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

题型:

选择(单选)30分

填空题20分

名词解释20分

论述评析题30分

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从系统研究的角度看,是指通过对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考察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类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心理如何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这是广义的发展心理学。从个体研究的角度看,则是探究人类个体从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的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这是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2、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以下三个规律: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

3、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4、成熟势力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他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他的观点源自于他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

5、行为主义观中,华生提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

6、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这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等。

7、相互作用论是由皮亚杰提出的,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即:

1)成熟: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2)自然经验: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

3)社会经验: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4)平衡化(决定性因素):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格式、通话与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过程。

A、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最初是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格式。

B、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

C、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时,则须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从而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

D、平衡不是一种静止的、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地追求更好状态的连续的过程。

8、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9、最近发展区(ZPD):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与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它是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10、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和临床法。

1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时序设计和跨文化研究。

12、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和发展的关键期。

13、发展的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14、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为:

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

5)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15、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简称SOC。它整合了对发展有至关重要作用的选择、优化、补偿三方面的心理功能,既体现出普遍性,又表现出相对性。它的普遍性在于选择、最优化和补偿三者之间的协调不是人类的老化过程所独有的,而是内在的存在于任何发展过程中的;它的相对性在于SOC过程因人而异,因情景、领域不同而千差万别。正是由于它具有系统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开放性,故有心理学家认为,它或许有望成为统合心理发展理论的元理论。

16、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偏好方法、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17、听觉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检测、辨别和定位。

18、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一种叫“视崖”的装置用于探索儿童深度知觉的发展。(书P105)

19、客体永久性: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

20、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和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1)前运算阶段:儿童视为自我中心,以及缺乏可逆性或灵活性,受知觉外表的支配(直觉性),在同一时刻只关注或集中于某一情境的一个方面(中心化)。

2)具体运算阶段:A、儿童具有可逆性的心理运算的能力。

B、具体运算思维者能够去中心化,也就是他们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

某一客体或事件的几个属性,并认识到这些属性或维度之间的关系。

C、儿童从以来知觉信息,转而使用逻辑原则。

3)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能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既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够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情境;并且能够基于单纯的言语或逻辑陈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

21、西格勒的信息加工理论:(书P134)

22、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它建立在心理与客观世界相区分、以及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

23、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识:错误信念的掌握往往被视为儿童是否认识到个体能够以不同方式表征同一客体或事件的证据,因此错误信念任务被视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的表征理论的某种“石蕊试剂”检验。

24、语音的范畴知觉:对两个声音是表示两个不同音位还是属于同一音位范畴的辨别能力。

25、“妈妈语”是母亲(及一般成人)指向婴幼儿的特定言语形式,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张等特征。

26、呀呀语向单词的转变:大约12个月时,多数儿童可以表达最初的单词。第一年后期,儿童开始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发出具体的声音,并且这些声音越来越为儿童所偏爱。不久,儿童开始将这些声音与特定的客体、情境或人联系起来。最后,儿童开始产生父母能辨认的话语。

27、过度规则化:或许是通过直接模仿成人的言语,对于一些不规则动词或名词,儿童能够产生正确的不规则形式。儿童出现这种错误,表明他们不仅仅是在模仿,而且是在形成一个规则系统。

28、竞争模型:按照这种模型,听到言语的幼儿将考察他们言语中的各种语法线索,如词序、词尾和语调,然后将注意集中在于他们认为在言语结构的学习中最有用的一个。

29、会话的四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相关原则和方式准则。

30、社会参照交流:涉及在对话中就他人所未知的某物进行有效交流,例如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新游戏,以使他人知道怎样玩这一游戏,这种交流形式叫做社会参照交流。

31、先天论(书P205):

1)乔姆斯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