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独特的审美观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67.00 KB
- 文档页数:5
禅宗的审美意义及其历史内涵内容提要禅宗用“悟”来表示人生从不自由到自由的根本转变,从而在人的基本能力或人生的根本意义方面与审美经验沟通交融。
“悟”不仅在目的或意义方面是审美的,而且在具体体验形式上也是审美的。
“悟”由于与理性认知活动不同,自然与感性审美活动最为接近。
由于禅悟经验存在于语言之外,与其相当的只能是审美活动中非语言的感性经验形式,亦即康德所说的只在形式的纯粹美经验。
也正是在禅宗思想启发下,中国美学将“悟”、“韵”规定为艺术美的决定条件和最后本质。
禅宗也由于其对自由论的偏重,始终倾向于寻求一种审美的转化形式。
禅宗的解放意义在此,它的思想局限也在此。
关键词禅宗审美悟自由作者简介谢思炜,1954年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宗教的所谓审美意义,往往是为宗教的神学-教义阐释所排斥的,佛教就是一个显例。
因此,我们很难像对待其他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那样,正面讨论佛教禅宗的审美观,而只能从它的思想和实践形式中耐心发掘与人类世俗审美活动有关的内容并总结其意义。
在探讨禅宗的审美意义时,我们应始终注意两个维度:其一是意识形态维度,即禅宗作为一种与文学艺术等其他意识形态相联系的特殊宗教意识形态,又作为一种与其他宗教有别的特殊宗教思想,对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特殊影响,除了宗教与审美关系的共性问题之外,是否还有其特殊性问题;其二是历史维度,这一维度又包含两种提问方式,即禅宗的特殊社会历史作用如何导致一种审美结论?以及相反方向的,禅宗的特殊审美意义包含了何种社会历史内涵?一不言而喻,禅宗的特殊社会历史作用应该在与佛教其他流派和其他宗教思想的对比中来把握。
如人们所熟知的,禅宗否定外在权威,破坏偶像,具有非贵族化的倾向,与佛教的法相唯识宗、华严宗不同,与道教也不同。
然而另一方面,禅宗又显然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个人主义思想,完全回到个体生命存在的问题上,具有非群众化、非政治化的倾向。
在这一点上,它又与三阶教、净土教和其他民间宗教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