑:food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