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章与人品
- 格式:docx
- 大小:14.14 KB
- 文档页数:1
文章与人品满分作文:文如其人与其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如先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立于世界最根本的因素,便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以下有关于写文章与人品的高考满分作文,欢迎参阅!以前听说过字如其人的说法,说通过一个人的字迹便可大致看出这人的性格品质,后来又听到文如其人的这一说法,即文品大可等同于人品,一个人若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其做人的标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所谓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说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便会把你所想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说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谈到文风这一问题上,所谓的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者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
在我认为,文风分有刚劲有力与绵柔感性两种,书面语说即豪放派与婉约派。
豪放派比如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
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似乎更具说服力。
李煜因国破家亡这一悲惨的人生经历,在后期的词风多以凄楚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远逝,内心悲苦不已,写出“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他们内心是同样的悲伤难过,所以写出的词便也传达给人这样的忧愁。
而豪放派的苏轼,站在江边仰天长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与他仕途坎坷自身又不屈不挠的与世俗奋战的品性不是遥相呼应吗?而这一系列的例子不就是在佐证文如其人这一观点吗?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么,想要写好一篇文章,想要拥有好的文采与为世人折服的文笔,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经历要出彩呢?不管文风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各有各的可取之处,古往今来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赏膜拜,只是文风与文品是不同的,文品几乎可以说是关乎一个人的自身发展状况的概述,就像一个人的人品,如果人品不正,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遭人唾弃的,不会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去看,相反,那些品性正直的人,它的文章必然能给人以正能量,教给人们积极向上的东西,这样文字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所以说,与其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如先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立于世界最根本的因素,便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当你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品性,你的文章必然也就为大众欢迎追捧。
人品与文品的议论文引言人品与文品都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人品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而文品则涵盖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
“人品”和“文品”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一个人的影响并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并论述它们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和互相影响。
人品与文品的关系人品对文品的影响人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
一个有良好人品的人通常具备如诚实、正直、守信等优秀品质。
这些优秀品质将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
首先,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具有同理心和善于表达的能力。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
其次,人品高尚的人更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与文化人士、学者和作家等有深刻见解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过与这些人交流,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关于文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文品对人品的影响文品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的体现。
一个有高度文品的人通常对文学艺术、哲学人文科学等领域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欣赏。
文品的培养不仅对于提升一个人的个人修养有所帮助,而且对于塑造一个人的人品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品德高尚的人物形象能够对读者产生积极的榜样作用。
通过欣赏和学习文学作品中的品质高尚的人物形象,人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品和行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教育和精神启迪对人的品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不断地接受到来自作家们的智慧和道德启示,从而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人品与文品共同塑造一个人人品和文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品和文品可以互相塑造、促进。
