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民族大流散
- 格式:doc
- 大小:482.50 KB
- 文档页数:15
论犹太文化在哈尔滨的传承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俄国及东欧犹太人为躲避反犹排犹浪潮来到哈尔滨,哈尔滨成为他们的栖息之所。
哈尔滨文化的包容性使犹太文化在远离世界犹太中心的哈尔滨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哈尔滨犹太社区一度得到了繁荣发展。
犹太文化遂成为哈尔滨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犹太;文化;哈尔滨;传承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是世界犹太人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是犹太人世界大流散史的重要篇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与开通,为了躲避俄国及东欧国家的反犹排犹浪潮和寻找自由发展的空间,许多犹太人经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历尽艰辛来到中国。
由于地处中东铁路枢纽,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哈尔滨一度成为犹太人在中国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哈尔滨人民以其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漂泊异乡的犹太人,并给予他们诚挚的理解、帮助和应有的尊重。
哈尔滨文化的包容性使犹太文化在远离世界犹太中心的哈尔滨得以传承。
一、犹太文化在哈尔滨得以传承的原因(一)犹太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民族向心力是其得以传承的内因斯大林指出,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和共同文化传统的稳定的成员共同体。
犹太人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一个族群。
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中的规定,从宗教意义、民族意义层面上,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都属于犹太人。
犹太民族历来有“智慧的民族”之美誉,几千年来,犹太民族饱经沧桑、历经磨难,在长期的大流散过程中,他们始终保持自己民族的宗教和文化特性,以此维持民族的独立性。
犹太教是犹太人的单一民族宗教,它不仅是犹太人的精神寄托,而且还是团结犹太人的心灵纽带。
作为犹太文化的精髓,犹太教是具有传承意义的犹太文化的内核,世俗犹太人将其作为犹太文化的一部分加以继承[1]。
犹太人每到一处,靠宗教把流落他乡的犹太人紧紧相连。
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并没有在被排斥、同化、迫害和屠杀中屈服,他们的顽强使其璀璨的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散居的犹太民族的精神纽带摘要:宗教是犹太民族流而不散的最主要因素,由宗教又辐射出来了的散居观念、民族习俗、团结精神,它们共同给犹太民族以精神上的信仰和情感上的支持,从而达到了精神上的统一,促使犹太民族能在劫难中生存下来,在长达几千年的漂泊历史中流而不散。
这不仅对历史上的犹太人有重要意义,对今天犹太人重新在巴勒斯坦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以色列,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后也同样得到了体现。
由古至今,犹太民族在不断创造奇迹。
过去,犹太民族创造了生存的奇迹,今天,犹太民族又在创造发展的奇迹……关键词:犹太民族犹太教复国主义犹太民族与民族意识的形成之路公元前20世纪迁居迎南是犹太民族的开端,亚伯拉罕率领族人进行的这次迁移,使犹太人的祖先选择了与这一地区其他民族不同的发展之路。
在这一时期,希伯来人内部已经出现自我认同,这为古代民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客居生活的400多年,是古代犹太民族要素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在埃及共同的经济生活不仅促进了财富的积累,更进一步增进了希伯来人内部的凝聚力和彼此的团结,促使他们向民族形成的方向发展。
公元前约16世纪后,希伯来人开始遭受奴役,其重要原因就是宗教信仰。
埃及的希伯来人“仍然信仰着他们的主神‘耶和华’,始终不愿接受埃及人”①摩西率希伯来人出埃及成为古代犹太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不仅体现在希伯来人摆脱了异族奴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显示出了上帝的权威,使希伯来人对上帝的一神信仰又强化了一步,以色列人逐渐走向思想和民族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摩西以上帝的名义传“十诫”创立了犹太教。
