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实验
- 格式:docx
- 大小:34.52 KB
- 文档页数:5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一、引言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与机器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旨在优化人机界面设计,提升人机交互体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评估一个人机界面,探讨人机工程学的应用和效果。
二、实验设计1. 设计目标本实验设计一个针对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界面,旨在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具体目标包括:简洁直观的界面设计、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操作方式、合理安排功能布局等。
2. 实验步骤(1)需求分析:调研用户需求,了解用户对手机应用程序界面的期望和痛点。
(2)界面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和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一个符合人机交互规范的界面。
(3)界面实现:使用合适的开发工具,将设计好的界面实现成一个可操作的应用程序。
(4)用户评估:邀请一定数量的用户参与实验,对设计好的界面进行评估和反馈。
(5)数据分析:根据用户评估结果,分析界面的优点和不足,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三、实验结果1. 界面设计设计的界面采用简洁直观的风格,主要分为主界面和功能界面两部分。
主界面包含常用功能的快速入口,以及个性化定制的推荐内容。
功能界面则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呈现相应的操作选项和信息展示。
2. 用户评估结果通过邀请一定数量的用户参与实验,并收集用户的反馈,得出以下评估结果:(1)界面易于理解和操作:用户普遍认为界面布局清晰,功能操作直观,易于上手。
(2)用户体验良好:用户对界面的整体设计和交互方式给予高度评价,感受到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3)一些细节可优化:用户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包括字体大小调整、功能按钮位置调整等。
四、讨论与改进1. 优点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设计的人机界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具有以下优点:(1)界面布局清晰,功能操作直观,提高了用户的操作效率。
(2)个性化推荐内容增加了用户的粘性和用户体验。
(3)通过用户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空间。
2. 改进方向根据用户的反馈,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界面设计,包括以下方面:(1)根据不同设备的屏幕尺寸,调整界面布局,以适应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和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人机工程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双手调节器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双手调节器的设计原理,掌握双手调节器的操作方法。
(2)实验步骤:①观察双手调节器的结构,了解其设计特点;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双手调节器的实际操作;③分析双手调节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 实验二:握力计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握力计的使用方法,了解握力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实验步骤:①了解握力计的结构和原理;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握力测试;③分析握力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实验三:记忆广度测试仪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记忆广度测试仪的使用方法,掌握记忆广度测试的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①了解记忆广度测试仪的结构和原理;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记忆广度测试;③分析记忆广度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 实验四:彩色视野分辩仪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彩色视野分辩仪的使用方法,掌握彩色视野分辩的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①了解彩色视野分辩仪的结构和原理;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彩色视野分辩测试;③分析彩色视野分辩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5. 实验五:镜画仪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镜画仪的使用方法,掌握镜画仪在产品设计和应用中的实际应用。
(2)实验步骤:①了解镜画仪的结构和原理;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镜画仪的实际操作;③分析镜画仪在产品设计和应用中的优缺点。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双手调节器实验:通过实验,了解了双手调节器的设计原理和操作方法,认识到双手调节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握力计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握力计的使用方法,了解到握力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今后锻炼和保健提供参考。
