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清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格式:pdf
- 大小:105.67 KB
- 文档页数:7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2 闺怨诗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
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一、闺怨诗分类1、闺怨诗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因此唐代的闺怨诗比较发达。
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很平常的诗,就是说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
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
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
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
在闺怨诗中,这样的事儿,这样的意境,应当说是很平常的。
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采用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花了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错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今日,折柳雁离。
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
久不得归,痛悔无极!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合情合理。
诗人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一、掌握诗歌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结构特点古代诗歌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
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标,而非文字游戏。
古代诗歌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省略压缩语言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代诗歌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①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古代诗歌阅读专卷创新演练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题组一专项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单薄,无钱购置御寒衣物。
这都表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总括形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具体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古代诗歌鉴赏四种体裁——明晰诗歌的基本类别1.古体诗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又称古诗或古风。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的“歌”“行”“吟”即古体诗的载体。
2.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近体诗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
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3.词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至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不同规定。
晚唐和两宋涌现出一批填词大家,如温庭筠、李煜、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形成了多样的词风。
4.曲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七个关注——读懂诗歌的思想内涵1.关注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代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明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鉴赏诗歌时我们尤其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题中“闻笛”二字,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
2.关注作者每首诗词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课时达标221.(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风波辛弃疾再用韵,时国华①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
元和圣德②要君诗。
老去不堪谁似我。
归卧。
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
直上。
看君斩将更搴旗。
歌舞正浓还有语。
记取。
须髯不似青年时。
【注】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
②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兵变的德业。
(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适当的两项是( CE)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故土沦陷。
“黍离”出自《诗经》,后世经常使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
B.“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C.“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期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D.“看君斩将更搴旗”一句,照顾上阕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E.“须髯不似青年时”一句,作者将自己与卢国华作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再也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
解析C项,联系前文可知,“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作者写自己老大无成唯有归卧青山,谋生之道却“费寻思”,事实上是以己之今况作反面陪衬,希望友人能引以为戒,发奋有为。
E项,“须髯不似青年时”一句,作者不是将自己与卢国华作比较,而是警告友人,歌舞宴饮是青年们的乐事,劝戒他不要沉溺于享乐而丧失志向,以避免消磨光阴,荒废事业。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一辈子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词作于一次与友人相聚的“歌舞甚盛”的酒宴上,在对友人的殷殷嘱咐中流露出了作者的人一辈子态度。
2-2-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对点练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解析】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
由此可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诗歌后面的注释,“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花李商隐【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解析】诗的前四句依次对应色美、味香、品高。
一方面从菊花本身的特征入手,另一方面联系人物的德行揭示菊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
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3.(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解析】一、二句中“回万里”“九龙盘”写汉江水势浩渺,一泻万里,支流众多,流域广大;第三、四句中,“豁中国”“飞迅湍”写其气势磅礴,景象阔大。
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解析】(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
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清单一、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2、描述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清丽柔美杏花,春雨,江南。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柔波漾漾,小荷初露芳容;芳草萋萋,风来一道碧痕。
花丛蝶飞,柳间莺啼;洲中白鹭宿,梁上双燕栖。
日迟迟,云漫漫,波渺渺,柳依依。
细雨如丝,润造化之万物;和风似缕,绽人间之百花。
轻舟短棹,笑语骊歌。
娇容玉面,映芙蓉之妖艳;素手纤指,采莲子之清圆。
总此情景,是谓清丽柔美。
(2)凄迷朦胧(迷离恍惚、扑朔迷离、凄厉萧索、寂静迷蒙)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烟笼寒水,云漫长空。
问斜阳,斜阳不语;望天际,数点寒鸦。
水边蒹葭苍苍,堤上烟柳茫茫。
雾里看花,花影摇曳实可爱;水中望月;月华浮动自堪怜。
风雨凄凄,似鸿蒙之再现;烟雾蒙蒙,如混沌之未开。
两行鸿雁,望长天之凄唳;一叶孤舟,凌万顷之茫然。
月朦胧,鸟朦胧,凄凄落照,纷纷残红。
总此情景,谓之凄迷朦胧。
(3)莽苍苍凉胡马,秋风,塞北。
长河奔流水中水,彤云翻滚天外天。
大漠平沙,绝人世之踪迹;夕阳落日,照洪荒之孤烟。
秋风萧萧扫落叶,冬雪皑皑压冷川。
水色苍茫,月光清寒,树秃草枯,夜色阑珊。
鸟飞已尽,兽藏深山。
寂寥江山,有孤舟蓑翁,垂钓水边。
总此情景,谓之莽苍苍凉。
(4)幽深绵邈(凄清悠远、幽渺、清幽、幽远、幽美邈远、深邃高远)青山隐隐,众鸟飞尽;绿水迢迢,一帆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