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免疫学》实验指导书
- 格式:pdf
- 大小:329.76 KB
- 文档页数:13
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食品免疫学》教学体会与思考
我是一名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免疫学》这门课程时,我的教学
体会和思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意识到食品免疫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方式改变,
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之一。
而食品免疫学正是研究食品中的微
生物和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学科。
通过学习食品免
疫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问题,掌握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保证
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其次,我注意到食品免疫学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和深入。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
常见的食品中微生物和毒素(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化学毒素等)的特点、生长
条件、检测方法、危害和控制措施。
我们还学习了食品中微生物和毒素的传播途径和感染
机制,以及人体的免疫反应和防御机制。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食品中微生物和
毒素对健康的危害程度和感染途径,同时也掌握了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这为我们将来从事食品安全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三,我感受到了食品免疫学的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食品安全专业人才,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食
品免疫学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尤其
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问题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我们需要更
加注重食品免疫学的实践应用,努力为人类的口腹之欲保驾护航。
《免疫学》实验教学指导书生物与食物工程学院2013-05-31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细菌细胞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有电解质的情形下,会出现肉眼能够看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映。
这种反映较简单、迅速,常常利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例如细菌的鉴定、分型及ABO血型鉴定。
这里介绍人类的ABO血型鉴定方式。
1.原理ABO血型系统是依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
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抗原。
A型血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B型血红细胞表面有B抗原,AB型血红细胞表面有A、B两种抗原,若红细胞表面无这两种抗原,则为O型血。
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能引发红细胞凝集,据凝集状况即可判定出受试者的血型。
2.材料(1)标准抗A血清、抗B血清。
(2)玻片、75%酒精、碘酒、无菌三棱采血针、灭菌火材棒、无菌棉签。
3.方式(1)取干净载玻片1张,用蜡笔分为2格,注明A、B字样。
(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1滴,滴加在A格内;同法在B格内加抗B血清1滴。
(3)消毒左手无名指指尖,待酒精自然干燥后,用无菌采血针快速刺破皮肤。
(4)用木棒的两头取血,别离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混匀。
(5)无菌干棉球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凝集结果。
4.结果判断混合液由红色均匀浑浊逐渐变成透明,并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凝集块者,为红细胞凝集。
混合液仍呈均匀浑浊,则未发生凝集。
按照结果可判断血型。
5.注意事项(1)载玻片标明A、B,不要让两种抗血清混合。
(2)采血前要消毒手指,在酒精干燥前不要采血,以避免酒精破坏红细胞。
(3)木棒的两头不可混用。
(4)及时观察结果。
(5)对被血液污染的用品在废弃前,要定点放置,集中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传播疾病。
例如,沾血的载玻片浸泡在84消毒液中,木棒、采血针、棉球要高压处置。
6. 作业与试探(1)按表1上报实验结果。
《食品免疫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食品免疫学英文名称:Food Immunology课程编号:107C200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课学期:第七学期学时:16学分:1.0二课程历史沿革近年来,免疫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整合与细化,整合就是将免疫学理论和实践与其他学科的技术及科学问题相交叉;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壮大和产值的逐年升高,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检测技术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量增大,对营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综上3点,食品免疫学便应运而生了。
三课程的基本性质及特点免疫学是从微生物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食品免疫学课程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的学生开设,属于专业基础课,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验教学,其基础知识、原理和技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多门课程中涉及。
免疫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与多个学科交叉,在整个生物类专业和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专业基础课。
