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一、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运用了木构框架结构体系,可分为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即所谓大木作,及仅为分隔空间或装饰之目的的非承重装修部分,即所谓小木作。大木作包括梁。擦。柿、椽、柱等,小木作则是门、窗、隔扇、屏风以及其他非结构部件。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叠梁式X穿斗式、井干式三种。梁柱间运用棉卯结合,由于律卯是绞接,因此这种方式使屋架在受水平外力(地震、风力等)时,能有一定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和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凡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建筑学术著作。其中规定了类似于现代建筑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为标准)和构件的定型化。

在大木作中,斗拱的产生与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和最具特色的。它以短木层层出跳,保证短小的拱木仅正心受压(不是受弯X 因此发挥了木材的受压特性,并承托了一定距离的出跳重量。而且它也是屋顶梁架与柱子间在结构与外观上的过渡构件。因此,斗拱具有结构与装饰的双重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斗拱尺寸变小,受力作用减少,逐渐演变为装饰性构件。

中国传统的单座建筑殿堂房舍等平面构成一般都以“柱网” 的布置方式来表示,也就是说,单体平面主要是一种完全根据结构要求而来的形式,并没有因为使用功能的要求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比如,谈到唐代的佛光寺大殿平面,为金厢斗底槽,这一名词则是指其平面结构布置是内外两圈柱。

在平行的纵向柱网之间的面积一般称为间或开间,横向方面,习惯以“步架”来称谓。步架是指相邻檀木之间的水平距离。檀木的位置与间距都有定制,很少任意增减,因此可用来表达进深的尺度。为了配合使用要求,在结构上出现了增减柱距和减柱造等结构上的变化,从而得到更多更灵活的平面形式。增减柱距称为移柱造,移往造在辽、金、元时非常盛行,大概是此时受《营造法式》的限制较少所致,因而结构上有很多创新。

佛塔和园林建筑不受规制的约束,因此单体平面形式多变。

中国传统的建筑群基本上是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即所谓层层深人的院落空问组合,这种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古代单体建筑中是用“间” 作为度量单位,对于建筑群则以“院”来表示,无院不成群。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分为5种主要类型,即庞殿、歇山、攒尖、悬山及硬山,按重要性可设重檐(图16l人建筑物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①屋顶:重檐戾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鹿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②开间:清代最高为11问,依次为9、7、5、3间。③色彩:由高到低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民舍只可用黑、灰、白色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二、宫殿、坛庙、陵墓

(一)宫殿

1.我国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侵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2.北京故宫。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宫殿,居于北京城之中心。其平面为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纵深布局是中国

古代建筑的普遍特征。因故宫规模巨大,而使庭院空间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三朝五门”是应周礼之制,在宫城到太和殿之间要经过五道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X“三朝” 则是连在一个须弥座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朝后寝,即前面是对外的朝庭,后面是寝宫。这也是宫殿平面功能分区的一般原则。

北京故宫在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中,在屋顶的不同等级和台基尺度的变化等手法运用中,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阔的群体空间,从而表达了王权至上的思想。

(二)坛店

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还有其他一些祭祖建筑。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祖有三处:天地、社稷、宗庙。

除了帝王的宗庙,各级官吏也设家庙,后通称为相堂。另外还有一类祭祖建筑,即孔庙。

1.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外城内,与先农坛街相对。始建于明初。其共有垣两重,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垣内满植柏树。外垣西侧有一组建筑为神乐署、牺牲所。内垣有三组建筑:内垣西侧有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之所一斋宫,西有祭天的祭坛圄丘,北有祈谷的祈年殿,它们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

祈年殿平面为圆形,周边12根柱,象征12个月,中心有4根金柱,意为四季。外观为三重檐攒尖顶,处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之上。使祈年殿高出于周围的苍翠林海之上,造就了与天接近的感觉。

祈年殿与困丘之间由高于地面4m多的砖筑市路相联。图丘为3层,底层尺寸、石料件数,均取阳(奇)数。精工细作,为乾隆时期的盛作。

圄丘之北的皇穹宇是乾隆时期的代表作,精美小巧,其周围垣墙磨砖对缝,施工精良,并产生折音回响效果,俗称回音壁。

2.曲阜孔庙

孔庙有其独特的形制,如伴池、“万切宫墙” 照壁、根星门、“金声玉振” 牌坊、大成殿等。全国基本上是同一模式,所不同的是尺度与地方手法不同。

曲阜孔庙南北狭长,纵深布局,以垣墙廊点分为八进,前三进由碑记和榻星门构成引导部分,由榻星门军大中门大杯庙前奏,大中门起始为孔庙本身,自由建有长方平面的院墙,四角置楼,近宫禁制度。

孔庙中的主殿大成殿,为重檐歇山九间殿,黄琉璃瓦,仅次于最高级,同保和殿规制。(三)陵墓

一般来说,陵墓分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枢的墓室;地面部分,则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置。从地形选择到人口、神道、祭已场所、陵体以及绿化,长期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创作纪念性建筑或严肃静穆环境,极有参考价值。

陵墓建筑反映了人间建筑的布局和设计。秦、汉、唐和北宋的帝后陵都有明显的轴线。陵丘居中,绕以围墙,四面辟门;而唐与北宋诸陵在每个陵的轴线上建京殿、门阈神道和石象生等。在唐宋陵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各陵,采用公共神道与牌坊、碑亭以及方城明楼和宝顶相结合的处理方法。清朝的皇陵基本上承袭了明朝的布局和形制。