这成为古代犹太民族形成的重要的推动力,对于民族形成中的共同心理素质因素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卫、所罗门时期是古犹太民族形成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古代犹太民族的各方面要素初步形成,约公元前11世纪末,希伯来人进人了奴隶制王国的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外部因素非利士人的人侵对古犹太民族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古代希伯来的以色列王国与犹太人流散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希伯来人的身影与他们建立的以色列王国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这个王国最终崩溃了,而犹太人也流散到世界各地。
本文将会探讨古代希伯来的以色列王国和犹太人流散的历史背景、原因与影响。
一、以色列王国的崛起与繁荣在公元前约1000年左右,以色列王国在古代近东地区出现并迅速崛起。
根据圣经记载,大卫王是这个王国的缔造者,他的智慧和军事才能使得以色列王国在国际间得到了赞誉。
随后,他的儿子所罗门王将以色列王国的疆域扩大到辐射整个近东地区。
以色列王国在所罗门王之后一直沿袭着繁荣的道路,先后多位国王管理着这个庞大的王国。
在这段时间里,希伯来人的文化与宗教信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色列王国也成为了当时近东地区的重要王国之一。
二、以色列王国的分裂与灭亡然而,正当以色列王国繁荣的时候,国内出现了严重的内乱和分裂。
这主要是由于王国内部分裂成北部以色列王国(以及之后的以色列十个支派)和南部犹大王国(以及之后的犹太人)两个部分所导致的。
北部以色列王国在经历多次内乱和来自外敌的侵袭之后,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帝国所征服。
这一事件标志着以色列王国的灭亡和十个支派的流散。
而犹大王国则相对幸运地存续了更长时间,直到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帝国所征服。
三、犹太人的流散与流亡犹太人的流散被追溯到以色列王国的灭亡以及巴比伦流亡期间。
巴比伦人俘虏了许多犹太人,将他们带到巴比伦进行奴役。
这段黑暗的历史史称为巴比伦流亡时期。
然而,随着波斯帝国的兴起和巴比伦帝国的灭亡,一些犹太人被允许返回自己的家园。
尽管有些犹太人流散回到了犹太地,但是很大一部分犹太人仍然留在了外地。
这种流散并没有止步于古巴比伦,波斯帝国的统治为 Jewish Diaspora(指指犹太人在世界各地的流散)奠定了基础。
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犹太人逐渐流散到了古埃及、希腊、罗马等地区。
四、犹太人流散的原因与影响犹太人的流散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战争、殖民统治和宗教迫害等。
犹太民族的历史(1)犹太民族正如中华民族一样有着古老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然而犹太民族的历史真正是一部血泪史、流浪史、奋斗史。
他们在近二千年中所经历的生活印证了他们是不死的民族的说法。
最早的犹太人出现在阿拉伯半岛,与其它部落一起被称为“闪米特人”。
这些闪族人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大约在公元2000年前,这个小部落移居到乌尔(据考证在今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附近)。
后在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开始了犹太人的第一次大迁徒。
历尽艰险,他们定居到迦南人居住的巴勒斯坦,开始了半农半牧的定居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饥荒,犹太人不得不再次西迁,定居到埃及尼罗河畔的歌珊。
在埃及和平的生活了几个世纪后,由于犹太人不堪忍受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奴役和压迫,在首领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并在西奈漂泊了四十年。
在此期间,摩西创立了犹太教,声称上帝雅赫维授予犹太人十条诫命,这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诫”。
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浪和斗争,犹太人再次夺得迦南定居下来。
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扫罗成为犹太人的第一个王:以色列王,开始进入君主制度。
经过扫罗、大卫的努力,到公元前970年,犹太人已经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疆域包括了整个巴勒斯坦。
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称王后不但与各邻国结盟,保证国内的稳定,而且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建起了一座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成为犹太民族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所罗门王死后,国家很快分裂成两个部分:以色列王国,包括了十个部落;犹太王国,只有两个部落。
公元前722年,以色死被强大的亚述帝国来亡,国人大部分被流放到边远地区,最后在历史上消失了,直至今日,这部分人的消失仍然是个迷。
