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8.50 KB
- 文档页数:8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和外传。
《九章算术》的重要成就。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张衡发明地动仪。
二、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以提高对比和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秦汉时期许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教学要点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发明.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伟大意义二、《九章算术》三、医学的成就.《神农本草经》.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华佗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四、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的重点是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创制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难点是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
二、讲述本课的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先说明从这一课到第课,讲的都是秦汉时期的文化。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的特点,指出这个时期国家大统一,封建经济繁荣,是秦汉文化发展的历史条件。
三、“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包括三个内容:.纸的发明;.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
先挂出《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不作要求)的地图,再讲述纸的发明。
建议从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讲起,以便学生了解发明纸的历史背景。
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商代、西周的金文,指出我国最早的书写材料是龟甲、兽骨、青铜器和玉石器,在上面刻字需要有专门的技术。
春秋以后,采用竹木简和帛作书写材料。
竹木简很笨重,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到石左右(石重斤),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一个奏章用了片竹简,要由两个人抬进宫去,汉武帝两个月才看完。
初中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1.1 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和意义。
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国的发展和兼并六国。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权力集中、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时间线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
分组讨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特点,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运作和影响。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秦朝的法律与制度2.1 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的法律制度和特点。
理解法律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秦朝的法律制度:法家思想的影响和法律的制定。
法律的特点:严格、明确、普遍适用。
法律在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法家思想对秦朝法律制度的影响。
分组讨论秦朝法律的特点和作用,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法律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具体运作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秦朝的经济与文化3.1 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的经济状况和特点。
了解秦朝的文化成就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秦朝的经济状况: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经济特点: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管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秦朝的文化成就:文字、度量衡、工程建设。
秦朝文化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了解秦朝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成就。
分组讨论秦朝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和特点,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秦朝经济和文化的具体运作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和理解程度。
第四章:汉朝的建立与巩固4.1 学习目标: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和意义。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优选篇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他积极战斗的.精神。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
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
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学地认识世界,学*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宗教的本质和影响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麻痹人民的工具。
而宗教所起的社会作用又非常复杂,初中学生对于宗教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质,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通用4篇)-昌盛的秦汉文化篇1教学目标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是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这一时期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它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劳动后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重点分析: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成书于东汉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第一章: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影响。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史料等资料,分析秦朝的统一过程。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内容1.2.1 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国的发展、兼并六国、建立秦朝。
1.2.2 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2.3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3.2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4 教学方法与手段1.4.1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史料分析。
1.4.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史料等。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1.5.2 讲解:详细讲解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1.5.3 讨论:分组讨论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5.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秦朝的法律制度与兵制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法律制度,掌握秦朝的兵制及其影响。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图片等资料,分析秦朝的法律制度和兵制。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法律制度和兵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 教学内容2.2.1 法律制度:法家思想、秦律、法律制度的影响。
2.2.2 兵制:征兵制、什伍制、军事制度的影响。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秦朝的法律制度,兵制及其影响。
