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哲学
- 格式:ppt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可以说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项。
禅宗起源于唐代中国,因在印度佛教中“禅那”一词的译音为“禅”,故名为“禅宗”。
禅宗的思想核心是“悟”,即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达到直接悟性的境界,体验真实的生命本质,从而看破生命中的种种幻想和束缚,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禅宗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禅宗的思想特点禅宗的思想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批判理性,“言语不逮”,强调直接悟性;二是注重方法,如打坐、坐禅、禅悟等,以求突破幻象,实现本我;三是“看心为觉”,将悟性当作认知的本源,不依赖于经验和因果。
禅宗思想的核心是证悟。
禅宗认为“诸法无我”,即某种表象下的存在,并不代表其真实存在,其存在并不等价于它的实在性。
禅宗不仅否认概念性知识的一切价值,而且也否定道德规范和所有客观存在的本质。
禅宗主张的是要去除所有假设和为真实所糊涂的瞎想,通过直接悟性而达到真实的认识。
禅宗把“觉悟” 看作是认知的一种,认为这种认知能够既跨越史学和经验,突出认识的有限性,又能够直接体验实在的生命。
这种认知不仅超越了理性、知识等传统学科范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开拓世界、创新历史的意义。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且广泛。
首先,在文学艺术上,禅宗与诗歌结合,产生了“诗狂论、古意、墨宝”等艺术形式,形成了赞美生命、自然与心灵的诗歌。
其次,在建筑和园林中,禅宗的思想以自然美、人文情、趣味性和精神节肢及所孕育的禅意修养,形成了丰富多彩、气韵环美的禅园建筑。
再次,在医学中,禅宗为中医学的疑问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从禅宗的角度看,病是由于人们的紧张、压力、忧虑等负面情绪引起的,体验禅悟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后,在哲学、道德、社会等领域,禅宗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禅宗代表了自我与大众性、理性与非理性、历史与超历史、经验与超经验等相对的一种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为当代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
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
在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本文从生命价值取向、处世之道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对两者作一粗浅的比较研究,以求方家雅正。
一、生命价值的共同取向——重人贵生道家以大自然为参照物,从自然与人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人的问题。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第25章)即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
“道”被置于“四大”之首,这是由老子哲学的根本特色(道本论)所决定的;天地为“道”所出而又是人及万物的生存基础,故其地位次于“道”而高于人;天地之外尚有人与物,但老子“四大”中有人而无物,这显示了老子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重人。
重人,首先便要解决人如何生存的问题。
对此,老子提出了“人法地”的生存原则,意即人应效法地之道。
地之道的根本特征是处卑居下,他认为人在乱世之中只有象地那样善于处卑居下,才能不露锋芒,保全生命。
这又显示了老子另一价值取向:贵生。
重人是贵生的前提,贵生乃重人之保障。
庄子亦重人,但他不似老子侧重对人的地位的重视,而强调对人的本质的守护。
人的本质是什么?庄子认为是“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贵真”即是珍贵人的生命本质,因为“真”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本,人一旦失去了它,便不成其人而为非人,人要由非人还原为人,就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真”,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反真”、“归真”的主张。
相对于老子的“人大”观念,庄子这种“贵真”思想是一种深层的重人意识,因它已不满足于对人的地位作客观肯定,而是注重对人的本质的主观守护。
但人的生命本质以其生命形式为存在前提,人之“真”须以人之“生”为基础,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全生”的主张。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禅宗文化与佛教密不可分,源于印度佛教,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并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在其思想、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修养、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人生、世界的独特领悟。
禅宗思想的精髓在于“悟空”、“本觉”、“般若”。
悟空是指破除迷惑,觉悟空性,认识真实世界的本质;本觉则是指内在的本性觉性,是众生本有但常常被糊涂覆盖的一面;般若则是指智慧,通过提升自己的境界,触发内在的智慧,认识真实的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的“无我”、“缘起”、“空性”等核心思想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禅宗思想的核心。
