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18.90 KB
- 文档页数:5
论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作者:王双奎来源:《科学之友》2010年第08期摘要: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是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的设立有利于从程序上保证诉讼的公正。
中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虽然对回避制度作了专章的规定,但是在立法和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文章就其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引起法律工作者的注视,逐步将其充实和完善。
关键词: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回避程序;立法缺陷中图分类号:D9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47-0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不得参加案件的审理或不得参与有关诉讼活动的制度。
其中,回避的对象是审判人员或有关人员,即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人;回避的事由是基于法定情形的出现,它设立的目的是限制司法权力、维护司法公正。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受重实体轻程序思想的影响,在立法上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很不完善,而在司法实践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严格的执行。
笔者将从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的适用范围、回避的法定程序3方面来谈中国民事诉讼回避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1 法定回避情形规定中的问题1.1 “近亲属”范围过于狭窄《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审判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必须回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的规定,近亲属指的是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也就是说近亲属仅指直系血亲、同代旁系血亲和配偶,没有包括除兄弟姐妹之外的旁系血亲,如堂兄弟姐妹;也没有包括直系姻亲关系,如公婆与儿媳,当然其中更没有包括旁系姻亲,如姐夫舅母等一类的亲属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司法解释中近亲属的这一范围在回避制度中显得有些狭窄了,因为它只占亲系中很少的一部分,而没有把人们通常关系很亲近的一些亲属,如叔伯、舅舅、公婆等纳入必须当然回避的近亲属范围之内。
集体回避制度重要性分析摘要回避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案件能够公平公正进行审理的重要前提。
而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均针对个人而言,仅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以及勘验人这几种身份明确的人员,但对于机构等整体需要回避的状况该如何考量,并没有详细确定的规定以及解释。
这不仅使得当事人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更使法院、检察院等机构需要回避而未实现的情况下降低了法院、检察院的威严和公正性。
因此,本文将围绕集体回避制度讨论其现实意义、司法操作以及回避后的管辖问题。
关键词民事诉讼;集体回避;管辖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在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退出案件审理活动或有关诉讼活动的制度。
正如任何人不得作为自己的法官所说,回避制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保护当事人,使案件能够公正的进行审理。
另一方面,回避制度在保护审判者,避免其受到道德伦理的压制。
一、集体回避在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中的实际操作一民事诉讼中的案例。
南京市某区的一所中学状告学校食堂的承包方张某至该区基层法院,随后张某以该法院副院长担任该校的法制副校长为由,申请法院集体回避,接到张某的申请后,该区法院立即向市中级法院请示。
随后的决定中,同意该基层法院的回避申请,并另行指定法院对该案进行审理。
在这起民事案件中,该区基层法院作为整体接受了当事人的申请,保证了程序上的正当性做出了尝试性的一步。
二刑事诉讼中的案例。
2009年,中国某一黑社会性质团伙主要嫌疑人龚某被起诉后,作为其原辩护律师的李某被当地检察院怀疑唆使嫌疑人伪造证据。
随后对其提起诉讼。
诉讼中,李某在申请法院人员集体回避后被当庭驳回且不予复议,其之后申请其它六位相关审判人员的回避也遭到了驳回。
该案在中国法律界引起了诸多讨论,尤其是司法程序的正当性。
俨然该法院自理自案,令人汗颜。
由此观之,集体回避制度面临着法律的空白,在实际问题当中仅有少数法院能够正确的在合理范围内做出尝试,对集体回避制度予以支持。
论回避制度之现状问题首先,谈到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问题,就应当从何为“回避”一词谈起。
回避,是指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退出对本案的审理的制度。
回避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基本制度,申请回避也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
近些年來,随着制度的不断地发展完善,无论是社会热议的持续或是司法改革的推进,使得在剖析回避制度的同时,也应当深刻认识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看清楚它的长处优势,也瞧见和分析它的短板和争议端。
基于对于回避制度的深入分析,第一步,追根溯源,笔者将回避制度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整理,进而形成关于民事诉讼法的回避制度体系。
一、回避制度现状体系1.回避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
对于审判人员的范围,《若干规定》明确为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其他人员包括人民陪审员、执行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
2.回避方式和程序《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其中包含自行回避与申请回避。
自行回避即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应主动退出该案件的审判及其他相关工作;申请回避则是仅属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利。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3.回避事由《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了三种情况可作为回避事由: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是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的。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情况,从而避免司法腐败、确保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民事诉讼回避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其含义、特点和实施过程。
二、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含义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有特定关系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时,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特点1. 法定性: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法律规定的一项制度,司法人员必须遵守。