免疫学是一门前沿科学,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它的褒奖达18次之多: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70年代之后,免疫学每10年都有3次获奖,发展日新月异,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更加广泛和深入,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型免疫学技术不断涌现。
食品免疫学中的基础免疫学部分以其深奥、抽象、难懂为特点。
前后内容之间联系紧密,各知识点之间相互交织,要求学生上课不能有懈怠,要紧跟老师的思维,否则很难学懂和学通,对老师对学生都是挑战。
从学科特点看,免疫学具有形态学和功能学相结合的特点,常以形态学为基础,但落脚在功能学上,在知识体系中,既有形象、直观的内容,又有抽象、理念性的概念和特性。
学习过程中要抓住功能这个“重中之重”。
四食品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免疫学课程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大二学生开设,属于专业基础课。
食品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是应用免疫学理论设计的一系列测定抗原、抗体、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实验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随着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免疫学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新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层出不穷。
免疫学方法的应用范围亦在日益扩大,不仅成为多种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也为众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食品检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三大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和放射免疫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可检测细菌、病毒、真菌、各种毒素、寄生虫等,还可用于蛋白质、激素、其他生理活性物质、药物残留、抗生素等的检测,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的发展,使得免疫检测方法特异性更强,结果更准确。
一、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与荧光标记分子的可见性结合起来的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用化学方法将荧光物质<荧光素)与抗体结合,但不影响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活性,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抗原的存在与部位,可定位,亦可用荧光计定量。
但荧光标记信号较弱,因而检测灵敏度不是很高。
免疫荧光分析(Immuno Fluorescence Assay,IFA>始创于20世纪40年代初,1942年Cons等首次报道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查小鼠组织切片中的可溶性肺炎球菌多糖抗体,但此种荧光素标记物的性能较差,未能推广应用。
20世纪50年代,Riggs等合成性能较为优良的异硫氰酸荧光素。
Mashall等对荧光抗体的标记方法又进行了改进,从而使得免疫荧光技术逐渐推广应用。
免疫荧光技术在实际应用上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在检测样品上直接滴加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经洗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免疫荧光直接法可清楚地观察抗原并用于定位标记观察。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课程编号:419005实验指导书主撰人曾智审核人陈跃进单位:生命科学系二O一二年六月目录前言1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与微生物形态观察3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6实验三、微生物细胞大小测定和浓度测定8实验四、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12实验五、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17实验六、水中细菌总数检测20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对照分析和检测分析。
对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问题、原理着重讲解,如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与微生物形态观察1、实验目的掌握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方法,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实验主要设备及材料微生物标本装片,香柏油,二甲苯,光学显微镜,擦镜纸。
3、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油镜,即油浸接物镜。
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
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当镜与装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 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
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经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达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
可见光的波长平均为0.55μm。
当使用数值孔径为0.65的高倍镜时,它能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为0.42μm;而使用数值孔径为1.25的油镜时,能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则为0.22μm。
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倒立的虚像)介质为空气与介质为香柏油时光线通过的比较4、实验内容与步骤(一)观察前的准备1、将显微镜置于平稳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沿约4cm。
坐正后用左眼观察。
