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心理学贡献
- 格式:pdf
- 大小:194.37 KB
- 文档页数:6
知觉现象学运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知觉现象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现象和原理的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过程,知觉现象学试图解释我们如何理解和感知世界,以及我们是如何决策和行动的。
知觉现象学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知觉现象学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并讨论其对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知觉现象学的概念和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感知和认知的奥秘,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知觉现象学的定义以及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知觉现象学的概述,以及该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对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知觉现象学的重要性,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并提出一些结论和展望。
通过这种结构,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知觉现象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有所思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知觉现象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我们将从知觉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其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分析知觉现象学对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启示和意义,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
通过对知觉现象学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知觉现象学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应用其理论和方法,以推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
2.正文2.1 知觉现象学概述知觉现象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感知和认知行为的学科,重点关注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过程。
通过研究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知方式,知觉现象学试图解释人类是如何感知和理解世界的。
这一领域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哲学等。
知觉现象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感知过程中的知觉误差、感知的影响因素、感知的发展和变化等。
2017年考研英语一阅读text21. 文章简介在2017年的考研英语一卷中,阅读部分的text2是一个关于美国心理学家亨利·赫斯特创立的现象学心理学理论的文章。
本文将通过分析该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和结构,为大家提供一个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2. 主要内容本篇阅读文章主要介绍了亨利·赫斯特的现象学心理学理论。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介绍了赫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指出他是美国心理学界的重要人物,其现象学心理学理论对当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后,文章对赫斯特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文章还对赫斯特的理论进行了评价和展望,指出了其理论的优点和前景。
3. 观点分析在该文章中,作者对赫斯特的现象学心理学理论持肯定的态度。
他认为赫斯特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也对赫斯特的理论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其理论的局限性和争议性。
4. 结构分析该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首先介绍了赫斯特的贡献和影响,然后对其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文章对赫斯特的理论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整体结构合理,逻辑清晰。
5. 总结通过本文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赫斯特的现象学心理学理论对当代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我们也可以看到该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学习和应用赫斯特的理论时,我们需要客观地对待,充分发挥其优点,同时注意其局限性。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对大家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5. 思想核心赫斯特的现象学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知,在心理学研究中,他提倡将研究对象的主体性和主体经验纳入到研究范畴之中。
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是通过主体性的感知和“现象”的方式来展现的,他提出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也应该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赫斯特的现象学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启发,它促进了心理学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和研究方法的革新。
(1)由于冯特的努力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其最大的贡献。