3. 记忆广度测试仪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记忆广度测试仪的使用方法,了解到记忆广度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为今后提高记忆力提供帮助。
4. 彩色视野分辩仪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彩色视野分辩仪的使用方法,了解到彩色视野分辩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为今后视觉健康提供参考。
实验一:人体坐姿模板侧视图制作专业:人机工程学小组成员: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模板、百分位的概念。
2、掌握国家标准中关于人体模板的规定,通过自己动手,分别制作1套女性P5百分位和1套男性P50百分位侧面坐姿人体模板3、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实验要求:1、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2、制作精美、线条圆滑流畅,无毛刺。
3、简单记述制作流程及体会。
二、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及材料:有一定厚度的有色卡纸、连接装置(大头钉、图钉、螺栓和螺母等)、剪刀、美工刀、双面胶或白乳胶、废旧报纸、KT板等。
三、制作过程(实验步骤,并附上自己所制作人体模板尺寸图)1、查找《GB/T15759-1995》、《GB/T14779-93》、《GB10000-88》,将自己做的女性P5百分位和男性P50百分位的侧面坐姿人体模板的相关数据查出并记录下来,填入下表。
2、按照GB的尺寸,在废旧报纸上进行人体模板的剪裁,比例为1:1,力求准确。
3、洗净双手,按照废旧报纸上的图样,在卡纸上下料。
(用剪刀或美工刀将绘制的身体各部分的模板剪下)4、按要求用若干图钉、大头钉或螺栓和螺母组装人体模板各个部分,并按照GB上的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在制作模板上限制关节的运动范围。
5、检查人体模板的质量,例如:活动范围等。
6、写实验报告。
表:女性P 5 百分位侧面坐姿尺寸表(单位:mm)尺寸代码尺寸名称对应数据1.1 身高14841.3 上臂长2621.4 前臂长1931.5 大腿长4021.6 小腿长3131.7 眼高13712.2 肩高11952.3 肘高8992.5 会阴高6732.6 胫骨点高3773.1 坐高8093.2 颈椎点高5793.3 坐姿眼高6953.4 坐姿肩高5183.6 坐姿大腿高1133.7 坐姿膝高4243.8 小腿加足高3423.9 坐身4013.10 臂膝距4953.11 坐姿下肢长851表:男性P 50 百分位侧面坐姿尺寸表(单位:mm)尺寸代码尺寸名称对应数据坐高908上臂长313前臂长237大腿长465小腿长369坐姿肩高598头高251胸厚212坐身457胫关节+40,-35胸关节+100,-50腰关节+50,-50膝关节0,-135肘关节+145,0肩关节+140,-40腕关节+30,-20踝关节+110,+50四、实验小结(100-200字):经过这次人体模板的制作,了解了标准人体尺寸和各个尺寸的活动范围,掌握了国家标准中关于人体尺寸的规定。
人机工程学试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机工程学在用户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验来验证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实验设计1.实验参与者选择从实验室中随机选择了10名参与者,保证了参与者的代表性和多样性。
2.实验环境搭建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用户界面,使用一台电脑作为实验平台,通过软件模拟各种界面操作。
3.实验内容将参与者分为两组,每组5人。
第一组被要求使用已经优化的用户界面进行任务,第二组被要求使用未经优化的用户界面进行相同的任务。
通过比较两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参与者的主观感受,评估优化后的用户界面对用户的影响。
4.实验数据采集使用摄像机记录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通过软件记录参与者的任务完成时间和错误率,并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参与者对用户界面的主观评价。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1.任务完成时间将两组参与者的任务完成时间进行比较,发现使用优化后的用户界面的参与者完成任务的时间更短,平均节省了15%的时间。
2.错误率比较两组参与者的错误率,发现使用优化后的用户界面的参与者的错误率更低,平均减少了10%的错误率。
3.主观评价参与者使用问卷对用户界面进行评价,通过统计问卷的结果发现,使用优化后的用户界面的参与者更多地给予了高分评价,满意度更高。
四、讨论和总结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优化后的用户界面可以显著提高用户的任务完成效率,节约时间。
2.优化后的用户界面可以降低用户的错误率,减少操作失误。
3.优化后的用户界面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使用户更愿意使用该系统。
因此,在用户界面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用户界面进行优化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考虑用户的认知特点、生理特点和行为特点,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界面,可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用户界面优化时,应兼顾用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不同类型的用户可能对用户界面的需求有所区别,需要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合理的设计。
实验报告学号:1145522222姓名:刘建国班级:机制二班实验一 人体静态尺寸测量实验二 车间工作环境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实验一人体静态尺寸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人体测量仪器的用法,测量人体的静态尺寸;2、学习人体尺寸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1 测量人体静态尺寸,得到第5%、50%、95%百分位人群的主要尺寸;2 测量尺寸的均值、方差;三、实验仪器及器材Creo2.0 + Manikin 人机工程学模块人体库四、实验步骤1 学习使用Creo2.0的各测量工具;2 将测量的各项静态尺寸填入下表;3 算出5、50、95百分位数的人体测量数据,计算均值、方差、标准差。