2、调节光源:将低倍物镜转到工作位置,把光圈完全打开,聚光器升至与载物台相距约1mm左右。
高校《食品免疫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摘要:为了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课程教育的思政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文章结合《食品免疫学》课程特征及农业类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意义及其具体实践途径等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食品免疫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思政教育;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2-0051-02收稿日期:2019-11-27基金项目:2018年天津农学院“课程思政”精品课项目;2018年天津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核心实践能力的食品质量安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C-01)作者简介:尤玲玲(1981-),女(汉族),天津人,硕士,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讲师,研究方向:农副产品高值化加工与利用。
通讯作者:闫师杰(1971-),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对民族、国家、社会、人民有益之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这就要求我们所有教师都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将社会倡导的文化素养、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1-2]。
本文针对农业类高校《食品免疫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地执行课程思政进行了阐述。
一、《食品免疫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食品免疫学》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共45学时,2.5学分。
课程教学团队由医学、工学、农学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骨干教师组成,围绕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性的教学尝试。
《食品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食品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4302247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修读学期第六学期学分 2 学时32课程英文名称Food Immunology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先修课程微生物学A、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安全学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食品免疫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在农学、生命科学、动物学、化学等多门交叉学科之间起重要的枢纽作用。
食品免疫学内容涉及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食品免疫学的生物学基础、食品的营养和免疫功能、食源性疾病和变态反应、免疫学技术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等。
食品免疫学旨在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免疫学观点,使其学会运用免疫学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将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对食品免疫学内容的学习,为学习食品安全控制、食品检测、食品毒理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安全学等多门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进入相关的行业或继续深造做很好的铺垫。
2.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理解和掌握免疫应答的规律。
3. 能够初步运用免疫学知识解释某些与食品密切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4.掌握食品安全性免疫学检测技术原理与方法,结合实验课的学习,初步掌握食品安全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讲授实践第1章绪论 1 1 0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第2章3 3 0细胞因子第3章抗原 2 2 0第4章抗体 2 2 0第5章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2 2 0第6章免疫应答 4 4 0第7章消化道黏膜免疫 2 2 0第8章食源性感染免疫及免疫预防 3 3 0第9章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 2 2 0第10章食品营养与免疫 3 3 0第11章抗原抗体反应与非标记免疫分析 3 3 0第12章免疫标记技术及分析应用 3 3 0第13章细胞免疫检测技术 2 2 0(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免疫学、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多克隆与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概念;2. 学会免疫的功能、免疫应答的类型与特点;3. 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4. 掌握免疫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应用。
免疫学实验指导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动物医学专业用冯玉萍[分组]:4人/组,实验用动物、器材以每组需要量设计[班级] 2006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学生人数]:65人/58人。
分16组/15组[时间] 2008年3月—2008年7月两周一次4学时。