2. 程序性:回避制度是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实施的一项制度,需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3. 公正性:回避制度的实施旨在保障司法公正,防止因司法人员的个人因素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4. 保护性:当事人有权申请司法人员回避,以保护其合法权益。
四、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实施1. 申请回避:当事人认为司法人员与案件有特定关系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时,有权向法院提出回避申请。
2. 审查回避:法院在收到回避申请后,应当对申请进行审查,判断是否符合法定回避情形。
3. 决定回避:经审查认为符合法定回避情形的,法院应当决定司法人员回避。
4. 替代审理:在司法人员回避期间,由其他符合条件的司法人员替代其进行审理。
五、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现实意义1. 防止司法腐败:通过实施回避制度,可以防止司法人员因个人因素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从而防止司法腐败。
2. 保障司法公正: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可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提高司法公信力:通过实施公正、透明的回避制度,可以提高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提高司法公信力。
六、结论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保障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的重要制度。
其实施需要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还需不断加强对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范围的完善研究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是为了保障诉讼双方的公正和客观,避免司法人员在审理案件中出现利益冲突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判断的情况而设立的一种制度。
回避制度旨在保证法官、人民陪审员和法院工作人员在审理案件时保持中立、公正的态度,确保审理案件的公正性和公正性。
在实践中,回避制度的范围和适用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行细化和完善。
需要对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进行明确规定。
目前《民事诉讼法》第29条对回避的情形做了简单的规定,但并未对回避的具体范围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没有清晰的界定,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对于是否需要回避存在不确定性,容易导致主观判断偏差。
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明确法官、陪审员和其他法院工作人员在哪些情形下需要进行回避,以及回避的程序和标准。
应当细化法官、陪审员和法院工作人员的回避事由。
《民事诉讼法》第29条规定了一般性的回避事由,如有利害关系、亲属关系等情形需回避,但这些情形仍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性。
在实际操作中,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遇到具体案件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需要有明确的指引来指导其回避的具体情形。
有必要逐步完善回避制度,明确各种具体的回避情形,如法官本人或其亲属有诉讼利害关系的、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法官本人或其亲属与律师存在利益关系的等,以便于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明确自己的回避义务。
应当规定回避的程序和标准。
在实践中,回避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程序和标准,导致不同的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员在回避事由的认定和程序上存在差异。
有的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员可能因为个人的失误或主观判断的偏差而没有进行回避,这势必会影响到案件的公正审理。
有必要规定回避的具体程序和标准,包括回避申请的途径、回避的时机、回避的程序、回避的审查标准等,以便于规范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在实践中的回避行为。
应当加强对回避制度的监督和制约。
在实践中,一些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员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而故意或者无意中规避回避制度,这从根本上损害了诉讼的公正性和公正性。
论我国法官回避制度的完善作者:国中兴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08期摘要:作为司法权的行使者,法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同时,作为独立的个体,法官办案时又难免或多或少受到各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向“人情”做出一些妥协,而恰恰是这一原因极大影响了司法公正,降低了司法公信力。
由此,也催生出法官回避制度。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有法官回避制度仍有待完善。
本文指出了我国现有法官回避制度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即构建法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和完善法官任职公务回避制度。
关键词:人情;司法公正;法官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一、我国现有法官回避制度的规定及其不足我国现行法官回避制度首先形成于刑事诉讼法,在随后制定修改的民事诉讼法以及行政诉讼法中也相继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法官回避制度在总体上还缺乏连贯性和体系性,回避条件和规则甚至在不同诉讼和相关规定中出现了宽严不一的情形。
(一)关于法官任职回避制度的相关规定1.《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中的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颁布了《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制定这一《规定》的目的是防止法院领导干部以及审判执行岗位法官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以保证司法廉洁公正和司法权威。
实施本《规定》的对象是各级人民法院的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的法官。
其中,所谓“法院领导干部”是指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以及其他领导干部;“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则是指在各级人民法院的立案、审判、执行、审判监督等部门从事审判和执行工作的法官以及执行员。