(2)冯特不仅是心理科学的建立者,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他培养了大批学生,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体系时,在心理学问题上也有独到见解:①主张以实验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改进传统内省法;②创立内容心理学派;③重视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也强调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人生后期用分析社会历史产物的方法从事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二分法将意识分析为感觉和感情两个心理元素。
(1)研究对象上,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研究的自然现象当作主观经验,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研究方法上,虽然实验内省法尽量的客观化,但是无法彻底摆脱内省的成分,且就研究直接经验而言也不能摆脱。
矛盾了~(3)冯特的理论体系庞杂混乱,且充满矛盾,摆脱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阻碍、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
(1)继承、发展了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坚持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向,培养学生传播思想,为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作出努力。
(2)铁钦纳正式打出了构造心理学的旗帜,明确的划分了与其他学派,尤其是机能学派的界限,导致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心理学派别对立。
(3)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提供了相当强力的正统体系,充当了批评的靶子,通过对其的批评改进,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别的建立。
前进的反作用力~铁钦纳在感觉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很高的成就。
(1)心理学对象上,铁钦纳只主张研究意识的内容或结构,反对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
(2)对意识经验的分析上,他比冯特更极端,只重视元素而忽略了整体性。
(3)内省方法上,铁钦纳的实验内省法要求更加严格,最终把心理学引向封闭的主观世界。
他还否认主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4)心身关系上,他坚持心身平行论,只承认神经过程是心理过程的条件,但否认前者是究的主要资料来源。
他在康奈尔大学创立的“实验者”俱乐部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实验心理学分会,并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运动的中心。
论批判现实主义对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与价值——以“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为例尹静珏【摘要】心理学学科的科学性及不可替代性是由心理学研究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决定的.方法论的整体性应用体现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即心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都应该在其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选择、设计和确定.可以以“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对行为动机的研究为例,讨论以现实批判主义作为本体论和认识论哲学基础对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与价值,以此对方法论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整体性应用进行论证,并对“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对行为动机的研究设计提供方案建议.【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3)004【总页数】6页(P112-117)【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现象学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作者】尹静珏【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贵阳55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0柏拉图曾说过,如果一门学科要“受到国家的尊重,且得到繁荣”,那么这门学科必然是科学的且自成体系的,且其研究从根本上无法被其他学科取代。
[1]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可靠性是决定心理学学科科学性的关键因素,其与三个层次的理论密切相关:科学观中关于科学分界问题的观点,一般科学论中关于系统组成和发展问题的观点,哲学方法论中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观点。
[2]哲学方法论处于研究方法论最高的层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都应该在其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选择、设计和确定。
[3]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哲学方法论的指导有效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也就决定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及不可替代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回应针对心理学学科及其研究的存在与价值的质疑。
如19世纪末,学者威廉·詹姆斯就声称心理学“不是一门学科”;1967年,学者吉布森认为,心理学“站不住脚”;1976年,学者约翰逊说心理学“体弱多病”;1999年,学者荆其诚说心理学不是规范的学科。
现象学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及其启示黄智扬【摘要】现象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方法,其核心是现象学还原和本质还原.由于现象学创立者胡塞尔本身师从于心理学大师布伦塔诺,加上现象学本身是一门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使得现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成为必然.【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1【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现象学;心理学;意向性;方法论【作者】黄智扬【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宁,27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现象学的创立建立在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不满的基础上。
