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肱骨髁上骨折【概述】肱骨髁上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好发于10岁以内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骨折常由间接暴力引起,若处理不当易引起伏克曼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肱骨髁上骨折的血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检查时须注意伤肢远端的血循环和神经功能。
【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1)肘部疼痛、压痛、肿胀。
(2)可有畸形及反常活动。
(3)可有骨擦音(感)。
(4)可有桡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表现。
(5)X线检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可以了解骨折类型。
符合上述第(1)项、第(2)、(3)、(5)项中一项可确诊。
2.分类诊断肱骨髁上骨折有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1)伸直型(Gartland分型)1)Ⅰ型骨折:肱骨远端轻微或无移位,此型骨折不需任何手法复位,仅用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即可。
2)Ⅱ型骨折:肱骨远端后方皮质部分完整。
又可分为两亚型:①Ⅱa型青枝骨折,此亚型只需适当屈曲位固定就可得到稳定;②Ⅱb型旋转骨折,此亚型存在不稳定,复位后单纯屈肘拉紧后方骨膜不可能控制旋转。
3)Ⅲ型骨折:肱骨远端完全移位,此型治疗较困难。
(2)屈曲型与伸直型相似,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屈曲型也可以分为Ⅰ、Ⅱ、Ⅲ型。
【治疗方案】1.非手术治疗Ⅰ型伸直型骨折均可手法复位+外固定,且用石膏或夹板至少屈肘固定110°位固定,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Ⅱ型骨折虽可手法复位外固定,但由于其不稳定,易旋转和内倾,导致内翻成角,故有许多理由认为,Ⅱ型骨折光用石膏固定是不可靠的。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的优点是:①操作简单,可缩短住院时间;②手术中可准确评估提携角;③穿针足以维持复位,术后屈肘小于90°固定,可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④治疗效果满意。
2.手术治疗对多次手法复位仍严重移位、陈旧性骨折影响功能、开放性骨折及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型骨折还是手术治疗效果好。
必须严格遵守手术适应症,切勿烂行手术。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多发生于儿童。
(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
(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
(二)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四)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
肱骨體上骨折诊疗常规指南骨科治疗方案【概述】肱骨醜上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o好发于10岁以内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骨折常因为间接暴力引起,若处理不当,易发生伏克曼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故应给予充足重视。
肱骨罷上骨折的血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检查时需注意伤肢远端的血循环和神经功能。
【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1)肘部疼痛、压痛、肿胀。
(2)可有畸形及反常活动。
(3)有骨擦音(感)。
(4)可有棧动脉、正中神经、棧神经、尺神经损伤的表现。
(5)特殊检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能够了解骨折的类型。
符合上述第(1)项、(2)、(3)、(5)项其中一项能够诊I业匚断。
2、分类诊断肱骨骤上骨折有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1)伸直型1)I型骨折:肱骨远端轻微移位或IIIII【治疗方案】肱骨干骨折复位要求不高,接触面积达1/4-1/3.成角不超过30。
、短缩<1/2.5cm,都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观。
对于闭合骨折,多次复位是肱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之一。
1.非手术治疗(1)悬垂石膏为管型长臂石膏,上自骨折近侧至少2-3cm,下至腕部,在棧腕侧加环,经环将伤肢悬吊于胸前,利用石膏的重量作持续牵引。
在石膏固定后的2周内,病人只能取坐位或半卧位而不能平卧,且可通过改变石膏的厚度来调整牵引的力量。
本法适用于肱骨中、下短长斜形、叠旋形、螺旋型和粉碎性骨折伴重叠移位者。
治疗时石膏重量要适宜,防止骨断端分离,尤其在老年人,应防止肩关节半脱位。
(2)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釆用相对应手法整复移位, 再在上臂前、后、内、外侧共用4块小夹板外固定,扎带松紧要适宜。
(3)其他它方法有U型石膏、支架等外固定。
2.手术治疗(1)手术适合症a、闭合性骨折整复不良、不能保持整复位或伴有血管损伤者;b、开放性骨折尤其伴有神经或血管损伤;c、多发骨折;d、病理性骨折;e、骨不连。
(2)内固定方法髓内针内固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
(3)术后处理a、术后注意有无手术引起的绕神经损伤,如术前已有绕神经损伤症状,术后注意是否加重或减轻。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指南【概述】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