此《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民法院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不得选拔任用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2)人民法院在补充审判、执行岗位工作人员之时,不得将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相关人员作为补充人选;(3)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应当执行任职回避而不执行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其他纪律处分。
论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完善本文提出,对于我国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当前应从扩充回避的适用对象范围、合理矫正回避适用情形与条件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修改完善法院对回避申请的裁判及救济方式等三方面加以完善。
标签: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完善内容;措施基于“任何人不得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的基本准则,回避制度得到了现代各国民事诉讼法上的普遍确认。
但是,回避制度的作用发挥,则与司法机关对回避制度的主观认识和回避制度的完善程度均密切相关。
从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功能与价值来看,其首要价值显然在于确保审判人员及其他司法辅助人员在诉讼过程中不偏不倚保持中立,避免当事人因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而遭受差别对待。
但同时,回避制度绝不应当仅仅被解读为是仅为当事人利益而设的制度。
即使仅从法院与法官的利益立场来看,回避制度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既有助于打消当事人的顾虑和不信任感,保障司法过程及结果为当事人及社会公众所信任和尊重,也是维护司法权威、保护法官自身的需要。
从我国现行立法规定及司法实践来看,关于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主要规定在民事诉讼法第45条至48条。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就回避问题做出了《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法发[2000]5号)。
但从我国司法实践中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回避制度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并显然与我国关于回避制度的立法规定上存在的疏漏不无关系。
比较而言,相关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回避制度尽管也并非完美无缺,但其中亦不乏合理可行与值得借鉴之处。
为此,本文主要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与回避制度上客观存在的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与建议。
一、回避适用对象上的不足与扩充关于回避的适用对象,从现代各国的通行做法来看,拥有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决定权的审判人员无一例外地均属回避的适用对象,区别主要在于对待鉴定人、勘验人的态度。
在大陆法系国家,其回避的适用对象与我国极为类似。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司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因个人因素导致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理论基础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如果司法人员与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况,当事人有权申请该司法人员回避的制度。
这一制度体现了司法公正、程序正义等基本原则,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三、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实践应用(一)回避事由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主要事由包括:司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与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等。
具体情形如司法人员是案件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曾为案件的证人、鉴定人等。
(二)回避程序当事人认为司法人员需要回避时,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
法院在接到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如果认为申请合理,应当决定司法人员回避。
同时,法院还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告回避事宜,确保当事人的知情权。
四、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一)制度执行不力尽管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在法律上已经得到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关系等,导致制度执行不力,影响了司法公正。
(二)缺乏有效监督目前,对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监督主要依赖于当事人的申请和法院的自我监督。
然而,由于当事人对法律了解不足、监督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监督效果不佳。
同时,法院的自我监督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确保制度的公正执行。
五、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建议(一)加强制度宣传与教育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当事人了解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重要性,增强其监督意识。
同时,对司法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对回避制度的认识和执行力度。
(二)完善立法规定对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立法规定进行完善,明确回避事由、回避程序及违反制度的法律责任,为制度的执行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回避制度反思总结报告模板一、引言回避制度是现代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避免利益冲突、保证公正,提高行政和司法的质量。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所实施的回避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需要进行深入反思和总结。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回避制度的分析和评估,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二、回避制度的现状分析1. 回避制度的制定和宣导不够到位。
在部分机构或组织中,对回避制度的认知和宣传不够全面和及时,导致相关人员对回避义务的理解存在偏差,影响了回避制度的有效实施。
2. 回避制度的处罚和追究不够严格。
在现实中,一些违反回避制度的行为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导致对违规者的处罚不足或没有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
3. 回避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尚不完善。
当前,对回避制度的监督和执行主要依靠内部自查和举报制度,但这样的机制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的缺失,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违规行为。
