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1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计算器是一种非常便捷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各种数学运算。
其中,计算平均数也是常见的操作之一、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如何使用计算器来求平均数,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通常用符号X表示平均数,计算公式如下:X = (x1 + x2 + ... + xn) / n其中,x1、x2、..、xn表示数据集中的各个数据,n表示数据的个数。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如下:1.通过一些实验或测量,获得一组数据。
2.将数据依次输入到计算器中。
3.计算器会自动对这组数据进行求和。
4.将求和结果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以下是一个例子,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使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假设你要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组数据是:8,9,12,15,18步骤1:将数据输入到计算器中。
请确保你的计算器具有求和和除法功能。
步骤2:将数据依次输入到计算器中,按下"+"键进行求和。
8+9+12+15+18=62步骤3:按下"="键进行求和。
62步骤4:将求和结果除以数据的个数,按下"/"键进行除法。
62/5=12.4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2.4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1.学校班级的数学成绩:假设一个班级有30个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5,90,75,92...等等。
先将这些成绩依次输入到计算器中,然后按下"+"键进行求和,最后按下"/"键进行除法,即可得到全班数学成绩的平均数。
2.气象数据的分析:假设你需要分析一个地区一周的温度变化情况,每一天的最高温度分别是25摄氏度,28摄氏度,30摄氏度...等等。
将这些数据依次输入到计算器中,按下"+"键进行求和,再按下"/"键进行除法,即可得到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温度。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1. 引言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中,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和方差是非常常见的操作。
这些统计量能够对数据的整体情况进行描述,并从中得出有关数据分布和变异程度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计算器来计算这些统计量,供初学者参考。
2. 求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结果。
计算器通常会提供求和功能,因此,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来求平均数。
以下是计算平均数的步骤:1.输入数据:将一组数据输入计算器,可以通过计算器上的数字键输入每个数据。
2.求和:计算器上通常有求和功能,通过按下求和键即可得到数据的总和。
3.计算平均数:将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即可得到平均数。
举例如下,我们有一组数据:[2, 4, 6, 8, 10],我们可以按照以上步骤使用计算器求得平均数:1.输入数据:使用计算器的数字键依次输入数据:2, 4, 6, 8, 10。
2.求和:按下计算器上的求和键,得到总和为 30。
3.计算平均数:将总和除以数据个数(5),得到平均数为 6。
3. 求标准差标准差是变量值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的平方根。
标准差能够反映出数据的离散程度和分布的广度。
下面是使用计算器求标准差的步骤:1.输入数据:同样地,我们需要将一组数据输入计算器。
2.求平均数:在上一节中已经介绍了如何求平均数,我们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平均数。
3.计算离差:将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记为“离差”,输入这些离差到计算器中。
4.求平方和:将每个离差的平方求和,得到平方和。
5.除以数据个数:将平方和除以数据个数。
6.取平方根:将上一步的结果进行平方根运算,即可得到标准差。
以下是计算标准差的示例:假设有一组数据:[1, 2, 3, 4, 5],我们可以按照以上步骤使用计算器求得标准差:1.输入数据:使用计算器的数字键依次输入数据:1, 2, 3, 4, 5。
2.求平均数:通过计算器求得平均数为 3。
3.计算离差:将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进行计算,得到离差:[-2, -1, 0, 1, 2]。
计算机平均值的计算公式在咱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计算机平均值的计算公式那可是相当重要的!这就好比是我们手中的一把神奇钥匙,可以帮我们解开好多数据背后的秘密。
比如说,咱们学校前段时间组织了一场数学小测验,老师把大家的成绩都录入到了电脑里。
这时候,要想知道全班同学这次测验成绩的平均水平,就得用到平均值的计算公式啦。
那啥是平均值呢?简单来说,平均值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用数学式子表示就是:平均值 = 总和 ÷个数。
举个例子哈,假如有一组数字 10、20、30、40、50,那它们的总和就是 10 + 20 + 30 + 40 + 50 = 150 啦。
而这组数字一共有 5 个,所以平均值就是 150 ÷ 5 = 30 。
再比如说,我有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商店,他每天都会记录店里各种商品的销售额。
一个月下来,他想知道这个月每种商品的平均销售额,这也得靠平均值的计算公式。
他把每天的销售额加起来,再除以这个月的天数,就能算出平均销售额,从而知道哪种商品卖得比较好,哪种商品可能不太受欢迎。
在计算机里,计算平均值也不难。
比如说在 Excel 表格里,咱们可以先把数据输入到一列中,然后选中一个空白的单元格,输入“=AVERAGE(数据范围)”这样的公式,按下回车键,计算机就能马上算出平均值。
有时候,数据可能会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整数,还可能有小数。
就像我们做科学实验记录数据的时候,测量的结果可能是 3.5、4.2 这样带小数的数字。
但不管怎样,只要按照平均值的计算公式来,都能轻松算出结果。
还有啊,计算平均值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把数据弄错或者漏算。
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在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时,不小心把其中一个数字写错了,结果算出来的平均值差了好多,可把我给郁闷坏了。