三、宗教建筑

在我国古代,比较重要的宗教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其中,最有影响的应属印度经西域辗转传来的佛教。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曾有很大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我国现存著名石窟,如云岗、龙门、天龙山、敦煌等,都肇始于这一时期。其建筑与艺术的造诣也都达到很高水平。这一时期的寺庙主体是由塔、殿和廊院组成,并采取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即“前塔后殿”的形式。

道教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化曾起过相当大的影响,道观布局和形式大体仍遵循我国传统的宫殿、坛庙体制,即以殿堂、楼阁为主,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目前保存较完整的道观,以元代中期的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为代表。

伊斯兰教约唐代自西亚传入我国。由于伊斯兰教的教义与仪典的要求,其清真寺必须朝向圣地麦加,其必设高耸的召唤信徒使用的帮克楼以及净身的浴室。不置偶像,仅设圣龛。结构常用砖石拱券或穹隆。一切装饰纹样唯用古兰经或植物、几何形图案。遗留至今的代表作是元代重建的福建泉州清净寺以及明初西安华觉巷清真寺。

(一)寺庙词观实例

1.唐代建筑典型一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为现存我国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其面阔7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庑殿顶)。平面为“金厢斗底槽”,内外柱等高,柱子与梁架由斗拱过渡连接,檐柱有侧脚及升起。屋顶举折平缓,正脊有升起曲线,斗拱宏大(2m多高),出檐深远(达4m)。它是唐代雄健有力、平整开朗的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其大殿之室内梁架结构为明袱、草袱两套构架。

2.辽代建筑的代表一河北蓟县独乐寺

其山门为单檐四阿顶,屋架举高平缓。平面有中柱一列,为“分心槽”式样。柱的收分少,但有显著侧脚。此间屋屋檐伸出深远,斗拱雄大,台基极矮,形成稳健的气氛,是比例精致、结构清晰有力的成功之作。

观音阁位于山门以北,其外观2层,内部实为3层,中间有一夹层。屋顶为九脊殿式样,阁中供现存最高的泥塑16m的观音像。内部为空井式结构,以佛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设梁妨,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访将内部划分成3层,从跑马廊上可观塑像。在夹层结构中,为了增强抗震能力,在平行四边形的梁柱结构中加了斜撑,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历经了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

观音阁的屋架为明袱、草袱两部分,中央观音像上部用八角形藻井,其他部位为平罔天花,观音阁斗拱巨大有力,有着明确的受力作用,出檐深远。上檐柱自内收进,使得阁体具有明显的收分,在外观上形成稳定感。总之,观音阁是辽代雄健有力的建筑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楼阁建筑。

3.宋代建筑典型一山西太原晋词圣母殿

晋词是一带有园林意味的饲庙,其圣母殿建于北宋。

圣母殿是重檐歇山顶,周围有廊的大殿,外观秀丽轻巧,是北宋建筑的代表作。其平面减去殿身的前檐柱,内柱也仅有前金柱,是减柱构造的典型实例。内部屋架为彻上明造,由于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正脊及屋面都有明显的升起,因此形成柔和的曲线,体现了宋代醇和秀丽的风格。

4.元代建筑典型一山西芮城永乐宫

原址位于永济县永乐镇,因修筑黄河工程,迁至芮城。永乐宫建于元代,是元代道教建筑的典型。其中三清殿立面各中分比例和谐,稳重而清秀,是元代建筑中的精品。而三大殿内部壁画,构图宏伟、题材丰富、线条流畅生动,代表了元代在壁画方面的卓越成就,是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

(二)塔

塔是佛教建筑,通常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中埋藏佛舍利,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等几种。

楼阁式塔是印度塔与中国传统楼阁建筑相结合的产物。首先见于东汉末年,南北朝时成为塔的主流,宋之前全部为木构,宋之后用砖木混合结构,著名实例为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

密檐式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为7~13层,用单数人多不可上人,一般采用砖、石建造,辽、金是其盛期。建于北魏的登封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密檐砖塔。

喇嘛塔是藏传佛教塔,典型实例为北京北海白塔。

金刚宝座塔是在高台上建造的塔,如北京正党夺金刚宝座塔。

有代表性的实例如下:

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

建于辽代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塔。塔高67.31m,塔身平面为八角形,采用筒中套筒结构。其外观5层,实际为9层,其中4层为平座暗层。另外,在结构上为了增强结构刚性,柱梁间增设斜向支撑,已历经地震考验。这种结构手法与独乐寺观音阁基本一致,塔身、梁柱、平座都由斗拱过渡支撑,共有斗拱60余种。所以如此高的木塔,并未用过长过大的木料,充分显示了我国特有的斗拱结构的优越性。总的来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塔的造型和结构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说明中国木结构建筑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塔,建于北魏523年。塔身为12边形,密檐15层。塔身全部用灰黄色的砖砌成,高度40m,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塔身外轮廓有柔和收分,呈略凸曲线,密檐距离逐渐往上缩短,与外轮廓收分一起构成稳重秀丽的风格,而在细部装饰上仍有明显外来影响。

3.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约建于隋代公元611年,为石材建筑,平面为方形,塔檐出挑叠涩5层,然后上收成四角攒尖顶,整个风格朴素简洁。