实证主义哲学作为当时西方哲学的主流,对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有着重大的贡献。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事实的严格的、客观的归纳上,它拒绝理性,反对主观性,排斥形而上学或先验性。
而现象学的创立者胡塞尔的观点则与之相对立,如,他主张定性研究,强调研究的主观性、整体性等等。
现象学的这些思想也对心理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现象学之要义现象学是关于主体认识的科学。
但关于现象学具体的概念,却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现象学经由胡塞尔的继承者发展,对现象学的解释也随之不断的演化。
但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还是以胡塞尔的思想为准。
胡塞尔所理解的现象不仅包括自然界的物质,还包括主体主观体验到的东西——观念性的东西。
因此现象学可以说是研究关于现象如何在意识中显现的问题。
现象如何在意识中显现呢?胡塞尔借用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概念来解决此问题。
胡塞尔认为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特征。
意识正是通过意向性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意识主体——意识活动——意识对象构成了意识的结构。
其中意识对象可以是变动不居的,但意识活动是不变的,具有自明性,这种自明性就是不证自明的,也就是一切学科的出发点。
纯粹意识所具有的一个本质特性就是意向性。
因此要对意识的结构做先验的分析,揭露意向性的本质特征,进而才能认识现象的本质特征。
(二)现象学还原和本质还原胡塞尔把自己所研究的东西看成是一切学科的基础,称它为纯粹的意识现象。
现象学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现象学,一种重要的哲学分支,它关注人类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我们将介绍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并探讨其在认识论、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现象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感知、意识和行为,以及这些现象对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1. 引言现象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经验的哲学方法论。
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由爱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创立。
胡塞尔认为,人类经验是我们对世界的直接感知和理解,而现象学的任务是揭示这些经验的本质和结构。
2. 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现象”(phenomenon),指的是我们在感知和思考中所遇到的对象或事件。
现象学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认为我们通过感知和意识来认识世界。
它关注经验的内在结构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外部现象的表面特征。
3. 现象学的历史发展现象学在胡塞尔之后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发展和扩展。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相结合,强调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则将现象学应用于意识和自由意志的研究。
此外,现象学还对认识论、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现象学在认识论中的应用现象学对认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认为我们的认识是通过与世界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
其次,现象学强调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批判了一切普遍化的认识论观点。
5. 现象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
现象学主张以主体的经验为中心进行研究,关注个体的感知、情绪和意识等心理现象。
它强调心理学研究应该关注人类经验的本质和意义,而不仅仅是行为和生理机制。
6. 现象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现象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理解上。
论现象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关系现象学作为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之一,遵循以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如实描述、整体性、以问题为中心、先质后量、非还原论等原则。
纵观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现象学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其对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多个心理学流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标签:现象学;方法论;西方心理学一、心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论涵义20世纪初期,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诞生,是其创始人胡塞尔在继康德和斯顿夫之后创立的以先验自我意识为中心的现象学,又称为“先验现象学”,它要求人们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就像第一次看到该事物一样。
〔1〕现象学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排斥任何来自权威或是来源于习性的中介,而直接把握事实本身。
它要求人们在思维和描述时必须是严格地、精确地,并把纯粹经验作为对象,对其进行所谓本质的观察。
总的来说,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其涵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把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与实证主义的观点相对立,现象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把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
