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单足静态平衡能力_张阳
- 格式:pdf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5
第36卷第12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ol.36No.122013年12月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Dec.2013投稿日期:2013-07-17作者简介:张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
通信作者:张秋霞。
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两侧踝内外翻等速肌力差异性的研究张阳,张秋霞(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要:目的:研究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两侧踝内外翻肌力差异性的特征,并与其正常人两踝的内外翻肌力进行比较,探讨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两踝肌力的整体水平。
方法:采用CON-TREX 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系统对受试者进行踝关节内外翻肌力的测试,获得两侧踝关节内外翻肌力的相对峰值力矩值。
结果:踝关节不稳组两侧踝关节之间内外翻相对峰值力矩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左侧踝内外翻相对峰值力矩值的比较中,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右侧踝的比较中,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踝的内外翻肌力明显小于健侧踝,并且患侧踝内外翻肌力相应的也小于正常对照组的相应侧,而健侧踝的内外翻肌力则与正常对照组的相应侧之间无差异。
关键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内外翻肌群;等速测试;双侧差异性;肌群力量中图分类号:G804.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3)12-0088-05The Bilateral Isokinetic Difference of Ankle Invertors and Evertors with and withoutUnilateral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ZHANG Yang ,ZHANG Qiu-xia(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Jiangsu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compare the bilateral difference of ankle invertors and evertors characteristics with and without unilateral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FAI ).Methods :The muscle strength including relative peak torque for ankle invertors and evertors was measured with the CON-TREX multi-joint isokinetic strength tes-ting system.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sides of the peak torque for ankle invertors and evertors in FAI group.The torque of ankle invertors and ankle evertor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left ankle ,whil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right ankle.Conclusion :The strength of injured ankle invertors and evertors with FAI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uninjured ankle in the FAI group ,the invertors and evertors of the injured side of the ankle was also less than the corresponding side of the control subjects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ninjured si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ide of the control group.Key words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invertors and evertors ;isokinetic torque ;bilateral difference踝关节扭伤是体育运动最常见的一种损伤,约占总运动损伤的40%,尤其是在篮球、足球、舞蹈和田径等运动中[1]。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态动力学特征及平衡训练研究进展李其志,雷宗恒,姚东,程政,瞿玉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摘 要 慢性踝关节不稳可导致踝关节反复扭伤,病情严重时需行手术治疗。
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态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该病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本文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态动力学特征及平衡训练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踝关节;关节不稳定性;步态;平衡训练 踝关节严重扭伤后,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使踝关节周围松弛或断裂的韧带无法得到良好修复,随着病情发展,可形成慢性踝关节不稳[1]。
多数慢性踝关节不稳继发于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表现为踝关节疼痛、不稳定或反复扭伤,病情严重时需行手术治疗[2]。
慢性踝关节不稳不仅可引起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还可增加下肢韧带损伤的风险[3]。
由于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存在步态动力学特征异常[4]及踝关节动态平衡能力下降[5-6]等问题,以步态动力学特征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并量化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运动能力,可为该病的康复训练提供客观依据[7]。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及基于患者主观感受的问卷调查,这些方法的准确性目前尚存在争议[8]。
步态分析对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步态动力学分析在慢性踝关节不稳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尚未引起临床重视。
