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 格式:pdf
- 大小:269.77 KB
- 文档页数:1
践行现代课堂理念打造灵动数学课堂数学是什么?在不少人眼里,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和深奥的,他们觉得数学课堂更多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冗长的公式、冰冷的符号和复杂的图形;有些人则认为数学教师感情淡漠,缺少审美情趣,没有艺术的品位,数学课堂不像语文课堂那么充满诗情画意、情真意切。
他们说得肯定有失偏颇,但综观我们的数学课堂,确实也多多少少的折射出以上的一些问题。
课程改革已把课堂的主席台还给了学生,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
因此,数学课堂理应是精彩洋溢的、智慧飞扬的和富有创造的,数学课堂同样可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
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灵动性呢?笔者想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适时“放手”——课堂是精彩的[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师: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块饼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圆、写汉字,教者认真地颀赏着他们的板书)师:同学们真棒!再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你能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吗?你们一定能行的!(教师竖起了大拇指,同学们高兴地折着)师:谁愿意把它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分数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上了黑板)师:你们还能利用手中的图形创造出其他一些分数吗?试试看!(不久,同学们折出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师:“还有吗?”(教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颀赏着孩子们)(随后,同学们又折出了三分之一、六分之一……)[感悟]《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被教师“填”得太死,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将会丧失个体生命的灵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学生怎会喜欢这样的课堂?上述案例中,教者没有一味包办,而是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真正焕发其生命活力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如今,在课改浪潮的带动下,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演绎成“自由活动”;守旧的“师说生听”更新为“自主探究”。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我们的学生往往得到的却是放任与浮躁,表面上看,我们的课堂轻松活跃,实质是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的同时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看法:1发现问题,培养数学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认真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是我们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
课堂上,我们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切实存在,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①什么是表面积?②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③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④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用?……这些问题都是他们通过有效思考提出来的,可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当学会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实物,如:长方体的小鱼缸,引导学生发现有些长方体的表面不是由6个面组成的,那么该怎样求它的表面积呢?……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增强了数学意识和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教学随笔“小先生制”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论文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强调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会学习、会生活、会工作、会做人的社会中的人。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创举。
陶先生说:“小小孩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小孩。
”意思是,学生也能够当先生!“小先生制”是陶先生为扫除旧中国众多文盲而想的穷方法,对那时普及贫民教育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新世纪的中国教育早已翻天覆地,昔时“小先生制”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基础现在已不复存在。
可是,咱们要继承和发扬“小先生制”,发扬人的主体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承担角色,踊跃主动地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特点,彼此阻碍、彼此增进。
一、实施“小先生制”,培育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教师”这一形象对小孩来讲,其高大、神圣是其他人所无可比拟的。
学生一旦当上“小教师”,哪怕只有一天、一节课,乃至一分钟,都是非常自豪,从而以极为愉快的心境学习、试探,取得知识并教授给其他学生,以表率的心态体验成功和自信。
我常常鼓舞学生争当晨练小教师。
练习口算时,连番当值的“小教师”,像我一样采纳师生对口令、开火车和抢答的形式组织和率领大伙儿练习口算,收到了专门好的成效。
让学生当小教师,事实上是树立学生中的表率。
心理学研究说明,表率对人的情感具有震撼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示范效应。
“小先生制”一方面使表率在成功的鼓励下维持充沛的信心,另一方面使临时尚未成功的学生通过与自己能力相近者成为表率的比较,感到成功离自己并非遥远,从而激发其自信心。
对“小先生制”,我注意不断树立新的表率。
关于一些平常不爱发言的和胆小内向的学生,鼓舞他们也上台露一手。
通过不断设立表率的动态进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同伴的表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觉自身闪光点,都感觉“我是一个勤学生,我也能成功”,自信心取得极大的提升。
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摘要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之一。
教师必须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牵鼻子”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充满生机。
关键词灵动教学学生主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以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兴趣为起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师生的共同活动、和谐的教学氛围为载体,以学生获得知识的喜悦为强化的学习动机,这样,能促进学生从“被动学—厌学”转化为“愿学—乐学—会学—创造性地学”。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构建灵动性的数学课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出发,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实物,贴近学生生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富有启发性、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其进入兴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长、正方体体积计算”时,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立体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大小。
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一个图形切割成另一个图形,再比较。
有的同学说:把它切成单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数数看是有几个小正方体组成。
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思考的精神后,又提出新的问题:“要想知道你们家冰箱的体积,应该怎么办啊?”有学生回答:“也把它切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有同学马上提出异议:“不对,冰箱很大,应该把它切成1立方分米或1立方米的正方体。
”我开玩笑地对他们说:“有没有谁允许老师到他们家,把他们的冰箱切成一块块正方体来测量它的体积。
”学生们都开心地笑了,同时他们也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呢?到底怎么求它们的体积?”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二、启迪思维,探索新知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易于感知、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比较喜欢的特点,让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多种感官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探索。
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数学课堂往往是枯燥乏味的。
而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就需要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可以让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呢?本文将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工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要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首先要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和具有启发性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有关函数的知识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整数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训练,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让数学课堂生动活泼的关键。
传统的板书讲解和学生单向接受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直观地展现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具体。
通过演示幻灯片展示直线方程的图形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解和记忆直线方程的知识。
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亲身参与感。
在教学圆的性质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地调查,测量不同直径的圆的周长和面积,从实际数据中总结出圆的性质,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讨论问题,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难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数形结合”让小学数学课堂灵动起来“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利用“形”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
实践证明,“数”与“形”之间密不可分,它们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
