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
- 格式:pptx
- 大小:797.15 KB
- 文档页数:17
后现代主义视角的现代理性主义观照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运动,在二十世纪后期开始兴起,并在二十一世纪变得更加明显。
它的哲学根源追溯到弗里德里希·尼采,马丁·海德格以及许多其他著名哲学家。
它主张反对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客观性和系统性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真理”都是根据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的不同而不同的,他们质疑任何不可挑战的权威,并且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反思。
现代理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现代理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对真理和知识的看法。
现代理性主义认为,知识来自经验和实证证据,而真理是可知的和普遍的。
他们相信人类通过科学和理性思考的方式可以了解世界。
他们也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获取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后现代主义则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人口和领域而改变真理和知识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真理是多元和相对性的,并且无法普遍适用。
他们指出任何观点和理解都是社会和语言规则的产物,并且对于不同的人和群体有不同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在许多领域有影响。
在文化界,后现代主义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反对文化主义,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意。
在艺术界,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是自由和创造性的表现,推动了跨学科和混合媒体的发展。
在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推动了新的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教育。
在政治领域,后现代主义强调了民主和平等权利,并反对权威主义和集权。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现代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也覆盖到了现代理性主义。
尤其是在新兴领域中,例如在新技术和新媒体领域。
现代理性主义在面临不确定性和分化的时候,开始变得灰色和混乱。
因此,许多现代理性主义者也开始反思和重新评估他们对真理和知识的看法。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理性主义者借鉴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想,扩展了他们的研究领域并强调了个体和文化差异。
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下,现代理性主义者开始探索新的理论模型,以更好地解释和应对这些新兴趋势。
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概念,理论,文化艺术[摘要]1968年法国巴黎的大规模学生运动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产生――后现代。
而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性”而言的,她推翻了现代性的理性、逻辑、中心、宏大叙事的特点和对真理的信仰,而以无意识、非理性、复杂无序、多变、不完整等作为其理论根本。
20世纪,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欧美及周边国家的哲学、文化和艺术。
在21世纪,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受到它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现代主义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新美学艺术批评的现状与发展绪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被称为“后”的新时代。
英语中的前缀词“post”表示“某件事情的结束”,意味着“事后”。
它也有“后面,随后,紧接,然后”等的意思:意指一种历史的顺序。
在这一顺序中先前的事件被后来的事件所替代。
因此,“后”(post)表示出一种具有鲜明色彩和推陈出新的先后关系。
有趣的是西方学者们使用了大量的带有“后”的词汇来描绘当今时代:例如后工业主义时代,后福特时代,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后殖民主义时代,后人道主义时代,后历史时代等。
目前,我们通常把这些“后”理论统统归入在“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之列。
什么是“后时代”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和英国学者弗朗克尔提出了十九世纪工业革命至今以来的工业时代已经终结。
而一个全新的后工业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新的时代中知识与信息则成为社会的新的组织原则。
(1)另一位美国学者布卢斯通?哈里逊和哈维博士则认为美国式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模式即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被一种新型的全球化的和更为灵活的生产所代替。
传统的大规模的,垄断式的工业公司和组织开始崩溃:代之而来的是跨国公司的建立和第三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地区的兴起,以及原有的联合工会的解体和大规模的区域性的失业。
(2)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某些西方的理论家例如利奥塔等人。
开始宣告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而提出了新马克思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
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
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
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
反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
从思想文化背景上看,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尤其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使传统理性主义对理性的绝对性、先验性的信念受到巨大冲击。
浅析后现代主义[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性问题相伴生的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甚至还是一个“普遍敏感性的历史时期”。
但其纠结与离散,从来就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人类生活实践伴生始终的问题,只不过是随着资本逻辑的强化而从关于世界本源和道德伦理的幕后窜到了资本运动的前台,并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进程而打斗愈烈。
本文意欲揭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意义含混和审美颠覆,通过再现其展开方式揭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途径和它内在的无法避免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矛盾与困窘;启示;青少年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后现代主义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与现代主义比较得来的一个名称,或者可以称为一种理念。
《后现代的生存》的私以为: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1。
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领域,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传统和经典的消解、颠覆。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
通常认为,现代化只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变迁过程。
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遇到了挑战。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表明,现代化既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自然变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可以选择并力图追求的目的和目标。
因此,现代化是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体。
正是这种目的和过程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化的反思。
尽管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之相伴的却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给社会带来了在物质利益方面的巨大进步,以至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片面、夸张的看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副作用的认识的加深,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渐成思想界的思考主题。
