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测向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55
第二章无线电测向的一般原理2.1 无线电波和传播2.4 无线电导航定位原理2.2 信号的调制和接收2.3 无线电测量原理导航系统的集成电路板2.1 无线电波以及传播无线电系统的目的是由发射台向接收用户传递消息,其构成原理体现了一般无线电系统的特点,主要是由发射台和接收用户两部分:信息源调制高频功放载波震荡器高频放大调解放大终端发射台接收用户2.1 无线电波以及传播2.1.1 无线电波的产生由于电磁感应,在交变电场的周围将产生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有感应产生交变电场,这个过程将循环交替进行下去,,若所有的电能或磁能存在于一个无界空间内,则整个电磁能量的转换将在这个空间内进行,形成电场、磁场的互相激发并向外辐射与传播,产生电磁波,也称无线电波或者电波。
无线电波的工作频率可以从几Hz到3000GHz,对应的波长从几万Km到0.1mm。
不同波段的无线电波,其传播特性有很大的差别。
2.1 无线电波以及传播2.1.1 无线电波的产生无线电窗口:在0.3~10Ghz频段内的信号,大气传输的损耗小,适应电波穿越大气层的传播,此波段称为无线电窗口半透明无线电窗口:在30Ghz频段附近有个损耗谷,大气传输的损耗相对较小,此波段称为半透明无线电窗口2.1 无线电波以及传播2.1.2 无线电波的极化方式无线电波的极化:在空间辐射场上某一固定位置上电场矢量端点随时间运动的轨迹,按其运动的轨迹可以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无线电波的极化与接收的关系: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时需要对其极化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接收效果,天线不能接受与其正交的极化分量或者与其旋转方向相反的极化分量,否则会造成极化失配,造成功率损失。
2.1 无线电波以及传播2.1.3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自由空间的概念:它是电导率为零、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磁导率都恒为1的各向同性、均匀无耗介质空间,其介质特性与真空等效。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只有直线传播的扩散损耗,传播速度等于真空中的光速。
无线测向简介一通信的演变与发展0 无线测向军体竞技运动在若干平方公里内,隐藏几部测向电台。
要求:区域内地势起伏,草木茂盛,便于藏物;测向电台间隔发射信号(如5部无线测向电台,每台发射1分钟,静默4分钟)。
运动员:无线测向机、指北针和地图,顺序出发,按序找台,用时最少者胜出。
它是基于无线通信的原理,符合信息类专业方向。
与电子工艺实践不同:概述原理(电磁波传输、测向机电路),实践过程(焊装、调试、测量和测向)1 通信的历史久远人类自从形成群居的社会雏形之后,各个族群之间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彼此交换信息,如共同狩猎、祭祀、抵御自然灾害、战争等等。
通信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构成通信的要素通信是远距离传递信息的过程。
两个要素:信息,信息的传递①信息——人对客观事物的特征的描述。
它有文字、图像、语音、数字、符号等等形式。
②信息的传递(载体)——古代的信差、马匹、驿站,近代(蒸汽机时代)的火车、轮船、飞机等。
如今,通信一般是指无线通信,即以无线电波作为信息的载体、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方式。
在通信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信息的形式相对不变,信息的传递方式(或者说信息的载体)在不断演变。
3 无线通信的起源无线通信理论的奠基人是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麦氏将实验物理学科领域内已知的电和磁学的物理实验现象作为研究方向。
他的研究有三个特征:①运用法拉第关于场的理论②探究电与磁两个物理实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③以高等数学作为工具。
在研究了大量已知的电学、磁学的物理实验现象,尤其是电与磁两个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麦克斯韦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一个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一个变化的电场也能够在空间产生磁场。
麦克斯韦在前人成就的的基础上,发展了法拉第的场的理论,把有关电磁现象的诸多物理实验规律加以总结,提出了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核心的新的理论体系(1876年,专著《电磁场的波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