一、“以形助数”在直观中理解数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算等形象化、简单化,给学生以直观感,让学生以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理解数学的本质,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的目的。
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工夫,却更加忽视了算理的理解。
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我认为,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二、以“图助学”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解题思路线段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是学生从直观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在教“几倍求和的应用题”时,我出示了如下例题:小明家养鸡24只,养的鸭是鸡的5倍,养的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先让他们画线段图,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题,在交流时,一些学生除了用“24×5+24”这种方法,还用了“24×(1+5)”的方法。
我问你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都说是看到线段图后想到的,由此可见,线段图除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数想形”帮助理解各种公式在教学有关的数学公式时,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只会将知识学死。
如果学生稍微碰到有变化的图形问题,就不能灵活解决。
所以,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就让学生借助图形充分理解公式的含义,求长方形周长大体有三种方法: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
通过对学生的检测,我发现学生对于前两种方法应用的比较多,第三种应用的比较少。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关键词】多媒体学生思维发展静与动教材开发如何处理课堂静与动,更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数学课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静态的课本知识变成动态的影像,把学生单一的课本学习变为广阔的数学生活空间探索,调动学生主体性,使学生思维灵活、清晰、开放,深刻起来,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知识得以增值,思维得以碰撞,课堂得以灵动起来。
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情境模仿激发思维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与时俱进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多媒体出示: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村长带着喜羊羊、沸羊羊、懒羊羊和美羊羊高高兴兴地做游戏。
休息时村长拿出几个同样大的蛋糕对小羊说:“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得都很好,我要奖给你们蛋糕吃。
”说着村长把其中的一块平均分成两份,奖给喜羊羊一块。
沸羊羊说:“我要两块。
”美羊羊赶紧说:“我要三块。
”懒羊羊接着说:“我四块。
”……村长看着孩子们高兴地拿着蛋糕跑了。
笑着说:“我既满足了它们的要求,而每个孩子又得到的同样多。
”这样通过多媒体的情境模仿,把多媒体的鲜艳色彩,生动逼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此时,学生自然产生疑问:村长是怎样分的呢?为什么分的份数不一样而得到的却一样多呢?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动画表演激活思维动画表演引入有效的补充了传统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教学具等)使用中的不足,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更加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展示知识逻辑推理过程,使内容变得清晰易懂。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课件演示: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
看到小猴颠得一上一下,学生开怀大笑。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为什么会觉得颠簸?学生回答说,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发表时间:2014-06-20T10:38:43.4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3月总第148期供稿作者:隋红玲
[导读] 只有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隋红玲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257086
高效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教学。
正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才使我们的课堂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活力。
而教师则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生命活力”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态度、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
那么,怎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可做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让学生动起来
1.想动。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巩固新知识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地备课,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得每节课都有新意,让学生饶有趣味地主动获取知识。
如:在教《循环小数》时,教师先念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很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学生大笑起来,在笑声中明白了“循环”的概念,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浓厚兴趣。
2.愿动。
想是行动的最初的意识,愿是行动的动力支持。
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还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讲述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孙悟空给小猴们分桃子。
孙悟空说:“给你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8只小猴吧。
”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1\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
”这时孙悟空又说:“好吧,那就给你40个桃子,平均分给8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桌子,显示出一幅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400个桃子,平均分给8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孙悟空要给4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在笑中给学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在变化,可每只小猴子得到的仍是1\2个桃子呢?难道这中间有什么秘密吗?这样,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的内容寓于“孙悟空分桃”这则故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学得轻松,还学得扎实难忘。
3.敢动。
一是表扬。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表扬,从而树立信心,更加自信地学习与生活,教师对他们多认可、多表扬,他们就会在进步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感觉,从而有了强烈的好知心和攀登智慧高峰的愿望,自觉形成独立自学的好习惯,得到赞许,再努力,再超越的良性循环。
这就要求教师有好的方法,探知学生内心深处对进步渴望,不要吝啬赞许。
赞许应该适度、及时,学生的成绩会自然提高。
二是鼓励。
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如果在稍有进步时,教师及时地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轻松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学生学习期间会遇到困难或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要有效及时给予他们无私地帮助。
鼓励会使他们有成功感,建立自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句话,学生的自信来源教师的赞许和鼓励。
有了自信的力量,他们就敢动。
当学生想动、愿动、敢动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自然产生了,有了兴趣学生就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就为高效课堂建设提供了前提。
二、让课堂活起来
1.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思想认识。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统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改变压传统教学方法的呆板、僵滞局面,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愉快教学,使一堂课上得高潮迭起,淋漓尽致,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牵引下,像风筝一样,能自由自在地飞翔。
2.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
它可以让每个学生拥有一份自信心,一种自主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欢乐。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一个思维信息,特别是与众不同的信息,并主动了解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刨根问底”,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勤奋钻研;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仔细小心、有分寸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轻易让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其次,要改变课堂组织形式,采取“讨论式”、“合作教学”等方式教学,在课堂中,允许学生突破常规,鼓励自由奔放和有新颖的想象,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说“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合理的“冒险”———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生动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完整的人”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才真正充满活力。
3.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这里的问,不是教师的提问,而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问。
高效课堂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用问题完成教学,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计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达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目的。
一是提问要根据教学需要来提,要在关键处设置问题;二是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适当的坡度,一定的思维度;三是赋于问题以新角度,教师的提问要注意变换角度,使问题具有新鲜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只有这样,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引领下去思考、去探究、去合作,才会激活思维,产生智慧的火花,才能让课堂活起来,体现出课堂的高效。
只有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