4.北京大正党寺塔

又称五塔寺,建于明初,是金刚宝座塔的最早实例。塔座为5层佛龛组成的矩形高台,其上再建5座密檐方塔,中央高、四角低。

四、园林

中国园林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这几个阶段:汉以前为帝王皇族苑图为主体的思想;魏晋南北朝奠定了山水园的基础;唐代风景园林全面发展;两宋时造园风气遍及地方城市,影响广泛;明清时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均达盛期。

(一)皇家苑园

古代帝王的苑园规模都很大,从秦始皇上林苑起,历朝都在苑内设置许多离宫别馆。它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宫室部分占据前面的位置,以便交通,园林部分位于后。

清代苑园造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胜古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所以,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成为清代苑囿造景的创作源泉。

1.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清康熙年间在承德热河泉源处建此座离宫,山庄周围20多里,园内多山岭,平地。湖泊仅占1/5。水系由热河泉水汇成,居住朝会及官室部分位于园的南面,由几组四合院组成,其中包括正殿塔泊敬诚殿一路,松鹤斋一路以及清音阁和康熙所居的万壑松风殿等。虽是宫室殿宇,但都用卷棚屋顶,素筒板瓦,不施琉璃,淡雅朴素,符合山庄之意。

园区平原地带泉流汇集,水面浩森,堤岛布列,景色多仿江南名胜,如“芝径云堤”仿杭州西湖苏、白堤;“烟雨楼”仿嘉兴南湖烟雨楼;“小金山”仿镇江金山寺。山区则建造一些供游想的建筑物和不少庙宇,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形成山庄特色,远处借景外八庙,也是成功之处。

2.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统园,金、元、明历代有所筑建,至乾隆十五年,大兴土木,建“大报恩延寿寺”于山巅,改称山名为万寿山。后经1860年英法联军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毁园,今存大部分建筑为1905年修复的遗物。

颐和园的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分为四部分:①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②万寿山前山部分;③万寿山后山、后湖部分;④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水面占3/4。

朝廷官室部分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封闭的院落组合,装饰富丽,其中仁寿殿是主殿处理朝政,乐寿堂是寝宫,德和楼为戏台。

前山部分开旷自然,与封闭的仁寿殿部分形成空间对比。前山的排云殿与佛香阁是全园的主体建筑。佛香阁高38m,八角四层,是全园的制高点。排云殿东西两侧若干庭院,依山就势自由布置,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沿昆明湖长728m的长廊,作为前山的主要交通线。

颐和园的后山水面曲折狭长,环境幽速,与前山的旷廊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湖两岸仿照苏州街道市肆的意趣做苏州街。后湖东部尽端有“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手法,形成深藏一隅的幽静小院,和北海镜清斋一样,同是清代苑圃中成功的园中之园。

昆明湖上仿西湖苏堤建长堤,将湖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在东湖有龙王庙小岛,并以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联。西湖中设小岛2座,湖面设计仿杭州西湖。

颐和园利用万寿山一带地形,加以人工改造,造成前山开阔的湖面和后山幽深的曲溪、水院等不同境界,是造园手法成功之处。佛香阁的有力体量使全国产生突出的构图中心,和北海的白塔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运用借景的手法把西山、玉泉山和平畴远村收人园景。其2000ha。的湖面,也是清代苑围之最。

(二)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明清时达最盛,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江南以苏州、扬州、杭州、南京为多,广州地区则有岭南风格的园林。

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创造出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既要满足各项功能,又要富于自然意趣,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可归纳为以下5点:①把全国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各有特点但又互相联通,且景物布置也主次分明,在相互联通时,对景是一个主要手法,随着曲折的平面布局,步移景异,层层推出。②水面处理聚分不同,以聚为主,以分为辅,聚则水面辽阔,分则似断似续。池面形状采取不规则状,水面以桥、廊、岛等方式分隔。③以假山创造峰峦回抱,洞壑幽深的意趣。假山有土山。石山及土石并用之山。④建筑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园景中它也可作为构图的主题。屋宇种类有厅堂、轩、馆、楼、台、阁、亭、檄、廊、防等。房屋位置、形体。大小、比例、艺术处理等方面,均由功能与构图而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建筑造型轻巧典雅,空间力求开敞流通。⑤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丛成林地栽植。1.寄畅园

位于无锡惠山,始建于明代,今为清代重建遗物。此园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自然环境幽美。在园景布置时,巧妙地将锡山龙光塔以及惠山山景借人园中。园中建筑较少,以山水为主,树木茂密,因此自然风光浓郁是寄畅园的一个特点,园中知鱼槛最为著名。

2.留园

位于苏州城门外,始建于明代,清时重造。留园建筑空间处理极具特色,属苏州各园之冠。从鹤所进园,经五峰仙馆一区,至清风池馆,再经曲铬楼到达中部山池;或经园门曲折人内,过曲楼,五峰仙馆进东园。空间大小、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衬托了各庭院的特色,使全园富于变化和层次。

综观此园,建筑数量众多,而园内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为宏敞华丽。为了取得多样的园景和解决建筑过于密集而采取的一系列空间处理手法和建筑布置手法,充分表现了古代建筑和造园匠师的高超技艺。而留园中的假山冠云峰为苏州各园湖石峰高度之最,并充分体现了“瘦、漏、透、皱”的假山之美。

3.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明代始建,经历代改建。全园总面积78亩,为苏州最大之园。