公元前586年犹太国也被新巴比伦帝国消灭,国人大部分做了奴隶。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征服巴比伦,并让被奴役的犹太人回到故国巴勒斯坦,建成犹太第二圣殿,开始了犹太人的第二圣殿时期。
在这一时期,犹太人虽然处在波斯帝国的控制范围内,但保持了高度的自治,使犹太人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世界民族 2006年第6期犹太民族与土地的特殊关系王亚宁内容提要犹太民族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犹太民族与土地关系的发展史,这是因为犹太民族的每一次历史变迁都是犹太民族与土地关系的变迁:犹太民族的大流散是其失去土地的时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犹太民族重新拥有土地的过程;以色列建国是两千多年来犹太民族第一次以主权国家身份拥有土地;阿以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土地的争夺,而这一矛盾和冲突的最终解决依然要回到土地问题上来。
所以说,犹太民族与土地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关键词犹太民族应许之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土地是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生活的基础,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与土地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犹太民族与土地的关系不仅紧密,而且特殊,这种特殊关系反映在犹太民族的每一次历史变迁中。
因此,犹太民族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犹太民族与土地关系的发展史。
当亚伯拉罕率希伯来人抵达迦南时,犹太民族就与迦南这片土地产生了关系。
只是古犹太民族驾驭土地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当迦南发生旱灾和饥荒时,犹太民族便离开了迦南,迁徙到了尼罗河三角洲,而埃及法老的残暴又迫使犹太民族从埃及的土地上撤出。
大卫王时期,古犹太民族所控制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战略要塞耶布斯(即今天的耶路撒冷)成为国都,国家版图扩大到北起黎巴嫩山,南至埃及边界,西起地中海沿岸,东达约旦河西岸。
!后来亚述、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及罗马的入侵使得犹太民族与迦南的土地关系不断弱化,及至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不准犹太人跨入一步。
∀这时犹太民族与迦南的土地关系弱化到了极点,即犹太民族失去了对迦南这片土地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犹太民族的悲惨遭遇从此拉开了序幕。
一个民族没有土地,这个民族就没有生存的根基。
犹太民族流散到世界各地之后完全失去了与土地的关系,因为所在的寄居国大都限制犹太人拥有土地,例如,欧洲国家在法律上禁止犹太人占有地产,而基督教会也不准犹太人及其帮工在星期天去田间劳动。
一、欧洲启蒙运动与哈斯卡拉近现代的分界点:历史学家,传统上认为是17世纪晚期,即马兰诺(The Marranos指中世纪时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境内被迫改信基督教而暗地依然信奉原来宗教的犹太人或摩尔人)的出现,以色列学者则倾向于1700年,因为在大流散后,在此时首次出现犹太人迁回圣地耶路撒冷的势头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以色列国家的建立。
政治,社会史学家界定在 18世纪后半期,美国法国的革命最终导致犹太人的首次解放,废除歧视,隔离犹太人的法律,习俗;并作为公民被赋予法律地位,个人自由。
不过虽然选择的分界点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流放开始结束,在异国他乡等待了数世纪后,犹太人首次看到上帝救赎的曙光。
普遍认为德裔犹太人(the Ashkenazim)在中东欧发起的哈斯卡拉运动(Haskala)(犹太启蒙运动)标志着犹太教现代化的开端。
17-18世纪欧洲爆发了启蒙运动,成为全欧转向现代文明的推动者,对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欧洲历史上一个以理性为主要标志的时代到来了。
在这 100 年中,启蒙运动发动的对宗教神学的质疑与批判,对蒙昧状态的揭露与解蔽,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抨击与鞭挞,对理性、知识的推崇与讴歌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这场运动在启发人们头脑的同时更与中世纪的蒙昧、腐朽断然决裂。
为整个欧洲社会从迷梦中苏醒,随着运动的步伐逐渐走入新时代敞开了大门。
“启蒙运动的成功标志着现代主义精神的形成及现代思想的确立,经历了启蒙运动洗礼的欧洲实际上已经步入了现代社会。
”启蒙运动的大师们都积极宣传人权、自由、平等思想。
