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缺乳辨证治疗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产后缺乳中医疗法与辨证施护摘要】总结对102例产后缺乳中医辨证治疗与辨证施护,以期从身心疗法中寻找预防和治疗产后缺乳的方法,指导产妇以正确及时的方式进行哺乳,从而提高。
母婴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缺乳中医辨证治疗传统疗法辨证施护产后缺乳也称乳汁不足或乳汁不行,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所致,产后缺乳发病率约占产妇的20%-30%[1]。
产后缺乳将直接导致母乳喂养不足,使新生儿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了婴儿及产妇的健康,因此,应针对引起缺乳的各种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辨证治疗措施与辨证施护进行护理。
笔者对102例产后缺乳的产妇进行辨证治疗及辨证施护,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中医疗法1.1辨证治疗1.1.1气血虚弱型32例产后乳少甚或全无,面色无华、心悸怔忡、脉虚细。
治宜补气养血、通脉增乳。
以通乳丹为基本方,药用:人参、黄芪、当归、麦冬、山药、扁豆各15g,木通、阿胶、桔梗各10g,猪蹄2个。
1剂/d,水煎,分两次服用。
1.1.2肝郁气滞型39例产后乳汁涩少或全无,乳房胀硬、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脉弦细。
治宜疏肝解郁。
以下乳涌泉散为基本方,药用:当归、白芍、生地黄、花粉各15g,川芎、桔梗、甘草、柴胡、青皮、漏芦、通草、白芷各9g,穿山甲、王不留行各12g。
1剂/d,水煎,分两次服用。
1.1.1痰湿壅阻型31例乳汁分泌少或点滴皆无,乳房丰满、柔软无胀感,体形肥胖、不思饮食或食多乳少、大便溏薄、脉弦细。
治宜健脾化痰、通络下乳。
方用:苍术12g,香附、陈皮各10g,半夏6g,无花果30g,路路通、王不留行、丝瓜烙各15g。
1剂/d,水煎,分两次服用。
1.2 传统疗法1.2.1 针刺疗法主穴:双侧合谷、三阴交、少泽[2]。
配穴:气血虚弱加足三里,肝郁气滞加太冲,痰湿壅阻加丰隆。
每次留针30min,1次/d,5次为1个疗程。
1.2.2 耳穴疗法主穴:胸、内分泌、交感,配穴:气血虚弱加肝、脾,肝郁气滞加肝、三焦,痰湿壅阻加脾、胃、三焦。
产后缺乳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730050甘肃省中医院摘要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取得满意疗效。
本文分析、总结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基本方加减治疗、中药外敷、针灸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后缺乳中医药疗法综述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112产妇在哺乳时乳汁甚少或全无,不足够甚至不能喂养婴儿者,称为产后缺乳。
乳汁的分泌与乳母的精神、情绪、营养状况、休息和劳动都有关系。
任何精神上的刺激如忧虑、惊恐、烦恼、悲伤,都会减少乳汁分泌。
乳汁过少可能是由乳腺发育较差,产后出血过多或情绪欠佳等因素引起,感染、腹泻、便溏等也可使乳汁缺少,或因乳汁不能畅流所致。
西医在治疗产后缺乳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辨证分型治疗薛海菊【sup】[1]【/sup】分5法辨治本病:①补益气血法:药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王不留行、当归、生地黄、麦门冬、通草、猪蹄(先煎代水) 1个。
②疏肝理气法:药用柴胡、枳壳、陈皮、木香、当归、白芍药、穿山甲、王不留行。
③活血化瘀法:药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丝瓜络、山楂、皂角刺、穿山甲。
④调理脾胃法:药用红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干姜、砂仁、通草、炙甘草。
⑤益精补肾法:药用当归、山药、山茱萸、生地黄、桑寄生、杜仲、阿胶、天门冬、茯苓、泽泻、猪蹄(先煎代水)1个。
郑春艳【sup】[2]【/sup】分3型辨治本病:①气血虚弱型:治宜益气补血,健脾通乳。
予八珍汤加减:太子参、炙黄芪、当归、茯苓、白术、麦门冬、白芍药、王不留行、桔梗、熟地黄、通草、穿山甲。
②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予逍遥散加减:柴胡、漏芦、通草、枳实、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穿山甲、王不留行、青皮、陈皮。
③痰湿壅阻型:治宜健脾利湿,化痰通乳。
予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瓜蒌、当归、厚朴、漏芦、王不留行、桔梗、穿山甲、生薏苡仁。
中医辨证护理改善产妇的乳汁分泌量-中医护理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产后缺乳也称乳汁不足或乳汁不行,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所致,产后缺乳发病率约占产妇的20%~30%。