本文就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态动力学特征及平衡训练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态动力学特征步态动力学分析,是对步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强度、方向及时间等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地面反作用力、力矩及肌肉活动。
1.1 地面反作用力 步行状态下,在支撑相早期,足与地面接触产生地面反作用力,主要包括垂直分力(反映垂直方向支撑下肢的负重和离地能力)、矢状分力(反映前后方向支撑下肢的驱动和制动能力)及冠状分力(反映内外方向支撑下肢的稳定能力)[9]。
2872017.08医苑纵横单脚站立提踵训练对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蒋 强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摘 要】本文研究单脚站立提踵训练对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选取38名非运动训练专业男大学生进行8周单脚站立提踵训练。
实验组受试者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4),25s 足底压力中心移动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39)。
8周单脚站立提踵训练有利于提高静态平衡能力,表现为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延长和25s 足底压力中心移动面积缩小。
【关键词】静态平衡;提踵;压力中心平衡能力是人体的一种特殊信息,它的特征指标通常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生理及心理状况,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1]。
闭眼单脚站立是评价人静态平衡能力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在闭眼单脚站立基础之上,进行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 )的测量,反映人在水平面上的稳定性,以观察其静态平衡能力。
本研究利用闭眼单脚站立和COP 来研究单脚站立提踵训练对人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探索踝关节稳定性与身体平衡的联系。
1 方法1.1 研究对象非运动训练专业男大学生38名,无残疾、下肢机能性不足、心肺功能不足;12月内无臀部、膝关节、踝关节损伤。
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训练方法(1)受试者站在训练台上,先将的右脚尖踩在训练台边沿,左脚抬起至右脚脚踝处,右脚后跟尽可能地向下压低,至低于脚趾的水平。
(2)受试者从(1)状态将躯干向上提升至踝关节最大角度保持3s ,之后受试者缓慢匀速降低自己的脚后跟至(1)状态。
(3)受试者按训练计划重复进行(1)(2)动作。
注意做好训练前的准备工作,训练的过程中腰部应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训练时保持缓慢均匀的深呼吸,防止运动损伤。
受试者训练前5分钟准备活动,每天练习3-5组,每组10-20次提踵训练(第1-2周10-13次/组,第3-4周13-15次/组,第5-6周开始15-18次/组,第7-8周18-20次/组),组间休息5min ,练习完成后进行十分钟整理活动练习[2],3天/周,共8周。
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康复评定及训练方法-保健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文论述踝关节本体感觉的概念、构成、评定方法及踝关节损伤后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详述目前临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评定方法、测量指标及其信度与效度的研究。
此外,本文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分析目前对于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的各种研究方法及其各自效果。
经研究发现,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评估可以有效估计踝关节损伤的程度,而且进行专门的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踝关节损伤及再损伤的概率。
1 前言踝关节是人体下肢的三大关节之一,其稳定性和灵活性是人体完成站立、行走、下蹲、跑跳等动作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运动中最易受伤的关节。
当踝扭伤时会造成踝关节的肿胀及炎症、韧带的松弛、腓骨肌群肌力减退和本体感受器的损伤,导致神经肌肉的控制减弱,会进一步导致踝关节功能性不稳定,进而造成踝关节重复扭伤。
本体感觉在姿势平衡的维持中起主导作用,并且随平衡条件的不同,平衡三联( 即视觉、前庭觉及本体感觉) 中各感受器在平衡中的作用不断变化,存在着复杂的中枢调节机制。
踝关节的本体感觉最敏感,尤其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中有大量丰富的本体感受器,韧带损伤后多存在本体感觉障碍。
有研究显示,踝关节扭伤程度愈严重,其本体感觉愈差。
故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评估对踝关节平衡功能的评价及踝关节损伤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体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其中运动觉包含对速度的感觉和力觉。
而有学者认为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关节本体感觉的测量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阈值测量法、视觉模型法和关节角度重置法。
本体感觉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年龄、冷敷/热敷、疾病、损伤和运动、疲劳等。
现临对于踝关节损伤所进行的常规康复治疗为: 急性期行冷疗、紫外线、超短波、制动等处理,后期给予蜡疗、音频、超声波等促进其血液循环; 而往往忽视了本体感觉的恢复性训练。
2 本体感觉的康复评定及训练方法2.1 本体感觉的测定方法及评定量表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定量评价方法有三种测量模式: a) 采用对侧肢体的匹配测试方法; b) 采用同侧肢体复制的方法; c) 平衡测试。
反映平衡能力的指标反映平衡能力的指标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在行走、跑步、跳跃等活动中维持身体稳定的能力。
它是人体运动控制系统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对于日常生活和运动表现都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反映平衡能力的指标。
一、静态平衡测试指标静态平衡测试是通过测量一个人在不移动或极少移动情况下维持身体稳定的能力来评估其平衡能力。
以下为常见的静态平衡测试指标:1. 单脚站立测试:要求被测试者单脚站立,时间越长表示其平衡能力越好。
2. 双脚并拢闭目测试:要求被测试者双脚并拢闭目,时间越长表示其平衡能力越好。
3. 罗米博士测试:要求被测试者站在一个移动的板子上,时间越长表示其平衡能力越好。
二、动态平衡测试指标动态平衡测试是通过测量一个人在进行快速运动时维持身体稳定的能力来评估其平衡能力。
以下为常见的动态平衡测试指标:1. 侧向跳测试:要求被测试者在两个平行的线之间进行侧向跳,跳越多表示其平衡能力越好。
2. 单脚跳测试:要求被测试者单脚连续跳跃,次数越多表示其平衡能力越好。
3. 反向折返测试:要求被测试者在两个点之间来回奔跑,时间越短表示其平衡能力越好。
