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运动-腕和手的功能解剖
- 格式:pptx
- 大小:10.51 MB
- 文档页数:49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了解腕关节的运动学特征,掌握腕关节运动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运动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2年10月10日三、实训地点学校运动学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腕关节解剖结构腕关节由桡骨远端、尺骨远端、腕骨等组成。
桡骨远端与腕骨构成桡腕关节,尺骨远端与腕骨构成尺腕关节,腕骨之间构成腕骨间关节。
2. 腕关节运动学特征(1)腕关节运动范围:腕关节可以进行屈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等运动。
(2)腕关节运动幅度:腕关节的运动幅度受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等因素影响。
(3)腕关节运动协调性:腕关节运动时,需要多组肌肉协同作用,保证运动过程的协调性。
3. 腕关节运动方法(1)屈伸运动:患者坐位或站立位,双手掌心向上,将前臂向上抬起,然后逐渐降低,使腕关节屈曲;再逐渐将前臂向下压,使腕关节伸直。
(2)内收外展运动:患者坐位或站立位,双手掌心向上,将前臂向一侧倾斜,使腕关节内收;再逐渐将前臂向另一侧倾斜,使腕关节外展。
(3)旋前旋后运动:患者坐位或站立位,双手掌心向上,将前臂向前方旋转,使腕关节旋前;再逐渐将前臂向后方旋转,使腕关节旋后。
4. 腕关节运动注意事项(1)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预防关节损伤。
(2)运动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用力。
(3)运动后做好放松活动,缓解肌肉紧张。
五、实训结果与分析1. 实训结果本次实训,学生掌握了腕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和运动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等运动。
2. 实训分析通过本次实训,学生了解了腕关节的运动学原理,提高了对运动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学生在进行腕关节运动时,动作不够规范,导致运动效果不佳。
(2)部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过度用力现象,容易导致关节损伤。
六、实训总结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了腕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和运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学素养。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应注重运动学知识的运用,提高自身运动能力,预防关节损伤。
⼿、腕部基础解剖1⾻与关节⼿的⾻骼包括腕⾻8块、掌⾻5块和指⾻14块。
腕⾻包括8块⾻,分成近侧列和远侧列各4块。
从桡侧到尺侧的顺序,⼿⾈⾻、⽉⾻、三⾓⾻、豌⾖⾻构成近侧列,⼤多⾓⾻、⼩多⾓⾻、头状⾻、钩⾻构成远侧列。
豌⾖⾻与三⾓⾻的掌⾯相关节,因此豌⾖⾻与其他⾻是分离的。
其他腕⾻与相邻的腕⾻相关节。
近侧列其他3块腕⾻形成了⼀个近侧凸的⼸,并与桡⾻及桡尺远侧关节的关节盘相关节。
⼸的凹⾯是远侧的陷凹,包围着头状⾻和钩⾻近侧的凸⾯。
两列腕⾻因此相互紧密的连接,并可运动。
腕⾻与掌⾻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未显⽰腕关节运动桡腕关节和腕⾻间关节的运动总是放在⼀起考虑的,因为它们参与了所有的运动且受相同的肌⾁⽀配。
这些运动包括屈曲(约85°),伸(约85),内收(偏向尺侧)(约45°),外展(偏向桡侧)(约15°)和环转运动。
2韧带、肌腱腕部的韧带与肌腱掌⾯屈肌腱、动脉和神经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迫所引起的三个半指(拇指、⾷指、中指的桡侧)酸痛、⿇⽊等症候群的病症。
多见于30-60岁⼥性。
引起腕管综合症相关症状的原因是由于包在腕管内的正中神经受到了压迫。
正中神经是⼀条混合神经,也就是说该神经既有感觉功能,同时也能传导⼤脑发出的运动信号来⽀配肌⾁的运动。
正中神经负责拇指、⾷指、中指以及环指的感觉和动作。
任何使得腕管内空间缩⼩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正中神经受压。
这些因素或病因是多种多样的,⽐较少见的病因如⾻刺,最为常见的病因是腕管内韧带以及韧带润滑层 (滑膜) 的肿胀与增厚。
腕管内压⼒增⼤腕管容积减⼩腕管内容物增多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感觉异常最常见的症状,拇指、⾷指、中指的桡侧的三个⼿指有蚁⾏感、⿇⽊、肿胀痛,夜间或清晨明显;还常有难以形容的烧灼痛,并有肿胀与紧张感。
⼿指⿇⽊桡侧三个半指异样感及⿇⽊感,有时累及五指,开始为间歇性;患⼿活动不灵,执⾏精细动作时⼿感笨拙,甚⾄严重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