康德说:“启蒙运动的重点,亦即人类摆脱他们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主要是放在宗教事务方面”,“使人发现按照人的尊严——人并不仅仅是机器而已——去看人;……”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认为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猛烈抨击天主教会,但主张信仰自由和信仰上帝。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
犹太人对西方文明的贡献摘要:犹太人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它是理性的民族,也是一个充满了苦难的民族,他们被放逐,反抗后被屠杀,这一民族似乎被一种无法言语的隐瞒笼罩着,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犹太人对世界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对西方文明的贡献更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就将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来谈犹太人对西方文明的贡献。
关键词:犹太民族流放西方文明道德自律贡献犹太:从压迫和苦难走出的民族关于犹太人的来历,从民族宗教上讲,犹太群体原来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最初被称为希伯来人,意思是“游牧的人”。
根据记载他们历史的《圣经·旧约》传说,他们的远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带)。
亚伯拉罕100岁使才得肚子以撒,以撒有两个孪生儿子,分别叫以扫和雅各。
按照《旧约》中记载,一次以扫与一位天使摔跤,直到黎明也没有分出胜负,天使斗不过他,就送他祝福,并给了他一个新名字“以色列”(意思是“与神摔跤的人”)。
雅各生有12个儿子,这12个儿子在以后迁入埃及的漫长年岁里,逐渐繁衍发展成希伯来民族的12个支派。
因此,希伯来人也称自己为以色列人。
由于饥荒的原因,以色列人全部迁入埃及。
在旅居埃及300多年时间里,他们深受埃及人的压迫和奴役,直到摩西出现后才改变了这一境遇。
在回归故土前,摩西带领着以色列人在西奈沙漠里流浪了40年。
这期间制定的“摩西十戒”,标志着犹太一神教的初步形成。
以色列的12个儿子的后代形成的十二支族,原来在巴勒斯坦分居,后来统一成一个国家,先由便雅悯支族中的扫罗作王四十年。
之后由犹大支派中的大卫担任国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担任国王期间达到鼎盛。
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继承王位。
由于他及一班年青的大臣所施行的苛刻政策,北部10个支族的人分离出去,单独成立以色列王国,并推举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为王;犹大支族和便雅悯支族联合成立了犹大王国。
犹太人的流亡历史犹太人的流亡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几千年来,犹太人一直面临着迫害、驱逐和流亡的命运。
这篇文章将探讨犹太人的流亡历史,并讨论流亡对他们的影响。
一、古代流亡在古代,犹太人经历了许多次的流亡。
公元前70年,罗马帝国摧毁了犹太圣殿,迫使犹太人大规模逃离耶路撒冷。
他们被分散在地中海地区、欧洲和中东各地,形成了不同的犹太散居社群。
二、中世纪的迫害与流亡中世纪,犹太人再次遭受到了迫害。
欧洲的天主教会和基督教统治者将犹太人视为异教徒,纷纷发布法令驱逐犹太人或限制他们的权益。
例如,西班牙在1492年颁布了阿尔哈比哈法令,要求犹太人改宗基督教或离开国家。
这导致了数千犹太人的流亡,他们被逼迫离开西班牙,寻找新的家园。
三、犹太人的东方流亡除了欧洲,犹太人也在东方经历了流亡。
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罗马尼亚等地也对犹太人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迫害和歧视。
其中,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大屠杀成为历史上最残酷的行为之一,导致了数百万犹太人的死亡。
四、现代流亡及影响二战之后,许多犹太人继续面临迫害和流亡的威胁。
在苏联和东欧许多国家,犹太人被严格限制于宗教自由,以及面临经济和政治歧视。
这导致大量犹太人选择逃离自己的祖国,寻求更安全和自由的国度。
以色列成为了许多犹太人的新家园,同时也标志着犹太人在流亡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犹太人的流亡历史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流亡经历使犹太人丧失了自己的祖国和文化传统,并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社群和生活方式。
犹太人通过保留他们的信仰和共同的历史记忆,保持了自己的独特身份,并在各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结:犹太人的流亡历史充满了苦难和挣扎,但也充满了希望和坚韧。