一个有良好人品的人更容易培养出高度的文品,而一个有高度文品的人也更有可能表现出良好的人品。
文章和人品满分作文篇一:论文品与人品(2015浙江高考作文分析)论文品与人品论调1:首先做艺术的人应该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
做人不成功一切都不必谈,而做人的关键是人品,人品极差的人他搞出的艺术的品位与艺术境界也不会是很高的,古人讲:画如其人,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真的假不了,假的永远真不了,艺术如此。
真金不怕火炼,作品的境界与层次其实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好作品应经得住别人的评说的。
还有写诗的人如果思想境界不高,会误导众生,罪过很大的,所以作品不可轻易示人,但可自娱,不可愚弄青少年的心灵,破坏人性中的真善美。
论调2:其实,这种调子是老生常谈了,认同的人的确也很多。
但这又怎么样,一样不妨碍那些所谓“人品”不好的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被欣赏,甚至被模仿、学习,一代代流传下来。
倒是有一些“人品”好得没话说的艺术家,因作品本身的原因,湮没在历史的大潮里。
所以我认为,艺术是艺术,人品是人品,不能混为一谈。
窃以为,艺术作品水平的高下,应以作品本身的立意、技法等多方面来考量,而不是简单的以一句“人品不好”,否认或抹杀艺术家的成就,那才是真正的“误导众生,罪过很大”~例1:文学界——徐志摩、顾城从徐志摩的经历来看,当年他去国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糟粕的部分,不顾道德随着自己的感觉走,对共同生活了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不讲,遗弃原配夫人张幼仪及自己的孩子,见异思迁去追求林徽因,可是一见钟情的林徽因凭直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是不足以信赖的,便悄然离他而去。
另外,徐志摩也忘记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去追求朋友之妻陆小曼,造成了另一个家庭的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致使公婆坚持不见陆小曼。
他随会写诗文,但对爱情轻率并违背人伦道德,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义。
身为人师带坏社会风气,结局是不幸的。
那是在一九三一年的第二段新婚生活,死时才三十五岁。
而他的原配夫(本文来自: 千叶帆文摘:文章和人品满分作文)人张幼仪却宽恕了徐志摩,且自己抚养儿子长大,仍孝敬徐家二老并送终,还每月寄钱接济徐志摩的遗孀,自强自立事业兴隆。
文章和人品高考作文汇总三篇文章与人品作文篇一古话中有句‘文如其人,一个写的好文章的才子一定高尚风雅,但也有个别例外的。
英国诗人雪莱在做为诗人造诣水平方面可赞可叹,但品行劣迹斑斑;有段婚外情【以致悲伤的妻子投湖自尽,】他和另一女子玛丽同居生子。
纵使诗人是块白玉,也难免有瑕疵卓别林,一位幽默表演艺术家,生前给人带来无限欢乐;自己也获得数以万计的荣誉和鲜花;死后家人打开他的保险柜,发现另一位幽默表演者的作品,一样优秀的表演者,处于嫉妒卓别林雪藏了他培根是著名哲学家,是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他在当大法官期间收取贿赂,使法庭判决有利送礼的一方。
当然历史上也有言行一致的人。
诸葛亮临危受命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不辞辛劳连年征战最后陨落五丈原。
完成对刘备的承诺,不忘先帝之殊遇,报与陛下刘禅布衣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虏获卓文君的芳心;但借助卓王孙势力登上大雅之堂,为皇帝写下【长门赋】龙心大悦加官进爵,可见其是个虚伪媚骨的伪文人,后来竟想纳妾的念头被多才的文君一首绝情诗打消。
可见其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誓言是多么一文不值花之君子的周敦颐,画之隐士的陶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都堪为古今高洁之士。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兴复李氏王朝虽兵败,但骆宾王那片昭告天下的文章,写的洋洋洒洒,气壮山河,何等豪迈慷慨陈词文天祥生前华衣锦食,贵为宰相;面对忽必烈诱降不为所动慷慨赴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流芳。
一个人文笔再好,他要为恶势力所用,和走狗有何不同;他失去文人政治公正的本性,为人们所弃;遗臭万年。
文人不贪图名利部位高官厚禄所动,国之大幸。
文章易写,人品难修。
文章与人品作文篇二曾经他是我的。
我对他崇拜过,迷恋过,经历了10年的风风雨雨,我一度以为此生他会是我唯一的偶像。
但是那确实我以为是而已。
就在看到高考题目的这一天,我瞬间被震撼了。
文章和人品五个大字将我彻底的唤醒。
是啊,文章和人品,这两个词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闪回,不断地跳动,文章和人品,文章,人品…………他曾经是一个追求完美和敢于担当的人,这些能帮助他走的更远。
浅论作家的“人品”与“文品”我国古代历来即有“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的说法,《艺概·诗概》中也有“诗品出于人品”之说。
世界一些学者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
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名为《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风格就是人”的命题,认为风格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主的主观精神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等,从中得到的是人们对人品是否就是文品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何为人品?何为文品?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归结一点,落实到每个灵魂深处,就叫人品。
文章的品格和风格,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的不同阶段即文品。
这两者存在某种联系。
一、主张人品与文品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理想之美的集中反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学批评原则,韩愈曾作了集中地、全面、深入的讨论。
韩愈在散文方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
“道的具体内容,是指孔孟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修养,以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己任。