由于喂养是婴儿最佳的喂养方式,同时也是其最佳的、不可或缺的自然免疫力的来源,因而乳汁分泌不足将直接影响婴儿的发育。
中医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产妇的乳汁分泌量情况,提高乳汁分泌量级喂养率,我院自2007年6月自实施中医辨证护理以来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组及对照组产妇各60例,均是于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者。
观察组产妇年龄在23~39岁,平均年龄26.1岁;平均体重65.2kg;自然分娩者26人,剖宫产者34人;初次生产者49人,再次分娩者11人。
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1~37岁,平均年龄25.4岁,平均体重67.5kg;自然分娩者28人,剖宫产者32人;初次生产者51人,再次分娩者9人。
两组产妇的基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神志清晰,积极配合者;无严重基础疾病,影响身体健康者;随访持续进行者。
1.3 泌乳量判定标准少:手法挤奶见少量黄色乳汁溢出,哺乳后新生儿不能满足;适中:手法挤奶有乳汁溢出,哺乳后新生儿满足,产妇在两次哺乳之间无乳胀感;多:新生儿吸吮完后仍有大量乳汁流出,手法挤奶乳汁呈喷射状,哺乳后新生儿安静满足,产妇在两次哺乳之间有乳胀感。
婴儿满足率=(多+适中)/100。
1.4 方法采用组间对比的方式。
研究两组产妇在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泌乳始动时间、乳汁分泌量及产后哺乳成功率。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如褥疮护理。
观察组产妇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根据产妇的辩证情况进行对症处理。
临床将乳汁分泌不足分为气血亏虚型、肝郁气滞型及痰湿壅阻型三种类型。
1.4.1 气血亏虚型产妇表现为乳汁分泌量少,乳汁清稀,甚至完全无乳汁分泌,伴有柔软,面色苍白,肢体乏力,神疲倦怠,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等。
缺乳中医辩证论治产后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称为缺乳,又称乳汁不足、乳汁不行、产后乳无汁。
我国妇女有产后哺乳的良好习惯,对缺乳十分重视,有关记载颇为丰富。
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就有“产后乳无汁候”的病机论述。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列出了“治妇人乳无汁共二十一首下乳方”,所用药食多为通草、麦冬、漏芦、瓜蒌根以及猪蹄、鲫鱼等,至今临床亦常用于催乳。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分虚实两类论治缺乳。
指出:“产后有二种乳脉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
”《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乳汁,乃气血所化。
若元气虚弱。
即乳汁短少……,若怒气乳出,此肝经风热,若累产无乳,此内亡津液。
盖乳汁资于冲任,若妇人疾在冲任,乳少而色黄者,生子则怯弱而多疾。
”奠立了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学基础,后世医家多宗前说,并治以虚则补之,实则疏之,不宜专事通乳,当寓通于补和疏之中,调治本病。
【病因病机】乳汁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与血气同源,赖乳脉、乳络输送,经乳头泌出。
是以程若水有“胎既产,则胃中清纯津液之气,归于肺,朝于脉,流人乳房,变白为乳”之说。
故血气不足或气机郁滞,影响乳汁的生化和流通,是引起缺乳的主要原因。
血气源于脾胃生化,是以脾胃素虚,或产后劳逸失常,或忧愁思虑,或产时失血过多,均可致气血虚弱而表现乳汁其少或全无。
肝主疏泄,“乳头厥阴所主”,若素性抑郁或产时、产后为情志所伤。
啼哭悲哀太过,肝失条达,气机郁滞,乳脉、乳络不通,乳汁运行失畅,以致缺乳。
也有因其他缘故,如婴儿吮吸不够,哺乳方法不正确,乳房排空不良引起乳汁减少。
尚有因添加辅食太多,出现乳汁减少者。
此外,素体衰弱,产时耗气伤血或素有慢性病可致缺乳;或因乳腺炎、乳汁淤积不出,以致乳汁不行。
【诊断鉴别】一、诊断要点1.产后开始哺乳时即觉乳房不胀,乳汁稀少;产后哺乳开始时即全无乳汁;或骤然乳汁减少,不足以喂养婴儿。
产后乳少中医辩证论治泌乳过少系指分娩后乳腺泌乳量少,远不能满足喂养新生儿,或无乳汁分泌。
近年来,由于我国孕产妇年龄趋于增高,加之剖宫产率上升及某些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产后泌乳过少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病因病机】乳房主要由胃经所循行,乳头属肝经,故乳汁分泌与脾胃的受纳,水谷精微的敷布有关,更有赖于肝的正常条达疏泄功能。