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面对着迫害和流离失所,但从未放弃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犹太人的流亡历史提醒我们珍惜和保护人权与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并让我们思考如何创造一个更公正和包容的世界。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犹太民族大流散学院、专业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研究方向世界史学生姓名郭伟凡学号20100301004指导教师姓名张凯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4 年 4 月18 日浅析犹太民族大流散摘要:大流散是贯穿大半个犹太历史的事件,本文主要讲述了犹太民族前期流散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大流散的背景和原因。
大流散事件长达1800多年,这这么长的时间里犹太民族辗转世界各地生存,主要有埃及、巴比伦、伊斯兰世界还有东西欧。
在这些地方,犹太人不仅建立了生活的社区,保持了本族的信仰,还创造出了影响世界的犹太文化。
文章中还叙述了犹太人在各国各地创造的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最后,本文讨论了犹太民族大流散对本民族的影响以及对世界其他民族的影响。
关键词: 犹太民族大流散迁徙Abstract:Key words:目录引言 (4)一、大流散的背景 (4)1、犹太民族的诞生 (4)2、巴比伦之囚 (5)二、流散的开始 (6)1、流散在埃及巴比伦 (7)2、流散在拜占庭 (8)3、流散在伊斯兰世界 (8)4、流散在东西欧 (10)5、流散在美洲 (11)三、国家的建立流散的意义 (12)参考文献: (14)致谢信 (15)引言要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学习它的历史,认识犹太民族亦然。
在犹太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事件就是大流散。
可以说大流散是犹太民族的转折点。
大流散,是自第二圣殿被毁时期既公元70年起到1948年英国的委任统治结束,一个新的犹太民族国家建立——以色列国为止的这段时间,①长达1800年。
对于流散一词,犹太人有着自己的认知。
在犹太文化中,描述流散状态的词是diaspora②是放逐和流散的意思。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带有一种宗教性。
后来发展为特指犹太人离开故土,在以色列以外的地区生活的意思。
许多人认为犹太人的流散是被上帝抛弃的表现,犹太的精神领袖们为了使犹太民族得以继续独立的延续下去,从《托拉》③(又称《摩西五经》)中找寻新的解释,为处於宗教迷茫的犹太人找回信心。
摘要:公元1世纪,犹太民族踏上了慢慢的流散之路,伴随犹太人的流散,希伯来语在公元200年左右,逐渐从犹太人生活中消失,成为一种“死亡”的语言。
但伴随犹太复国运动的开展,“死亡”近2000年的希伯来语却成功地在以色列地“复活”,这不能不说是世界语言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关键词:希伯来语;圣语;本·耶胡达希伯来语不仅是古代希伯来人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圣经》中上帝所使用的语言。
因被上帝使用,而浸染了上帝的神圣性,由此被称为“圣语”,又由于希伯来语中的22个字母分别代表不同的数字,在众多犹太教神秘主义者和一些拉比看来,是“创世的工具”,蕴涵有一定的神秘性。
正是这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的语言,由于其载体———犹太人的大流散,而逐渐退出了口语领域,到公元200年前后,已成为一种“死亡”语言,只能在犹太会堂中或祈祷之时所使用,成为犹太民族中知识分子阶层———某些拉比所使用的语言。
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死亡”近2000年的希伯来语不但复活,而且成为以色列的国语,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语言学的一大奇迹。
圣经时代,犹太人使用过三种古老的语言:希伯来语(前10世纪-前6世纪)、亚兰语(前6世纪下半叶-前4世纪中叶)和希腊语(前322年-大流散时期)。
“大流散”是从英语Diaspora翻译而来,是对离开圣地———以色列地的犹太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它既指“流散在外的犹太人”,又指“犹太人在外聚居的地方”,也指“犹太人的离散”。
这种生存状态从公元1世纪犹太战争开始到20世纪中期(即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这一历史时期。
在长期流散中,犹太人要么使用所在国的语言,要么把希伯来语与当地语言混合使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民族使用多种语言的状况。
在中东欧的犹太人使用意第绪语,是一种由德语和希伯来语相结合的一种语言。
在西南欧和拉丁美洲的犹太人一般讲拉迪诺语,这是由希伯来语和西班牙语混合而形成的犹太语言。
北非大多数犹太人说莫格拉宾语,西亚的犹太人基本上说阿拉伯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从古至今究竟有多少犹太人到中国?蒋雯丽也是导语:从古至今究竟有多少犹太人到中国?遍布全国各地,你的家乡有吗?2000多年的犹太人历史,是一部流亡历史,也是一部血泪史。
世界上没有任何从古至今究竟有多少犹太人到中国?遍布全国各地,你的家乡有吗?2000多年的犹太人历史,是一部流亡历史,也是一部血泪史。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坎坎坷坷。
历史上的犹太人,因多次惨遭屠戮的悲惨命运,不得不远走他乡。
公元70年,犹太人因反抗古罗马,毅然决定全民大起义。