三、问题原因分析1. 对于回避制度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有些人对回避制度缺乏深入了解,无法认识到其在维护公平公正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其重视程度不高。
2. 回避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于回避制度的相关规定存在一定的模糊和不明确,导致一些违规行为难以界定和处理。
3. 对于回避制度的监督和检查不够到位。
一些机构或组织对于回避制度的执行监督力度不够,相关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从而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
四、改进和完善措施1. 加强回避制度的宣传和培训。
通过多种渠道传达回避制度的相关内容,提高相关人员对回避制度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同时,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执行回避制度的能力和意识。
2. 完善回避制度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回避制度法律法规的研究和修订工作,明确细化相关规定,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确保回避制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正。
3. 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机制。
加强对回避制度的监督和检查,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委员会,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和追责。
同时,加强内部和外部舆论监督,形成多元化监督格局。
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范围的完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而设立的重要制度,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和法律效力的实现。
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定缺乏明确、适用范围不清晰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利的保障。
有必要对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在完善回避制度的进一步提高司法公正和法律效力的实现水平。
为此,本文拟对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范围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研究背景】部分的内容至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立法内容,其完善范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回避制度的完善可以提高法官的公正性和司法效力,减少被告、原告及社会公众对司法判决的质疑和不满,增强法院的权威和公信力。
完善回避制度能有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法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维护司法公平和正义。
不断完善回避制度还可以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自律意识,提升司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促进司法公正和法治化进程。
研究回避制度范围的完善不仅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提升司法公信力,还有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为我国司法体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回避制度的内涵和功能回避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司法人员或者当事人因具有利害关系或其他相关情形,可能导致涉嫌偏颇或者不公正的情形下,应当主动退出该案件的一种制度。
其内涵包括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司法人员的回避要求,以及对当事人的回避规定。
在法治社会中,回避制度的存在可以有效维护司法公正和公平,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回避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回避制度是司法独立和公正的具体体现,可以防止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司法人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受到外部利益干扰,保证其独立行使职权。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之一,其目的是防止司法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偏袒、偏见或利益冲突,确保公正的裁决。
该制度主要涉及到诉讼过程中,某些特定的角色,如法官、陪审员、证人等在特定情况下必须回避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回避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理论基础、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理论基础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基于公正、公平的司法原则,确保诉讼过程中的每一方都受到平等的对待。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 公正原则:确保司法过程中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保证裁决的公正性。
2. 平等原则:避免因法官、陪审员等角色的偏见或利益冲突而导致的当事人不平等对待。
3. 预防原则:通过规定特定情况下必须回避的规则,预防可能的偏袒或偏见。
三、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实施现状在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主要通过《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进行规定。
其具体实施情况如下:1. 适用范围:包括法官、陪审员、证人等在特定情况下的回避。
2. 回避的情形:如法官与案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或因其他原因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等。
3. 回避的程序: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由法院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
四、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尽管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在保障司法公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 申请回避的门槛较高:当事人申请回避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但往往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证据。
2. 执行不力:有些情况下,法院对回避申请的审查不够严格,导致制度执行不力。
3. 缺乏监督机制:对法院及法官在回避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五、完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完善建议:1. 降低申请回避的门槛:简化申请程序,降低当事人申请回避的证据要求。