如各种原因所致气血虚弱或脾胃不足,则生乳无源,致无乳可下。
如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乳脉不畅,则乳汁难通。
现代医学,正常情况下,乳腺自青春期开始加快发育,妊娠以后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而高度发育;一般于分娩以后的2~3日,乳腺即开始泌乳。
目前所知参与此过程主要有3个因素:①胎盘娩出后致使血中雌激素及孕酮水平下降,解除了对泌乳素(PRL)的抑制,使PRL 与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共同发生作用,促使乳腺泌乳。
②吸吮及哭声的刺激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使垂体后叶释放PRL,直接作用于腺上皮,增加了乳腺管的内压,促使乳汁排出。
③腺管排空,可以作为一种机械刺激通过下丘脑——垂体路促使PRL分泌。
以上诸因素出现异常变化,皆可能致使乳汁分泌过少、或不能泌乳。
其次决定泌乳量的多少还与全身因素及精神因素有关,如年龄过大,贫血,精神过度紧张及焦虑等。
人乳作为一种天然的营养物,为小儿最适当的理想食物,内含多种营养物质及抗体,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作用任何食品不可替代。
故应积极提倡母乳喂养。
【辩证施治】本病总以产后乳汁过少或点滴皆无为表现。
临证应当详查其虚实。
一般多以乳房柔软,或有少量乳汁而清稀为虚;乳房充胀而硬痛为实。
临证多虚实夹杂为多见。
本病不论虚实,均应注意调整补充气血以通乳络、虽然病在乳腺局部,表现为乳汁过少,但应考虑脾胃、肝经及气血对其的影响,以求其本。
虚证多因产后气血亏虚,乳汁化源不足;实证为肝郁气滞,乳汁壅滞不行所致。
气血亏虚者,症见乳少或无乳,乳房无胀痛感,唇色淡,面白无华,食少倦怠,头晕目眩等,治宜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概况论文: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概况产后缺乳是妇女产后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称为产后缺乳[1]。
产后缺乳发病率占产妇的22.2%,具有上升的趋势[2]。
众所周知,母乳喂养对母婴均有益处,其中母乳,尤其是产后5 天内分泌的初乳富含抗体、丰富的蛋白质、较低的脂肪及宝宝所需要的各种酶类、碳水化合物等,初乳中免疫物质可以覆盖在婴儿未成熟的肠道表面,阻止细菌、病毒的附着,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抵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初乳还有促进脂类排泄的作用,减少黄疸的发生。
与此同时,哺乳也有利于母亲健康,通过婴儿吸吮乳汁可刺激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还可减少乳腺癌和宫颈癌的发病[3]。
因此,对产后缺乳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尤其是促进产后最初几日母乳分泌的增加,改善缺乳,满足婴儿哺育喂养的需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近年来产后缺乳的机制和中医药治疗研究相关文献作综述如下。
1 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研究中医学认为乳汁源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与气血同源,资于冲任,赖乳脉、乳络输送,经乳头泌出,若气血亏虚,津液不足,则致乳汁减少或不足;或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可致乳汁不通或缺乳。
多数医家认为气血不足,或气机郁滞,影响乳汁的生化和流通,是产后缺乳的主要原因。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产后乳少或上方论》论述“妇母乳汁,乃气血所化,若元气虚弱,则乳汁短少,初产乳房颀胀,此乳未通……若累产无乳,此内之津液,盖乳汁资于冲任,若妇人疾在冲任,乳少而色黄者,生子则怯弱多疾”。
明确提出了产后缺乳由于所血虚弱,内云津液所致。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五》谓“妇人本生无乳者不治,或因啼哭悲怒郁结,气溢闭塞,以致乳脉不通”。
阐明了产后缺乳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肝气郁结,以致乳脉涩滞,阻碍乳汁动行而致乳少。
现代医家唐汉钧[4]认为“妇人乳汁,及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
若产后乳迟乳少者,由气血不足所致。
产后缺乳的辨证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辩证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唐山市中医医院妇产科2014年2月-2016年2月产后缺乳病住院患者200例,给予辩证治疗,比较各型的疗效。
结果:200例产后缺乳患者,其中痊愈108例,占54%;显效62例,占31%;有效24例,占12%;无效6例,占3%。
总有效率为97.00%。