不幸的是,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遭致攻陷,以色列国土几乎被夷为平地。
史书记载:“大部分犹太人英勇战死,俘者遭到残酷杀害,男女老少也难幸免。
被钉死的人,多得竟然再也没有地方可以立十字架,再也没有十字架可以钉人。
”从此,古以色列亡国,逃逸者流浪的足迹遍及全球。
公元70年,犹太人反抗古罗马可是,累累伤痕造就了这个民族的不屈与坚强。
他们在颠沛流离惨淡的岁月里,以出色的经商禀赋、罕见的民族凝聚力,隐忍生活。
至10世纪和11世纪,他们在欧洲莱茵河畔建立起以犹太商人为主的移民点。
后来他们继续扩散,抵达德国、波兰与法国。
1654年,23名犹太人首次从巴西乘船到达北美新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的纽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掀起了犹太人向美国移民的高峰。
现在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犹太人都集中在美国。
但可悲的是,1881年,移民于俄国的犹太人被沙皇大规模屠杀。
更凄惨的是,二战期间,有600万欧洲的犹太人惨遭纳粹杀害,而西欧和美国没有人能阻止这场种族大屠杀……于是犹太复国运动悄然兴起,根植在每个犹太人灵魂深处对锡安山生活常识分享。
2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5期总第814期No.15,2020Total of 814犹太人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顽强的民族,其民族形成的早期,就是在不断地迁徙中度过的。
他们的早期建国历史非常短暂,在国家灭亡后,一直遭受着强权的欺侮和压迫,被迫不断迁移。
但是他们凭借着对犹太教的信仰、对圣地的向往以及自身文化的不断成长渡过了漫长的流散岁月,于1948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自己的现实家园。
然而,经历了大流散的犹太人已经不是以前希伯来王国的犹太人了,他们在不断地迁徙中受到了不同环境的影响,印上了客居地的烙印。
而这些从流散中归来的犹太人,成为以色列多元化社会的组成要素和影响因子,他们的互动发展,一方面使以色列社会的多元特征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不同群体之间的多元碰撞也会使社会裂缝进一步加深,由此形成以色列充满冲突和融合的多元社会。
1流散历史上,“流散”一词被用来指人口从其本土领土上非自愿的大规模分散,特别是指犹太人的流散。
事实上,民族流散(Diaspor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diaspeirein,原意为“播撒种子”,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城的犹太学者开始翻译的《旧约圣经》(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最先用该词来描述犹太民族离开巴勒斯坦故土,散居世界各地的流亡过程[1]。
在流散时期,散居侨民通过遵守客居地社会的法律、不与周围社会对抗等来适应客居地社会,保存自己的文化。
公元132年,巴尔·科赫巴领导下的反抗罗马统治的失败结束了犹太人主体在巴勒斯坦生活的历史,也标志着犹太民族进入历史上的大流散时期。
在流散时代,犹太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们被排挤、歧视、压迫、改宗甚至是大规模屠杀,但他们仍旧生存了下来,犹太的民族韧性可见一斑。
犹太人在流散中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放弃群体身份的情况下适应客居地环境,他们独有的语言、集体记忆和宗教成为维护集体身份最重要的元素。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犹太民族大流散学院、专业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研究方向世界史学生姓名郭伟凡学号20100301004指导教师姓名张凯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4 年 4 月18 日浅析犹太民族大流散摘要:大流散是贯穿大半个犹太历史的事件,本文主要讲述了犹太民族前期流散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大流散的背景和原因。
大流散事件长达1800多年,这这么长的时间里犹太民族辗转世界各地生存,主要有埃及、巴比伦、伊斯兰世界还有东西欧。
在这些地方,犹太人不仅建立了生活的社区,保持了本族的信仰,还创造出了影响世界的犹太文化。
文章中还叙述了犹太人在各国各地创造的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最后,本文讨论了犹太民族大流散对本民族的影响以及对世界其他民族的影响。
关键词: 犹太民族大流散迁徙Abstract:Key words:目录引言 (4)一、大流散的背景 (4)1、犹太民族的诞生 (4)2、巴比伦之囚 (5)二、流散的开始 (6)1、流散在埃及巴比伦 (7)2、流散在拜占庭 (8)3、流散在伊斯兰世界 (8)4、流散在东西欧 (10)5、流散在美洲 (11)三、国家的建立流散的意义 (12)参考文献: (14)致谢信 (15)引言要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学习它的历史,认识犹太民族亦然。
在犹太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事件就是大流散。
可以说大流散是犹太民族的转折点。
