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唐诗宋词元曲汉赋
唐诗、宋词、元曲和汉赋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和体裁,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作品代表。
1.唐诗: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
期之一,唐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多样的题材
而著称。
唐诗大致可分为两大流派,分别是"豪放派"和"婉
约派"。
代表性的唐诗诗人有杜甫、李白、王之涣、王维
等。
2.宋词: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词的鼎盛时期,宋
词以其婉约柔情、写意细腻而闻名。
宋词突出描写情感、
咏史抒怀和山水田园等题材。
代表性的宋词词人有李清照、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3.元曲:元代(1279年-1368年)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
段,元曲是元代戏曲的主要形式。
元曲以其戏剧性强、音
乐性浓郁、表现形式多样而独树一帜。
代表性的元曲剧种
有元杂剧和元杂剧,代表作品有《西华山》、《窦娥冤》等。
4.汉赋: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种骈文体裁,汉代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汉赋的鼎盛时期。
汉赋
以其华丽辞藻、雄奇豪放而闻名。
汉赋通常以描述景物、
讴歌英雄或抒发感慨为主题,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
赋》和贾谊的《过秦论》。
这些文学流派和体裁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貌,承载着
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与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诗宋词介绍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两个时期,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和文化遗产。
唐诗指的是唐朝(618年-907年)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宋词则是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
这两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艺术造诣,使唐诗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以其雄浑豪放、婉约细腻的风格而闻名。
唐诗的主题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从山水田园到爱情离别,从咏史抒怀到崇尚自然,各种主题都能在唐诗中找到。
唐代著名的诗人有杜甫、李白、王维等,他们的作品被后世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词则是以其细腻婉约、含蓄深沉的风格而著称。
宋词主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精细的描写和多变的意象,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宋代著名的词人有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以其情感真挚和文笔优美,成为了宋代文学的代表。
唐诗宋词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差异,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唐诗注重形式的规整和对音韵的追求,通常采用五言古诗、七言绝句和律诗等形式。
而宋词则更为注重音乐性和韵律感,通常采用七言绝句、五言律词等形式,给人一种优美的音乐感。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们通过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古代文人的心灵感悟和社会观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人们仍然欣赏和传颂着这些优秀的唐诗宋词,让古代的诗词之美永远流传下去。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宋代则是词的鼎盛时期。
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被誉为“诗骨铮铮、词华流芳”。
唐诗是指唐代(618年-907年)时期创作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诗的特点是以五言、七言为主,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唐诗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奔放豪放,情感真挚,具有超凡的艺术天赋。
杜甫则被誉为“诗史之王”,他的诗歌描绘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苦难。
白居易的诗歌则以平易近人、清新自然、诙谐幽默的风格著称,他的《琵琶行》、《长恨歌》等诗篇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宋词是指宋代(960年-1279年)时期创作的词歌,其特点是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表现手法多样,包含了大量的社会生活、爱情、自然景观、历史典故等内容。
宋词的代表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欧阳修等。
苏轼被誉为“词中之龙”,他的词歌以多样的题材、丰富的表达手法、深邃的思想感情而著称。
李清照则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歌情感深沉,意境隽永,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辛弃疾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爱国词人之一,他的词歌中融入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民族大义的忠诚。
欧阳修的词歌则以雄奇豪放、遒劲有力的风格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生查子》、《蝶恋花》等。
总的来说,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欣赏。
唐诗宋词简介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
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
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
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
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外,与此前的民间歌谣并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主要是采用那种简单、质朴、直率的表现方法。
到中晚唐文人开始实验填词以后,就像一切民间文学向文人的文学的转变一样,词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带有了文人的因而也是更艺术化的色彩(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例如少了质朴和直率,但这比竟是次要的)。
语文书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知识点(一)王维诗四首一、作者介绍王维(701 —761) ,字摩诘,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 人,后迁居蒲州( 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一载(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
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
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
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
有《王右丞集》。
二、四诗简介(一)积雨辋川庄作1 .写作背景简介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主要景点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鹿柴、辛夷坞、欹湖等,今已湮没。
《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
2 .基本解读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主旨)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
积雨,久雨不停。
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
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
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炼字)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
《唐诗宋词元曲》内容梗概第 1 课王维诗四首《积雨辋川庄作》: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的辋川山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