总的来说,计算机平均值的计算公式虽然简单,但是用处可大了。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里,它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数据,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怎样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使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既快速又方便。
计算器的功能不仅可用于简单的加减乘除,还能进行统计计算,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下面将介绍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
一、求平均数: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各数值之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在计算器上求平均数一般有两种方法:直接输入数值按下计算按钮,或者使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键。
下面以例子说明:例1:计算数值25,36,45,63,72的平均数。
1.直接输入数值:将数值25,36,45,63,72依次输入计算器,然后按下计算按钮即可得到平均数。
例2:使用统计功能键:不同的计算器品牌可能键名有所差异,但通常是有一个包含“STAT”或“DATA”的功能键或者“MODE”选择键。
根据计算器的说明书找到相应的键。
1.输入数值:按下计算器上的“DATA”、“MODE”或“STAT”键,然后输入数值25,36,45,63,722.求平均数:按下计算器上的“=”或相应的键(有的计算器上是“AVG”),即可得到平均数。
二、求中位数: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计算器可以很方便地求出中位数。
以下是求中位数的方法:例1:计算数值12,15,16,18,20,22,25的中位数。
1.直接输入数值:将数值12,15,16,18,20,22,25依次输入计算器,然后按下计算按钮即可得到中位数。
例2:使用统计功能键:根据计算器的说明书找到相应的功能键。
1.输入数值:按下计算器上的统计功能键,然后输入数值12,15,16,18,20,22,252. 排序数值:按下计算器上的“sort”或相应的键,将数值按升序排列。
3.求中位数:按下计算器上的“MED”或相应的键,即可得到中位数。
三、求众数: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计算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计算众数。
以下是求众数的方法:例:计算数值12,15,16,18,20,22,25中的众数。
课题:平均数第二课时巢湖市柘皋镇初级中学胡宇一、教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教学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教学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
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探讨。
五、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问题1:某跳水队有5个运动员,他们的身高单位:cm分别为156,158,160,162,170.试求他们的平均身高。
问题2:某班级为了解同学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
想一想:能把这种求有重复出现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推广到一般吗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与上一节课中的加权平均数求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疑则无知。
首先由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引入,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求法。
接着,我将引导想一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知探究问题3:为了解5 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 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这天5 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结果取整数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设计意图: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很贴近实际的应聘问题,给每个数赋上“权”,让学生探讨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值的平均值,计算平均数可以使用计算器来简化计算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计算器来求解平均数,并提供一些计算平均数的例子。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来进行基本运算。
大多数计算器具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功能,这些运算是计算平均数所必需的。
一些高级计算器还具有计算平均数的功能,可以在计算平均数时提供更多的便利。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如下:1.将一组数值输入到计算器中。
如果计算器有多个数字键,可以按顺序输入每个数字。
2.使用计算器的加法功能将所有数值相加。
例如,如果输入的数字是1、2、3和4,可以按顺序按下1+2+3+4的键。
3.如果计算器有除法功能,可以按下除法键,然后输入数字的数量。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将输入4,因为有4个数字。
4.按下等号键,计算器将显示平均数的结果。
以下是一个计算平均数的例子:1.输入数字1,按下加号键。
2.输入数字2,按下加号键。
3.输入数字3,按下加号键。
4.输入数字45.按下除号键,输入数字46.按下等号键,计算器将显示2.5,这是数字1、2、3和4的平均数。
除了基本的计算功能,一些计算器还提供其他的高级功能来计算平均数。
例如,一些计算器可以存储一组数字,并跟踪每个数值的数量和总和,从而计算平均数。
这是一个更复杂的计算器使用示例:1.将数字1输入到计算器中,并按下存储键。
2.将数字2输入到计算器中,并按下存储键。
3.将数字3输入到计算器中,并按下存储键。
4.将数字4输入到计算器中,并按下存储键。
5.按下平均数键,计算器将自动计算平均数。
6.计算器将显示2.5,这是数字1、2、3和4的平均数。
无论使用何种类型的计算器,计算平均数都非常简单。
只需按照上述步骤输入数值,然后按下相应的计算键即可得到平均数的结果。
使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可以大大减少繁琐的手工计算,并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另外,计算器还可以用于解决如何通过给定的平均数和总和计算一组数值的问题。
用计算机求平均数的步骤嘿,朋友们!咱今儿个就来讲讲用计算机求平均数这事儿哈!你可别小瞧了它,这可是个超实用的技能呢!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堆数字,乱七八糟的,让你脑袋都大了,这时候计算机就能像个小魔法师一样,帮你快速算出平均数来。
