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初中邓刚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和重难点的确定、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主要的内容是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

之前,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这节课的内容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和提升,又是下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预备知识,同时也是几何证明中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以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常用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地位非常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鉴于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画图、测量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形象思维。

②通过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运用,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学情分析和重难点的确定

我所教的班是一个试点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较灵活反应快。并且在此之前刚刚学习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应该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都比较快,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两个定理的运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因为本节课两个定理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往往也能迂回地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所以学生在运用这两个定理时很可能思维总定势在全等三角形中。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和鼓励学

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引向探索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加深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确定为: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综全

..应用。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标理念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知识的获取过程尤为重要。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内容特点,课堂教学我采用“画图发现——探究证明——应用提高”的流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和应用的过程。

初二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逐步增强,他们能够把握观察的方向,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和这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探究、发现法,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

学法上,学习数学不应当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和操练。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

趣,要强调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

..............。本节课我将鼓励学生合作、共同探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我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实例,说明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为了我们更好地运用等腰三角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揭示课题(二)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1、学生尺规作图,图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方法可能不一样,引导各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画法,抽一学生板演)

2、指出所画等腰三角形中总相等的两个角,说出这两个角与你所

画的相等两条边在位置上的关系。教师板书“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相等(等边对等角)”。并结合所画图形用几何语言写出:

“在△ABC中,若有AB=AC,则有∠B=∠C”

3、学生完成证明(有全等三角形作基础,学生很快会想到添加辅

助线证明两个角所在三角形全等,但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有所不同,其证明过程也有所区别。因此在巡视后后,选择三种不同添加辅助线方法的证明进行展示、点评。把刚才的结论形成定理)

4、让学生在刚刚画好的等腰三角形上,继续画出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和顶

角平分线。(学生一画,很自然地就会迫切地议论起来……)教师趁机引导,统一认识。板书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

.....互相重合(三线合

.....、底边上的高线

......和顶角平分线

一)”。

5、引导理解三层意思(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板书)

(1)△ABC中,AB=AC,若有BD=CD,

则有A D⊥BC,∠BAD=∠CAD

(2)△ABC中,AB=AC,若有A D⊥BC,

则有A D=BC,∠BAD=∠CAD

(3)△ABC中,AB=AC,若有∠BAD=∠CAD

则有A D=BC,A D⊥BC,

说明:是已知“一线”,可知也是另两线。

6、学生口术证明,形成定理。

再次强调:运用中,需要哪“一线”,和们就得“哪线”,不必每次把所得的“两线”都写出来。

(三)初步应用、加深理解

1、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若AB=AD,那么

BD是∠ABC的平分线吗?为什么?

2、△ABC中,AB=AD=DC, ∠BAD=26°,∠则B= ,∠C= 。

3、在中,AB=AC,∠BAC=50°,BC=10。

(1)若AD⊥BC,则BD= ,∠CAD= ;

(2)若AD平分∠BAC,则CD= ,∠BDA= ;

(3)若BD=CD,则∠BAD= ,∠CDA= 。

4、在△ABC中,AB=BC,那么在这个三角形中,三线合一的线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