实证主义以可观察、可被实验证实的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而现象学反对这种观念,并把现象作为其研究对象。
现象学的现象,指的是人的意识经验,这种观点把心理学从简单效仿自然科学方法、疏远人性的危机中解放出来,真正的成为关于人的科学。
格式塔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受到现象学方法论的影响,主张将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对象,而直接经验包括人的意向、理解、体验、目的、价值、需要等,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2〕总之,现象学强调以人作为研究对象,而实证主义则以科学为研究终点,这也是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
纵览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而现象学的观点正与之相符。
(二)如实描述意识经验实证主义主张科学的任务是描述,这一点现象学与之相似,但他们对描述的理解并不相同。
实证主义将心理现象的描述作为研究任务,而现象学则强调对现象真实的描述,这是一种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不需要任何前提的、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现象学的心理学
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对现象的直接体验和描述,而不是对其进行解释或归纳。
在心理学领域,现象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
一、感知现象学
感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之一。
现象学的感知研究强调对感知对象的直接体验和描述,而不是对其进行解释或归纳。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朵花时,我们可以直接描述它的颜色、形状和气味,而不需要解释它为什么是这样的。
二、情感现象学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象学的情感研究强调对情感体验的直接描述和体验,而不是对其进行解释或归纳。
例如,当我们感到快乐时,我们可以直接描述我们的感受和体验,而不需要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快乐。
三、意识现象学
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
现象学的意识研究强调对意识体验的直接描述和体验,而不是对其进行解释或归纳。
例如,当我们思考时,我们可以直接描述我们的思考过程和体验,而不需要解释为什么我们
会有这样的思考。
四、行为现象学
行为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现象学的行为研究强调对行为的直接描述和体验,而不是对其进行解释或归纳。
例如,当我们做出某种行为时,我们可以直接描述我们的行为过程和体验,而不需要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总之,现象学的心理学研究强调对心理现象的直接体验和描述,而不是对其进行解释或归纳。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现象学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摘要】本文阐述了现象学的基本含义,以及现象学与心理学的发展关联,探讨了现象学中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并对现象学方法论做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现象学;方法论;心理学一、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创立的。
胡塞尔所说的现象不仅包括事物及其性质以及人对它们的直观感受,而且包括人自身的主观体验。
他还认为现象与本质不能分开,现象即是本质,本质不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东西,一个人在直观中就能立即把握呈现在感觉印象中的本质。
现象学哲学由胡塞尔创建,先后经历了胡塞尔及其追随者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与其它流派交融的综合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其基本主张是将现象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现象乃呈现在我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中的一切东西,现象即本质,而本质是被直观到的。
要把握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必须关注四个最基本的方面:悬置、现象学还原、意向性观念和想象变更。
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人本心理学家在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它保留了现象学哲学方法的基本要素,但在资料来源、还原的层次以及研究目的等方面实现了对后者的超越。
它体现出人本心理学家试图将心理学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努力。
1、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胡塞尔主张以现象为现象学的对象。
他所谓的现象,实际上是人的意识经验。
受这一主张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将个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确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或“现象的经验”。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强调心理学要研究人的经验,包括人的价值、尊严、需要、动机等内容。
罗杰斯用现象场的概念表示个体经验,它既包括意识到的知觉,也包括意识不到的知觉,并认为正是这种主观的现实而不是自然的现实指导着人的行为。
他说,人是根据自身而并非现实的知觉来生活的,每个人都存在于以他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一、概述身体现象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研究路径,致力于揭示身体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它对于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更深化了我们对身体和心灵的认知。
在身心二元论的传统观念中,身体被视为物质的、被动的存在,而心灵则被看作是精神的、主动的主体。
这种对立和分离导致了我们对身体经验和身体感受的忽视,使得身体在哲学思考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身体现象学的出现,为我们打破这种二元对立提供了新的可能。
它强调身体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意义和经验的载体。