”由此看来,韩愈特别重视人品与文品的一致,认为作家要写好文章,关键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在《答李翊书》中,他谆谆告诫李翊:“立言”即写文章之事,并向学生谈了自己学习写作的体会:“不可以不养也。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無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同时,他还提到“气盛宜言”之论,“气盛”即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身养性造诣很高而体现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韩愈进一步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
二、“人品”、“文品”与现当代作家到现当代时期,在批评文字领域,依旧追求人品与文品的相统一。
例如当代作家沈从文,他是懂得奉献的人!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沈从文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坚强、隐忍、谦卑、谨慎。
他待人谦和、处事低调;尤其是晚年慈祥的简直像一位农村老太。
他湘西人特有的侠义,较少数人提起,最著名的例子他给对危难中的丁玲仗义相助。
文章与人品5篇(1) [文章与人品]202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言自心,文成人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
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
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
“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
“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
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
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
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
”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文与人品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人与文的趋向完满。
人品和文品高考作文人品和文品高考作文篇一有句话:言为心声。
意思是每个人说的话都是他心里的真实想法。
从他说的话就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如何。
当然,这句话不完全对,有的人嘴甜心苦,那是极少数。
今天我所说的是看开车知人品。
人品好的开车速度特慢,特温柔,特别是下雨天,地上积满了水,到处是水洼。
有道德有修养的司机走到你身旁时,小心翼翼地,恐怕把污水溅到你身上,这样的司机就是好司机。
相反,有的司机就不是这样的,走到你身边不仅不放慢速度,而且来得太猛,太快,溅得你满身是污水,让人不由得产生厌恶情绪。
昨天在我身上就发生这样的事。
雨一连下了几天,田野里,道路上都达到饱和了,但老天爷仿佛看不见,还在不停地下,地上到处是水坑。
放学时,雨还在“哗哗”地下,我穿着妈妈的雨衣,骑着电瓶车顶着风冒着雨艰难地骑着,手冻得像蒸熟的胡萝卜,脸被风刮得发烧火热的痛,眼睛被雨水打得也睁不开,偶尔睁开一下看看前面的路。
风好像故意欺负我似的,直往我脖子里钻,我简直要崩溃了。
心里抱怨道:什么鬼天气!就不能别下了么!心里正难受时,突然,从对面飞驰而来一辆面包车,从我身边箭一般穿过,恰好路过一池水洼,污水四溅,砸到我的身上,头上,脸上,眼睛里,疼得我眼睛睁不开,像被锥子剜得那样疼,我禁不住大声哭起来,看着飞奔过去的车,心里骂死那位司机:怎么不考虑别人的死活,太缺德了吧。
回到家脱了雨衣一看,上半身的衣服湿透了,妈妈不分青红皂白把我骂一顿,我心情糟糕透了,唉!真是倒霉的一天!我奉劝那些司机,当你下雨天开车路过别人身边时,要温柔点,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将心比心。
要做一个有教养的司机,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人品和文品高考作文篇二诚心也是社会亘古长存的人类优良美质,以其衡量人类之德行是普遍的现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思诚为修身之本,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古代圣贤把思诚作为人道之基础,可见“诚”于人生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无诚心、无诚信、无诚实,那其人品必为别人所憎恶,其德行必为社会所诟病。
作品和人品保持一致作文
嘿,说起来,你知道吗?我觉得一个人的作品和人品,那真的是得保持一致啊。
不是说非得一样一样的,但你得让人觉得你的作品能反映出你的性格和态度。
就像画画吧,有的人画出来的画儿,一看就让人觉得这人肯定是个温柔细腻的人。
那色彩、那线条,都透露出一种平和与宁静。
而有的人画出来的画儿,就让人感受到一股子狂野和热情,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是那种直来直去、敢爱敢恨的性格。
再说说写东西这事儿。
一个人的文字,就像他的灵魂一样,会透露出他的内心世界。
有的人写出来的文章,那读起来就让人觉得舒服,文字里透出的都是真诚和善良。
而有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就让人觉得有些假,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子虚伪和做作。
还有啊,音乐也是一样的。
有的人唱歌,那声音就让人觉得温暖如春,听了就想跟着一起摇摆。
而有的人唱歌,那声音就让人觉得冷冰冰的,就像个机器人在唱一样,没有感情,没有温度。
所以啊,我觉得一个人的作品和人品,那真的是得保持一致。
因为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反映出你的内心世界。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作品就会是什么样的。
你要是真诚善良,那你的作品就会让人感受到温暖和美好;。
浅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我国古代文论中历来就有"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的说法,《艺概·诗概》中也有“诗品出于人品”之说。
世界的一些学者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
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名为《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风格就是人”的命题,认为风格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主的主观精神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
从中得出的是人们对人品是否就是文品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其实要了解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品与文品的含义。