2.3.2 教学难点:法律制度和兵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4 教学方法与手段2.4.1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史料分析。
2.4.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等。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介绍秦朝的法律制度和兵制,引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案-6、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主要成就。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画像石、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华佗的麻沸散和五禽戏。
难点: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政治,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灿烂文化。
2.知识梳理师:我们来了解一下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它代表了秦代的雕塑艺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师:我们来看一下汉代的画像石。
画像石是汉代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它以石为纸,以刀代笔,描绘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师:东汉张衡的地动仪是我国古代地震学的重大发明。
地动仪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和速度,判断地震的位置和大小。
师:华佗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他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麻沸散是一种用于手术麻醉的药物,五禽戏是一种养生保健的体操。
3.案例分析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制作工艺。
兵马俑的制作采用了什么样的工艺?它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生: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制作采用了烧制、雕刻、彩绘等多种工艺。
它体现了秦代的军事力量、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师:很好。
我们来分析一下汉代的画像石。
画像石中的内容反映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生活?生:画像石中的内容反映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师:正确。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地动仪是如何判断地震的位置和大小的?生:地动仪通过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和速度,以及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损失,来判断地震的位置和大小。
师:很好。
我们来了解一下华佗的麻沸散和五禽戏。
这两种发明对后世有哪些影响?生:麻沸散为后世医学提供了重要的麻醉方法,五禽戏则成为了一种流传至今的养生保健体操。
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章: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1.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特点1.2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国的发展、兼并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的法制:法律制度、焚书坑儒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图片、地图展示秦朝的疆域范围,加深学生对秦朝统一的认识讨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的统治策略第二章:秦朝的经济发展与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掌握秦朝的变革措施及其意义2.2 教学内容秦朝的农业发展: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秦朝的商业与货币:统一度量衡、货币流通秦朝的变革措施:均田制、免役制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秦朝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农业技术改进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图片、史料展示秦朝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如都江堰、灵渠等讨论秦朝商业与货币统一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秦朝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三章:秦朝的文化与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文化艺术特点及其成就掌握秦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2 教学内容秦朝的文字:小篆的推广与影响秦朝的文学:诗歌、散文的发展秦朝的艺术:雕塑、绘画、建筑的风格特点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秦朝文字统一的意义,分析小篆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通过范文、诗句感受秦朝文学的风格,引导学生欣赏秦朝文学的魅力欣赏秦朝雕塑、绘画、建筑的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探讨秦朝文化艺术的影响第四章:汉朝的建立与统一4.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掌握汉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4.2 教学内容汉朝的建立:刘邦称帝、汉朝的建立背景汉朝的统一措施:行政区划、法治建设汉朝的对外关系:和亲政策、丝绸之路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衰落,分析汉朝建立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地图、史料展示汉朝的统一措施,加深学生对汉朝统一的认识讨论汉朝的对外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对外交往的意义第五章:汉朝的经济发展与变革5.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掌握汉朝的变革措施及其意义5.2 教学内容汉朝的农业发展:耕作技术的改进、农田水利工程汉朝的商业与货币:市场繁荣、货币制度汉朝的变革措施:轻徭薄赋、开放民间贸易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朝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农业技术改进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图片、史料展示汉朝农田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如郑国渠、白渠等讨论汉朝商业与货币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六章:汉朝的文化与科技成就6.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文化特点及其成就掌握汉朝的科技发展及其影响6.2 教学内容汉朝的文学:楚辞、汉赋、唐诗的起源汉朝的史书:司马迁与《史记》汉朝的科技成就:农学、天文、医学、工程学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朝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其文学特点通过阅读《史记》选段,让学生感受司马迁的史学成就展示汉朝科技成就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汉朝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七章:汉朝的宗教与思想7.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宗教信仰及其影响掌握汉朝的思想体系及其发展7.2 教学内容汉朝的宗教:道教、佛教的传入与影响汉朝的思想: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体系汉朝的文化政策:尊儒术、废黜百家7.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道教和佛教在汉朝的传入和传播,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汉朝主要思想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讨论汉朝的文化政策,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对思想文化的态度和影响第八章:汉朝的社会生活8.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社会结构及其特点掌握汉朝的社会生活状况及其影响8.2 教学内容汉朝的社会结构:士族、平民、奴隶的地位与生活汉朝的社会生活:生活习惯、服饰饮食、婚姻丧葬汉朝的民间信仰:祭祀、迷信、宗教信仰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朝的社会结构,分析其社会特点通过图片、文献资料,让学生感受汉朝的社会生活状况讨论汉朝的民间信仰,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社会生活的多元性第九章:汉朝的边疆政策与民族关系9.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边疆政策及其影响掌握汉朝的民族关系及其特点9.2 教学内容汉朝的边疆政策:和亲、军事征服、设置郡县汉朝的民族关系:汉族与匈奴、西域各民族的关系汉朝的边疆开发:丝绸之路、边疆贸易9.