目录实验一、免疫学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实验二、实验动物免疫器官、免疫细胞观察实验三、实验动物的采血方法、动物血清及红细胞的制备方法实验四、淋巴细胞分离与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实验五、IgG的分离和纯化实验六、玻片凝集试验(ABO血型鉴定)实验七、环状沉淀试验实验八、琼脂扩散试验(单向)实验九、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实验十、白细胞吞噬试验实验一、免疫学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实验原理]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是免疫学实验的基础,抗原对动物机体的免疫效果,通过实验动物进行验证,因此必须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
[目的要求]1、实验材料的准备(棉球、注射器的准备与消毒)(演示)2、了解免疫学实验常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用途及其健康要求。
[自学]3、学习实验动物的编号、抓取、固定和几种不同的注射途径方法。
4、练习对小白鼠给药的几种不同途径的注射方法。
5、练习小白鼠的取血方法。
6、学习血涂片的制作及染色;观察动物血液中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特点。
[实验动物]小白鼠,2只/组,共需18 ~ 20只。
[试剂]⑴3%来苏儿或3%石炭酸100~150 ml/组;⑵无菌生理盐水100~150ml/组;磷酸盐缓冲液20~50ml/组(带滴管、染色用)。
⑶3 ~ 5% 苦味酸20~50ml/组(带滴管,编号用);⑷5%品红20ml~50ml/组(带滴管,编号用);⑸瑞特氏(wright‘s)染色液50ml/组(带滴管,染色用);*抗凝剂一支[器材]⑴1ml注射器及针头2支/组;⑵碘酒棉球、酒精棉球、无菌干棉球各适量;⑶手术剪刀2把/组;镊子2把/组;载玻片、盖玻片各6片/组;⑷毛细吸管2支、50—100ml烧杯1个/组⑸显微镜6台/组[6] 鼠笼1个/组[操作步骤]1、练习小白鼠抓取、编号、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腹腔注射的方法。
《食品免疫学》实验指导书编者:王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二00九年五月实验一免疫相关的细胞形态的观察目的要求:观察与免疫相关的几种细胞的形态,了解它们在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将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图片标本,经瑞氏(Wright)染色后,不同免疫细胞中的颗粒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
根据细胞中颗粒的颜色、大小及多少,再结合细胞大小及细胞核的形态,就可以将免疫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液涂片(瑞氏染色)、酒精棉球、镊子、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等。
实验试剂:瑞氏(Wright)染液。
方法:油镜观察实验步骤:1、采血动物采血时先将耳部剪毛,酒精消毒后,刺破动物耳部皮肤,挤去第一滴不要(因含单核细胞较多)。
2、涂片挤出第二滴血置于载玻片上的一端,再取另外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斜置于血涂片的前缘,先向后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液,使血液沿载玻片端展开成线状,两玻片的角度以30-40度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轻轻将载玻片向前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如下图),推进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均。
3、染色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滴加数滴瑞氏染液盖满血膜为止,染色1-3min。
然后滴加等量的缓冲液(PH6.4)或蒸馏水冲去染液,吸水纸吸干,镜检。
4、封片经染色的涂片完全干燥后,用中性树脂封片。
(我们不作)5观察分别用低倍、高倍和油镜观测血涂片,分辩不同的血细胞类型。
(A)红细胞:淡红色,无核的圆形细胞,因红血球为双凹形,故边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8微米。
(B)颗粒白血球嗜中性颗粒白血球:体积略大于红细胞,细胞核被染成紫色分叶状,可分1—5叶,核叶之间联以染色质细丝,染色质染成粉色,其中充满细小的大小均匀的颗粒被染成紫红色。
直径10—12微米。
嗜酸性颗粒白血球:略大于嗜中白血球,细胞核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颗粒,被染成鲜红色。
直径10—15微米。
嗜碱性颗粒白血球:体积略小于嗜酸性白血球,细胞质中有大小不等被染成紫色颗粒,颗粒数目较嗜酸性白血球的颗粒少,核为1—2叶染成淡兰色。
直径10—11微米。
(C)无颗粒白血球淋巴细胞:涂片中可观察到中、小型两种。
小淋巴细胞与红血球大小相似,圆形。
其中含致密的核,染成深紫色。
周围仅有一薄层嗜硷性染成淡蓝的细胞质。
中淋巴细胞较大,有较宽层的细胞,核圆形。
6-8微米。
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细胞圆形。
胞质染成灰蓝色。
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染色略浅于淋巴细胞的核。
直径14-20微米。
(D)肥大细胞的观察胞体较大,呈卵圆形,胞质内充满粗大均等的嗜硷性颗粒。
其中含肝素、组织胺等物质。
常成群地分布于血管的周围。
(E)浆细胞的观察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呈嗜硷性。
核圆形,着色深,多偏于细胞的一侧,染色质核膜呈车轮分布。
正常组织浆细胞少,慢性炎症时增多。
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对免疫有重要意义。
(F)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
常伸出短而钝突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G)观察完血液后,进行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等)的观察。
附:瑞特氏染色:1.染色液配置称取瑞特氏染料0.1克溶于60ml甲醇中,过滤。
贮褐色瓶中备用。
(配置时,要先将瑞特氏染料置研钵体内边研边滴加甲醇,使染料溶液得更好。
)2.瑞特氏染色法:取小鼠骨动脉血,涂制玻片。
干后用玻璃笔在涂处之两侧划线(限制染液流掉)。
于划线内部滴加染液3-4滴,经3-5分钟后,再滴加等量的蒸馏水,轻轻晃动混合。
经5分钟后,用蒸馏水洗净,待干后用油镜检查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实验实验二【实验目的】⒈加深对抗体基本知识的了解。
一、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实验原理】当将抗原注射入实验动物体内时,一系列抗体生成细胞会不同程度的与抗原结合,受抗原刺激后在血液中产生不同类型的抗体,这种由一种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称为多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中不同的抗体分子可以以不同的亲和能力与抗原分子表面不同的部分—抗原决定簇相结合。
将抗原导入敏感动物体内后,可刺激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尤其是淋巴结和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大量增殖。