在实践上,禅宗强调简约、清净、自我修养,全身心地追寻和感悟真实的存在,以达到身心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
禅宗在道德伦理、心理学、人生观等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佛教、儒家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禅宗哲学也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思想是破除二元论和二元对立。
禅宗强调的是“中道”,也就是超越对立,平衡的人生境界,既不追求极富欲望的物质生活,也不陷入无理性的虚无主义。
禅宗主张“一切如来”、“一切皆空”二合一的思想,这体现了禅宗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为其开创了一种宽广而包容的思想氛围。
在禅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绘画和茶道。
这些艺术体现了禅宗文化的特点,追求的是清新、淡泊、内敛和静谧。
诗歌中有着禅宗的精神内涵,注重的是追求境界,表达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感悟。
这些禅诗独具风格,语言简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绘画也是禅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禅宗画家强调笔墨的简洁和自由,以其意境深远和艺术价值贯穿了中国画的历史。
茶道则是禅宗文化的象征,它不只是一种茶叶的烹饪方式,而是一种细腻、清新、虔诚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可以在禅宗寺院中找到。
这句话出自禅宗六祖慧能的《六祖壇經》,是禅宗的核心教义之一,主要表达了禅宗的空性观。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这句话的哲学含义:
1.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树是实体的象征。
这句话表达了禅宗认为觉悟和智慧并非某种具体的物质存在,而是内心的体验和领悟。
2. 明镜亦非台:明镜代表清净的心灵,台是支撑物。
这句话意味着清净的心灵并非依赖于某个实体或外在条件,而是内心的自然状态。
3. 本来无一物:这句话强调了万物皆空的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无常的,没有固定的实体。
这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
4. 何处惹尘埃:尘埃代表烦恼、执着。
这句话表达了禅宗认为,既然一切皆空,那么烦恼和执着从何而来?实际上,烦恼和执着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和误解,而非事物本身。
综合这四句话,我们可以得出禅宗的哲学观点:觉悟和智慧并非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内心的体验和领悟。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无常的,没有固定的实体。
烦恼和执着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和误解,而非事物本身。
禅宗强调通过内心的观照和实践,去除执着和烦恼,达到清净、觉悟的境界。
这种哲学观点对现代人来说仍具有启示意义。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容易陷入对物质和外在条件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通过学习禅宗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减轻烦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序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
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
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禅宗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
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
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
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
其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李申、方广錩《敦煌坛经合校简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
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
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等。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一、禅宗思想1.禅宗的起源和发展–禅宗的起源: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禅宗。
–禅宗的发展:从达摩东来到五家七宗,禅宗在中国逐渐繁荣起来。
2.禅宗的主要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内心的觉悟,通过顿悟达到成佛的境界。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禅宗的教学方法,不依赖于经典文字,注重口头传授和心传。
3.禅宗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达摩: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师,提出了“二入四行”的说法。
–慧能:禅宗六祖,提出了“顿悟”的思想,代表作有《坛经》。