那到底咋操作呢?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呢,你得打开你的计算机,就像打开一个神秘的小盒子。
然后找到那个计算的功能,不同的计算机可能长得不太一样,但一般都能找得到,就像在一堆玩具里找你最喜欢的那个。
接着,把你要算平均数的那些数字一个一个输进去,就好像给小盒子喂糖果一样。
输完了,可别着急,就像做饭得等火候一样,这时候你得找到那个求平均数的按钮,轻轻一按,嘿,奇迹就发生啦!计算机就会像个聪明的小精灵,瞬间给你算出平均数来。
这就好比你在走一条路,打开计算机是迈出第一步,输入数字是在路上留下脚印,找到求平均数的按钮就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最后得出结果就是到达了目的地。
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哎呀,你说这计算机多厉害呀,能帮我们这么轻松就搞定平均数。
要是让我们自己用笔和纸去算,那可得费老劲了,说不定还会算错呢!但有了计算机这个小助手,一切都变得简单又快捷。
你看啊,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用到求平均数呢。
比如说你想知道自己这一周每天花了多少钱,那把每天的花费输进去,计算机就能告诉你平均每天花多少啦。
或者是你想知道这次考试同学们的平均成绩,也可以用计算机来算呀。
所以啊,学会用计算机求平均数可真是个实用的技能呢,就像你有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很多知识的大门。
大家可别偷懒,赶紧去试试吧,让计算机成为你的好帮手!相信我,等你熟练掌握了这个技能,你会觉得自己像个小数学家一样厉害呢!怎么样,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试试啦?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吧!。
8.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台儿庄区马兰屯镇第一中学提运民一、学习目标1.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2.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教学重点:1.探索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2.用计算器求平均数.3.从所给条形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加工与整理.教学难点: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教学方法:合作探索法.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有理数》和《实数》的章节中,学生曾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已初步具有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已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和进行探索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习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并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当一组数据比较小,且数字个数不是很多时,我们用笔算就能解决问题,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数字个数比较多时,采用笔算就困难了,因此我们需要找个帮手,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展示引例:2002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师: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生:非常费时,计算困难。
师: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用笔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使学生感到笔算的麻烦与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精编)第一章勾股定理
1.1探索勾股定理
1.2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1.3蚂蚁怎样走最近
第一章小结
第二章实数
2.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2.2平方根
2.3立方根
2.4公园有多宽
2.5用计算器开方
2.6实数
第二章小结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3.1生活中的平移
3.2简单的平移作图
3.3生活中的旋转
3.4简单的旋转作图
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3.6简单的图案设计
第三章小结
第四章四边形性质的探索
4.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4.2平行四边形的判别
4.3菱形
4.4矩形、正方形
4.5梯形
4.6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4.7中心对称图形
课题学习平面图形的镶嵌
第四章小结
第五章位置的确定
5.1确定位置
5.2平面直角坐标系
5.3变化的“鱼”
第五章小结
第六章一次函数
6.1函数
6.2一次函数
6.3一次函数的图象
6.4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6.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第六章小结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7.1谁的包裹多。
7.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7.3鸡兔同笼。
7.4增收节支。
7.5里程碑上的数。
7.6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第七章小结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8.1平均数。
8.2中位数与众数。
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8.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练习一、目标导航①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②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二、基础过关1.利用计算器可以便捷地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其一般步骤是①_____ __,②_________,③______ __,④_____ ___,⑤__ ______.2.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时,必须先清除__ ____中的数值.3.计算器已进入统计状态的标志是____ ____.4.当我们拿到一组数据时,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或按数据大小列成________,或绘制成________统计图,也可制成________统计图.5.用计算器求3,2,4,1,5的平均数.6.