它是以水为主的风景园。住宅位于园之南,园中远香堂为中部主体建筑,居中心位置,因其四周环境开阔,采取四面厅做法。园林中常用的先抑后扬的空间处理手法,对景、借景等手法在此园中都有成功的表现,是大型园林的典范之一。

五、住宅

因不同的地域、气候和生活方式,在我国境内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各民族住宅。在西南至今仍使用干阑式民居;内蒙及西北少数民族则使用帐篷式住房;黄土高原地带广泛采用窑洞住宅。即使是木构体系的汉族住房,南北气候,风土不同而差异很大,如北方的民居墙厚、屋顶厚、院落宽敞、争取日照。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

粤诸省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总之,因地制宜、因村致用是住宅建筑最大的特色。

北京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这种住宅中轴对称,内外有别,尊卑有序,自有天地,强烈地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四合院个体房屋的做法比较程式化。屋顶以硬山居多,次要房屋用单坡或平顶,整体比较朴素淡雅。

闽南散布许多富有特色的客家土楼住宅。其为聚族而居的集合式住宅。尤其是它独持的夯土技术为人赞叹。土楼分方型、圆形两种,亦有方圆结合式。

四川住宅是山地民居之典型。其特点是适应地形,灵活多变,采用适应性强的穿斗式构架。

窑洞住宅是黄土高原普通的住宅类型。它分为靠崖窑、地坑院、锢窑几种。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 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 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 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 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 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 定型的活跃探索期。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 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 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 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 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 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2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清代建筑特点: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2藏传佛教兴盛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4单体设计简化,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斗拱的承重作用消失,仅作为装饰5建筑材料与技术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玻璃,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 明清故宫: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由明代蒯祥,徐杲等人主持设计。经历十二年建成,明清24个皇帝在此执政。位于北京城市的中心,占地72 公顷。有房屋8700间,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殿建筑群。 故宫基本布局:(一)严格的中轴对称(二)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三)前朝后寝(四)三朝五门三朝,对应三殿。.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三朝五门: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三朝的称谓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也就是: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唐长安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为:外朝奉天殿、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代故宫五门为: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汇总一次给大家: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唐长安城和明清北京是重点 举个例子:论述为何中国古代如此长期、广泛地采用木架建筑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 作图题:举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和立面) 有一道作图题,书上没有图,但我画过几次板书的,反复强调的,希望你们好好把握,在课外书有(穿斗式的屋架)《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宽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 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 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城的风貌。A、西汉长安B、唐长安C、北宋汴梁D、明南京19.我国宋代建筑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是指:() A、《营造法式》B、《木经》C、《冶园》D、《工程做法》 20.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 A、小雁塔(唐)B、摩尼殿(北宋)C、飞云楼D、西安钟楼 21.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 A、春秋淹城B、曲阜鲁故都C、燕下都故城D、东汉洛阳。 22.在汉朝,规定在皇帝登位()年开始营造皇陵。 A、第一年B、第二年C、第三年D、第四年 23.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是() A、唐乾陵B、汉文帝灞陵C、汉武帝茂陵D、宋裕陵24.下列属于道教建筑的是:() A、洛阳白马寺B、武当山建筑群C、天龙山石窟D、安徽九华山建筑群 25.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菩萨道场。 A、文殊菩萨B、普贤菩萨C、地藏菩萨D、观音菩萨26.()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A、山西佛光寺大殿B、山西应县木塔C、蓟县独乐寺山门D、河北正定隆兴寺 27.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的是() A、布达拉宫B、普陀宗乘庙C、雍和宫D、席力图召28.下列属于楼阁式塔的是() A、河南嵩岳寺塔B、小雁塔C、苏州虎丘塔D、云南大理三塔 29.天安门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B、歇山式C、悬山式D、复合式 30.天坛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B、歇山式C、攒尖式D、复合式 二·简释(10分,可随机抽取5道题) 1.一池三山 2.黄肠题凑 3.抱厦 4.叉柱造、 5.缠柱造、 6.永定造 7.副阶周匝 8.收山 9.推山 10.阑额 11.普拍枋 12.和玺彩画 13.旋子彩画 14.苏式彩画 三、图释(10分,随机抽取5道题) 1.两出羡道 2.鸱尾 3.悬鱼 4.吻