4.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坐禅:静坐冥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公案:禅宗师父用来启发学人的话语或故事。
二、道教思想1.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
–道教的发展:从道教经典的出现到道教组织的形成,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减少干预,让人民自发地遵守道德规范。
3.道教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观点,代表作有《道德经》。
–庄子: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逍遥游”等思想,代表作有《庄子》。
4.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内丹修炼:通过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和仙道的境界。
–道教仪式:包括道教法术、斋醮、道教音乐等,用于祭祀神灵和求得福祉。
三、禅宗和道教思想的比较1.禅宗和道教的相似之处–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
–都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2.禅宗和道教的不同之处–禅宗属于佛教体系,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禅宗注重顿悟,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习题及方法:1.习题:禅宗的创始人是谁?解题方法:回忆课本或教材中关于禅宗起源的部分,找出禅宗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研究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宗派,其思想内涵深邃,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禅宗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现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禅宗文化的独特之处。
禅宗思想的寓意禅宗的中心思想是"止观",即止念观心。
禅宗认为,人的内在本质是清净,只是被尘世的欲望所遮盖。
因此,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通过禅定和观察,让人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从而解脱尘缘,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自由。
一方面,禅宗倡导超越物质层面,追求心灵的彻悟。
在禅宗文化中,禅定是一种触及灵魂的内省方法。
通过禅定,追求者可进入超越时间、空间和物质的领域,达到心神合一、万物归一的境界,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平静、智慧和智力。
另一方面,禅宗的寓意也是观照日常生活。
禅宗认为,人们生活在每天的喧嚣和繁琐中,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无法真正认知与把握自己的内心。
因此,禅宗也倡导修行者透过精神的眼睛看待世界,理解生命的深层次含义。
禅宗文化引导人们解放心灵、净化心灵,去除烦恼与执念,通过禅宗文化的梳理修行,达到生与死的超越。
禅宗文学的表现形式禅宗思想的寓意与禅宗文学的风格密切相关。
禅宗文学的出现主要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这种文学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禅宗文学或许由一派禅宗高僧开始,如:法眼禅师、惠能禅师、六祖慧能等人。
他们主张通过禅修和对话,指引修行者跳出世俗思维定势,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
禅宗文学的表现形式多样,并不局限于禅宗文学的领域。
著名的唐诗和宋词,都覆盖了禅宗的理念。
例如唐代李白的"大眼慵慵唤美酒,俯身更觅一枝梅"等诗句,描写了人们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超越物质享受的心路历程。
宋代苏轼的"天真有那么一瞬间,如童话世界般的田园",表达了内心追求平淡、纯和的愿望。
总而言之,禅宗文学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禅宗文化的本质、前景和哲学思想。
诗词中的禅意哲学欣赏文人对禅宗思想的表达诗词中的禅意哲学欣赏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中,禅宗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流派,对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禅意哲学的表达,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美丽,更是思想的启迪,给我们带来灵感和心灵的抚慰。
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在表达对自然界的思考时,融入了禅宗的思想。
苏轼通过问候明月和把酒问青天,将自己的心思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
正如禅宗所强调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超越自我的边界,去感知自然的力量和世界的本质。
苏轼通过写作,达到了超越自我的目的,使读者也能够跳出俗世的界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深邃。
另一首令人陶醉的诗作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观,但它的内涵并不止于此。
在诗的末句中,“更上一层楼”暗含了禅宗的思想。
禅宗主张的是不断超越和突破自己的境界,追求更高的境界和境地。
王之涣通过“更上一层楼”的表达方式,呼应了禅宗的思想,并借此表达了他对生活追求升华的热情。