大流散,是自第二圣殿被毁时期既公元70年起到1948年英国的委任统治结束,一个新的犹太民族国家建立——以色列国为止的这段时间,①长达1800年。
对于流散一词,犹太人有着自己的认知。
在犹太文化中,描述流散状态的词是diaspora②是放逐和流散的意思。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带有一种宗教性。
后来发展为特指犹太人离开故土,在以色列以外的地区生活的意思。
许多人认为犹太人的流散是被上帝抛弃的表现,犹太的精神领袖们为了使犹太民族得以继续独立的延续下去,从《托拉》③(又称《摩西五经》)中找寻新的解释,为处於宗教迷茫的犹太人找回信心。
diaspora的在宗教上的解释为这是上帝对犹太人的考验,犹太人强调流散是民族成长的方式,具有积极的含义。
虽然流散有一定惩罚意味,但这不是永恒的,犹太人终有一天会回到故土,回到家园。
一、大流散的背景1、犹太民族的诞生被犹太人普遍认可的祖先是亚拉伯罕,公元前1800年出生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亚拉伯罕无疑生活在当时相当富裕文明的平原上。
然而,亚拉伯罕却带领着自己的家人和财产,离开了富裕的两河流域,来到了“应许之地”的古迦南地,就是犹太人所说的“以色列地”或今日所统称的巴勒斯坦地区,这一直是让人们理解不通的地方。
从此,进入迦南的犹太人有了新的称谓——希伯来人。
伴随着这个新称谓,犹太人也正式登山了历史舞台④。
犹太的历史就是从迁徙而开始的。
迦南地相比与两河流域是贫瘠的,迦南常发生饥荒,在又一次大饥荒发生时,当时的犹太族长带领着人们迁徙到埃及,在埃及定居的初期犹太人是受到善待的,但由于埃及统治者的变更,犹太人开始受到了迫害,人们又在族长的带领下回到了迦南古地,但当时的迦南已被其他民族的人们居住,犹太人不得不动用武力来①另一种说法:132—135年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使犹太民族失去了曾经的居住地以色列。
②Diasporal来自希伯来语galut③托拉:广义上是指上帝启示给犹太人的真义。
也是律法的意思。
狭义是指《摩西五经》。
④徐新:《犹太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重回家园,过程是艰难缓慢的。
犹太人最终回到了“应许之地”,这也标志着犹太的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士师时代。
这一阶段从占领迦南(公元前1230年)到扫罗统治下的王权制形成(公元前1023)结束。
在这一阶段,犹太从半游牧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最终形成了王国。
统一的以色列国史短暂的,经历了三位国王,扫罗建立君主制,大卫建都耶路撒冷,所罗门建立圣殿,从圣殿建立时开始到圣殿毁灭,被称为第一圣殿时期。
当所罗门去世王国最终分裂。
形成了北方王国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王国犹大王国。
以色列王国在坚持了两百年后就被亚述所灭,反而是实力相对弱的犹大王国存在了更长时间。
由于亚述的民族政策,把被打败的以色列国的居民分散在亚述各地。
久而久之被亚述人同化。
从此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
而现在犹太人的祖先,则是犹大国的犹太人。
2、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犹太人的政权犹大国被新巴比伦所灭。
犹太人的圣殿被毁,第一圣殿时期结束。
犹大国的上层人物如国王,贵族,祭祀以及能工巧匠被俘虏至新巴比伦城,被称为“巴比伦之囚”。
面对这座繁华的城市,犹太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一神信仰。
反而激起了犹太人对自己国家和信仰的更坚决的拥护。
虽然这一时期只存在了半世纪,但他对犹太民族精神及宗教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
客观来说,这一时期的犹太人并没有像在亚述的犹太人那样被同化,主要是因为新巴比伦的民族政策,新巴比伦并未把带到这里的犹太人打散居住,而是让他们居住在相对集中的地区,这样,犹太人便流而不散。
以此来维系族群间的关系。
“巴比伦之囚”对于犹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王权的覆灭,犹太人对待自己命运的迷惘,使得对上帝的信仰更加深刻坚定,先知的地位得到提升。
并且由于圣殿被新巴比伦摧毁,人们的信仰方式开始从实物趋向于抽象,先知要求人们认识上帝,遵守戒律,而非之前的祭祀等行为,这样就适应了犹太人在新环境对信仰的需求。
另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犹太会堂观念的出现,在新巴比伦,人们没有教堂,无法通过教会来传播教义,先知们便提出,人们不管在哪里,只要认真向上帝祷告,就能接近上帝。
这样,犹太人便在安息日聚集起来,一起祷告,或是讨论问题,这些地点渐渐固定,就变成了后来的犹太会堂。
“巴比伦之囚”更像是犹太大流散的一场预演,同时也对流散在外的犹太人如何保持民族性而提出了许多办法,这些方法使得在之后的大流散也没能真正冲散犹太人之间的联系。
让这样一个民族在千年之后仍能认出他们的同胞。
公元前538年,波斯异军突起,战胜新巴比伦,在波斯统治者的宽容政策下,生活在巴比伦的犹太人获准可以回到家乡——迦南。
许多犹太人,为了自己的信仰,放弃了优渥的物质生活,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他们的圣城耶路撒冷。
但当时的耶路撒冷经过战火的摧残,已是满目疮痍。
并且,对于依然生活在耶路撒冷的犹太穷人和外族人来说,这些从新巴比伦返回的犹太人是和他们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的人,而非是友好的同伴关系。
