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4
《⽂⾔⽂翻译》教案⽂⾔⽂翻译【学习⽬标】1、明确⽂⾔⽂翻译的原则2、掌握⽂⾔⽂翻译的常⽤⽅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
3、让学⽣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以此激发学⽣学习⽂⾔⽂的热情。
【学习过程】⼀、导⼊翻译:⽲引上⾐,请毕其说。
⾐裾落,上⽈:“正⾔碎朕⾐矣”。
(注:选⾃《宋史·陈⽲传》,陈⽲时任左正⾔)(建议:先让学⽣翻译,⼀起分享,找⼀些不同的典型)⼆、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现代汉语的词对原⽂进⾏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意相对。
要求原⽂字字在译⽂中有着落,译⽂字字在原⽂中有根据。
句式特点、风格⼒求和原⽂⼀致。
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词义。
意译有⼀定的灵活性,⽂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翻译的两⼤招式:1、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意思,不遗漏,不多余。
2、⽂从句顺明⽩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四、探究⽂⾔句⼦的翻译⽅法(⼀)第⼀组1、赵惠⽂王⼗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赵惠⽂王⼗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闻名于诸侯各国。
2、得楚和⽒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得到了楚国的和⽒璧。
⼩结:字字落实第⼀式——留凡国名、朝代、年号、⼈名、地名、书名、官职名、器物名、数量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的词,皆保留不动。
练习:1、读⽂⾔句⼦,找翻译不够准确的地⽅晋侯、秦伯围郑,以其⽆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译⽂: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礼。
分析:晋侯:对晋国国君的称呼,秦伯:秦国国君。
“晋侯”“秦伯”是专有名词,翻译时保留不动。
2、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
文言文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能够翻译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内容1.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翻译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能够翻译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和段落。
四、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翻译复杂的文言文句子和段落。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2.练习法:通过翻译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和段落,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互动法:通过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讲授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0分钟)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包括句子结构、词类、词序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
3. 练习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0分钟)教师通过翻译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和段落,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理解句子结构、分析词义、翻译词序等内容。
4. 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包括分析句子结构、翻译词义、调整词序等内容。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学生能够翻译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和段落。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练习法和互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翻译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文言文翻译教案与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 文言文词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3. 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对译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与运用。
2. 难点:文言文翻译方法的运用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文言文翻译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翻译方法。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翻译文言文,提高翻译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文言文翻译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翻译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翻译文言文,教师点评指导。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六、教学案例案例一:判断句的翻译文言文: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现代汉语: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斤斤计较。
”案例二:被动句的翻译文言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现代汉语:韩信点兵,越多越好。
七、课后作业A.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 荀子曰:“不食人间烟火者,谓之仙人。
”A.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 司马迁《报任安书》:“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方法,分析了典型文言文翻译案例,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但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翻译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九、拓展阅读1. 《世说新语》:东晋时期的一部文言文小说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1 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作者的原意,不添加个人理解,不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
1.2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翻译后的文言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便于学生理解。
1.3 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体现文言文的特点。
第二章:文言文词汇翻译技巧2.1 词义辨析:通过对原文词语的上下文分析,准确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并找到恰当的现代汉语对应词。
2.2 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并准确翻译。
2.3 一词多义:对于原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义项进行翻译。
第三章:文言文句式翻译技巧3.1 省略句:在翻译时,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
3.2 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倒装句调整为正常语序,便于学生理解。
3.3 被动句:在翻译时,将被动句调整为主动句,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四章:文言文翻译实践4.1 选取一段高考真题的文言文,让学生现场进行翻译练习。
4.2 针对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和指导,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给出正确的翻译示例。
第五章:高考文言文翻译策略5.1 熟悉高考文言文的命题规律和题型,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考查重点和难点。
5.2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和策略,提高翻译速度和准确性。
5.3 进行系统的文言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六章:文言文翻译中的特殊现象6.1 古今异义词:识别古今异义词,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进行翻译。
6.2 通假字:识别通假字,并根据上下文找出其本字进行翻译。
6.3 特殊句式:分析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并准确翻译。
第七章:文言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7.1 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如官职、礼仪、天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7.2 成语典故:讲解文言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典故,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文言文翻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翻译方法和技巧,提高翻译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2. 学习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句式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文言文翻译的规则和技巧,准确理解和翻译句子意思。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段文言文原文,并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性。
2. 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规则和技巧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规则和技巧,如词义的转换、文言文句式的转换等,并提示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动词、名词和修饰成分的翻译等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翻译,并互相讨论和比较翻译结果,分析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4. 练习题教师布置一些文言文翻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和解析。
练习题可以包括句子的翻译、段落的翻译等不同难度的内容。
5.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要继续加强文言文翻译的练习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练习题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掌握程度和翻译能力的提高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之处,并做出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比赛或小组讨论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应用能力。
以上是本节文言文翻译教案设计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翻译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能够在文言文翻译中有更多的收获和成果。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翻译典型文言文句子。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翻译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文教学PPT。
2. 学生准备文言文课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文言文的趣味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氛围。
2. 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典型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翻译句子。
4. 互动教学(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翻译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文言文基本句式和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翻译作业,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提问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翻译一段文言文文本,要求准确无误。
2.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准备课堂测试。
八、教学反思1. 课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堂测试1. 测试内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和运用。
2. 测试形式: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
3. 测试目的: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十、课后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文言文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翻译技巧。
3、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2)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3)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2、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实词的准确翻译。
(2)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正确转换。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对翻译有初步的认识。