三、神经肌肉控制指标神经肌肉控制是指大脑和肌肉之间的协调性,对于身体稳定和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为常见的神经肌肉控制指标:1. 足底感觉测试:通过测量被测试者在不同地面上行走时对于足底感觉的反应来评估其神经肌肉控制水平。
2. 肢体控制测试:通过测量被测试者进行不同动作时身体的稳定性来评估其神经肌肉控制水平。
3. 平衡板测试:要求被测试者站在一个移动的平衡板上,通过测量其身体在板子上的稳定性来评估其神经肌肉控制水平。
四、运动表现指标平衡能力对于运动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为常见的运动表现指标:1. 跳高:平衡能力越好的人在跳高时能更好地控制身体,从而跳得更高。
2. 跑步:平衡能力越好的人在跑步时能更好地控制身体,从而跑得更快。
3. 篮球:篮球需要良好的平衡能力来进行各种技巧动作,因此平衡能力越好的人在篮球比赛中表现也会更出色。
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踝内外翻等速肌力研究张阳;张秋霞【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踝关节内外翻肌力特征.方法:选取15名患有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受试者为实验组,匹配15名无踝关节伤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CON-TR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系统对其进行踝关节内外翻肌力测试.结果:不管是向心收缩还是离心收缩,实验组踝关节内外翻肌力的相对峰值力矩都要明显小于对照组;而在外内翻峰值力矩比的比较中,两组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无论是向心运动还是离心运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足的内外翻肌力都存在严重不足,明显弱于正常人,其原因可能与踝关节损伤后造成的踝关节不稳有关.【期刊名称】《体育研究与教育》【年(卷),期】2013(028)005【总页数】5页(P118-122)【关键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内外翻肌群;等速测试【作者】张阳;张秋霞【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53踝关节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10% ~15%[1],特别是踝关节单侧韧带损伤,大约占总踝关节损伤的85%[2],而这些损伤容易形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最早由Freeman等[3]提出的,是指踝关节在正常活动范围以内的“打软足”或不稳感。
具体表述为:FAI是指踝关节无解剖结构的松弛,而是踝关节的局部韧带组织受损,对力量和姿势的控制能力不足,踝关节本身并不超出正常活动范围。
而踝关节损伤多发生于踝内翻时,故对FAI内外翻的研究可能更有意义。
目前,国外许多研究发现[4,5],FAI对踝关节的内外翻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与此同时,也有研究发现[6,7],FAI能使人体的踝关节内外翻肌力减弱。
由此可见,目前对于FAI患者是否存在内外翻肌力异常的争议很大,有待统一意见。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动态平衡能力研究作者:毛宁慧,王平来源:《武术研究》 2018年第11期摘要:目的: 分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从而为后续研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训练和防治提供良好的科学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8 名患有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受试者作为实验组,再根据实验组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匹配8 名无踝关节伤病的受试者为对照组。
采用Dr-wolff 平衡测试仪对受试者进行单双足的动态平衡测试,测试时间均为30s,从而获得评价动态平衡能力的各类指标。
关键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单足双足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11—0151—041 前言人的任何运动可以说几乎都是在维持身体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尤其是大肌肉的活动,更需要有较好的平衡能力才能胜任。
人体平衡能力可以分为两种,即动态平衡能力和静态平衡能力。
动态平衡是指身体在空间移动时,通过不断的控制身体姿势和改变重心而维持平衡的能力。
人体平衡的维持主要依赖于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系统的信息输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其信息的整合和对运动效应器的控制[1-2] 现如今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已普遍出现在运动员中,对于他们来说,在运动中平衡能力较差,则意味着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增加。
本实验采用Dr-wolff 平衡测试仪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与正常人进行动态平衡测试,比较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与正常人动态平衡能力指标的差异,为后续研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训练和防治提供良好的科学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无踝关节无伤病受试者;两组受试者在身高、体重方面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研究对象为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大一的男生中选取8 名患有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受试者作为实验组,再根据实验组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匹配8 名无踝关节伤病的受试者为对照组。
其中实验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判断依据Kaminski 等[3] 所述,同时满足以下 4 个条件:(1)过去 1 年内, 单侧踝关节至少有一次明显的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 导致患侧足无法承重, 或需要使用拐杖。
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单足静态的效果分析踝关节扭伤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1],大约占运动员总损伤比例的25%,并且其中85%的损伤涉及到踝关节单侧韧带损伤[2],尤其是在篮、排、足球等体育运动中损伤比例更大。
人在第一次出现踝关节扭伤后人体会出现短暂的结构性不稳,这种不稳会在12周后康复[3],研究同时发现踝关节在第一次扭伤后,大约有30%~78%的人会出现踝关节的再次扭伤[4],久而久之形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它的主要表现症状为疼痛、肌肉无力以及反复扭伤等。
目前,FAI已经普遍存在于运动员当中,而FAI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成绩的优劣。