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辛夷坞》: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
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
组诗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送沈子福归江东》: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
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
该诗就是诗人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时所写。
《观猎》:四十岁的王维,思想奋发向上,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诗歌创作积极乐观,写下了不少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政治诗和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边塞诗。
《观猎》这首诗就是王维前期渴望建功立业的边塞诗。
第 2 课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这里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并非真梦。
“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哭晁卿衡》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婉的气氛。
《丁都护歌》原是南朝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曲名,一作《丁督护歌》。
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
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语声很哀切。
了9861 唐朝唐朝诗歌发展路线:唐代诗文大概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几个阶段。
初唐前期时主要受南北朝的影响,追求华丽词藻,讲究声律对偶,题材单一,代表为宫廷诗人上官仪的“上官题”;初唐中期“四杰”的作品中以“诗言志”为创作取向。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初唐浮艳诗风或较单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和革新。
其创作在形式上虽未完全摆脱齐梁遗风,但内容与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后期陈子昂明确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既抒写社会现实内容又抒发具有时代美学深度的思想感情,给唐代诗人指出了一个正确的创作方向。
盛唐时期: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
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
盛唐诗人主要分为浪漫主义诗派、现实主义诗派、山水田园派与边塞诗派四派。
山水田园派以王维与孟浩然为首;边塞诗派则以王昌龄为佳。
中唐时期:以元稹和白居易为领袖的中唐诗歌流派元白派,其诗文特点是重写实、尚通俗。
晚唐时期:晚唐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晚唐诗风偏于寓古刺今,诗风带点颓然伤感的色彩。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 宋词宋词的发展路线: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最初主要用于配合宴会的音乐进行演奏,供娱乐之用。
词始于唐代,定型于五代,兴盛于宋代。
词开始主要以描写艳情为主,所以有“诗言志词言情”的说法。
晚唐时期的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以及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词体奠定了词的抒情风格。
到北宋前期苏东坡等人提出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花间派。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晏殊、秦观、李煜、欧阳修等。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3 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适合取名的唐诗宋词
(实用版)
目录
1.唐诗宋词的简介
2.唐诗宋词的取名特点
3.如何根据唐诗宋词取名
4.结语
正文
唐诗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两颗璀璨明珠,历经千年的演变,仍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辉。
它们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学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唐诗宋词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孩子、宠物或者产品取一个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个性的名字。
唐诗宋词的取名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内涵丰富,名字中常常包含着诗意、哲理和历史典故;二是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寓意美好愿景的,也有寄托哀思的;三是名字具有独特的个性,能够彰显主人的品味和气质。
那么,如何根据唐诗宋词取名呢?首先,我们可以选择寓意美好的诗句。
例如,我们可以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选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名字“明月”和“天涯”;也可以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选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为名字“离离”和“原上草”。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具有独特个性的诗句。
例如,从李白的《将进酒》中选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名字“黄河”和“奔流”;也可以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选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名字“长久”和“婵娟”。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唐诗宋词中汲取灵感,创造独特的名字。
例如,
我们可以将杜牧的《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相结合,为名字“银烛秋光”和“花千树”。
总之,唐诗宋词是我们取名的宝库,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唐诗宋词
引言
本文档介绍了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唐诗宋词内容。
通过阅读这些唐诗宋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艺术的魅力。
唐诗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在本册语文课本中,我们研究了以下几首著名的唐诗:
1. 《静夜思》
诗人:李白
内容简介: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感叹自己身处异乡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2. 《登鹳雀楼》
诗人:王之涣
内容简介:诗人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美景,表达了对国家的繁荣和兴盛的祝福之情。
3. 《春晓》
诗人:孟浩然
内容简介:诗人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词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优美的乐曲和深刻的意境而著名。
在本册语文课本中,我们研究了以下几首著名的宋词:
1. 《青玉案·元夕》
词人:辛弃疾
内容简介:词人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一对离别的情侣的愁绪和相思之情。
2. 《鹊桥仙·纤云弄巧》
词人:秦观
内容简介:词人以七夕节为题材,表达了美好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 《登飞来山》
词人:陆游
内容简介:词人通过描绘登山的过程,表达了对个人奋发向上
和追求理想的追求。
结语
通过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唐诗宋词,学生们可
以欣赏到古代文学的优美和深刻。
希望学生们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
文学作品,培养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1.《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此诗以“登高一呼”的形式表达对壮阔自然和悠久历史的惊叹和感慨。
2.《静夜思》(唐代李白)
此诗以宁静的夜晚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内心情感。
3.《江雪》(唐代柳宗元)
此诗通过对冬日江雪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和清净的向往。