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 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
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
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
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
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
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
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
【分类】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
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
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
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伤。
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1、I型骨折无移位;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
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
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
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伸屈时可及异常活动。
肿胀严重者,肘后三点触摸不清。
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详细记录。
早期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由肱动脉被骨折近端前侧皮质压迫绷紧所致。
可试行轻柔手法复位,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中医分型〗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
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
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
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
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
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025肱骨髁上骨折诊疗常规【概述】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2-3cm处的骨折。
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尤多见于5-8岁,成年和老年亦可发生,但较少见。
男多于女,左侧多于右侧。
临床常用AO分型,分为A、B、C 三折型:A关节外骨折,B部分关节内骨折,C完全关节内骨折。
治疗上应根据骨类型、移位程度等诸多因素决定最佳治疗方案。
对保守治疗无法达到或维持功能复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诊断标准】1、有外伤病史,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可触及骨檫音和异常活动。
2、X线片示存在骨折征象和移位。
【纳入标准】简单骨折(AO分型中A型骨折)。
【排除标准】1、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陈旧性骨折。
2、伴有内科疾病或严重骨质疏松。
3、局部皮肤及软组织挫伤严重。
4、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其它外伤。
5、术区有明显感染灶者。
6、肿胀严重,张力性水疱出现,或伴有骨筋膜室综合症。
【治疗常规】1、手术(1)手术指征:手法复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简单骨折(AO分型中A型骨折)。
(2)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3)术后换药拆线:术后第一天拍(DR)X线片,术后第1、3、5、10天各换一次药,术后第10-14天拆线,更换石膏。
2、药物(1)术前:术前0.5-2小时至术后3日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术后:应用活血化淤及促进骨折愈合药物。
3、检查(1)术前:血、尿、粪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四项、电解质、血糖、血脂、全导心电图、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胸部正位及骨折部位正、侧位(DR)X线片。
(2)术中:C臂X光机透视。
(3)术后:血常规、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骨折部位正、侧位(DR)X 线片。
【出院标准】1、切口Ⅰ/甲愈合。
2、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物牢靠。
3、体温正常、血象正常。
【质量标准】1、平均住院日:17天。
2、疗效标准:治愈率≥99%,病死率<1%。
3、切口感染率<0.5%。
肱骨髁上骨折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
(1)屈曲型:患者用健手托住患肢,肘关节屈曲90。
局部
肿胀,疼痛,肘后凸起,皮下癜斑,尺骨鹰嘴突起消失.肘后方压痛,后方可扪到骨折端。
(2)伸直型:患肢紧临躯体,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院前急救】
1.评估伴随的腕和肩部损伤。
2.了解肢体的血管神经状况。
3.评估皮肤的完整性。
4.检查有无骨筋膜问室综合征,此症在髁上骨折最为常见。
5.放射学常规正侧位,加照斜位片,了解有无桡骨头和肱骨远端隐匿的损伤。
6.开放性损伤,常规术前检查。
静脉或肌肉注射抗生素、破伤风抗毒素。