不仅在词和诗中,禅宗的哲学思想也在唐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循环。
禅宗认为,人生无常,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中。
而唐诗中的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原野上一岁一枯荣的草木变化,以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景象,折射了禅宗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唐诗将禅意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通过对时间和生命变化的描绘,使读者能够真正感受到禅宗哲学的悟性和博大。
总而言之,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美的艺术表达,更是深富哲理的思想凝聚。
禅宗哲学在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现,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命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探寻。
・中国哲学・佛教及佛教禅宗的时间哲学解读韩 凤 鸣人们总是以其经验历史中形成的思维确定性来解释物质世界,执著于这样的存在解释,其首要的表现是肯定自身存在的时空框架。
但佛教认为这个框架有问题:在佛教看来,时间是依现在的“念”而形成其“客观性”的,它自身的体性不足而具有“空幻”性;时间的真实内容只有回到具体的主体心灵实际才能得到确定。
在佛教禅宗看来,世俗生活境域中的时间及其发生的空间只有在某种“清净”的视野中才暴露真相;禅宗以澄清心念的方法来让人澄清时间观念,让时间表象自行消解,从而实现时间“本来面目”的发现和确证。
所以对于禅宗来说,世俗时间一维性的事实是基于意识流动的一维性的主观印象,生命及其绵延始于意识的执取;当意识还原其缘生空性时,时间的世俗化历史失去支点,自在、无限的时间生命就坦露出来。
一、“主体”时间的形成及其基本格局佛教的时间是主体时间,佛教认为只有回到主体之中才能发现时间的事实。
佛教认为时间来源于“时间感”,时间感形成于我们对过去事物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预持,在这样的维持中时间“观念”产生了,时间的种种度规也产生了。
所以对佛教来说,客观的时间是不真实的,本来没有时间的流动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分别,“三世无有时,妄系三世法。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第805页上)是我们执著于虚妄感知而以为有实。
因此,如果我们没有关于时间的“想”,没有对现象事物的“系”,就没有明确的时间感,也就没有时间。
虽然我们看到时间及时间中的事物都是实在的,绝对不是镜花水月,但佛教认为这都是我们的“想”给予的,它的本质就是镜花水月。
“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
”(同上第10册,第38页上)在佛教看来,我们身体里的新陈代谢,我们念头的生灭,宇宙事物每时每刻的死亡和新生,都是我们的“心想”而成,它的本质就是我们的“想身”:“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
”(同上第2册,第15页下)当我们把我们的六种感官所接受的生灭现象连到一起“想”的时候,就是世俗的时间流动形式,种种时空的连续景象也都产生了。
禅宗思想百科知识总结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教义和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禅宗思想的百科知识总结,包括其历史背景、核心概念、实践方法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禅宗思想起源于6世纪的中国,是由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的。
禅字最早在《周易》中出现,意为静心思考。
禅宗的正式建立可以追溯到6世纪中期,当时南印度的僧人鸠摩罗什将禅宗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核心概念禅宗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佛性”、“无我”、“直指人心”等。
禅宗认为人人本具佛性,即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只需通过禅修来觉悟。
禅宗强调超越自我、超越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追求解脱和觉悟的境界,即“无我”之境。
禅宗主张通过直接体悟人心,而非依赖经典和逻辑推理来寻求真理。
三、实践方法禅宗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坐禅和看公案。
坐禅是禅宗最重要的实修方法,通过打坐静心来觉察自己的身心,进一步觉悟佛性。
禅宗的坐禅强调身心的一致,即在禅定中要达到身心的统一和自我意识的消失。
看公案是禅宗的一种特殊实践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公案中的问答来触发直指人心的体悟。
四、禅宗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禅宗强调直接经验和体悟,反对理性主义和经院哲学,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禅宗在中国文学、绘画和园林艺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
再次,禅宗对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和哲学传统产生了显著影响,成为日本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综上所述,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直接经验和佛性觉悟,通过坐禅和看公案等实践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艺术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具有重要影响。