Ross S等[5]通过单足站立实验发现,FAI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平衡能力没有差异性;而Linens S等[6]通过对FAI者和正常人进行20 s单足站立实验,发现FAI者的单足平衡能力明显弱于正常人。
这些研究客观地反映了FAI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但是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测试仪器不同、测试时视觉的控制以及测试过程中是否赤足等原因所致。
对单侧FAI者来说,由于患侧足的存在,日常活动中对健侧足的依赖性可能更大,而学者却未对健侧足进行研究。
有鉴于此,本研究以FAI者与正常人的单足静态平衡能力为研究内容,采用WIN-POD平衡功能检测系统对两者间单足静态平衡能力进行测试,通过包络面积和平均摆幅等运动学参数来反映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为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3 讨论目前,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体感觉、肌肉力量、中枢神经肌肉控制和平衡能力等方面[8-10],其中,静态平衡能力就是平衡能力的一种,它是指人在维持某一特定姿势时,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如站立姿势的维持。
本研究选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包络面积、平均动摇速度、X轴动摇速度和Y轴动摇速度等,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人体的静态平衡能力越差。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机制与自评量表的研究进展
尹彦;罗冬梅;刘卉;于冰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8(024)006
【摘要】本文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机制和诊断筛选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所用自评量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功能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踝关节本体觉下降、肌肉力量减小、肌肉反应时间延长和姿势稳定性下降等.自评量表作为诊断和筛选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推荐使用踝关节不稳量表或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结合踝关节损伤情况调查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筛选标准.
【总页数】7页(P671-677)
【作者】尹彦;罗冬梅;刘卉;于冰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体育教学部,北京市102249;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100084;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100084;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北卡罗来纳州275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4;R873
【相关文献】
1.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研究进展 [J], 嵇洁;张秋霞;孙普庆
2.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姿势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J], 尹彦;罗冬梅;刘卉;于冰
3.运动疗法应用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研究进展 [J], 马茜茜;孟伟;朱毅
4.运动干预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刘宝林;张阳
5.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尤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iomechanics of Single Leg Landing in People with Unilateral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作者: 张阳[1,2];袁金风[1];张秋霞[1];程龙[1]
作者机构: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2]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出版物刊名: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页码: 87-9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下落过程;生物力学;前馈
摘要:目的:研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与健侧单腿下落生物力学特征的差异性。
方法:采用Vicon红外高速摄像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15名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分别进行患侧与健侧40 cm高的单腿下落实验测试,采集下落过程中触地侧下肢的地面反作用力及运动学数据,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侧间的差异性,检验水准选α=0.05。
结果:在触地前100 ms时及触地时膝踝的瞬时角度、落地稳定时间、落地稳定末的踝关节角度、膝前馈的角度变化量以及内外侧方向GRF峰值对应时间的比较中,两侧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侧FAI者患侧单腿下落
触地后各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相对比健侧单腿下落时小,各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的出现时间相对晚于健侧;同时还发现单侧FAI者在下落过程中可能存在前馈神经肌肉控制的改变。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动态平衡能力研究张阳;王强;宋旭;袁玉鹏;汪辉;张秋霞【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 )者的单足和双足动态平衡能力。
方法:采用Bal‐ance‐check动态平衡仪对32名单侧 FAI者、18名双侧 FAI者和20名正常人进行睁眼状态下的双足和单足的动态平衡能力测试,双足测试时间为60s ,单足为30s。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分析各指标值在两组间的差异,而对组内两侧间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选α=0.05。
