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两则教案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记者节】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 __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8.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9.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11.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

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

1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13.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

14.对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宇航局的专家们作了几种推测,各是什么?

15.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8.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9.导语

10.“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11.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2.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

13.在搜集和 __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14.两种:燃料箱尾部断裂;助推器燃料外泄。

15.“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报道事故原因的调查情况。

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

2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授课时间: 2014年8月20、21日备课时间:2014年8月18日 《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

1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第一则新闻。 (一)导入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新闻的知识 1.什么是新闻 ?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 a)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b)报道迅速及时。 c)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 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 ——何人,What ——何事,经过Why ——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消息的结构 A.标题

《新闻两则》导学案概论

第1课 《新闻两则》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 (二)、交流质疑 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 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 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 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 溃.( )退荻.( )港鄂.()豫.()绥靖 ..()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

【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新闻两则》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学习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自主学习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报道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 物、、、事件的原因、、。 E.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 分:、、、、。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 3、字词积累:

(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 ()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要塞业已绥靖溃退 阻遏 排山倒海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二合作探究 1、听录音朗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4、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随堂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随堂练习及答案 《新闻两则》随堂练习来源初二版2013年第33期设计/丁伟延1.下列词语的注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横渡(hénɡ) 歼灭(qiān)溃退(kuì)B.要塞(sài) 管辖(xiá)锐不可当(dānɡ)C.阻遏(jié) 督战(dū)杜聿明(yù)D.绥靖(suǐ) 逃窜(cuàn)二十八宿(sù)2.选择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在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 和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A.歼灭恢复建立扩大B.歼灭建立恢复扩大C.扩大恢复建立歼灭 D.扩大建立恢复歼灭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4.填空。(1)新闻结构有五个部分,即、、、、。其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2)新闻具有性、性、性等特点。5.根据提示对下面语句进行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建立的根据地比喻成“ ”,将扩大了根据地比喻成“ ”,将根据地巩固了比喻成“ ”,将赢得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比喻成“ ”,形象地说明了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的状况。【第33期第2版《〈新闻两则〉随堂练习》参考答案】1.B 2.A 3.C 4.(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主体导语(2)真实时效简明5.树木、森林生了根枝叶茂盛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3.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4.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5.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

《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 【自读目标】 1、知识目标: 有关新闻的基本常识。 2、理解目标: 新闻主体内容及其安排(包括背景、结语)与新闻中心的关系。 【试卷内容】 一、整体把握 1、新闻就是及时快速、简要明了、真实准确地报道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的实用文体。它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其中_______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_______的六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的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部分。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部分是第___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部分是第___句。 5、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军渡江情况,它们分别是____军、____军、____军;各层的起始语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填分句) 6、第二则新闻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我军解放南阳的背景,这些文字是_____。

7、简单分析题(前两小题任选其一,后两小题任选其一): ⑴以本文的任一则新闻为例,说明新闻的三大特点之一。 ⑵以两则新闻的任一段叙述文字为例,介绍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六个要素。 ⑶本文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古人云:“文如其人”。毛泽东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位指挥若定的军事家,文章也自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你从两则文章的哪些内容安排上能看出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以某一则为例。) ⑷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介绍的东西两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作者先介绍西路军? 二、片段阅读理解 (一)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新闻两则》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新闻两则》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1、新闻两则(八年级上) 毛泽东 课题:《新闻两则》课型:讲读修订:审核: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4、培养学生阅读新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5、体会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难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读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 荻港()溃退()锐不可当 ()歼灭()绥靖()阻遏()阌乡() 解释词语 锐不可当: 业已: 2、根据课后一题的提示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 3、朗读2-3遍课文,试着找出每则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研读.赏析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检查预习 2、3 2、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四)、问题探析 1、依据预习5,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划分本则新闻的结构 (2)、标题中的“十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3)、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2、研讨《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3、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的词句,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2)、完成课后二题,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问题。 辽宁省委领导捐助希望工程 ①本报沈阳3月30日电(记者迟洪江)②3月29日,辽宁省委办公厅将5万多元捐款送到市希望工程办公室。③这是省领导和办公厅近900名同志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一片深情厚谊。 ④辽宁省委书记顾金池提出,省委机关要带好头重视和支持“希望工程”建设,从整个民族的未来、民族的素质提高的战略高度认识和解决贫困地区辍学儿童读书问题。⑤他带头向希望工程捐款300元,省委其他领导和老同志也带头捐了款。