禅的由来以及哲学思想对禅的理解禅的由来要从灵山说法说起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一次在灵山讲解佛法时,突然手拿鲜花,缄口不语,众僧感到莫名其妙,只有十大弟子之首的摩诃迦叶会心地微笑佛祖感到迦叶灵性已通,便把自己的以心传心的禅宗密法传给了他于是,迦叶便是印度禅宗的始祖这个故事叫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至于迦叶理解到什么,微笑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禅本身就主张个人体验,人人可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再说,禅强调无言,认为真理是说不清楚的,主要靠悟性的意会而不可言传,说得清楚的那就不是禅了若非得说说迦叶微笑的道理,大概他体会到人生如花,荣枯只在转瞬之间,不如嫣然一笑,超脱生死,得以自由禅在印度传到第28代的掌门人是菩提达摩,他有感于印度本土佛教的衰弱,便东渡到了中国传教,最后在中国有名的少林寺面壁九年,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不知道有个中国的和尚名叫神光,他矢志追随达摩,但屡遭拒绝,最后砍断自己的胳膊,跪在大雪纷飞的门外达摩终于感动了,收他为弟子,改名慧可慧可就是中国禅宗的二祖传到第五代,掌门人是弘忍他为考察弟子,让大家写偈子,大弟子神秀按照外物实有人心本秽勤修悟道的印度禅宗思想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当时,寺院中有一个担水劈柴干杂务的小和尚,名叫慧能,写了一首偈子反驳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首偈子变外物实有为四大皆空,变印度的悲观主义渐修主义为中国的乐观主义顿悟主义,因而导致了佛教史上的一场革命,慧能也成了中国禅宗的真正始祖自此,禅宗在中国大地上枝繁叶茂,被一千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捧为圭臬,融入灵魂,不仅成为中国人思想的一部分,而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现代,中国禅宗流入欧美,对西方现代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意志主义人本主义以及精神分析等流派都与禅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一首偈子,何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原来,印度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污秽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们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贪图金钱,爱好名望,希求安逸,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必须通过戒定慧三个步骤逐渐达到绝对的幸福,最后成为无需语言而能进行心理交流的佛可中国人的思想与印度人的不一样,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食色,性也,无可指责!根据中国人的这一观念,慧能提出:既然人心清净,那么只要拨去人们认识上的迷雾,清除主观的障碍,直指本心,就可立刻成佛这样,就用不着修戒定慧三学,用不着苦行,用不着研读经典,只要念头一转,保持自然适意的乐观轻松状态,佛便在心中于是在中国,禅宗成为回避专制,对抗儒法,挣脱桎梏,反对异化,呼唤真实人性的人道主义哲学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源泉,使人类从这个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它倡导自然适意轻松自如的一种生活方式,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要行即行,要坐即坐,丝毫不要克制自己的内心欲望中国的唐伯虎就自称:饥来吃饭困来眠世上闲人地上仙对这些中国人来说,哪有什么西方式的to be or not to be(Hamlet)的迷茫和对人生的质问,有的只是沉湎于生活,在生活中创造意境,调节心态,享受人生西方文化有两大来源,一是希伯莱的基督教,二是古希腊文化前者神人分离人与世界分离的思想,后者灵肉分离感性理性分离人与自然分离的思想,共同形成了西方的二元论: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现实与理想自己与他人人类与自然的分裂,由此而发展起西方的近现代文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民主法治,科学技术而中国人与此不同,他们取消一切矛盾对立,主张一元论(或称整体思维混沌思维):天人合一,齐万物,齐生死,混淆感性理性本体现象灵与肉,由此他们感到洞察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恢复了生命原始的活力,所以,觉得轻松喜悦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到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解脱之道,只在吃饭穿衣等世俗之中便能获得自由禅理就在生活之中,离开了生活便没有禅!有个叫杨绂的人离别双亲,到四川拜访无际菩萨,大师告诉他应去拜访家中的反穿鞋子披着毯子的人他回到家,深夜叩门,母亲高兴急迫中反穿鞋子披着毯子来开门杨大悟禅理:佛即在家中,日常伦理即见佛心这样看来,似乎禅师与常人没有区别了其实,不尽其然禅不仅主张返璞归真,回归现实,还关心人的自我觉悟,要求悟禅者自求自证自明,以顿悟或直觉的方式进入禅境如此,虽然是在做平常的事,但禅师比常人心灵更加澄明,感觉更加真实,分明觉得自己是在与万物交流可是,我们又无法说明到底什么是禅境,因为禅主张自信自靠不外依,只强调个人体验,不同的人对同一的事物可能有迥然不同的体验,所以,百人有百禅在这里,一切偶像被摧毁了,佛不再令人膜拜,个人的尊严受到尊重禅宗还认为,不应自囿于人类的逻辑和语言的陷阱,而应让心灵处于放任状态,让潜意识随时突发出来这样,禅的语言通常是答非所问,看似矛盾百出的,但这正是禅所需要的,因为禅就是要将人的精神自由化一个和尚问赵州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回答道:我在青州时,做了一件七斤重的布衫,这样的回答可谓是牛头不对马嘴,但它的确排除了逻辑思维,突出了人的瞬间无意识从上可见,禅是一种生活哲学,是中国式的直觉主义理论它与印度原有的思想不一样,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性强调世俗,随波逐流,重视原始的圆满,满足于感性,崇尚语言游戏.。