这就为耶路撒冷的重建设下了层层障碍。
虽然艰难,但犹太人依旧从新修建了圣殿圣殿在公元前516年修建完毕,第二圣殿时期开始,虽然第二圣殿不比第一圣殿宏伟,但他代表了犹太人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就像《圣经》中对第二圣殿的赞美“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①。
这时期的犹太并非是完全的独立,他在各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
先后被波斯,塞琉古,罗马控制。
最终在庞培的手中丧失了独立,公元前63年,成为了罗马的行省。
二、流散的开始罗马的崛起与扩张是罗马荣耀的篇章,也是其他被征服民族的苦难史,弱小的犹太政权也不能避免。
对于罗马当局的暴虐和对犹太信仰的亵渎,愤怒的犹太人发起了反抗,总共进行了两次犹太战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在罗马皇帝图拉真统治时期(公元98——117年)第二次是在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公元117——138)这次在巴勒斯坦的起义使犹太人彻底失去了他们的家园。
这次起义是由巴尔·科赫巴领导,他被视为犹太人的救世主。
这次起义也称为圣战。
起义军一度曾夺回耶路撒冷,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俘虏,被驱逐。
总的来说,第二次犹太战争的失败,使犹太人彻底失去了独立的地位。
这之后便进入了长达1800年的“大流散时期”失去了应许之地的犹太人们,开始了他们不停迁徙散居的生活。
然而,没有祖国的庇佑,与其他信仰的格格不入,使犹太人寄居他国的路途注定不平坦。
虽然犹太人是散居在他国,但他们建立犹太会堂,在一定的区域内保证犹太人的团结和信仰,这些犹太会堂还是这些国家犹太人的文化中心,这里有学校,教堂。
用这样的方法来维系犹太人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
这样一方面使得犹太民族得以存在和延续,一方面也是犹太民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歧视和打击的原因。
犹太教的教规繁琐,如犹太饮食法就规定了什么东西可以食用,什么东西不能食用,从饮食上使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分离开。
这就妨碍了犹太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使其他民族对其产生误解。
虽然犹太人一直都将以色列地视作本民族的中心和故土,但其实自从第一圣殿被毁,“巴比伦之囚”后“犹太人就一直处于流动状态”①《圣经·哈该书》第二章,第九节。
①犹太人大量的散居在世界各地,这样的状态就一直持续了下去,即使现在犹太人有了自己的民族国家,依然有着大量散居在世界其他的地方的犹太人。
1、流散在埃及巴比伦由于地缘关系,埃及在很早以前就有大量犹太人居住,在这里他们构建埃及犹太文化中心。
促使犹太人移居埃及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经济。
埃及大多数时期是和平而强盛的。
在第二圣殿期内,埃及成为了以色列以外影响最大的文化中心,可见埃及当时的犹太社团的活跃。
其中享誉盛名的是亚历山大底城的犹太社区。
当时的亚历山大底城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不管是希腊文化还是犹太文化。
埃及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七十子译本》,这是第一个《圣经》希腊文的译本,最初是《托拉》(既《摩西五经》本,后来包括所有希伯来文学经典。
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一种东方语言翻译成希腊文的翻译活动。
《七十子译本》的出现意义重大,历来被视为古代一项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是人类有记载的大型翻译活动的开端。
②在这一时期内,犹太人斐洛成就显赫,他是一位哲学家,因为生活在亚历山大底城,是犹太文化和希腊文化的交汇处,因此,斐洛也是为希腊化的哲学家。
他是第一位将《托拉》进行哲学阐述并卓有成效的学者。
通过将两种文化的融合,为犹太教义注入了新鲜活力。
尽管直到文艺复兴时人们才认识到斐洛对犹太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贡献。
若从起源上来讲,巴比伦也可算做犹太人的故乡,犹太人的祖先亚拉伯罕就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生的,从这里出发开始了犹太族群历史。
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这里也是极度繁盛的,而巴比伦城市又是美索不达米亚最繁荣的城市。
这里有活跃的商业贸易和文化。
因为“巴比伦之囚”被带到这里的犹太人并没有被当成奴隶,是有人身自由的,这里是当时的大都市,贸易比较发达的。
一些犹太人便开始做起来国际贸易。
在“巴比伦之囚”结束之后,一些人离开回耶路撒冷,另一些犹太人则留下了,生活在巴比伦。
留下的犹太人并未忘记自己的故乡,而是用另一种方法支持家园的重建,向故乡捐钱捐物。
他们虽然居住在巴比伦,但依然会去耶路撒冷朝圣。
两地的联系不仅于此,在巴比伦的犹太人还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往以色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