每位同学分别测出身高、坐高、体重等列入表格。
计算出均值、方差、标准差。
五、实验结果分析表1-1 测量人体主要尺寸(mm)及体重(kg)六、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学习到了如何测量人体模型的各种尺寸大小以及人体的体重分析,对各个数据的处理,让我认识到中国人的身高和体重数据并没有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数据大,也许数据过时了,希望中国人能长得更高大威猛!实验二车间工作环境的人机工程学设计一、实验目的基于人机工程学掌握manikin人体库的使用,包括手所能伸到的位置、视觉范围、站立/坐势操作高度等内容。
二、实验内容1 设计车间工作环境;2 完成人体模型的姿态设计、视眼分析;3完成搬运分析。
三、实验仪器及器材Creo2.0 + Manikin 人机工程学模块人体库四、实验步骤1 基于 Creo2.0建立车间模拟工作环境;2 调入manikin人体库人体模型;3 完成人体站姿、坐姿设计;4完成简单的手的操作设计;5完成简单的搬运小车分析;五、实验结果六、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的学习,我不仅学会了设计车间工作环境,设置物体以及人体的位置,而且还学会了人体模型的姿态设计,手的简单操作和帮运小车的分析,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模拟的情况下做一些简单设计分析。
人机工程实验报告人机工程实验报告引言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器交互的学科,旨在改善人机界面的设计,使之更符合人类认知和行为习惯。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人机界面的比较研究,探讨人机工程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实验设计与方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30名参与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不同的人机界面进行任务。
第一组使用传统的键盘鼠标界面,第二组使用了一种新型的触摸屏界面。
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和主观满意度等数据。
结果与分析1. 反应时间实验结果显示,使用触摸屏界面的参与者反应时间明显缩短。
这是因为触摸屏界面更加直观,操作起来更加简便,减少了人们在键盘和鼠标上的操作时间。
而传统键盘鼠标界面需要参与者进行精确的鼠标操作,容易出现误点或者操作不准确的情况,从而导致反应时间延长。
2. 错误率与反应时间相似,使用触摸屏界面的参与者的错误率也明显降低。
触摸屏界面的直观性使得参与者更容易找到所需的功能,减少了操作的复杂性和错误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传统键盘鼠标界面需要参与者进行更多的操作,容易出现误操作和错误的情况。
3. 主观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使用触摸屏界面的参与者对于界面的满意度更高。
触摸屏界面的交互方式更加自然,符合人类的直觉,使得参与者在使用过程中更加舒适和愉悦。
而传统键盘鼠标界面在操作上的限制和不便使得参与者对其不太满意。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触摸屏界面相较于传统键盘鼠标界面在反应时间、错误率和主观满意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触摸屏界面的直观性和简便性使得人机交互更加高效和愉悦。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原则应该更加注重提升界面的直观性和易用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虽然触摸屏界面在本次实验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触摸屏界面对于一些精细操作的支持不够,需要进一步优化。
此外,触摸屏界面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一些健康问题,如长时间触摸屏幕可能导致手部疲劳。
《人机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英文):人机工程学
Human Engineering Factors
课程编码: 351033
学分和总学时: 1.5学分 30个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10
开课单位: 机电工程学院
选课对象: 包装工程专业
二、课程内容与实验目的:
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是人与机器相互关系的合理方案,亦即对人的知觉显示、操纵控制、人机系统的设计及其布置和作业系统的组合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获得最高的效率和作业时感到安全和舒适。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操纵装置和显示装置设计的规律,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的实践中去。
三、实验教材与实验考核
实验教材:《人机工程学》(谢庆森,牛占文编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实验考核的方法:实际操作。
评分标准为平时成绩占5%,实验报告成绩占35%,实验考试占60%。
四、实验项目内容
实验项目明细表
项
目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属性
实验内容
实验
学时
是否
必选
实验所需主
要仪器设备
名称
1 显示装置设计 综合
性
设计各种不同的显
示装置
3 √计算机
2 操作装置设计 综合
性
设计各种不同的操
纵装置
3 √计算机
3 电子化办公桌椅设计 综合
性
利用显示规律和操
作规律设计电子化
办公桌椅
4 √计算机
合
计
10
注:本课程实验总计10 学时,安排 3 次实验,其中普通实验占 0 %,综合性实验占100 %,设计性实验占0 %。
实验名称:人机工程学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10日实验地点:人机工程实验室实验目的:1. 理解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人机工程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分析和评估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和环境改善中的应用。
实验内容:1. 实验一:人体测量2. 实验二:操作效率测试3. 实验三:界面设计评估实验过程:一、实验一:人体测量1. 实验目的:了解人体基本尺寸,为产品设计和环境改善提供依据。