【诊断要点】有明确的外伤史,结合临床表现和放射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扭伤。
2.关节积液
3.挫伤。
【急诊治疗】绝大多数情况(除无错位的稳定骨折)需骨科会诊。
对于无错位、稳定的骨折用夹板或石膏固定. 24〜48小时骨科随访。
【留观指征】有明显的肿胀和瘀血的患者允许留观一夜,以减少骨筋膜问室综合征的危险。
【住院指征】
1.血管神经损伤或开放性骨折的患者。
2.需要开放复位和内固定的骨折患者。
3.并发骨筋膜间室综合征,需要切开减压者。
【出院指征】
1.体温正常,伤口愈合。
2.X线复查骨折复位、固定可靠。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诊疗规范一、概述肱骨髁上部扁而宽,前有冠突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隔一层极薄骨片,所以较易发生骨折。
常见于儿童和少年。
由于暴力方向不同,临床上分为伸直型(较多见),屈曲型(少见)两种。
骨折后脉络受损,气机凝滞,不通则痛,故骨折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压痛;骨折后局部经络损伤,营血离经,阻塞络道,瘀滞于肌肤腠理,而出现肿胀。
由于机体失去支柱作用及疼痛、筋肉痉挛、组织破坏、故活动功能障碍。
二、临床表现(一)症状受伤后患者肘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二)体征:肘部肿胀、有广泛的皮下青紫瘀斑,鹰嘴部突出,肘呈半伸位,关节功能活动障碍,骨折移位,可出现患肢畸形、前臂变短,局部有异常活动,可闻及骨擦音,触及骨擦感。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三)辅助检查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及观察骨折移位方向。
三、诊断要点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学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法标准》。
(一)有外伤史;(二)局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功能障碍。
(三)骨折处有明显压痛、畸形、可触及骨擦感,闻及骨擦音,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局部有异常活动。
(四)X线检查。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以伸直型尺侧移位为例。
1、患者正坐靠背椅上。
2、助手站于患者背后,双手握住上臂中部,术者一手握住肘关节,与助手作相对拔伸,纠正重迭移位,同时矫正旋转移位。
3、患者前臂中立位,医者另一手拇指按压骨折近端外侧,余指按压骨折远端内髁处。
相对推挤,矫正侧方移位。
4、侧移位矫正后,在持续牵引下,医者双手拇指移向骨折远端后方,向前推挤,余指提托骨折近端前方,屈曲肘关节90度,以达整复。
(二)夹板固定:1、整复后,取可塑性小夹板四块:为前侧板,后侧板(超肘关节6厘米,并烤呈弧形)内侧板、外侧板。
2、取纸垫两个,分别置于近端外侧,远端后侧。
3、纱布条分上、中、下三部捆扎夹板。
4、用前臂吊带将患肢胸前悬吊,屈肘90度。
5、固定后注意检查夹板松紧情况,随时调整。
肱骨髁上骨折伤诊疗指南
【入院时准备】
1 三大常规(血RT、大便RT、小便RT)
2、辅助检查:胸部正位双肘正侧位平片心电图
3、生化术前常规、免疫术前全套、血凝四项、乙肝患者行DNA检测
4、立即观察肢体远端血供,若不佳进入急诊手术路径
5、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消肿
6、止血药
【住院期间诊疗】
1常规术前准备
2、手术行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前作闭合复位。
3、术中注意神经探查
4、术后密切观察神经损伤及肢端血供
5、术后1-2天复查平片
6、术后2-3天更换石膏了解伤口情况
7、术后6天予以更换石膏、复片
8有肿胀破损或肿胀剧烈者,有感染者均需预防用抗生素
9、术后使用骨生长辅助类药物、止血类药
【出院前诊疗】
1患肢血供好,指端循环好
2、X片提示对位对线好
3、宣教出院1-2周我院骨科专科随访
4、伤口愈合好。
肱骨髁上骨折一、查房医嘱概述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入院评估一、病史询问要点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疼痛剧烈、活动障碍;二、体格检查要点1.肘部肿胀突出并处于半屈位;2.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3.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三、分析门、急诊资料通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不难确诊;四、继续检查项目为明确损伤类型有时行CT检查;五、门诊医嘱示范对于怀疑骨折的病人拍摄肘部正侧位x线斤;对于已经确诊骨折需要保守治疗的病人1.闭合复位石膏固定;2.对症止痛非甾体类药物;3.随访固定4~6周,定期拍片复查;病情分析一、初步诊断外伤史;患侧局部肿胀、畸形、压痛,可触及骨折端;X线可发现骨折线即可确定诊断;二、鉴别诊断1.对关节脱位儿童期肘关节脱位很少见,如有发生多是直接暴力;肘后三角可以鉴别,如是脱位,肘后三角消失;2.肱骨远端骨骺分离注意观察X线片,有内、外髁的骨折片,而且肱桡关节和尺桡关节排列正常;三、临床分期或分型常用分型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当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或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治疗计划一、治疗原则根据病人的骨折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二、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循环障碍者,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2.