2、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翻译技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翻译中的难点和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简单的文言文,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学生尝试翻译,从而引出文言文翻译的话题。
2、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含义,不随意增减或改变。
举例:“沛公军霸上”,应翻译为“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不能随意改变“军”的意思。
(2)“达”要求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翻译为“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语言表达要自然。
(3)“雅”注重译文的优美和文采,但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较高的要求,先保证“信”和“达”。
3、文言实词的翻译(1)一词多义讲解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如“兵”,有“兵器”“士兵”“军事”等意思,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中“兵”指“兵器”;“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中“兵”指“士兵”。
(2)词类活用介绍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情况。
如“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驻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
(3)古今异义指出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掌握“留、删、补、换、调、贯”六字翻译法。
3. 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增强阅读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2. “留、删、补、换、调、贯”六字翻译法。
3. 实例分析及练习。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翻译难题,你们通常如何解决?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有效的文言文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贯”六字法。
二、讲授新课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删。
- 译文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尊重原文风格,保持文言文特色。
2. “留、删、补、换、调、贯”六字翻译法:- 留: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地理名、人名等。
- 删:删除无实际意义的虚词。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
- 换: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文中的古汉语词汇。
- 调:调整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贯串:将文中的句子连贯起来,使译文通顺。
三、实例分析1. 分析典型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六字法进行翻译。
2. 学生分组讨论,对句子进行翻译,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吗?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运用六字法进行翻译。
2. 学生独立完成翻译,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展示翻译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留、删、补、换、调、贯”六字法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运用此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四、作业布置1. 预习课文,运用六字法翻译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
2.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文言文,尝试运用六字法进行翻译。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设计是以文言文翻译教学为主线,采用《文言文教程》作为教材。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会运用文言文的常见句型;2.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3.通过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常见句型;2.训练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1.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型,能够正确运用;2.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常见句型,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翻译训练,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型,提高翻译能力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3.互动法: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互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型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练习:让学生用文言文翻译一些简单的句子,检验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讲解: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讲解和指导。
5.巩固:让学生再次进行翻译练习,查漏补缺,提高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6.拓展:让学生进行一些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7.归纳: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8.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七、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翻译练习的观察和听课记录,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句子结构的运用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可以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做相关的阅读练习,并定期进行总结和回顾。
实用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文言文句式的识别和翻译技巧。
3. 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分析文言文句式。
2.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操作,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分析文言文句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操作,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文言文翻译练习的情况,对错误进行纠正和讲解。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改进。
实用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短语。
2.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的理解。
七、教学内容1. 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短语。
2. 文言文句式的识别和翻译技巧。
3. 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操作。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短语,分析文言文句式。
2.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操作,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九、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的文言文词汇和短语。
2. 讲解:讲解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短语,分析文言文句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操作,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十、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文言文翻译练习的情况,对错误进行纠正和讲解。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改进。
文言文翻译教案
浏阳田家炳中学陈博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翻译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利用方法,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
是这样的吗?(是)文言文的考查中,最难的又是什么呢?对,是翻译。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攻克“翻译”这道难关。
在我们湖南高考中,对文言翻译有明确的要求。
同学们请看“考点诠释”。
二、考点诠释:
《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描述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理解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义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理解和翻译是两个层面的要求,“翻译”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我们能用现代汉语去翻译文言句子。
在翻译时,我们首先要克服畏难的心理。
高考题是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往往在课内。
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2007年我们湖南高考卷中的三道翻译题。
三、真题体验:
07-10年湖南卷文言翻译题摘选
•(1)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07年)
译文: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课文:已:“学不可以已”(《劝学》)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08年)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课文:“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鸿门宴》)
(3)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09年)
译文: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课文:“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4)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10年)
译文: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课文:“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四、回归教材:
通过研究今年我们湖南的高考题,我们就不难发现,高考题与教材有着紧密的联系。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把教材学好了,在高考场上就能游刃有余了。
下面,我们就以三个教材中的句子为例,请同学们在口头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文言翻译的方法或技巧。
同学们可以同桌或前后间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翻译下列句子并总结方法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把学生的发言要点板书在黑板上,与后面教师的方法总结进行对照,以便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方法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方法.
1、实词、虚词:
留: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仍有的词
字字落实: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
换:单音节词、通假、活用等
2、句式:
“补”(省略句、判断句)
文从句顺
“调”(倒装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
:
我们已经了解了翻译的规律,掌握了翻译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实战演练一下。
请同学们做印发练习的第一题。
1、请三个同学上讲台,板书自己的答案。
2、先请其他学生点评这三个同学的答案。
3、教师补充和评价(注意鼓励和灵活的原则;还要注意扣本堂课所讲的翻译方法。
)
1.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译文: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
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
请大王急速过江。
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
”项羽笑道:“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
”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补充:
朱东润本:“吾为汝德”,译为“我替你做件好事”,意为使你得到我的头去封侯受赏。
《史记》白话:我就赠给你这一点好处吧!
千金:正义:汉以一斤为金,千金,当一万钱也。
2.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
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
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参考答案
第(1)句从字字落实的角度,应注意:尝,曾经;穷困,困窘,而不是经济上贫穷;不以我,不认为我;时,时运。
全句应译为: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第(2)句,多,动词,赞美;知,识别,了解。
全句应译为: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七.课堂小结:
1、方法总结: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补和调。
(板书)
2、课堂收束:今天我们探讨的是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这些方法必须要以文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
如果没有积累,这些方法都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的作用。
而文言知识的积累又主要通过学好教材来完成,所以,我们又回到前所讲,复习好教材是我们高三学生学好文言文基础。
八.布置作业:
为了检验和巩固今天所学,请同学做《补充练习》的余下部分。
下课
九.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