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 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地梁,以减少柱子地数量,取得室内较大地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斗棋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地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岀悬臂梁承托岀檐部分地重量. 斗棋地主要构件:棋.斗?昂?一座木架建筑地建造,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地目地.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地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地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单体建筑地另一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地不可分割性.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地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地灵魂?庭院地三种围合方式:一.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例:北京故宫. 处理建筑与环境地关系:一.善择基址.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 中国最早岀现地建筑:穴居和巢居?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地产物,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地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最高工官:司空.汉代以后:将作.历史上有作为地工官: 隋代宇文恺:观风行殿.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国古代两种发展模式:一在工官掌权下建造地官式建筑;二是各地自主建造地民间建筑. 第一章原始社会:发展极缓慢,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创造了原始地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地使用,岀现了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岀现瓦屋彩绘地豪华宫殿.封建社会:不论在城市规划.群建筑.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地创造与贡献. 原始社会:两种代表性建筑:1.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有巢居发展而来地干阑式建筑; 2.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 来地木骨泥墙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干阑式建筑. 奴隶社会: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至今我国最早地规模较大地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地实例 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地早周遗址和和湖北蕲春地干阑式木架建筑.制瓦技术是西周在建筑上地突岀成就.春秋时期:瓦地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地高台建筑地岀现.封建社会前期:1.战国时手 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地高潮.2.农业和手工业进步地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3.装修用地砖也岀现了 .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整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汉:后世常见地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构架已经形成.在制砖技术和拱卷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最突岀地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地邸宅改建地.石窟可分为三种:1.塔院型,以塔为窟地中心.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3.僧院型,窟中置佛像.园林发展地原因:1.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2.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地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匠人李春. 唐代建筑六个特点:1规模宏大,规化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地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地真实和成熟.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四个发展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地城市模式. 古代都城建设地三种类型:1新建城市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3在旧城基础上地扩建.城市建设特点:一切为 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地宫廷而展开.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古代中国部分 【简答】木架建筑的优点: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简答】木架建筑的缺陷: (1)木材越来越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3)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简答】穿斗式(或“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简答】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三到五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简答】穿斗式和抬梁式的区别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名词解释】斗栱 斗拱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填空选择】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名词解释】干阑建筑 干阑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仍多采用这种建筑。有人认为这种建筑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 【填空选择】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填空选择】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填空选择】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名词解释】庭院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简答】古代庭院的围合方式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为三合院。 【简答】古代中国建筑主要从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1)善择基址 (2)因地制宜 (3)整治环境 (4)心理补偿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20141005 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48 理论:42 实践:6 适用专业:建筑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 初级培养目标: ?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 ?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 ?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 ?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 ?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 ?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 ?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 ?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 ?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 ?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 ?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 ?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朱教授)建筑 考研 笔记 【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朱光亚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系