何为人品,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归结一点,落实到每个灵魂深处,就叫人品。
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风格,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的不同阶段。
从含义上来看,人品与文品在某种程度上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
主张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是中国文学批评追求文学理想之美的集中反映。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孔子强调“诗教”,认为诗与乐可以对培养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这一切都在其弟子和他一起整理的《论语》中体现,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了下来,正是因为孔子自身对“仁”与“礼”的追求,对“诗教”的追求,他的《论语》,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在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钟嵘,出生贫寒,“位末名卑”,做过一些小官,在门阀世族统治下很不得志,这儿主要要提的是《诗品》的创作。
《诗品》之作正值中国文学艺术理论批评的一个空前活跃时期,对文艺家进行品评,是一种时行的社会风气,《诗品》之作的主要原因是钟嵘对当时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的不满,为了树立正确的诗歌创作风气和提倡科学的文学批评标准,所以他在《诗品序》中尖锐地批评当时滥用典故、排比声律之弊。
钟嵘在《评阮籍诗钟中》说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在此,钟嵘着重强调了诗歌是体现人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而提到性灵,与之联系密切的是明清的“性灵说”。
其中袁宏道在给张幼于的信中说道:“至于诗,则不肖聊戏笔耳。
【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文章与人品”材料如下: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立意】1.文如其人,大体如此。
因此,要作好文首先要做好人。
2.如果文不如其人,要么是作者的虚伪,或者世移境迁,心理有了变化。
这也是常有的事。
似曾相识燕归来(篇一)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
“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
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
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以文品与人品为主题的作文《文品与人品那点事儿》
嘿,咱今天就来唠唠文品和人品这档子事儿。
就说我之前参加了个写作比赛吧。
那比赛里有个家伙,写的文章那叫一个华丽啊,词藻堆砌得那叫一个多。
可相处下来,发现他这人可不咋地,特别爱显摆,还老在别人面前贬低其他人的作品,好像就他最牛似的。
比赛过程中,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交流写作心得。
我就说:“咱得真诚点写,别光整那些花里胡哨的。
”另一个小伙伴也点头:“就是啊,文章得有真情实感。
”可那家伙听见了,不屑地哼一声:“你们懂啥,华丽才是王道。
”然后扭着屁股就走了。
到了评选结果出来那天,嘿,他那看似华丽的文章居然没拿到啥好名次。
评委老师说,文章空洞无物,只注重表面形式,缺乏内涵。
再看看那些得奖的作品,虽然文字不一定那么绚烂,但字里行间都透着真诚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事儿就让我明白,文品和人品还真得是一致的。
你文章写得再好,要是人品不行,那也白搭。
就像那个家伙,空有华丽的文品,人品却让人不敢恭维。
而真正优秀的人,文品与人品都是相得益彰的。
咱以后啊,可得好好修炼自己的人品,也用心打磨自己的文品,让它们相互成就,这才是正道呀!
所以说呀,别光看表面那一套,得实实在在的,文品和人品都得靠谱才行呢!。
文章和人品满分作文梁漱溟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文章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文章反映其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文章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
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文章,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文章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
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
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
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文章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
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事”呢?既然文章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文章本身。
所谓“文以载道”,文章之“道”,为其根本。
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文章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文章”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文章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文章的考虑范围之内。
作者或许依靠文章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文章”,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文章时,要且以文章论英雄。
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
与人品有关的作文800字对于人品这个话题,我认为一个人的人品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的人品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也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