2. 加强执行力度:对法院及法官在审查回避申请时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3.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法院及法官在回避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督。
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是什么?《民事诉讼法》粼5条规定,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可见我国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并用。
自行回避即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应主动退出该案件的审判及其他相关工作;申请回避则是仅属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利。
【为您推荐】贵池区律师兰山区律师新都区律师安吉县律师赣榆县律师太康县律师定南县律师在民事诉讼审判过程中,对于审判人员或者其他参加审判的人员中会根据国家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进行回避,方可进行审判,回避,大家都知道就是不允许参加审判的意思,那么需要回避的人员到底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编辑▲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回避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
对于审判人员的范围,《若干规定》明确为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其他人员包括人民陪审员、执行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
▲二、回避方式和程序《民事诉讼法》粼5条规定,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可见我国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并用。
自行回避即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应主动退出该案件的审判及其他相关工作;申请回避则是仅属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司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因个人因素导致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理论基础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司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情况时,应自行申请或被申请回避。
该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正义的司法要求,即法官必须具备公正无偏的心态和坚定的法治信念,保证公正审判的顺利进行。
此外,从法理上讲,为避免当事人产生疑虑和不信任感,也需要在程序上设计一些规则来保证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实践应用1. 回避情形:在民事诉讼中,出现以下情形之一时,当事人有权申请相关司法人员回避:司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等。
2. 回避程序:当事人申请回避时,应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理由。
法院在收到申请后,应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同意回避的决定。
如同意回避,则应另行指定其他司法人员继续审理;如不同意回避,则应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3. 实例分析:以某地法院审理的一起合同纠纷案件为例,原告和被告在庭审过程中发现审判法官与被告有亲属关系,遂提出回避申请。
法院经过审查后同意了原告和被告的申请,并另行指定了其他审判法官继续审理该案。
四、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尽管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在保障司法公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及挑战:1. 回避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在执行回避制度时存在不严格、不彻底的情况,导致当事人对司法公正产生疑虑。
2. 回避理由的认定标准不统一:由于各地法院对回避理由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当事人对是否可以申请回避产生困惑。
3. 司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司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可能存在主观偏见或不当行为,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落实回避制度纪要【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落实回避制度的意义1.保障司法公正:回避制度有助于避免司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从而保障司法公正。
2.维护当事人权益:回避制度有助于确保当事人得到公平对待,维护其合法权益。
3.推动法治建设:回避制度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
二、如何落实回避制度1.明确回避情形:回避制度应明确规定何种情况下需要回避。
2.加强监管力度: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司法人员遵守回避制度。
3.提高司法人员素质: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
三、我国回避制度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1.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回避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司法人员不遵守回避制度、监管力度不够等。
2.加强监管力度: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违反回避制度的惩处力度。
3.提高司法人员素质: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回避制度。
正文(篇1)回避制度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旨在避免司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从而确保司法公正。
落实回避制度对于维护当事人权益、推动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回避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落实回避制度的意义、如何落实回避制度以及我国回避制度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落实回避制度的意义1.保障司法公正:回避制度有助于避免司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从而保障司法公正。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司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他们可能会受到利益驱动而做出不公正的裁决。
通过实施回避制度,可以确保司法人员不受这种利益驱动的影响,从而保障司法公正。
2.维护当事人权益:回避制度有助于确保当事人得到公平对待,维护其合法权益。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司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他们可能会受到利益驱动而偏袒其中一方当事人,从而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权益。
通过实施回避制度,可以确保司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不受这种利益驱动的影响,从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思考