4.《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此诗以山中秋日黄昏为背景,描绘了山林、飞鸟、流水等大自然景物的美好,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浪漫和宁静的思想情感。
5.《望岳》(唐代杜甫)
此诗以对祖先、家乡的怀念和对巍峨高山的敬畏感为主题,表达了作者的乡愁和人生感慨。
6.《水调歌头》(宋代苏轼)
此词以作者游历江南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天下万物的醉心和对生命的热爱。
7.《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
此词以对美酒的讴歌和对沉醉欢乐的诉说,融合了作者的感情和审美体验。
8.《清平乐·六盘山》(宋代辛弃疾)
此词以民间英雄白起和当代爱国志士岳飞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9.《滕王阁序》(唐代王勃)
此文以滕王阁为基础,通过对历史名人的研究和对治理国家的艺术的领悟,探讨了历史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
10.《论语》(春秋战国时期孔子)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思想经典,围绕“仁”的概念,阐述了孔子的人文主义理念和政治伦理思想。
《唐诗》《宋词》介绍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
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
唐诗的由来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唐朝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了解了唐诗,我们在一起熟悉一下宋词。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唐诗宋词文化介绍
唐朝是诗高度发展与辉煌的时代。
唐代的诗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诗人就是诗仙李白。
李白的诗想象奇特,气势不凡,仙气十足。
在李白保留下来的900多首诗作里,名传千古的近20首。
其中的体裁有五绝、七绝、七律、七言古诗、词、乐府诗等。
而在这些诗或词中,《将进酒》写的最好,后人把这首诗排在所有诗词中的第一位。
李白嗜酒如命,热衷修仙,恃才傲物,由此诗便可看出端倪。
宋朝是词发展到顶峰与成熟的阶段。
宋朝的词人也是较多,但最有名气的就是被称作词圣的苏轼。
苏轼一生的诗词作品有三千多首,他所写的宋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词牌。
而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婉约派的巅峰之作,其水平之高仅次于《将进酒》,后人把这首词排在最高水平诗词的第二位。
苏轼一生几次遇到政治挫折,经过多年的打磨,及其中秋节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再加上他满腹的才华促成了这首中秋词的佳作。
宋词有两大基本派别,一为婉约词派,一为豪放词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漱玉集》《姑溪词》《六一词》为流传千古儿经久不衰的宋词经典之作。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满江红》《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是豪放派的代表性作品。
词起源于隋代,她的诞生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她所配合的曲调,是同时兴起的,以汉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糅和少数民族音乐及外来音乐而形成的新声燕乐。
词的全名为曲子词,曲子‛指她的燕乐曲调,词‛则指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辞。
由于‚曲子‛的唱法今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欣赏的,就只剩下文辞了。
因此‚曲子词‛也就通行省称为‚词虽起于隋,但隋代的词作却未能保存下来。
人们仅能从某些打有隋代印记的词牌名称上去辨认她们的蝉蜕。
因此介绍词的发展历史,便不得不从唐代说起。
唐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可以说,晚唐文人词在艺术方面的长足进步,是以社会内容的消减为代价的。
推究其原因,殆由于温词半是替权臣代笔去取悦那笃好声色的宣宗皇帝,半是为了供给青楼女郎侑酒时的歌唱之需,并不以展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为宗旨。
《唐宋诗词鉴赏》之唐诗宋词概说上编唐诗第一章唐诗概述1.《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50000余首。
作家3600多人,著名诗人几十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通俗诗人白居易为世界公认的大诗人。
2.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派、奇险诗派、通俗诗派。
3.“四唐”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4.初唐诗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宫廷官员为主,主要是魏征、李世民、上官仪、“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一类以下层文士为中心,主要有“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
此外还有一类是隐士和侍诗僧,主要是王绩、王梵志。
5.初唐诗以陈子昂的成就最显著。
6.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7.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8.盛唐时期有著名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派,前者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为代表;后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
9.“二张”张说、张九龄;“三王”王幹、王湾、王之涣;“二崔”崔颢、崔国辅;“一贺”贺知章。
10.晚唐诗人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奇险诗派(亦称韩孟诗派)和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通俗诗派(亦称元白诗派)。
主要诗人还有李绅、张籍、王建等。
11.晚唐时期诗人:杜牧、李商隐。
12.简答:唐诗兴盛原因。
答:(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伟为造就诗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1)思想文化政策相对地有利于文化学术的繁荣。
(2)各种学术、艺术的繁荣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前代文学成就伟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初唐诗歌1.王勃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中》2.骆宾王代表作《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于易水送人》3.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
5.沈佺期、宋之问,人称“沈宋”。
沈佺期代表作《杂诗》;宋之问代表作《渡汉江》。
6.陈子昂是唐朝诗坛上得诗歌革新旗手。
7.陈子昂有《伯玉集》著名的有《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
唐诗宋词简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唐宋八大家简介
历史名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在文学上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财富,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于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由于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
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
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
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
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世称苏东坡。
卒后追谥文忠,后人也称为苏文忠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自号颖滨遗老。
苏轼之弟,“三苏”之一,人称“小苏”。
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未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
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于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叙事和议论于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
”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
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
盛名不衰。
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于议论和记叙。
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