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 ·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 伏羲氏女娲 直尺规 画方画圆 □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 ·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 ·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狮子 ·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 ·鱼的演变: ·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 从五千年文明说起 □时间轴: □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示意: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B.C.21——16世纪) 二、商 三、周 ·案例: 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 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 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 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 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 ⑸河南偃师二里头 ⑹殷墟 ⑺西周蕲(qí)春 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 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 ·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 ·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 一、战国及秦 ⑴背景 ·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开始使用 ⑵成就 ·高台式建筑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一、中国建筑史部分 〈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 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 5、工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司空自周至汉,国家最高工官称作“司空” 7、将作汉代以后,“掌握作宗庙、路陵、宫室、陵园土木之工”称做“将作” 8、将作少府秦至西汉,将作的称谓。 9、将作大匠东汉以后,将作的称谓。大匠的副手称为“少匠”。 10、将作监唐宋时期,将作的称谓。监的副手称为“少监”。 11、工部隋朝开始设置的,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等各项工务的机构,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大很多。 12、营缮司(营造司)明清时期,在工部下设营缮司,负责朝廷的各项工程的营建。清康熙以后,改为在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宫殿和园囿的营造。 13、都料唐朝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 14、宇文恺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长期担任隋朝主管建造方面的官员,主持建造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展示了他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设计才华。宇文恺著有《东都图记》2O卷、《释疑》1卷和《明堂图议》2卷。 15、李诫宋代建筑师,字明仲,编纂了《营造法式》一书,是我国古代建筑传统经验的珍贵文献。是中国古代完整的建筑专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按宋《营造法式》,柱有侧脚,外柱都稍向中心倾斜,目的是为了加强屋架整体的相心和稳定,角注轴线偏8%,平柱轴线偏1% 。 16、蒯祥、徐杲(gǎo)明代初期建筑名家、北京宫城设计者。蒯祥主要负责了总体规划和布局,徐杲负责了明代故宫三大殿的重建。 17、样式雷明末清初“大木”匠师。清初主持设计故宫的改建,参与故宫太和殿的重建工程,后在工部样房主持营建和设计。后代子孙共七代都承续其业,举凡清代重要宫殿建筑的营建设计,都出自雷氏之手,被誉称为“样式雷”。 18、梁九明末清初,著名建筑师,故宫太和殿的设计者。 19、斗拱:为我国古典木构建筑的特有构件,斗是斗型的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挑头上上架升,同一方向或垂直方向的拱,或由上向下斜出的昂组成。 20、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中轴对称、大屋檐、群落式布局。 21、木架结构建筑体系是.中国建筑体系的主要特征。 22、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吕彦直。 23、东都洛阳的规划设计人由以下杨素、宇文剀、封德彝、牛弘组成 24、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创立者是梁思成。 25、柱式通常由以下柱子、柱础、柱身、柱头、檐部部分组成。 26、中国原始社会南北方最初的建筑形式是巢居和穴居。 27、中国古建筑发展的三个高潮期:秦汉、隋唐、和元明清 28、山西应县佛宫释加塔位于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是国内现存唯一木塔 29、现存的白马寺的齐云塔,高约35M 。这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内容建筑) 30、江苏苏州虎丘岩寺塔(五代—宋)后周显德六年至宋建隆二年(公元959—961年)建造,砖石塔仿木楼阁式且(双壁)者,以此为最早。 31、20世纪80年代当代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北京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成功的表达了高雅古朴格调和建筑构思的统一,这是在现代建筑中对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的探索。 32、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堪称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第一次飞跃。青铜器取代陶器成为主要器物,堪称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33、中国宋代五大窑指定窑、汝窑、哥窑、钧窑和官窑。 34、明以来,景德镇成为我国的制瓷中心。 35、中国黑陶工艺特点是黑、薄、光、纽 36、元代陶瓷成为主流的装饰方法是绘花。 37、中国古代设计的审美特征 ①功能之美②造型之③装饰之美④材质之美⑤工艺之美⑥鉴赏之美 38、中国古代青铜设计发展的高峰是商晚期末西周早期。 39、司母戊大方鼎我国目前最大的青铜器。 40、中国古代家具从宋代作分界,前的家具以低矮型为主后流行高坐型家具。 41、艺术设计学在我国正式成立为独立学科是在(1998)年 42、在中国古代产品设计中,陶与瓷之间还有一种所谓的(炻器),它具有陶和瓷两种性质。 43、明代的金属设计中,最具有特色并有突出成就是宣德炉和景泰蓝(景泰蓝:正式学名应该是“铜胎掐丝珐琅”,以铜胎制成,当时以蓝釉最为出色,它起源于明景泰年间,习惯称之为景泰蓝。是我国传统工艺中集制造,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殊工艺)。 44、金银错:春秋战国新工艺。又称金银错。是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团花纹,用错石(细沙岩)再磨错平滑。 45、失蜡法:用蜡制成器型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溶液,蜡液流失,原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46、简述中国原始社会以几何纹为主的彩陶装饰产生的原因? 编制的模拟;劳动的节奏感;图腾的标号化;自然物的抽象化。 47、简述六朝画像砖与汉画像砖的区别? ①汉多为一砖一画,六朝则成为整体性和主体性的大型转印壁画,一个题材要几十或几百块砖; ②题材内容的发展。除汉代流行的车马出行、四神仙人,奇禽瑞兽外,还表现圣贤高士,更具生活气息; ③纹样除动物外,莲花卷草,山石树木,亦占重要地位; ④六朝多用飘举流畅的线条表现形象,并多为浅浮掉的立体效果; ⑤不同于汉代的质朴古拙,而是具有清秀雅致的艺术特色。 48、简述中国古代北方皇家园林造园特点是什么? ①规模非常大。“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 ②布局:宫殿集中,自成一区;各景区各有特点,通过游线连成整体;③功能:拜佛。居住。办公。 ④平面构图的原则和规律,建筑规整庄重,轴线; ⑤主要建筑群——外向“园中园”——内向 ⑥造景要素:海岛仙山。林泉丘壑。佛道寺观。街市酒肆。田园村舍。 49、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著名青铜雕塑品。 50、斑漆是六朝时新创新的一种漆器工艺。 51、龙泉窖又通常被称作哥窖。 52、唐锦为纬锦(采用纬线起花),汉锦被称为(经)锦。 〈二〉中国古代建筑断代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1、巢居与穴居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谓之“巢居”;北方为防严冬的风雪却掘土为穴,谓之“穴居”。 2、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表里光滑,表面彩绘,十分精美,因之又叫“彩陶文化”;距今 5000─7000 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 主要遗址有:西安半坡古建筑遗址(木骨泥墙),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 3、龙山文化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发掘的陶器中,多为灰陶和黑陶;农业与畜牧业都很发达,开始了产品交换。父系社会已确立。 西安客省庄半地穴住宅遗址,分内、外二室,中有隔墙,由窄门联通;内室有柱洞和火塘,外室有柱洞、灶、壁炉和窖穴。 4、茅茨土阶以茅盖屋,夯土为阶。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西亳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2、羡道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guǒ)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为“羡道”。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以用南北两出“羡道”。 3、僭(jiān)越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4、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5、瓦的发明是在西周 重要知识点: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商——殷墟建筑遗址 西周——第一次城市建设高峰(《考工记》)、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瓦的发明 春秋——秦国的宗庙(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和陵寝(陕西凤翔秦国陵园区)、砖的使用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1、墓阙墓阙是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它渊源于早期社会建筑群入口处的两侧的一种木构建筑物。阙的初期用途只是作为建筑群大门口处的标志,到后来人们逐渐赋予其更多的功能,阙起到了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用。到了西汉,为了祭祀的需要,为了表示对神的敬重,以及表示死者的身份、地位,就出现了墓阙。东汉则是墓阙发展的顶峰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宋代,墓阙则仅限于帝王陵墓专有,到了元、明、清三代,墓阙就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了。代表建筑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2、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3、“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很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前厅改为大寺,后院改为讲堂,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 4、佛塔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礼拜而修建的,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结构阁楼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典型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应县木塔。 5、石窟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的佛寺。著名的有四大佛寺等。 6、石辟邪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可以镇邪除凶的神兽。石头雕刻的辟邪一般成对的摆在陵墓的神道上。 7、兆域图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金银嵌错铜版兆域图,是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为中山王陵墓群所作的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