身体现象学认为,身体经验是我们与世界最直接、最原初的联系方式,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通过对身体经验的深入研究,身体现象学揭示了身体与心灵的紧密联系,以及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身体现象学的视角下,身体不再是被动的物质存在,而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主体。
这种转变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身体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我们理解身心关系、探索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其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及其重要意义。
1. 介绍身心二元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观点身心二元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主张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两个本质不同、相互独立的实体。
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心灵)是理性和不朽的,而身体则是物质的和可朽的。
他们强调灵魂对身体的支配和超越,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囚笼,只有灵魂才能追求真理和智慧。
随着哲学的发展,身心二元论逐渐成为了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身心二元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笛卡尔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限的物质实体,而心灵则是一个无限的非物质实体。
他通过“方法论怀疑”的方法,推导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了心灵的独立性和优先性。
在笛卡尔看来,心灵是第一性的,身体是第二性的,心灵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而身体则不能脱离心灵。
現象學、心理學與科學一、前言Kieth Hoeller曾寫了一篇文章〈現象學、心理學與科學〉(Phenomenology, Psychology, and Science)1,涉及到海德格、Thomas Kuhn與Amedeo Giorgi,其意旨在从头賦予「現象學的心理學」(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一個地位,顧名思義,這是將心理學奠基在現象學之上所形成的心理學。
Hoeller先就海德格從《存有與時間》期間尚對「科學」(science; Wissehschaft) 一詞持正面的观点,轉而後期對科學 (乃至對哲學一詞) 迴避的立場,去看海德格對心理學的態度轉變;然後就Kuhn所立的normal science與 revolutionary science 概念去隸屬海德格所區分的Dasein之inauthentic與authentic活着存有模式;接著就Giorgi藉用Kuhn同樣是normal與revolutionary science的術語以界定心理學作為human science的條件是以現象學作為典範;最後提出了對於現象學是不是可作心理學典範的評論:一方面將現象學置於海德格重視思維,重視releasement或Gelassenheit的層次來瞭解,另一方面以對存有學差異之忽略作為現象學為心理學典範的條件。
對於這些論點,筆者欲做些回應,要紧針對Hoeller未將胡塞爾的立場做審慎的處理,所引發之對胡塞爾「超驗」(transcendental) 現象學與超驗概念的釐清,並在相關下對海德格「超越」(transcendent) 概念的確實瞭解,從而指出在超驗或超越處求得經驗心理學安立點的必要,且如此才能把握胡塞爾與海德格如何使現象學心理學成為可能,或使現象學成為心理學的典範。
今先介紹Hoeller的論述重點,筆者再對之做一回應,這些或可供我們進一步對於現象學、心理學與科學間討論的依據。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理论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不是一个人格理论,而是关于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的过程。
然而,人格理论总是从治疗理论发展来的。
罗杰斯的观点代表了现象学的人格的研究取向,即强调为什么我们能够且应该根据人们对自己及周遭世界的看法来理解他们。
提出罗杰斯的理论是因为它关注自我概念及与其有关的经验,也因为它有意将临床的直觉与客观的研究结合起来。
罗杰斯强调个人经验,以及成为“功能完全发挥的个人”的重要,他的理论对咨询员、教师和商业主管人员的培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对人的看法是坦率的,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但又与他的治疗观和研究观密切相关。
罗杰斯理论的精神使他在人类潜能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客观与实证研究的强调影响了罗杰斯,但是他的理论却来源于对个人的深入研究,然后理论又应用于个人。
罗杰斯在一生中花了大量时间从事个人治疗,而且通常利用临床资料来开始他的研究。
和心理分析理论一样,罗杰斯的理论包含了对所有人的假设,但是他的理论尤其针对个体差异及个体整体功能的研究。
与分析心理对潜意识的强调不同,罗杰斯的理论强调的是意识。
个人的现象世界,就是他所经验到的世界里,在意识的层面所包含的资料,可以用来了解并预测行为。
心理学家能够通过营造一种支持的气氛,来逐渐了解个人的私有世界。
罗杰斯对人的看法: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
我们基本是朝向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前进的。
当人能自由去发挥功能、自由地经验、去实现作为积极的社会性动物的基本本性时,人就是可以信赖的、基本上是有建设性的人。
罗杰斯对科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看法:根据罗杰斯的现象学立场,个体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觉知这个世界的。
个体对他觉知到的环境做出反应,而这一环境可能和研究者本身对环境的定义不相符合。
个体的现象场包括意识的与无意识的知觉,但是决定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意识的或可以成为意识的知觉。
尽管现象场是个人内在的私有世界,但我们也能试着去觉知个体的世界。
一、内容心理学-冯特评价原则:1要区别冯特的早期思想与其后期思想。
2要区分冯特的哲学观点与其心理学贡献。
3要注意澄清过去对冯特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些误解。
贡献:1由于冯特的努力,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冯特最大的贡献。
2冯特不仅是心理科学的建立者,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他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的体系时,在心理学问题上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局限:1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
3理论体系既庞杂又混乱。