古代中国的佛教经典与禅宗思想佛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条重要的文化传统,及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佛教经典和禅宗思想。
佛教经典和禅宗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至今对于中国的佛教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古代中国佛教经典和禅宗思想的一些知识,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佛教经典佛教经典,包括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密宗佛教等,是佛教教义和思想的基石。
其中,最核心的佛经当属《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中国佛教最著名的经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佛教经典之一。
这部经典被誉为佛教最高的教导,可以说是所有佛教信仰的基石。
它详细解释了佛教整体思想的实质和精神,是中国佛教教义中最独特、最深奥的部分之一。
《法华经》则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指一切佛法的精髓,也是大乘佛教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法华经》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三车一乘”的思想体系,即咒(一车)、华(二车)、般若(三车)和成佛(一乘)。
因此,《法华经》被称为佛法的王者。
《华严经》是佛教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经典之一,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也被称为《华严经大佛母经》。
这部经典强调无视和智慧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佛教思想体系的最全面的表述。
《华严经》被誉为佛教的宝藏,是佛教理论体系的杰作。
《涅槃经》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同时也是大乘和小乘佛教思想的融合体。
这部经典重点讲解了佛的涅槃的概念和思想,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如“无我”和“缘起性空”。
二、禅宗思想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中最独特而又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
禅宗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主要强调对于实践的重视。
禅宗思想提倡瞬间顿悟,即瞬间觉悟。
禅宗思想是一种实践性强的思想,强调通过念字、禅坐、行功等实践方法达到觉悟的境界。
禅宗的主要流派有五山派、曹洞宗和禅宗等。
禅宗的哲学思想总结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其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世界哲学都有着深远影响。
禅宗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禅宗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禅定、般若、悟道等方面,以下是对禅宗哲学思想的总结。
禅宗注重禅定实践,通过打坐冥想的方式来觉察和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禅定实践旨在超越世俗的烦恼和纠结,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清净。
禅宗强调通过深入内观来认识自己的内心,并以此拥有对自己和世界的深刻洞察。
禅定的目标是让人们通过觉察和体悟真实的自己,摆脱欲望的束缚,达到内心的自在与自由。
禅定实践的核心是静心,通过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思绪和感受,来体验此刻的存在。
禅宗强调般若智慧的培养和运用,般若智慧是对事物本质的直观洞察和领悟。
禅宗认为,人们因为执著于名利、欲望和固有观念,而陷入无明的迷悟之中,无法认识真实的自己和世界。
禅宗通过般若智慧的开发和运用,让人们超越表象的幻象,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禅宗主张通过察觉直觉和体悟来获得真正的认识,而非通过理性思考和概念的分析。
禅宗认为,真正的智慧是通过直接的直觉和体验加以证明的,而非通过文字和思维来达成。
禅宗重视悟道的实践和体验,悟道是对自己和宇宙真理的顿悟和体验。
禅宗认为,人们由于追求名利和物质利益,而陷入无休止的循环之中,无法寻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
悟道的实践是通过在禅修中深入体验和觉知,超越一切执著和束缚,获得对自己和宇宙的直观体验。
禅宗主张通过身心上的在此修行和顿悟,达到无我、无执和无分别的境界,实现超越幻象的解脱和圆满。
禅宗的哲学思想强调实践性和经验性,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体悟和实践来寻求真理。
禅宗认为,通过亲身体验和直觉的洞察,人们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超越社会和文化的束缚。
禅宗的思维方式特别注重直觉和体验,而非理性和概念。
禅宗的哲学思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将人的悟性和觉性发挥到最大,并通过静坐、默观和行持等实践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内在的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