不同分型的缺乳病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产后缺乳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增加了产妇泌乳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产后缺乳,辩证治疗,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浊阻滞,热毒蕴结【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7-0276-02中国母乳喂养的发展目标明确指出: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
母乳喂养的优势在于可以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并且营养丰富,适合婴儿消化吸收,最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1]。
其次可增进母子间的感情;减少发生产后出血、乳腺癌、卵巢癌的危险。
产后缺乳是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2]。
缺乳的常见病因为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浊阻滞。
热毒蕴结型缺乳病是产后缺乳病的一个难治类型,文献资料报道甚少。
现代医学对产后缺乳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治疗药物,中医药对产妇产后缺乳治疗有较多的文献报道[3,4]。
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5]。
本研究选择唐山市中医医院妇产科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产后缺乳病住院患者200例,给予辩证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唐山市中医医院妇产科2014年2月-2016年2月产后缺乳病住院患者200例,初产妇160例,经产妇40例,年龄22~42岁。
辨证分型为气血虚弱型50例、肝郁气滞型50例、痰浊阻滞型40例、热毒蕴结型60例。
各组分型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辨证对产后缺乳的治疗体会中医治疗产后缺乳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浅谈产后缺乳的主要发病原因和中医的辩证进行治疗。
标签:产后缺乳;病因病理;中医治疗产后缺乳是指分娩后乳腺泌乳量少,远不能满足喂养新生儿,或无乳汁分泌。
[1]正常产妇新产妇数小时即可哺乳,但是产后缺乳现象较普遍。
母乳作为一种天然营养物质,为婴儿最理想的饮食。
下面就缺乳的常见发病原因及中医辨证进行治疗浅述如下。
1气血虚弱乳汁为血所化,赖气运行。
气血来源于水谷精微,若脾胃素弱,生化之源不足,复因分娩失血过多,以致气血亏虚,不能化为乳汁,因而甚少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乳房无胀感而柔软,乳汁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舌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治以补益气血,佐以通乳。
方药:通乳丹(《青主女科》)加减。
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猪蹄。
若食少、便溏,加茯苓、山药、扁豆以健脾渗湿;若头晕、心悸者,加阿胶、何首乌以养心血。
2肝郁气滞产后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经脉涩滞,阻碍乳汁运行,因而乳汁不行、乳汁甚少或全无,或平日乳汁正常或偏少,突然七情所伤后,乳汁骤减或点滴全无。
乳汁稠,乳房胀硬而痛,或有微热,精神抑郁,胸胁胀痛,食欲减退。
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以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加减。
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柴胡、青皮、天花粉、漏芦、桔梗、通草、白芷、穿山甲、甘草、王不留行。
若乳房胀甚者,加橘络、丝瓜络、香附以增强通络下乳之功;若乳房局部有热感或微红,按之有块,属郁而成淤,乳积化热,宜加蒲公英、夏枯草、赤芍佐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同时配合热敷及局部按摩,以助散结通乳。
若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使症状加重,出现乳房胀硬、红肿、焮热、身热口渴等症,此为“乳痈”先兆,按“乳痈处理”。
在服药期间,进行心里疏导,解除情志抑郁,一般3-5剂,乳汁可增多。
3营养过剩高糖、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者及形体肥胖者多见。
产后乳汁缺乏,不能完全母乳哺养,一般无不适感。
辩证施护用于产后缺乳的效果观察运用常规护理与中医辩证施护相结合的理论,针对产后缺乳产妇的证型,采取分型护理,有侧重点的进行饮食调护,情志护理和生活的指导等,同时配合对症的中医治疗方法观察产后缺乳11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