二、构造心理学-铁钦纳贡献:1铁钦纳继承和发展了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坚持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向,为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2.铁钦纳正式打出了构造心理学派旗帜,明确地划定了构造心理学派与其他心理学派,尤其是美国机能心理学之间的界限,导致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心理学派别的对立。
3.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相当强有力的正统体系,充当了批评的靶子。
4.在具体研究成果方面,铁钦纳在感觉心理学领域的成就最大。
局限:1.心理学对象:只主张研究意识的内容或结构,反对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
2.在心理学的科学观上,仅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反对把心理学看成一门应用科学。
3.对意识经验的分析:比其老师冯特走得更远。
4.内省方法:比冯特更加极端,对内省附加许多限制。
5.身心关系:坚持心身平行论。
三、机能心理学-詹姆斯、霍尔【芝加哥:杜威,安吉尔,卡尔】【哥伦比亚:卡特尔,伍德沃斯,桑代克】贡献:1.开创了美国的科学心理学。
2.促进了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3.推动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
局限:1.意识观的矛盾倾向。
2.生物主义的倾向。
3.在目的论和神秘主义倾向。
影响: 1.意识观的矛盾倾向。
2.生物主义的倾向。
3.在目的论和神秘主义倾向。
四、古典行为主义-华生、保罗·魏斯、霍尔特、亨特、拉胥里贡献:1,古典行为主义对行为的重视,扩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23现象学的心理学贡献伍麟车文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深远,贡献突出,使心理学在/学科基础0、/观念变革0、/范式选择0和/视角转换0等层面上进行了深刻反思和理论探索。
引发心理学研究回归/生活世界0;反对/意识自然化0,强调/意向性0的意识观;追求与建构人文取向心理学;实现从/方法优先0到/对象优先0的转换,忠实于心理现象的本真属性。
关键词:现象学;生活世界;意识自然化;意向性;对象优先中图分类号:B8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1-0023-06现象学对心理学的价值,人们关注较多的是,现象学方法论和现象学对部门心理学的影响(如: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
其实,还有更加重要的方面是,现象学促使心理学进行了深刻的基础性、前提性的反思,引发心理学进行了诸如回归/生活世界0、反/意识自然化0、/意向性0的意识观、追求人文取向心理学、从/方法优先0到/对象优先0等理论探索。
在理论意义上,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学科基础0、/观念变革0、/范式选择0和/视角转换0等作出了富有价值的学术贡献。
一、学科基础:回归/生活世界0由于社会、历史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西方科学革命之前,人们往往以哲学的方式观察与总结自然事物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科学革命之后,科学思维替代哲学思维,人们越来越通过数量化的、可预测性的和客观化的方式追问与探究自然事物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科学从这时起便一直变为量方面的研究。
先找出现象中可度量的成分,然后再求出这些物理量的量度之间的关系。
0¹在原来被纳入哲学思辨的问题和命题里,有越来越多逐渐被纳入科学的探索和研究之中。
从哲学式问题到科学式问题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水平的提升。
人们逐渐放弃以主观猜想和素朴推测的方式看待自然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而转变为接受和深化以客观确证和数量表述的方式认识自然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由于时代精神等诸多原因,主流心理学长期热衷于/科学世界0里的研究,相对忽视和遗忘了/生活世界0的基础,表现出方法论至上和科学理性至上。
方法论至上是显现形式,科学理性至上是本质根源。
方法论至上就是在心理学中将方法论作为核心标准,并不首先关注心理现象的真实本性,甚至根本就不加以考虑,也不会认为/物0化研究范式与人在生活世界中生成的心理状态、现象、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B004);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本科研项目(2008J C001)。
作者简介:伍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研究;车文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理论24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期#心理学活动与过程的特性之间存在矛盾。
方法至上限制和曲解了研究问题,使研究方法尽管显得多元,但实际却单调和僵化,研究结果缺乏生气和说服力。
科学理性至上表现为自然科学的观念统辖和主宰心理学的所有研究,认为自然科学的观念对于解释和解决心理问题是无须怀疑并且充分可靠的,甚至就是唯一的。
毋庸置疑,科学理性对于现实社会及其人的存在与生活而言有着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往往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
但是,当将科学理性或自然科学的观念加以绝对化时,难免会出现诸多失当、缺陷与弊端。
科学理性或自然科学的观念不可能解释和解决现实社会及其人的存在与生活中的全部问题。
生活世界不是静止和被动的世界,而是变化和主动的世界,在时间性和逻辑性上它是先于其他抽象理论预设的概念世界。
主体性的自我对意义及价值的追求驱使人们探寻、改变和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与人际活动、自然客体、社会互动、思想观念发生联系,不断生成着自己的生活世界。
人的所有心理状态、现象、活动与过程都是在生活世界中完成的,这与物的自然世界截然不同。
/物化0研究范式无法适合在生活世界中完成和存在的所有心理状态、现象、活动与过程。
对于人所存在和生成的世界来说,自然科学观念存在的同时,亦需要预设一种更为基本和必要的经验,即生活世界的经验。
/科学是人类精神的成就,它在历史上而且对于每一个学习者来说都是以从直观的周围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作为对所有人都共同存在的东西被预先给定的)出发为前提。
0¹生活世界先于所有科学,又是所有科学的内在基础。
对于人类任何活动包括科学来说,生活世界都是最为根本的。
生活世界的经验比科学世界的经验更加优先,科学世界产生出来的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必须通过生活世界中经验的效应来衡量与判定。
科学世界里的活动,不管是以物为对象的研究,还是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均需要以高度专业和复杂的方式来进行。
但是以物和人为对象的这些科学活动的结果或效果必须以生活世界为基础来进行评价,并且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其方式要与人在生活世界里的特性相一致。