结果:双足站立时,双侧 FAI组和单侧 FAI组各动态平衡指标的值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在双侧 FAI组和单侧 FAI组双足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中,仅在Score和Grade指标值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足站立时,双侧 FAI组和单侧 FAI组动态平衡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在多数指标值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侧 FAI组患侧与健侧在Score和Grade指标值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侧FAI组与双侧 FAI组的单足动态平衡能力在 Score和 Grade指标值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侧 FAI者和单侧 FAI者的动态平衡能力都弱于同类正常人,双侧 FAI者尤甚;单侧 FAI者患侧的(单足)动态平衡能力也略弱于健侧,而双侧FAI者两侧间的(单足)动态平衡能力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ynamic balance ability of single‐foot and double‐foot standing in individuals with unilateral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 ) .Methods :Balance‐check dynamic balance instrument was used to assess the dynamic balance ability under single‐foot and double‐foot standing for 32 individuals with unilateral FAI ,18 individuals with bilat‐eral FAI and 20 healthy individuals ,among 60s double‐foot standingtesting ,30s single‐foot standing .ANOVA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balance ability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hile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within the group ,paired t‐test analysis was used ,the significance level was set at 0 .05 .Results :When double‐footstanding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ynamic balance index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P< 0 .01);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 and Grade between bilateral FAI group and unilateral FAI group ( P<0 .05 ) .Under single foot standing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alues of most dy‐namic balance index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 0 .05);whil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alues of Score and Grade indexes between the foot with ankle instability and the other foot in unilateral FAI group(P<0 .05) .Under single foot standing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 and Grade between bilateral FAI group and unilateral FAI group ( P<0 .05) .Conclusions :Both bilateral FAI and unilateral FAI individuals'dynamic balance ability were weaker than healthy individuals ,the bilateral FAI individuals'were even weaker ;the dy‐namic balance ability of the injured side for unilateral FAI individuals was also slightly weaker than those of the uninjured side ,while the single foot dynamic balance ability with unilateral FAI individuals had some symmetry .【期刊名称】《体育科学》【年(卷),期】2016(036)009【总页数】6页(P54-58,83)【关键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损伤;动态平衡;姿势控制【作者】张阳;王强;宋旭;袁玉鹏;汪辉;张秋霞【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6踝关节扭伤是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
运动疗法应用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研究进展马茜茜;孟伟;朱毅【摘要】运动疗法作为康复治疗的核心手段,主要通过某些特定的运动方式来改善患者的功能状况,也是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重要治疗手段.研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最新诊治进展,并通过文献资料法,从肌力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方面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运动疗法进行综合阐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预防与治疗.【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卷),期】2018(021)004【总页数】3页(P563-565)【关键词】踝关节;关节不稳定性;运动疗法【作者】马茜茜;孟伟;朱毅【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成都610041;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治疗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77踝关节扭伤占运动相关损伤的15%左右,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1]。
研究表明,由于诊治不及时等原因,大部分踝关节扭伤患者会残留慢性症状[2],如:疼痛、关节肿胀和乏力,74%的患者合并有本体感觉障碍[3]。
这类慢性残留症状也被称为慢性踝关节不稳(CAI)。
CAI 分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及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AI)两类。
其中,MAI表现为韧带损伤、关节松弛等结构不稳,占慢性踝关节不稳的40%;FAI占60%,这类患者并无关节结构病变,而主要表现为本体感受器损伤及其所致的关节周围肌群力量缺失,平衡协调能力下降,以及空间位置觉判定能力下降[4-5]。
FAI患者如不接受及时治疗,踝关节周围肌力和平衡能力将进行性下降,导致踝关节稳定性进一步变差,最终可能发展为 MAI。
目前FAI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肌效贴和踝足支具等。
本文将讨论FAI的最新诊治进展,重点介绍运动疗法应用于FAI的研究进展。
1 踝关节的解剖与生物力学踝关节由胫排骨远端形成的踝穴、胫骨下关节面、内外踝关节面、距骨滑车关节面及关节囊构成,它与周围韧带构成了复杂的踝关节复合体,同时受踝周肌肉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