如图所示,实验动物对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应答有明显的不同。
通常初次免疫应答往往比较弱,尤其是针对于易代谢,可溶性的抗原。
首次注射后大约7天,在血清中可以观察到抗体但抗体的浓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大约10天左右抗体的滴度会达到最大值。
但同种抗原注射而产生的二次免疫应答的结果明显不同,和初次免疫应答相比抗体的合成速度明显增加并且保留时间也长。
免疫应答的动力学结果取决于抗原和免疫动物的种类,但初次和二次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是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次或以后的抗原注射所产生的应答和二次应答结果相似:抗体的滴度明显增加并且血清中抗体的种类和性质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被称为免疫应答的成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常在抗原注射4-6周后会产生具有高亲和力的抗体。
初次抗原注射后的周次01234567初次免疫二次免疫【实验材料】⒈实验动物成年兔。
⒉实验器材特制兔盒;刀片;25G 针头;1ml 注射器;20ml 血液收集管;药铲;离心机以及塑料离心管;加样器及加样管;烧杯。
⒊实验试剂⑴抗原;乙醇;20mM 磷酸缓冲溶液pH7.2。
⑵福氏完全佐剂和福氏不完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和福氏不完全佐剂的成分(福氏完全佐剂的制备:使用前在福氏不完全佐剂中加入适量杀死的分枝杆菌)【实验方法】⒈抗原的制备抗原制备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免疫动物体内产生最强、最适当的抗体。
由于纯化的抗原适合产生抗体,因此在注射前通常采用一些经典的方法,比如柱层析、分级萃取、亚细胞分离等进行抗原的分离和纯化。
如果多肽抗原在SDS/PAGE 中为可见的单一带,抗原从凝胶中的抽提可作为纯化的最后一个步骤。
成分完全佐剂不完全佐剂石蜡油6份++无水羊毛脂4份++杀死的分枝杆菌3-5mg +-磷酸缓冲溶液10份++血清中抗体的水平⒉预放血轻轻的将兔子放在特制兔盒中,处于放松状态的兔子采血会较容易。
按压兔子耳根部直至血管突出,然后将针头插入耳部血管的中上部,观察到进针后小心推出活塞收集血液1ml-5ml。
结束收集后,退出针头并按压伤处以制止血流,再用乙醇消毒。
取收集的血液在37°C 恒温箱中放置30分钟以防止激活补体系统,再将试管在4°C放置过夜使血液凝固。
用药铲将血凝块从管壁上拨落,将血液转移至塑料离心管中,4°C,10,000g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液在4°C保存。
⒊注射抗原⑴准备两只成年兔,将100µg抗原/兔溶入1ml磷酸缓冲溶液中待用。
在1ml福氏不完全佐剂中加入分枝杆菌制成完全佐剂,并加入1ml抗原溶液,剧烈震荡使之充分乳化,用3ml 注射器抽取该乳化液,接上25G针头,排除注射器中的气泡。
从笼中取出兔子放在平坦处,在4个不同的部位进行皮下注射,两处在后背,两处在大腿处。
抚去注射处的兔毛并用乙醇消毒暴露的皮肤。
捏出皮肤,将针头以相对皮肤15度的角度进针,进针深度为1cm-2cm,小心不要刺入肌肉中,在4个不同部位分别各注射约500µl抗原溶液。
注射结束后,将针在注射处放置几秒钟后再轻轻拔出,并用乙醇在注射处消毒。
在4个部位重复上述操作。
用相同方法免疫另一只家兔。
⑵每4-6周注射抗原,并在注射后的7天-10天按照步骤2收集血液。
将收集的血液与注射前收集的血液进行比较,检查是否有抗体产生。
待确定产生抗体后可大量收集血液,但每只兔子收集血液不能多于40ml以防止休克。
⒋收集血液⑴将家兔轻轻放入固定架上,二甲苯涂于耳部血管的上中部,用刀片倾斜45°在该处切出0.23cm-0.3cm的切口使血液能自由的流出。
用消毒后的管收集滴出的血液,若在结束之前出现凝固可用温水轻擦切口处,再继续收集。
收集适量血液后可用消毒后的纱布轻擦患处,轻按患处10秒-20秒确定血流停止后方可结束。
⑵将血液在37°C恒温箱中放置30分钟,再在4°C放置过夜。
用药铲将血凝块从管壁上拨落,将血液转移至塑料离心管中,4°C,10,000g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液即为抗血清,可在-20°C保存数年。
实验三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混合,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两者比例适合,即可有沉淀物出现,叫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由于沉淀反应抗原多系胶体溶液。
沉淀物主要是由抗体蛋白所组成。
为了求得抗原与抗体的适宜比例,保证有足够的抗体,而且抗原分子小,具有较大的反应面积,因此操作上通常是稀释抗原,不稀释抗体。
沉淀反应的种类有环状沉淀、絮状沉淀、荚膜膨胀、琼脂扩散及免疫电泳等。
此外还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酶标记等测定法。
(一)环状沉淀反应当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一个接触面时,如二者比例适当,接触面上可形成一个乳白色的环状物即为阳性沉淀反应。
材料:1.免疫血清:卵清蛋白抗体2.抗原:卵清蛋白3.小沉淀管、毛细吸管、橡皮头、生理盐水。
方法:1.取小沉淀管2只,以毛细吸管吸取抗人血清约0.2毫升,加入第一管,加时注意不能有气泡。
2.以毛细吸管吸取生理盐水0.2毫升加入第二管。
3.用毛细吸管吸入血稀释0.2毫升加入各管,加时应注意使抗原溶液缓缓由管壁流下,轻浮于血清面上,使成一明显界面,切勿使之相混。
4.置室温中10—20分钟,观察液面有无乳白色沉淀环,若有则为阳性。
(二).琼脂扩散试验琼脂扩散是抗原抗体在凝胶中所呈现的一种沉淀反应。
抗体在含有电解质的琼脂凝胶中相遇时,便出现可见的白色沉淀线。
这种沉淀线是一组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复合物。
如果凝胶中有多种不同抗原抗体存在时,便依各自扩散速度的差异,在适当部位形成独立的沉淀线,因此广泛地用于抗原成分的分析。
琼脂扩散试验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方式和特性分为单向免疫扩散、双向免疫扩散、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单向及双向火箭电泳试验。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方法:1.将适当稀释(事先滴定)的诊断血清与予溶化的2%琼脂在60℃水浴预热数分钟后等量混合均匀制成免疫琼脂板。
2.在免疫琼脂板上按一定距离(1.2—1.5厘米)打孔,见图1。
图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抗原孔位置示意图1-5孔加参考血清,6-7孔加待检血清3.向孔内滴加1:2,1:4,1:8,1:16,1:32稀释的参考血清及1:10稀释的待检血清,每孔10微升,此时加入的抗原液面应与琼脂板一平,不得外溢。
4.已经加样的免疫琼脂板置湿盒中37℃温箱扩散24小时。
5.测定各孔形成的沉淀环直径(mm),用参考血清各稀释度测定值绘出标准曲线,再由标准曲线查出被检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材料:抗体与抗原与环状沉淀反应相同。
方法:1.取一清洁载玻片,倾注3.5—4.0毫升加热熔化的1%食盐琼脂制成琼脂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