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朝的边疆政策,分析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通过地图、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汉朝的民族关系和边疆开发讨论汉朝的边疆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民族政策及其现实意义第十章:秦汉文化的传承与影响10.1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文化对后世的传承与影响掌握秦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10.2 教学内容秦汉文化的传承:文字、文学、艺术、科技的传承秦汉文化的影响:政治制度、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的影响秦汉文化在其他文明中的传播:丝绸之路、文化交流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秦汉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传承,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文献、实例,让学生感受秦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讨论秦汉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昌盛的秦汉文化"展开,共包含十个章节。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一、课前展示主持人提问:1、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2、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3、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4、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5、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方面采取措施?6、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7、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文化方面采取措施?8、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军事方面采取措施?二、导入新课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这一切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节课我们将来一起学习一下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呢?生: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师:那么,有关造纸术同学们了解多少呢?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么?请大家自读教材87页,看谁能快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学生自读,并尝试回答问题。
问题:(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期?发现地在哪?(2)蔡伦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蔡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3)“蔡侯纸”的原料是什么?“蔡侯纸”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板书:1.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名称:麻纸地点:甘肃天水地位: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2、蔡伦改进造纸术时间:东汉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较高名称:蔡侯纸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师: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在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人不是蔡伦,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师:汉代除了造纸以外,在科学技术方面发展较快的还有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等领域,下面我们看一看其他方面的表现。
板书:《九章算术》和地动仪板书:1、九章算术师:《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现代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内容。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2.掌握秦汉文化昌盛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作品;3.通过学习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相关文物、图片和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秦汉文化的相关图片和文物,引起学生对秦汉文化的猜测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Step 2:学习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15分钟)1.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简要介绍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包括秦朝和西汉初期的繁荣时期,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文化高度发展。
2.秦汉文化的主要特点:以实用主义为核心,开创了雄伟壮丽的建筑艺术、规模宏大的工程建设、巧妙精细的冶炼和制陶技术等,体现了崇尚实用、热爱生活的精神特质。
3.秦汉文化的代表性作品:用现代的展示材料和技术,展示秦汉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兵马俑、汉画等,让学生对秦汉文化的艺术成就有更直观的认识。
Step 3:深入了解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30分钟)1.秦朝的繁荣时期:介绍秦朝的繁荣时期,重点介绍秦始皇的文化建设,包括秦始皇陵的建设、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2.西汉初期的文化昌盛:介绍西汉初期的文化昌盛,重点介绍汉武帝时期的文化发展,包括修建长城、兴修水利等。
3.西汉文化的代表作品:介绍西汉文化的代表作品,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的《七略》等,让学生了解西汉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度。
Step 4:秦汉文化的影响(20分钟)1.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介绍秦汉文化昌盛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包括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等。
2.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介绍秦汉文化昌盛时期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包括影响汉字的发展和中医药、陶瓷等传统艺术的繁荣。
Step 5:小结(5分钟)总结秦汉文化昌盛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作品,巩固学生对秦汉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汉文化的昌盛时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秦汉文化昌盛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教学设计一【课标精解】1.课标要求: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2.课标分析:秦汉时期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从科技角度介绍其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从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学情分析】经过先秦文化的学习,学生有了一点点学习文化课的感觉和方法,但本课侧重科学技术,涉及不少科学理论,就学生的知识储备而言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想象,通俗易懂的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科学概念和原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采取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通过具体科学成就的学习,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解读】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重点解读: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解决了书写材料方面的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重大损失,而且造成人们极大的心理恐惧。
张衡制造的地动仪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结合现在资源短缺现象,合理分析再生纸和电子纸的作用。
