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液体疗法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54
液体疗法小儿的生理特点一、小儿体液的组成及分布1、体液的组成:人体内所含液体称体液,体液是一种溶液,溶剂是水,溶质是葡萄糖、蛋白质、尿素等有机物及钠、钾、钙、镁、氯、HCO3-等无机物。
2、体液总量:小儿体液量相对比成人多,年龄越小,体液总量占体重的百分比越高。
新生儿体液总量占体重80% 婴儿约占70%学龄儿童约占65% 成人约占60%原因:小儿新陈代谢旺盛,需要更多的水排泄代谢产物肾脏浓缩功能差,尿量多体表面积相对成人大,不显性矢水较多机体0.5-0.3%的水用于迅速的体格生长,这是成人不需要的。
3、体液分布体液分为三大区:血浆区、间质区、细胞区前二区的体液合称为细胞外液,后一区为细胞内液小儿细胞外液主要是间质液,占的比重较大(足月38%、1岁25%、儿童20%、成人15%),而胞内液和间质液与成人相似(占比例较固定40%),间质液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故在维持各区之间的液量恒定上起重要作用。
血浆占5%。
4、机体内主要电解质成分细胞内液的阳离子以K+、Mg2+为主,阴离子以蛋白质和有机磷酸盐为主;细胞外液的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CL-、HCO3-以为主;5、体液的交换血浆区与间质液区的体液交换: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外区和细胞内区的体液交换:通过细胞膜机体与外界的交换:入量口服(90~95%)、氧化食物(5~10%)→体液→出量肾排泄(40~50%)、大肠(3~10%)、肺及皮肤(40~50%)、保留生长所需(0.5~3%)。
所以从尿排出不是总入量的100%。
另外每天从消化道分泌各种消化液数量非常大,其中含有丰富的电解质,正常情况下均完全吸收,最后从粪便中仅排出约100ml。
若有吐泻则影响其消化与吸收而从粪便中排出以至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成人:唾液1500 ml,胃液2000 ml,胆汁700 ml,胰液800 ml,肠液3000 ml共8000 ml)6、体液的调节体液的渗透压平衡:血浆渗透压范围为280—320mmol/l,在此范围内称等渗性;低于此范围为低渗性;高于此范围为高渗性;在体液中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
小儿液体疗法实施方案小儿液体疗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小儿疾病。
它通过补充体内液体,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废物排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实施小儿液体疗法时,需要注意一些方面,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孩子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小儿液体疗法的实施方案,希望对广大医护人员和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一、确定适用症。
小儿液体疗法适用于各种小儿疾病,如感冒发热、腹泻脱水、呼吸道感染等。
在实施前,需要明确孩子的病情,确保小儿液体疗法对其有益。
二、选择合适的液体。
在实施小儿液体疗法时,应选择适合孩子的液体,如葡萄糖盐水、口服补液盐溶液等。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病情,确定合适的液体种类和用量。
三、确定给药途径。
小儿液体疗法可以通过口服、静脉输液等途径给药。
根据孩子的年龄、病情和身体状况,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确保治疗效果和孩子的安全。
四、注意给药速度。
在给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给药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给药引起不良反应。
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给药速度,确保治疗效果和孩子的安全。
五、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在实施小儿液体疗法时,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如尿量、精神状态、体温等。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孩子的安全。
六、注意饮食调理。
在实施小儿液体疗法期间,需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证营养均衡,促进康复。
七、注意家长指导。
在实施小儿液体疗法时,需要做好家长的指导工作,告知他们治疗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配合治疗。
总之,小儿液体疗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小儿疾病。
在实施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液体、给药途径和速度,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饮食调理,做好家长指导工作,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孩子的安全。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广大医护人员和家长朋友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小儿液体疗法实验报告引言小儿液体疗法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
通过给予患儿适量的液体,可以有效维持其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为了探究小儿液体疗法的疗效,本实验设计了一组小儿液体疗法实验,旨在评估该疗法对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实验设计与方法实验对象选取具有感染性疾病的40位小儿作为实验对象,其中20位为实验组,20位为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小儿液体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实验步骤1. 患儿收入实验室,并进行病情评估。
2. 实验组患儿接受小儿液体疗法治疗,通过静脉注射给予适量的液体,包括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并监测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情况。
3.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按照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卫生护理。
4. 监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液化学指标等疗效相关指标。
5. 观察并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实验组结果经过小儿液体疗法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体温迅速下降,呼吸频率和心率恢复正常,血液化学指标也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
同时,实验组患儿的症状明显缓解,复原时间较短。
对照组结果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较实验组延长,且复原过程中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的恢复速度较慢。
血液化学指标的改善情况也不如实验组明显。
数据分析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小儿液体疗法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小儿液体疗法可以迅速调整患儿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加速病情好转。
相比之下,常规治疗只能提供局部和症状性的缓解,无法对病因进行根本治疗。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选择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本实验并未考虑患儿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干扰。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小儿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时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加速病情好转,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小儿液体疗法知识点总结液体疗法是指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给予患儿适当的液体补充,以维持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改善患儿的体液循环和代谢功能,是小儿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
掌握液体疗法的知识对于护理小儿患者非常重要,下面将从液体的种类、使用方法、应用指征、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液体的种类1、晶体液体:指含有各种离子及少量小分子溶质的溶液,在应用晶体液体时需要考虑其渗透压对血管内外液体分布的影响,且必须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血液生化指标,防止液体过多或过少。
2、胶体液体:指含有高分子胶体成分的液体,能够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或增加血管内容量的药物。
常见的有白蛋白、明胶等。
3、电解质液:主要包括含有氯化钠、葡萄糖、乳酸钠、钾、钙等成分的溶液。
根据溶液的渗透压和离子成分可以分为等渗液、高渗液和低渗液。
二、液体疗法的使用方法1、口服液体疗法:适用于患儿状况相对稳定,能够正常进食、吞咽,口服液体主要包括盐水、果汁、各种口服补液溶液等。
2、静脉注射液体疗法:适用于患儿严重脱水、不能进食或水肿严重的情况下,需要迅速补充液体或电解质。
静脉注射的速度和量应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和身体情况来决定,在给予患儿静脉注射时,应注意消毒、防止渗血和注意静脉通畅等。
三、液体疗法的应用指征1、脱水:脱水是指患儿体内水分严重不足,导致生理功能障碍。
引起脱水的原因有呕吐、腹泻、高热、大量失血等,液体疗法是脱水治疗的基础。
2、补液:患儿因疾病或外伤损失大量体液,导致血容量不足,需要及时输液以恢复体液平衡和维持血管内外液平衡。
3、代谢性酸中毒:患儿因代谢障碍或呼吸系统功能不良导致血液中酸性物质过多,需要补充氢氧化钠或碳酸氢钠等碱性液体。
四、液体疗法的不良反应1、输液反应: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输液反应性高钠血症、高钾血症、高氯血症、感染等。
2、过量输液:过量输液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水肿、肺水肿和心衰等,严重者会导致心脏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
3、血管外渗液:因血管内液体过多、速度过快,导致血管外渗液,最常见的是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