一个人如果有好的人品,那么他就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相反,一个人如果有不良的人品,那么他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英文回答:I believe that a person's character is very important.It determines how they behave and how they are perceived in society. A person with good character is respected and trusted by others, while a person with bad character loses the trust and support of others. For example, if someone is known for being honest and reliable,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trust them with important tasks or inform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f someone is known for being dishonest and untrustworthy, people will be cautious about dealing with them. Therefore, a person's character plays a crucial rolein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success in life.中文回答:我认为一个人的品质非常重要。
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举止,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
一个有良好品质的人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而一个品质不佳的人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浙江高考作文真题加点评论文章和人品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
下面是的论文章和人品总分值,欢送大家阅读!试题回放: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biǎn jí]那么为文急促,品性澄淡那么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风格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在《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风格趣味与作者的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说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是一那么新材料作文。
命题从内容上讲,带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暗扣时事热点,贴近社会生活。
审题时,需要考生首先读懂材料,然后再从材料提示的角度立意。
元好问诗句“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此诗通过评论太康诗人潘岳,嘲讽其作诗与做人的两重性格。
知道这个出处的考生肯定极少,但只要仔细阅读材料,就不难发现,这段句子的关键句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命题者的导向是十清楚确的,即“作品的风格趣味与作者的人格品质应该是一致的”,这两那么材料是从两方面来论证,而不是只选其一,无视另外一个材料的作用。
局部同学只讨论材料的一方面,显然是偏离了命题者的预计。
解读xx年浙江高考卷是一那么新材料作文。
导语借助古人引出两个观点,即“文品与人品一致”或“文品与人品背离”,要求考生自拟观点自拟题目。
题目给出的这两种观点,指向明确,限制性大,审题难度应该不大。
但要写好有难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首先,可以了解这几个引用名言的出典,如果知道后两句那么更有助于选材立意。
如元好问《论诗绝句》中:“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文品议论文文品议论文1中国古代历来都重视人的德行,讲究品行修养的重要作用。
“文如其人”这是强调文人的道德品质,是中国传统的人文观。
因为文字所承载的就是思想,而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品质,身为文人,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
要写出好的__,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德之不立,无以立言,有了超人之品德,方有超人之__。
人品的高下,直接决定着__品位的高低,因为所有意境优美、清秀隽永的__是由人一字一句用心去写出来的,读者要品__所阐发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品作者当时的心境、思想意境乃至为人之道。
古人作文,尤重立意,以“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与道俱”为己任,无论学者之文,应试之文,抑或交际之文,都追求一种“文道合一”的境界,以文施教化,以文表达心声等。
《尚书?尧典》曾归结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的创作规律。
自孔子、孟子而至杜甫、白居易,再到欧阳修、苏轼等,都强调创作的思想内容,重视作品的社会效果。
为文者本身就是道德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古人说“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立之为节操,宣之为__,运之为字迹……”例如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__,也宽厚宏博,使人感受到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这不仅仅是单靠执笔学写__就能到此地步的,这是因为他维护天理正义、公道良心的社会责任感充于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__。
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如唐代的白居易提出了“__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__必须担负起“补察时政”的历史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使闻者足戒”的目地。
他的文风朴实、自然、流畅,著名作品有《卖炭翁》、《杜陵叟》、《红线毯》等,他在《寄唐生》中写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都体现出为民请命,揭露社会时弊,为正义而大声呼喊。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敢直言、爱百姓、廉洁自律的清官,虽因触怒权贵屡遭贬谪却依然不改初衷。