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的平均数:(1)1576、1573、1564、1708、1625、1594、1478、479、1625、1601、1785、1432、1597、1591、1602、1701.(2)12.8、13.1、14.5、12.7、16.3、13.5、14.9、13.7、11.8、12.6、13.1、14.2、15.3、13.4、13.9、14.67.某校八年级二班期末考试数学成绩如图所示,用计算器计算八年级二班期末考试数学成绩的平均分.8.一个池塘养了某种鱼5万条,从中捕获了10条,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1.16,1.15,1.21,1.11,1.08,1.36,1.25,1.18,1.14,1.09(1)计算这10条鱼的平均质量.(2)根据计算结果估计一下池塘中所有这种鱼的总质量.三、能力提升9.(1(2)与同伴交流,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更能体现这次英语口试的平均水平呢?10.在育民中学举办的“艺术节”活动中,八年二班学生成绩十分突出,小刚将全班获奖作品情况绘成如图的条形统计图(成绩为60分以上的都是获奖作品)(1)请根据图表计算出八年二班学生有多少件作品获奖?(2)用计算器求出八年二班获奖作品的平均成绩.(3)求出这次活动中获奖作品成绩的众数和中位数.件数成绩(分)26128410090807060246810121411.为了了解某种节能灯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10个进行试验,试验中分别测得它们的使用寿命(单位:时)是:6302,6815,6954,6453,6418,6704,6635,6578,6421,6370,试计算这批灯的平均使用寿命.四、聚沙成塔数学家的聪明之处(一)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数学家好好嘲笑了他们一番.他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外面.”。
8.1 平均数(1)一、预习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预习过程1、知识回顾(1)已知某班参加运动的五位同学的年龄数分别是15、14、16、15、14,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岁;(2)如果一组数据5,x,3,4的平均数是5,那么x=_______.(3)某中学举行歌咏比赛,分是________分.________。
(4)某班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为:100分的3分,90分的13人,80•分的17人,70分的12人,60分的2人,50分的3人,全班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_______.(结果保留到个位)2、教材预习提示(1)阅读第八章章头文字与图形,并思考本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根据课本给出的CBA(中国篮球协会)2000—2001赛季冠亚军的队员的相关资料如何分析两队的实力情况?通常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试分析一下,并把分析的方法与结果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3)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公式是什么?(4)课本想一想中小明计算年龄平均数时采用了什么方法?与直接运用公式相比,有何作用?(5)课本例1给出两种计算考核成绩的办法,他们分别怎样计算的,为什么采用(2)的计算办法?(6)什么是加权平均数?权的大小反映了什么问题?延伸与拓展已知x1,x2,…x n的平均数为3,求(1)3x1,3x2,…,3x n的平均数为。
(2) x1+2,x2+2,…,x n+2的平均数为。
(3)3x1+2,3x2+2,…,3x n+2的平均数为。
(4)ax1+b,ax2+b,…,ax n+b的平均数为。
例2、某校规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卷面成绩、研究性学习成绩、平时成绩三部分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为:卷面成绩、研究性学习成绩、平时成绩所占的权重比为60%∶20%∶20%,.小明本学期数学学科三部分成绩分别是90分、80分、85分,则小明的期末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若规定85分为优秀,小明能否得优?三、达标检测1.数据5、3、7、8、12的平均数是_______;2.5个数据的和是400,其中两个数据的和为157,则另外三个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3.在一个班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5人,则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为_______岁;4.某班50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平均分为92分,其中女同学24人,平均分为90分,则男同学的平均为_________分(精确到0.1分)1、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9.4,9.6,9.9,9.3,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A、9.2B、9.6C、9.4D、9.52、已知3,7,4,a 四个数的平均数是5,且18,9,7,a ,b 五个数的平均数为10,则a ,b 的值分别为( ) A 、6,10 B 、6,12 C 、5,10 D 、5,113、某学习小组共8人,在一次数学检测中,得100分的1人,得90分的2人,得74分的4人,得64分的1人,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A 、6,10B 、6,12C 、5,10D 、5,11 已知,321,,x x x 的平均数是x ,那么87,87,87321+++x x x 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1、某班共有学生50人,平均身高为168cm ,其中30名男生平均身高为170cm,•则2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________.2、某居民院内月底统计用电情况,其中3户用电45度,5户用电50度,6户用电42度,则平均每户用电()A.41度 B.42度 C.45.5度 D.46度3、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在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A.6.7元 B.6.8元 C.7.5元 D.8.6元4、某商场四月份随机抽查了6天的营业额,结果分别如下(单位:万元):2.8,•3.2,3.4,3.0,3.1,3.7,试估算该商场四月份的总营业额,大约是______万元.6、小林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书面测验成绩分别为:平时考试第一单元得84分,第二单元得76分,第三单元得92分;期中考试得82分;期末考试得90分.如果按照平时、期中、期末的权重分别为10%、30%、60%计算,那么小林该学期数学书面测验的总评成绩应为多少分?四.学习小结1、算术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于联系:8.1 平均数(2)一、预习目标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