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其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难点解读:地动仪涉及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处理方法: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使学生理解地动仪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策略】1.体验教学法:通过《九章算术》里例题的计算、五禽戏的练习和感冒中医病理的分析,体验古代科技成就和古人的聪明智慧。
2.演示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汉代造纸示意图》,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并通过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优点。
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引导学生分析地动仪的科学价值。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文史驿站:我们常用什么成语形容一个人很有学问?又用什么成语形容藏书很多呢?“学富五车”“汗牛充栋”等成语是否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为什么?从甲骨文开始,我们的书写材料有什么变化?你能读懂下面诗歌中的书写材料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你能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说说“纸”为什么是这种偏旁?这些书写材料各有什么不足呢?导语:其实这些成语的形成与古代书写材料有直接关系,各种书写材料都有自身的不足,为了更好的传播文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书写材料又进行了重大改进,发明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纸,成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也成为秦汉文化的典型成就,今天我们将详细的了解秦汉在科技领域的最大成就。
设计思路:从学生熟悉的语文知识入手,不仅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各种书写材料的不足中理解造纸术发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讲授新课(用时30分钟)(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10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文字的演变和书写材料的变化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
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
教师解释:最早的纸——甘肃天水发现的麻纸,并介绍它的原材料和制造过程。
学生分析:麻质纸的优缺点。
过渡:在麻纸制造的技术基础上,人们对其原材料进一步改进,从而发明了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纸。
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谁改进造纸术、原材料是什么、造纸术发明的重大影响。
学生合作探究:问题1:结合《汉代造纸术示意图》,简述造纸过程。
(要求:陈述过程必须包含自主学习中的基础知识)问题2:比较世界各地的纸张,结合改进后纸的优点,说说造纸术发明的重要影响。
(教师投影:印度的贝叶纸、埃及的纸草纸、欧洲的羊皮纸)问题3:结合所学,判断造纸术是怎么传播到欧洲的?问题4:现在我们造纸的原材料是什么?我们还提倡推广使用纸吗?为什么?问题5:如何解决造纸原材料紧缺的问题?拓展探究: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提倡无纸化办公?(辅助资料:一吨纸=26棵成材大树;一吨废纸=850公斤的纸)设计思路:通过比较学习理解改进造纸术的必然性,归纳造纸术的重要影响,结合现在资源短缺现状,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现代纸张意识。
过渡:纸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学习用品,现在拿出你们的草稿纸,计算一道数学题:“今有妇人于河上荡杯,津吏问曰:杯何以多?妇人答曰:家中有客,不知其数,但二人共酱,三人共羹,四人共饭,凡用杯65。
问人几何?”过渡:同学们不仅读懂了古文,还正确地计算出结果,其实这是《九章算术》中的一道例题。
(二)《九章算术》(5分钟)学生自主掌握:《九章算术》成书的时间、记载的主要内容、影响教师介绍《九章算术》的九个部分①方田(计算面积);②粟米(计算比例);③衰分(按比例分配)④少广(已知面积、体积,求边长);⑤商功(计算体积)⑥均输(计算复杂的比例问题);⑦盈不足(用假设解决问题)⑧方程(一次方程的解法、正负数的加减法);⑨勾股(直角三角形的计算)学生探究:问题1:从《九章算术》的内容,分析判断我们祖先的数学智慧来源于何处?问题2:根据俄文版、德文版、日文版的《九章算术》投影片和唐代国子监教科书的投影片,分析《九章算术》历史价值。
设计思路:《九章算术》的内容由教师介绍;学生在教师解释的基础上能分析得出数学智慧来源于生活智慧,并在计算中体会生活智慧。
过渡:古书记载,夏朝的某一天发生了日食,天昏地暗,音乐师拼命擂鼓,百姓吓得四处躲藏;秦汉时期地震频繁,百姓更加惊慌,一致认为是神灵惩罚人间。
百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才能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呢?(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10分钟)教师介绍张衡生平:张衡是东汉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早年从事文学活动,被称为当时的六大画家之一。
相传他的《二京赋》被读书人竟相传抄,竟至“洛阳纸贵”,成为文坛佳话。
30多岁时,他的兴趣转向自然科学,很快就精通天文、历法和数学,创造了科学史上的许多个第一:有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世界上第一台比较准确表达天象的仪器——浑天仪;世界上第一架观测气象的仪器——相风铜鸟等。
此外,他在史学、数学、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贡献。
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国际天文组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
情感渗透:张衡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从他身上你学到什么优秀品质?学生活动探究:①视频欣赏《地动仪》要求:根据解说词,了解地震的原因、地震波的概念、地动仪的构成、工作原理。
②根据视频的解说词,结合《震动示意图》,解释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的关键设置是什么?③地动仪内部的铜柱为什么设置成上粗下细的形状?④学生自制一个单杆的平衡器,用手敲动杠杆的一则,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⑤根据上述分析、观察,用“地震、地震波、杠杆、倾斜”等专有名词简单解释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⑥综合分析评价地动仪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设计思路:教师介绍张衡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全面了解张衡的贡献,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教育。
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很难,通过视频使学生了解专业名词概念、通过内部结构探究理解其工作原理,通过自制平衡器,加深理解工作原理,最后学生尝试用专业名词解释它的工作原理,并得出地动仪的两大历史价值。
过渡: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医学成就,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医鼻祖是谁?他总结的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是什么?到秦汉时期中医学又有很大的发展,名医辈出,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佗和张仲景。
(四)中医发展——华佗和张仲景(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华佗和张仲景生活的朝代、各自主要医学成就。
学生活动:同学们都有感冒的经历,说出你们感冒时的各种症状。
教师介绍: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区别及治病原理。
学生活动:教师投影五禽戏的图片,学生学做此套保健操。
设计思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中医,而且在学习扁鹊时了解得也较详细,因此本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医治病的简单原理,以学做五禽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强身健体意识。
【课堂小结】学生按照表格小结本课知识要点并记住。
人物成就影响科技数学医学【板书设计】同小结表格(略)【评价方案】自我评价1.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它的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发明于()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文中的记载是下列哪一人物的发明?()A.毕升 B.蔡伦 C.李时珍 D.宋应星3.下列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B.华佗制成了“麻沸散”C.《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医疗学的基础D.《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4.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A.“画圣” B.“书圣” C.“诗圣” D.“医圣”5.下图所示器物,在古代能测定地震方向的是()A. B C D6.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