“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这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
完善诉讼程序,就是要把法律关于诉讼程序的规定不完备或者不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改或补充,使之更加规范、合理,更加符合公正的要求。
笔者对民事诉讼的回避制度,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因此,试图就如何完善该制度,谈谈个人看法。
照理,这本是法学家们解决的问题,却偏偏让我这个小辈给撞上了,因为已有所思,又不敢忘却,因而斗胆提出来。
一、回避制度存在的不完善之处
我国现行《民诉法》对回避的适用、回避申请的提出、回避的批准以及回避申请的决定时限及法律后果都作了规定,这些规定为回避制度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是,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了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补充完善。
主要集中表现于该制度不能适用于未参加某案合议庭又不自行回避的审判委员会委员。
《民诉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
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
根据这一规定,回避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审判人员自行回避,即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认为自己具有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之一,而主动提出回避。
另一种是当事人申请回避,即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有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之一,而用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申请他们退出该案的审判。
申请回避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当事人这项诉讼权利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如何使审判人员的回避真正落到实处。
人民法院组织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和独任制,合议庭和独任庭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中是法定的审判组织,代表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它同时又规定,在人民法院内部设立审判委员会对审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其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
审判委员会不开庭审理案件,但有权对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讨论并作出决定。
审委会的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
可见审判委员会所进行的讨论案件的活动具有正式的审判活动的性质。
因此在我国,人民法院的审判组织有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三种。
根据《民诉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审判人员既然也包括审判委员会委员,那么,审判委员会委员也理所当然地同属于回避的主体,回避制度同样适用于他们。
但长期以来,由于《民诉法》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审委会委员回避和如何申请审委会委员回避,也没有规定告知当事人本院审委会委员姓名,且审委会委员也不可能都亲自参加合议庭,与当
事人直接接触,《民诉法》规定,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时间,又是在案件开始审理时到法庭辩论终结这期间,而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却又都在庭外和法庭辩论结束后秘密进行,因此,除非该应当回避的审判委员会委员自行回避或者亲自参加合议庭,否则,回避制度几乎不能适用于这些审判委员会委员。
因为当事人一般都不知道某法院哪些人是审判委员会委员,某案件是否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
《民诉法》也未规定当事人如何申请审判委员会委员回避等程序性问题,因此,当审判委员会委员中有人具有法定应当回避的情形而不自行回避时,就无法将回避制度适用于他们。
这样,他们仍能参加某案件的讨论,这就使该案可能因该委员参加讨论而影响公正处理,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民诉法》应解决如何将回避制度适用于审判委员会委员的问题,即从程序上规定,当事人如何申请具有法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而不自行回避的审判委员会委员回避,使“审判人员”的回避真正落到实处。
二、完善回避制度的意见
(一)修改现行的《民诉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把该条款规定的“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修改为,“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
对重大、疑难、复杂,应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应将本院审判委员会组成人员一并告知当事人”。
告知当事人合议庭组成人员和本院审判委员
会组成人员名单,这样,就使当事人清楚上述人员中,是否有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他们是否要行使申请回避权以及申请谁回避本案的审判活动。
从而避免当事人错误地认为合议庭是审理本案的唯一组织,不知道决定案件命运的,还有审判委员会。
作此修改,第一,解决了当事人的知情权的问题。
诉讼中,当事人有权知道除了合议庭以外还有哪些人是这起纷争的裁判者;第二,使审委会的审判活动,也受到监督。
当事人得知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审委会某委员也将参与本案的讨论时,可依法申请其回避,还当事人予平等地参与诉讼的权利。
试想若案件的裁判者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由他来审理该案,当事人双方的诉讼地位还会平等吗﹖第三,完善了回避制度。
回避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权利,但因长期以来,法律规定不明确,操作性不强,此处出现法律真空,回避制度对审委会委员形同虚设,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
作此修改,使审判委员会在诉讼中的地位和责任更突出,对其监督更到位,因而更符合公开和公正的原则。
(二)修改现行《民诉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将“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除外”的规定,修改为:“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判决前提出。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
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规定当事人在判决前可以申请回避,就使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结束后,得知审判人员特指审判委员会委员中,在具有法定应当回避情形的人员,仍可行使申请回避权,从而避免回避制度不能适用于审判委员会委员的情况出现,使具有法定回避情形的审判人员都受回避制度的约束。
因为当事人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应当是全程性的,审判活动还在继续,当事人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就不应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