中国建筑史终极版の知识点

1. 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闾里),在唐朝称(里坊) 2. 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属于(雉)门形制 3. 秦始皇的陵台底边长达(350 )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方上) 4.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汉)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楼阁)式 5. 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花厅),为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厅堂内的轩,以(覆水)椽构成 6. “阿以旺”是(维吾尔)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中厅) 7. 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太和殿)和(北京明十三陵祾恩殿) 8.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登封嵩岳寺塔) 9. 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分),清代的斗口分为(11)个等级 10. 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木经》),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开宝寺)塔 11. 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叉柱)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暗层) 16. 最早的木构建筑是位于(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地面砖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 17. “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的是(外朝、治朝、内朝),五门指的是(皋、库、雉、应、路) 18. “东西堂”制度是(魏晋)时期的(宫廷布局)制度 19. “里坊制”解体于(宋),取而代之的是(厢坊制) 20. 秦汉的陵体称(方上),到了(唐)开始盛行“应山为陵” 21. 我国的石窟寺主要形制是(佛院寺)与(塔院寺) 22. 从唐朝道宣年间的(《关中创立戎戒坛图经》)开始,中国佛寺渐变为以(佛殿)为中心。 24. 徽州民居最重要的特征除了马头墙外,还有建筑表面的(白粉饰面)和楼面的(雕饰) 25. 我国琉璃瓦技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阿富汗)传入的。 26. 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机理主要取决于构件之间的(榫卯)构造,相当于一个(交接)点:柱子和基础之间相当于一个(浮摆)面 27. 宋代用材制度中,“材”与“分”的基准分别是斗拱的(拱高)与(拱宽) 28. 现存清代官式建筑用材等级最高的是(四等)斗口,用于(城楼阙门)建筑上 29. 中国近代建筑透视法是(清代)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传入的 31.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其中城池保存最完好是(西安) 32.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的(白马寺),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建于(北魏)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现存元朝以前的最大佛殿是(金)的(华严寺)大殿 33. 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始于(唐),成熟于(宋),在清朝称为(斗口),是(大木大式建筑)用材的基准 34. 古代建筑屋顶的色彩等级最高的是(黄色),最低的是(黑色),清代皇家建筑彩画主要为(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 35. 梭柱大约出现于(南北朝),琉璃大量应用于(宋),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为(须弥座),是从(印度佛教)传入的 40. 故宫三大殿的斗口等级为(七等) 41. 大木小式建筑指(不用斗口控制的建筑)--------也不用斗拱 42. 古建筑的举折和起翘与(采光、排水、等级)有关与(抗震无关) 43. 古建筑的“生出”指的是(翼脚)部位

中国建筑史识记图表(修正版,按一级注册建筑师复习大纲整理)复习过程

中国建筑史识记图表(修正版,按2017一级注册建筑师复习大 纲整理)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3 筑 书,记述周代王城建设制度。 2.突出成就:瓦的发明,脱离了“茅茨土阶” 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秦都城雍城(陕西凤翔) 出土了36cm*14cm*6cm 砖和质地坚硬的花纹空心砖(两者都为青灰色砖) 1.人物:公输般(鲁班); 2.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防刺客、洪水、享受登临之乐;建筑技术不足) 3.开始修长城; 4.瓦的普遍使用; 5.建筑装饰和色彩有发展; 6.开始使用砖; (一号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 殷墟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秦都城雍城 宗庙遗址 三、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1年) 朝代 年代 代表建筑 历史特点 建筑特点 建筑技术 备 注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 齐都临淄 南北5km 、东西4km ,7万户;西南角为宫殿,夯土台高达16m ; 1.周礼限制已失控,城市规模扩大;各国都城 都很大; 2.木工已有很高水平,棺椁有多样的榫卯;仍多为木棺椁;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陕西咸阳) 以夯土台(6m )为中心,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 绕、上下叠两层的台榭式建筑;具有采暖、冷藏、排 水、洗浴等设施; 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铜板错银的“兆域图” 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按比例制作,有名称、尺寸、地形位置,国王诏令; 秦 前221年阿房宫(拟建朝宫前秦都、宫殿均不遵周礼,跨渭水南北、弥山跨谷; 修驰道、筑长城;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考研必背】26个中国建筑史的若干个最

中建史里的若干个最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2、白灰抹面最早是出现在仰韶中期,而普遍采用则是在龙山时期。在龙山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3、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出现的白灰墙上刻画的图案,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4、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是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的牛河梁女神庙。 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6、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7、在商朝,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 8、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都城——亳宫城中宫殿中的主殿长90m,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9、河南安阳小屯村遗址——殷墟,是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其建筑方正整齐,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10、西周初期,分封建国,营建洛邑,出现了第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由于礼制的需要)。 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建设的高潮。(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所引起的) 11、《左传》与汉初所传《礼记》曾叙述周朝宫室外部有防御和揭示政令的阙.而后阙逐渐演变为明、清的午门。 12、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日字型)实例,也是我国现知最早的影壁实例; 13、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注:西周早期,如陕西岐山凤雏村中使用的瓦还比较少,仅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等处。到了西周中晚期,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质量也有所提高,如陕西扶风召陈遗址。另外,在这两个遗址中,还出土了铺地方砖) 14、春秋时期,瓦(筒瓦、板瓦等)已经开始普遍使用,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即台榭)也已经出现。另外,此时已经开始有了用砖的历史。(主要用于地下)15、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盛行。瓦在宫殿建筑上已被广泛使用,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 16、汉朝——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悬山和庑殿顶