文章与人品满分作文800字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题记透过历史的烟云,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风流人物,都喜欢用文章来表达思想情感,而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科举考试,更是一文定乾坤,通过他们的文章便可看到他们的人品。
李白醉酒吟歌,吟出好大气魄面对政治官场的失意,李白独坐月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道尽了李白旷世的孤独与无人能理解的失意。
正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在人生渺茫无尽头时,李白与月歌唱,与影共舞,以此来排遣他内心的忧郁……屡遭挫折而热情不减的李白,最终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雄心,即使遭受最大的磨难,他仍然对成功充满信心。
李白的一生颠沛流离,在《与韩荆州书》中,写下“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李白就算有求于韩荆州,也不失文人风骨,既表达了自己的万古雄心,赞美了韩荆州,还把自己和韩荆州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其文广为后世流传。
从李白的诗歌和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失意时清冷的李白;看到了一个历经磨难,痴心不改的李白;看到了一个就算有求于人,却不失风骨的李白……谁能说李白的诗情和豪迈中,不是在给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李白呢?陶渊明采菊归园,归向桃花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便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可面对生逢乱世,家道中落,他却能做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甘心过“晨兴埋荒秽,带日荷锄归。
”的田园隐居生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如同陶渊明的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纯洁之心,“衣治不足惜,但使履无为。
”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正因陶渊明内心的洁净和安宁,才会描绘出《桃花源记》那样的理想社会,理想的生活状态,有人说陶渊明是共产主义的“先锋”,仿佛也不为过。
读陶渊明的诗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世俗与乱世中依然内心恬淡的隐士的心境,谁能说这样的选择不是一种洒脱,谁又能说这样的诗文中,不再表达陶渊明对频临危亡的国家,政治腐败黑暗的一种无声抗拒呢?人如其文,言外之意,文是心声的展现,文是志气的激扬,文是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褒贬,当我们看到某人的文章时,自然能从文中看到其性情、追求、对待事物的态度,自然也就了解了这个人。
人品与文品(转载)这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我先前弄了两帖子,反对者居多,也有少数人表示谨慎的同意,还有一部分人是模棱两可的。
写个杂文不是要求作者是如何如何客观,客观这个词在文学中是不好界定的,写杂文就如写一个诗,李白杜甫各不相同,千遍一律,让人视觉萎缩,但也不以总是以美国大片的方式,只图个暂时的冲击。
如果说一个杂文必须有思想性,我倒不如说是思辨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曾经在历史上引导了最先进的文明,包括文学艺术。
但是这些都已是历史陈迹,遗产有时候会阻碍一个人创造新世界的脚步,让其躺在祖先的荣耀里,不思进取,成为僵硬的化石。
在中小学,老师教导我们,做文必先做人。
小小年纪的学生便可可怜怜地去接触那些人生大道理,有一次儿童节,一个学校交来学生画稿,都是千篇一律,上了橱窗,仿若个人画展,这样的儿童将来有什么希望去发展他们本来应该是自由的天性?由于中国教育制度存在这些忽略个人思想的集中式教育,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不奇怪。
一个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从一个大众话语的圈子里跳出来洞察研究,哪怕他看再多的读,读再高的文凭,都只是一个弥勒佛祖的装天口袋,只知填充,不知消化。
从这个意义上延伸到我再试图努力阐述的上述话题,我们可以从这些人身上看到中国正统教育的那种影子,做人要谦虚,心态要平和。
久而久之,头上也便自然箍上了一紧箍咒,若敢有些自个的想法,这脑海中的唐僧就开始念起经来,立马得求饶。
延伸到社会现象,也逐步形成一种中庸的人生立场。
列位看官,你们看娱乐版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台上高呼一声,各位观众,是不是啊?台下便回答一声是啊。
人家鼓掌,你也鼓,整个电视节目观众就象牵线的木偶一样。
历史上那些影响文学进程的大师,影响进程的仅是他们的文学,别加上中国式的人品等附加物。
许多大师都是在无视传统甚至践踏了传统之中建构了一个新的世界,哪怕他们必然也是从传统从汲取了许多东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对其顶礼膜拜,中国文学圈最有趣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对《红楼梦》一书进行莫名其妙的狂热研究。
论文章与人品
人们常说人如其文,诚然如此。
内心自然地,不自然的情感,心中想念的,不想念的琐事,往往流露在字里行间,无心的看客能品出些许意味,有心的读者更是捉摸揣测着作者的心。
读人,读心,大抵如是。
挥毫泼墨间,倾注的都是自己的心声。
刻意的,无意的,都是真性情的流露。
看人,看文,应也如是。
洒脱之人,尽是豪迈之文。
有酒有肉,有江山更有美人。
惆怅之人,满腹愁情苦水。
黄花碎地,更兼落叶纷纷。
心怀天下,望眼云高,我们读的到。
伤情故里,顿足捶胸,我们也读得到。
文章里藏天下,天下间谱写着众人。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虽是短短七字,可眼间却清晰浮现凄凉,寂寥的花庭院,心中想的莫不是作者的多情伤感,再而浮想作者平日里都是如此这般的感情。
文字太过奇妙,像活生生的注入了本不应有的生命,让人着迷,让人留恋。
不需言语,不需表情,三两行足以交流。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读来都是豪情壮志,想去也必是金戈铁马间的血雨腥风。
我们感慨到作者的一腔爱国热血,我们领悟到作者心中国高于一切的觉悟。
顷刻间,巍巍大山般的形象伫立眼前。
人们又常说文如其人,诚然如此。
谄媚之人,极尽谄媚之能事。
浮夸之人,都是一纸空文。
我们看到的,只是白纸黑字上跳动的印记与符文。
抄袭者的文风,读来都是一股的不自然,心虚使怪,人如此,文应是。
作假者的文风,读来大抵不过隐隐约约虚虚实实,心慌做鬼,人本是,文必然。
的确矫揉造作者,不断修饰,不断掩藏,却也经不起细细推敲,毕竟文如其人。
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的文章,是不加修饰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