标签:产后缺乳;辩证;护理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产后缺乳,是产后常见病症。
产后缺乳将直接导致母乳喂养不足,使新生儿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了婴儿及产妇的健康[1]。
因此,积极治疗护理产后缺乳,对促进母乳喂养有着深远意义。
为提高母乳喂养率,我附属医院产科于2010年开始,对住院产妇在进行常规产后护理的基础上,针对产后缺乳的产妇,依据中医辩证施护的理论,根据缺乳的原因与证型,分型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就观察到的缺乳情况及临床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临床观察产后缺乳118例,年龄24-35岁,初产妇93例,经产妇25例。
其中自然分娩58例,会阴侧切术后分娩36例,剖宫产24例。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产后缺乳的诊断标准为:(1)产后排出得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
(2)乳房检查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乳房丰满乳腺成块,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
(3)排除因乳头凹陷或乳头皲裂造成的乳汁壅积不通,哺乳困难。
经辩证施护,临床母乳喂养率100%,全母乳喂养成功率98.1%。
2.辩证分型及临床护理产后正确合理的饮食、休息以及保持情绪的稳定,是保证产妇产后乳汁分泌的重要前提。
所以对所有产妇在产后都要进行常规的指导和护理,内容包括:(1)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和指导工作。
通过宣教使产妇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掌握正确有效的哺乳方法。
产后及早开乳,尽早刺激乳房。
一般在产后2小时以内就可让婴儿吸吮乳头,坚持按需哺乳。
哺乳时如有产后缺乳,要早发现,早治疗。
(2)饮食调护。
保证产妇充足的营养,要少食多餐,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饮食,多饮汤水。
产后缺乳的特色辨证与治疗发表时间:2018-12-05T12:08:01.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9期作者:薛亭万华(通讯作者)[导读]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治疗产后缺乳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此,本文就产后缺乳的辨证论治方面作一综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00)【摘要】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产后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
通过对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文献进行归纳及总结,着重论述产后缺乳的辨证论治,以期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更有前景。
【关键词】产后缺乳;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316-02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又称“乳汁不全”,“产后乳无汁”等[1]。
近年来,由于产妇年龄增高、剖宫产率上升、压力过大等因素,导致产后缺乳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城市妇女中更为常见,约占产后人数的20%~30% [2,3]。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治疗产后缺乳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此,本文就产后缺乳的辨证论治方面作一综述。
1.辨证论治由于产后缺乳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各医家对本病辨证分型的观点也不尽一致,但可总结归纳成气血亏虚、肝郁气滞、气滞热壅、气滞血瘀、痰湿阻络、先天不足六个证型。
1.1 气血亏虚型产后耗气伤血,加之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化乳。
治疗以健脾益气,养血通乳为法。
《景岳全书》中言此型乳不行“治当补化源而兼通利,宜猪蹄汤”[4]。
《医宗金鉴》言:“产后血虚乳汁少,四物花粉不留行,木通猪蹄汤熬服,葱白煎汤乳房淋”[5]。
而现代医家多应用经典方加减,如丁袢华[6]自拟通乳汤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90例,结果示治疗组有效率达95.56%,在乳汁分泌时间及乳汁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