1.《新闻两则》研讨与练习 【课后练习题】

1.《新闻两则》研讨与练习【课后练习题】 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代卫凤审核:潘鑫组员:张合娅潘鑫徐刚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

2019-2020年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新闻两则》同步练习1

2019-2020年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新闻两则》 同步练习1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溃()退歼()灭当()真锐不可当()荻()港纤()维芜()湖要塞() 殷()督()战无锡()阻塞() 二、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_____(A.溃退 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__(A.顽固 B.顽强 C.坚强)。 ③我已________(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地区,正在向南________(A.扩大 B.发展 C.扩展)中。 三、判断 1.对本文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2.对本文中第⑧⑨句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赞扬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四、阅读与简析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词,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理清内容,层次。 3、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得了多少枚金牌?(金51银21铜28 )你到过北京吗?怎么知道的?(看电视)还真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要想知道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情,有哪些办法?(看报纸、电视或者广播里发布的消息。)那么,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就你所了解,觉得新闻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2008年的奥运会,今年才报道可以吗?去年的“5·12”大地震,为了不让大家知道,干脆不报道可不可以呢? 教师总结:新闻这种体裁有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

道。”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补充一点:“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二、走进新闻——新闻记叙“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课后练习一、二题有介绍)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这三部分是每篇新闻必有部分)、结语、背景(有时暗含于主体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三、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芜(wú )湖荻(d?)港锐不可当(d ?ng )要塞(sài ) 溃(kuì )退督(dū )战歼(jiān )灭 2、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原文

《新闻两则》课文原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____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绥靖,安抚,平定。,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____(省、市、区、县)、豫____(省、市、区、县)、陕南区、桐柏区、____(省、市、区、县)、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____(省、市、区、县)、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这两篇消息都是由领袖亲自撰写,第一则及时报道了当时渡江战役的战况,作者写此文要达到的目的是:给全国人民以信心,给全军将士以鼓舞,同时对瓦解敌军斗志起到一定作用。第二则消息报道的是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是国内革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毛主席以解放南阳辐射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目的仍然是鼓舞解放区的军民要树立信心,乘胜前进。这两篇新闻的学习方式上可以为:详学一篇,略学一篇;或讲授一篇,自学一篇。前者为详,后者为略。这两课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①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叙事性作品);②辨识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③体会新闻的特点;④探究疑难问题。 导学提纲: 第一课时详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比较导入: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反映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攻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历史事实。师范读此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渡过长江天堑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一则新闻。 二、朗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即明了记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回答后,明确为: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②时间:从20日夜起;③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④事件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⑤经过:三路军横渡长江;⑥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三、析读课文,辨识消息的结构。 师述:本文是一则新闻,新闻体裁有它的特点。下面我们从新闻体裁的角度研读课文。 1、新闻是对最新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报道。请大家迅速回答:如果要用一句话简洁地说出这则消息的内容,这句话是?(学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这就是新闻的标题。我们可以发现,读新闻报道,要概括报道的事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阅读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平时读报纸,通常是展开报纸扫一眼标题,根据标题选择感兴趣的新闻,再作细致阅读。不感兴趣的新闻,会一晃而过,或者根本不读。这就是标题的重要性。同样,跟作文拟标题也要考虑这一点。标题可以有三个结构:引题、正题、副题。不一定每则新闻都有这三个题目,但正题是必不可少的。 2、如果要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段话是?(学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对,这就是新闻的导语。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在看了标题之后,如果还想进一步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再读读新闻开头的一两句话,也就是读一读这则新闻的导语。 3、如果要细腻地介绍这则消息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应是从“?”到“?”?(20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我们读报纸的时候,读了导语,对新闻的主要事实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如果有进一步深究的兴趣,可以继续往下读,导语之后就是新闻的“主体”部分,它是新闻的中心部分,集中细致地叙述新闻事件。 4、请同学们齐读主体部分。通过阅读,你知道有哪些部分参战吗?(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请同学们给主体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问: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要么从东往西写,要么从西往东写。但本文却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又回过头去写东路军,这是不是逻辑顺序不清晰?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引导: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最先突破敌防,所以先说;西路与东路同时作战,但西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