中国建筑史考研-重点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讲义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前言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 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老子》第十一章(该书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有: 埏(Sha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 (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7至前23年间。)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义。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赖特》引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就必然被否定。”(《赖特》40页)赖特1941年提出:“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特》40页)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是《中国建筑历史》。 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 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空间,因此,建筑与人类的这两种生活相关联;两种生活中,精神生活依附于物质生活,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所以,生产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中的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一般公式: 生产力=劳动力(体力和脑力)+劳动工具(包括科学技术) 有什麽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麽样的建筑;这种相适应的特点,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这就是本课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三、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与通史的分期相同: ⒈古代史:公元前270 万年─公元1840 年。 ⑴. 原始社会 ⑵. 奴隶社会 ⑶. 封建社会 ⒉近代史:1840年─1949年 ⒊现代史:1949年─至今 附:中国古代通史时序: 原始社会:古猿从思维与制作工具开始,成为人类 旧石器时代: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万年; 早期: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0万年; 1999年在云南元谋竹棚地区发现500 万年前的古猿人头骨化石;史称:猿人(直立人),打制石

自己总结中国建筑史(带插图)(一级注册建筑师必备)

中国建筑史 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 (一)建筑 1. 仰韶文化: 干阑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有榫卯) 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陕西临潼姜寨(大房子,母系) 2.龙山文化: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父系),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二)其他 ·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祭坛,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 (一)夏(前2070~前1600年) (二)商(前1600~前1046年) 图片 ·已大量使用“青铜器”,青铜工艺达到纯熟的程度 ·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载 (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 图片

·瓦的发明,以上建筑使用瓦、脱离了“茅茨土阶”;陶水管的使用;三合土抹面 ·有宗教分封,不能僭越(公侯伯子男,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 (四)春秋(前770~前476年) ·人物:公输班-鲁班 ·开始修筑长城 ·瓦大量使用 ·有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ān jié zǎo zhuō)(dān yíng kè jué) 三、封建社会初期(前475~公元581)(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战国(前475~前221)

·各国国都都很大,齐国为例,南北5公里、东西4公里,有高16m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 ·木工技术:棺椁有多样的榫卯(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铜板错银“兆域图”(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二)秦(前221~前206) ·秦重要建筑:修驰道、筑长城 (三)汉(前206~公元220) ·国力强盛,建筑大发展,留存的建筑形象丰富(画像、明器、墓葬) ·陵墓仍土圹木椁墓,用“黄肠题凑” ·五陵少年: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等七座 ·东汉公元25年定都洛阳,都城内有东西二宫,文献记载有椒房、温室殿、冰室等防寒祛暑房(四)三国(公元220~265) (五)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1)(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中建史其他知识点整理

1.陕西岐山凤雏的西周早期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形制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 2.西周建筑技术上的突出成就:是瓦的发明。 4.汉代砖石建筑技术也有巨大进步。墓室中出现了砖砌筒拱。 12.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佛塔。 13.三国时期曹魏邺城是已知中国最早的轮廓方正的都城。 15.隋至宋是我国古建筑的成熟时期。 17.唐代建筑成就首先表现为宏大严整的城市规划,长安是构图最为严整的里坊制城市典范。 19.唐代木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3倍。 20.隋唐时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现存最早的木构佛殿是山西五台山公元782年修建的南禅寺大殿,建 于公元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则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21.唐代的砖石佛塔多有存世,有楼阁式塔(西安大雁塔,长安县兴教寺玄奘墓塔),密檐式塔(如河 南登封法王寺塔,先荐福寺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单层塔。 24.两宋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引起了城市结构和布局的根本变化,封闭的里坊制被开放的街巷 制取代,形成商业城市的面貌。这是我国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5.北宋时颁布《营造法式》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其中“以材为祖”的木作做法是木 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的重要例证。一些单体建筑体量及屋顶组合复杂,显示了极高的建筑技艺。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强调纵深轴线的做法(如河北正定隆兴寺)。26.宋代流传至今的木构殿堂不少,山西晋祠圣母殿,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等。砖石建筑以佛塔为主。 28.辽代现存最着名的木构建筑有两大处,一是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现存最大的木构楼阁), 另一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唯一的楼阁式木塔,高67.31m)。 31.元代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较粗放,斗拱缩小,柱与梁多直接联络,常用砌上明造及 减柱法。宗教建筑盛行,藏传佛教建筑兴起。 35.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定型化,出现了官方规范《工程做法》,改宋代的“材”,“栔” 模数系统为“斗口”模数系统。 38.宋《营造法式》中记载有材分制(即古代的模数制)。材分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已不再用材 分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是用了斗口制。 54.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定型化,标准化。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编着规范并附有图 样的材分制(即古代的模数制)。材分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已不再用材分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 61.大木作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栱,昂,爵头,斗4类属于铺作构件。其余是柱,额枋,梁,替木, 檩,阳马(角梁),椽子飞子。 65.清代官式建筑抬梁式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等级较高,多用斗栱。 66.穿斗式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椽传至 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的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 69.石作与瓦作主要指台基,墙壁,屋顶等部位的结构或构造做法。 70.木构建筑墙体完全采用砖砌大约从明初开始,明中叶以后才比较普遍。 71.庑殿顶演变自四坡顶。唐代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庑殿顶实例。歇山顶出现晚于庑殿顶,南 禅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实例。悬山顶主要用于民间建筑。硬山顶出现于宋代,明清时期较为普遍。 72.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多用陶瓦(筒瓦和板瓦)和琉璃瓦作为屋面材料。 73.琉璃瓦的正式使用于屋面是南北朝时期。宋之后使用渐渐广,明代进入高潮期。 75.古代室内屋顶有彻上明造和设置顶棚两大类,后者又有天花,藻井,卷棚等形式。 76.小木作的栏杆是指木质栏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