庞庆平[7]等应用自拟升清下乳汤治疗乳房柔软,乳汁清晰量少或点滴全无的产后乳无汁患者78例,在补气养血之品中加入健脾药,2周后有效率达100%。
产后缺乳的辨证治疗体会
关键词产后缺乳辨证施治治疗体会
凡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亦称“乳
汁不行”,或“乳汁不足”。
病因病机:发病机理一为化源不足,二为瘀滞不行。
常见分型有气血虚弱,肝气瘀滞。
1气血虚弱:素体气血虚弱,复因产时失血耗气,气血亏虚,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以致气血虚弱无以化乳,则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
2肝郁气滞:素体抑郁,或产后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血失调,以致经脉涩滞,阻
碍乳汁运行,因而缺乳。
诊断要点:素体气血虚弱,产时失血过多,或素性抑郁,产后情志不遂。
症状为乳汁甚少,或全无。
检查:乳腺发育正常,乳房
柔软无胀痛,或涨硬而痛;乳汁清稀,或浓稠。
资料与方法
2000~2011年收治在产后随访过程中确诊缺乳产妇150例,初产妇120例,经产妇30例;剖宫产70例,自然分娩80例;年龄
22~38岁,平均30岁。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疏肝解郁、宣络通乳。
辨证施治:缺乳有虚实两端。
一般乳房柔软,乳汁清稀者,多为虚证;乳房胀硬而痛,乳汁浓稠者,多为实证。
虚者补气养血,实者疏肝解郁,均宜佐以通乳之品。
1气血虚弱型治以补气养血,佐以通乳,方用通乳丹加减。
药为人参、生黄芪、当归、麦冬、木
通、桔梗、七孔猪蹄,若食少便溏者酌加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止泻。
2肝气郁滞型:治疗以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方用涌泉散加减,药为当归、川芎、天花粉、白芍药、生地黄、柴胡、青皮、漏芦、桔梗、通草、白芷、穿山甲、王不留行、甘草。
若乳房胀痛者酌加橘络、丝瓜络、香附以增强理气通络、行滞止痛之力;乳房胀硬结块,局部生热,触痛者,酌加败酱草、蒲公英、赤芍以清热凉血,散结消肿。
疗效判断标准:1治愈:治疗后乳汁大增,不需添加其他代乳品便能满足婴儿的需要;2有效:治疗后乳汁量增多,但需添加少量代乳品方能满足婴儿的需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3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乳汁量无明显增多,仍需代乳品喂养婴儿。
结果
治愈86例,有效5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6%。
例1:患者,女,25岁。
自诉产后乳汁过少且清晰,有时甚至点滴皆无。
剖宫产后7天。
因平日气血虚弱,产时又失血耗气。
诊见面色无华,心悸怔忡,体倦乏力,食少便溏,头晕眼花,检查乳房柔软不充盈,触之不胀不痛,舌淡、苔少、脉细弱,曾吃鱼汤,猪蹄汤等偏方验方,效果均不明显。
审证参脉,此属产后缺乳。
乳汁由气血化生,产后气血愈虚,乳汁无所化生,根据乳房柔软无胀痛等辨为气血虚弱型缺乳。
治当益气养血,通络生乳。
处方:人参10g,黄芪30g,当归12g,麦冬12g,木通5g,桔梗10g,白术12g,
茯苓15g,山药30g,七孔猪蹄2只。
日1剂,先用猪蹄煎汤,取汤煎上述诸药,温热频服,治疗7天,患者面色转红润,身体较有力,乳汁逐渐增加,乳房渐渐充盈,食欲好转。
二诊原方加鹿角(先煎)天花粉各12g,再服7剂,乳汁增多,乳房充盈,食欲正常,大便正常,舌苔正常,脉已有力。
三诊连服上方7剂,诸症获愈。
讨论
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无乳可下,故乳少或全无;乳腺空虚,故乳房柔软,无胀满感;气血不足,阳气不振,脾失健运,故神倦食少;气虚血少,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
舌淡,苔少,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征。
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乳脉瘀滞,故乳汁不得出而乳汁涩少;乳汁瘀积,则乳房胀硬、疼痛,乳汁浓稠;肝脉布胁肋,肝气瘀滞,失于宣达,则胸肋胀闷;肝气不舒,则情志抑郁;木郁克土,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乳瘀日久化热,则身有微热。
舌正常,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为肝郁气滞或化热之征。
而人参、黄芪大补元气;当归、麦冬养血滋液;猪蹄补血通乳;木通宣络通乳;白术、茯苓、山药健脾止泻,青皮、柴胡舒肝解郁;四物、天花粉养血;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活络通乳;桔梗、通草宣络通乳;橘络、丝瓜络、香附以增理气通络,行滞止痛之力;败酱草、蒲公英、赤芍则有消肿抗炎作用,诸药合用,补气血、舒肝气、调情志、行气活血通络,以达到通乳增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