2. 实验步骤:a. 准备人体测量工具,如卷尺、身高计等。
b. 按照人体测量规范,对实验者进行身高、坐高、臂长、腿长等基本尺寸的测量。
c. 记录测量数据,并进行分析。
3. 实验结果:a. 实验者身高:175cmb. 实验者坐高:85cmc. 实验者臂长:90cmd. 实验者腿长:85cm二、实验二:操作效率测试1. 实验目的:评估操作者在不同操作环境下的操作效率。
2. 实验步骤:a. 准备操作效率测试工具,如计算机、键盘、鼠标等。
b. 设计操作任务,如文档编辑、网页浏览等。
c. 指导实验者按照操作任务进行操作,记录操作时间。
d.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 实验结果:a. 文档编辑操作时间:5分钟b. 网页浏览操作时间:8分钟三、实验三:界面设计评估1. 实验目的:评估界面设计对操作者操作效率的影响。
2. 实验步骤:a. 准备两种不同界面设计的软件,如文本编辑器、图像处理软件等。
b. 指导实验者按照相同的操作任务进行操作,记录操作时间。
c.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 实验结果:a. 界面A操作时间:6分钟b. 界面B操作时间:4分钟实验结果分析:1. 人体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者身高、坐高、臂长、腿长等基本尺寸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要求,为产品设计和环境改善提供了依据。
2. 操作效率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操作者在不同操作环境下的操作效率存在差异。
合理的操作环境可以提高操作效率。
3. 界面设计评估实验结果表明,界面设计对操作者操作效率有显著影响。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实验内容:实验一:双手调节器实验二:握力计实验三:记忆广度测试仪实验四:彩色视野分辩仪实验五:镜画仪实验六:光亮度辨别仪实验七:瞬时记忆实验仪实验实验八:手指灵活性测试仪实验九:两点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量规实验十:动觉方位辨别仪实验十一:数字亮点闪烁仪实验一:双手调节器产品介绍:本仪器是为研究动作学习中双手协调能力而设计的。
主要技术指标1. 由两个摇把控制的和铅笔类似的针一个,两个摇把由两只手各持一个。
2.在金属板上一个描绘的图案。
图案不同的模板二块。
3.仪器的各部分均安装在一个三脚架上。
4.一个指示灯(其电源为3V电池)或者选购记时计数器记录失败次数。
5.针移动的范围:150×40mm。
6.仪器的尺寸:370×230×300mm。
双手调节器是一种要求实验者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动作上的能力。
双手协调器是将注意分配到两种动作的一种典型仪器。
它将动作目标,通过双手,即右手完成上下移动轨迹。
左手完成左右移动轨迹,可按圆的轨迹正常移动。
根据被试完成一周所用的时间及错误次数(即离轨次数)观察其在注意分配上的能力。
自变量:实验者个体差异因变量:使用时间,错误次数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因为实验者自身的不同,每个人所用的时间和错误次数不同。
每个人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动作上的能力都不一样,所以实验分析出的结果就是个体手指灵活性有差异别实验二:握力计产品介绍:用途:测力的大小主要结构:弹簧、挂钩、刻度盘、指针、外壳。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弹簧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利用二力平衡间接测量重力)使用时注意事项:①观察量程:就是观察弹簧秤面板上的最大刻度值.注意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就是弹簧秤刻度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校正零点:看指针是否指在零位置,如果不是,则应调整到指针指在零刻度线.④拉力沿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施加在弹簧秤上.⑤观察指针示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注意事项:所测物体受到重力(拉力)不能超过量程(弹性限度内)。
实验一:双手调节器
1.实验目的
2.实验介绍和实验思路:双手调节器是一种典型的动作技能操作仪器。
它是通过双手的操
作合作完成设定的曲线轨迹的运动,即是右手完成目标的上下移动,左手完成目标的左右移动。
以被试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及偏离轨迹的次数,作为衡量其多次练习后的进步水平。
3.实验过程:分两项实验
第一种:自变量:同一个人的被实验次数即练习遍数。
(每人四次,左右单程各两次)因变量:走完单程过程中个出错次数和时间
双手协调能力测试实验中的被试者完成实验的时间及错误次数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练习曲线如下,用练习遍数作横坐标,用完成任务所用时间及出错次数为纵坐标,做出示意图为:
4.实验结论: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及每遍练习中的错误次数随着练习遍数的增加总体趋势
偶尔也会错误次数和时间略有增加。
实验二:瞬时记忆
1.实验目的:证实瞬时记忆的现象及其性质。
2.实验(方案一)思路:恒定变量设为1,自变量为设定秒数,因变量为报对码数目。
方案一数据:
根据图表可知,在设定时间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学生答对的图码数目不断减少。
(方案二)实验思路:恒定变量为时间(0.4秒),自变量为图码行数不同,因变量为记忆图码正确数量。
方案二数据:
根据图表可知,当被测试者接收一行图码信息时,思路清晰,记忆较快,当被测试者接收两行图码信息时,记忆速度不如一行图码快。
3.实验总结:1. 在设定时间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学生答对的图码数目不断减少。
2. 瞬间记忆在0.4秒情况下,记忆的合理码数在
3.2—3.5之间。
实验三:记忆广度
1.实验目的:学习测定光简单反应时的程序,比较光简单反应时的个体差异,通过测定闪光融合领率.学习使用阶梯法测定感觉阈限
2. 实验介绍和实验思路:
影响短时记忆广度的因素很多,组块的大小,熟悉性,复杂性等都会影响短时记忆的容量设自变量为计位数,因变量为正确个数,测试正确率:
3.根据数据分析结果:
随着计位数的不断增加,实验者按对的个数不断减少,正确率越来越低,
这说明人的记忆广度有限,所以在适当的记忆时间内,应设计相应的可记忆的内容,严防记忆过载。
从另一方面讲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方法加以训练,有助于个人记忆的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