换言之,只有回到生活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世界与人及人的生活的关系,显现生活世界在科学世界建构和发展当中所应有的作用与位置。
生活世界是全部人类活动最为原始和不可还原的基本场景。
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指出:/科学世界像所有由目的形成的世界一样属于生活世界,就正如所有人和人类社会属于生活世界。
0º心理学研究需要面向生活世界,树立生活世界的优先性,实现从实验室中的研究到生活世界中的研究转变,完整显现心理现象在生活世界中的真实样式和丰富源泉。
进入自然科学行列是心理学最初从哲学独立出来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自然科学的概念、方法、思路与技术不断迁移到心理学研究中,并且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首要地位。
其负面影响就是,各种心理状态、现象、活动与过程并没有在生活世界的本体论意义上得以深入审视,而科学世界意义上的认识论原则却广泛应用到各种心理状态、现象、活动与过程的研究当中,成为研究方法的绝对性标准。
心理学因此表现得极为依赖自然科学,缺乏足够的批判性思维,亦使心理学表现出疏离生活世界的倾向。
心理学研究回归/生活世界0,不是放弃/科学世界0中的心理学研究活动,而是深刻反思心理学研究中物化的研究范式。
在心理学研究中引入/生活世界0的观念,表达对/生活世界0的关注与重视,在/生活世界0中发掘和展示人的心理活动的意义体验和价值追求。
实质上也就是消解自然科学观念在心理学中占完全主导的状况,消除简单模仿自然科学给心理学带来的诸多缺陷。
单纯限于/科学世界0,无法认清与克服心理学方法论中操作主义、物理主义、还原论、决定论等的弊端,而这些弊端严重限制了心理学发展,无法全面、真实表现人的现实心理生活。
¹胡塞尔:5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6,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47页。
二、观念变革:/意向性0的意识观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并取得飞速进步。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创造出的物质财富急剧增加,同时人们对通过科学理性探索和解释自然问题的能力深信不疑。
即使存在诸多未知的自然秘密,人们也相信并非自然科学所不能解答,而是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最终必定能认识全部自然问题。
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和核心理念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渗透的领域也不断扩张。
在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出现了自然科学/乐观主义0或者说自然科学/万能论0的片面思潮,表现在对人的现象的认识上,相信自然科学能够揭示所有关于人的问题和奥秘,包括人的心理现象。
自然科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同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自然主义逐渐作为一种影响力广泛的知识社会学背景,渗透和辐射到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自然主义的本体论观念认为,世界是由自然存在组成的世界,无一例外,所有存在都是自然存在或自然存在的派生物。
自然存在以物理质料为形式和载体,在同一个时空体系中发展与变化,并且可以通过普遍有效的合乎逻辑的因果律对自然存在发展与变化的规律进行概括、总结和解释。
基于自然主义的本体论观念,从认识论意义上讲,正确说明和解释自然现象的途径就是使用自然科学的理念、思维、方法与技术,而它们的根本特征就是表现为数量化、可操作的、实验的手段与方式。
/自然科学的工作是在素朴)感性现象中将那些客观事物连同其精确的客观属性从事物的含糊主体性中提取出来。
客观的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这种方法不言而喻就是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方法,它已经通过无数次的成功而得到了辉煌的证实。
0¹19世纪下半叶,自然主义广泛流行,相关技术也日趋进步。
在这种背景下,历史上第一批实验心理学家扬弃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思辨、超验状态的哲学心理学,开创出精确、实验的现代主流心理学。
在现象学看来,自然主义对现代主流心理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一言以蔽之,现代主流心理学骨子里渗透着自然主义的世界观,在心理学研究中表现出普遍的意识自然化。
在本体论意义上,将心理现象或意识看做本质上与自然现象没有区别的实体事件,或者说是从自然现象派生出的实体事件;在认识论意义上,用于说明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的理念、思维、方法与技术完全可以用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
虽然自然科学的理念、思维、方法与技术用于研究自然现象已经有几个世纪,而用于对心理现象研究的时间不长,但是,并非时间上的前后,而是自身内在的本质力量确保自然科学的理念、思维、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均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
然而,主流心理学简单接受所谓的意识自然化,既错误认识了心理现象的性质,又错误采取了获得关于心理现象的知识的途径,使得人们误以为心理学研究最为重要的就是保证方法的所谓/科学性0。
只要坚持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标准,就能得到真实的心理学研究。
至于是否需要对心理学对象进行前提性思考,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现实情况也是这样,主流心理学对心理学对象的本质几乎没有任何哲理性的思考。
倒是方法论上呈现非常/丰富0的特点,比如原子主义、量化主义、操作主义、还原主义和决定论等。
意识自然化的本体论依据使得物化的研究范式进入心理学研究,消除了理论前提的障碍,使物化的心理研究技术获得了相应的方法论依据。
不过,现象学极力反对意识自然化的本体论观念,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超自然属性。
人的意识要正常发生、发展和维持,离不开生物条件的基础及长期的进化历史,同时也离不开文化意义上的社会活动与关系。
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人从/自然人0上升为/社会人0,人的自我意识由此形成,并表现出人的存在的目的性、25现象学的心理学贡献26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期#心理学主体性与意向性。
也正因为如此,人的心理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根本性区别,自然现象不会表现出目的性、主体性与意向性,亦即没有属于自然现象的文化与社会属性。
人的意识的独特性体现为意识是一种对象性活动,既可以把外界事物,比如自然客体、社会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规范习俗等,也可以把自身作为指向性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