以怀疑和否定为思维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来自于社会的变化。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制造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向以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为支柱。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後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後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後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後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
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
尽管如此,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概括:(1)彻底的反传统。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
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
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
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
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
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
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诞生后便很快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并影响到了世界各方面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背景;特征;影响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后现代主义既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诸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其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西方资产阶级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将科技作用推向极端。
资产阶级还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
从而使国内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
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
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
第三,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
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
大工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气体,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环境,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
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西方后现代主义派别林立,最典型的是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否定性,侧重于对旧事物的摧毁,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第一,解构理性、颠覆传统。
后现代主义风格试题后现代主义风格试题写出相关参考内容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和艺术思潮,强调对传统价值观和真理的怀疑,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涵盖了后现代主义的定义、特点、影响以及与其他艺术风格的对比。
1.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对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存在多种观点,但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质疑了现代主义思想的普适性和可行性,认为真理是多元而不可捉摸的。
-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法国哲学家,如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米歇尔·福柯。
他们提出了对现代主义理性主义和大敘事的批判,并主张将知识解构为多个视角。
2.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高度怀疑主义:后现代主义质疑一切固有的真理和价值观,主张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它否定了现实世界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真理,并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和理解。
- 反对大敘事:后现代主义拒绝了单一的敘事和历史解释,主张故事和历史是多样并存在多个版本。
- 反传统和反结构:后现代主义艺术尝试打破传统的形式和结构,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它反对一切规则和束缚,追求自由和创新。
- 多样性和混杂性:后现代主义关注多样性和混杂性,并拒绝任何形式的二元对立。
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跨文化和跨时空的元素,以突出这种多元的特点。
3.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对艺术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在各种艺术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如绘画、文学、电影和音乐等。
它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规范和格局,呈现出更加多样、复杂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 对文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身份、性别、权力等传统观念,并鼓励包容、多元和相对主义的价值观。
- 对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的权威和规则,并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权力结构的批判。
它鼓励个体主义、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以及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
4. 后现代主义与其他艺术风格的对比:-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追求普遍真理和对称的美学,强调个体的表达和形式的简约。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文学界的新宠。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吸引了众多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呢?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超越。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摒弃了线性叙事和逻辑结构,追求非线性、多元和混杂的叙述方式。
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语言和符号的重构,以及对权力、真理和历史的怀疑。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常常出现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以及模糊的边界和混乱的时间线。
这些特点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和反传统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对现实的解构和重构。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描绘一个复杂、多元和混乱的现实世界,通过叙述的碎片化和错综复杂的结构来展现现实的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使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时间和空间进行错位和交叉,以此来突显现实的多维和多面性。
除了对现实的解构和重构,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强调对语言和符号的重构。
后现代主义作家通过对语言的玩弄和符号的重新组合,试图打破传统的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以此来反映现实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常常出现语言游戏、谐音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以及符号的滥用和滑稽的象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对权力、真理和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认为权力是构建现实的关键要素,而权力的运作常常伴随着压迫和剥削。
后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对权力关系和权力机构的揭示,试图唤醒人们对权力的警觉和批判。
真理是另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学关注的焦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打破传统的真理观念,追求个体的真理和多元的真理。
历史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关注的另一个话题。
后现代主义文学认为历史是主观和不完全的,不同的历史叙述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打破传统的历史观念,追求多元的历史和历史的重构。
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