手术治疗1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症:手法复位失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禁忌症:局部或全身感染;2术前准备全身准备及专科准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对病人心、脑、肺、肾等多脏器评估;3手术入路及特点·病人仰卧位;·肱骨内下方切口,向肘前方延伸;·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4注意要点·怀疑血管神经损伤时,术中应探查神经及肱动脉,若为血管痉挛,在骨折复位后大多数可以缓解;若有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损伤,在进行骨折复位时,应仔细检查神经,进行松解或修复手术;5术前准备备皮,术前30min麻醉准备期给予抗生素;三、术前医嘱示范一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健康教育﹡普通饮食二临时医嘱﹡血常规十血型﹡尿常规﹡凝血四项﹡生化C21﹡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爱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申请心电图检查﹡申请X线检查胸部正位平片十肘部正、侧位﹡与家属谈话并签字术前医嘱﹡明日上午在臂丛麻醉下行患侧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晨禁食水﹡备皮﹡尿管明晨术前﹡地西泮5mg术前晚口服﹡抗生素皮试术后观察及处理一、一般处理1.监测生命体征2.平卧位3.饮食和输液术后6h可以进食;4.抗感染抗生素预防感染;二、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观察肢体远端感觉和血运,及时处理血管神经损伤;三、术后医嘱示范一术后当日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禁食水6h后普食﹡记尿量二术后当日临时医嘱﹡心电监护6h 多功能监护仪﹡氧气吸入6h管道氧﹡抗生素治疗﹡复方乳酸林格液500ml iv gtt﹡生理盐水500ml+维生素C 2.O iv gtt三术后第一天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普食四术后第一天临时医嘱﹡血常规﹡ST9出院小结一、预后XXX手术效果良好,目前恢复良好,已经不负重活动;二、后续治疗继续功能康复训练,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拍片复查;三、出院当天医嘱示范1.长期医嘱:﹡二级护理﹡普食2.临时医嘱:﹡拆线﹡换药﹡明日出院﹡出院带药病例教学病历摘要男性,8岁;2小时前跌倒手掌着地后,诉右肘部痛,不敢活动右上肢;遂来急诊就医;查体:右肘向后突出处于半屈曲位;肘部肿胀,有皮下瘀斑;局部压痛明显,肘前方可及骨折近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右手感觉运动正常;问题1.诊断及依据;2.肱骨髁上骨折可能发生哪些合并损伤答案1.学习目的熟悉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方法;好发年龄10岁以下、典型受伤机制、局部压痛并触及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2.学习目的熟悉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合并损伤;在肱骨髁内、前方,有肱动脉、正中神经经过;在神经血管束的浅面有坚韧的肱二头肌腱膜,后方为肱骨,一旦发生骨折,神经血管容易受到损伤;在肱骨髁的内侧有尺神经,外侧有桡神经,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线穿过骺板,有可能影响骨骺的发育,因而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刘振字李亚东三、出院指导肘关节脱位是肘部常见的损伤,多发于青少年;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2~3周,功能锻炼后,功能恢复满意;对于陈旧性肘关节脱位、复杂性肘关节脱位伴有骨折、不宜采用手法复位的肘关节脱位,需经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3~6周,通过一段时间的功能锻炼,绝大多数患肢功能恢复满意;但也有少数是由于遭受多方向复杂外力作用,造成某些复杂类型的肘关节脱位和骨折,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部分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化性肌炎,关节活动受限;■出院后应在家休息还是可以工作◎单纯性肘关节脱位和脱位伴有简单骨折的肘关节损伤的病人,经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托固定2~3周,在此期间可在家休息,也可做一些轻便工作;◎复杂的肘关节骨折脱位的病人,经手术治疗,石膏托固定3~6周,出院后可在家休息,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再根据肘关节损伤程度和功能恢复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原来的工作;■出院后如何用药◎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的病人无需服药;◎复杂的肘关节脱位伴骨折的病人,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或西药,如三七总甙片、麝香接骨丹、维生素B1等;■出院后是否需要复查◎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的病人,石膏固定3天和1周后各复查1次;◎复杂的肘关节脱位骨折的病人,术后1周、4周、6周应到医院复查,了解复位情况,指导功能锻炼方法及评定效果;■一般护理与自救◎单纯性肘关节脱位伴简单骨折的病人,用石膏固定,抬起患肢,将患肢屈曲功能位悬吊在胸前,如出现患肢疼痛肿胀,手指麻木感,应到医院检查原因;◎复杂的肘关节骨折脱位的病人,患肢出现持续性疼痛肿胀、麻木、手指末梢皮肤颜色变深、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立即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压迫,查明原因,解除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到医院检查之前不要随意去除外固定物,防止因移位而给复位带来困难;■饮食与营养肘关节脱位的病人不必忌食;损伤开始几天,因损伤或疼痛影响食欲,可少量多次给予软食、水果等,待机体基本恢复正常后可进行正常饮食,注意蛋白质和钙的补充;■生活起居与情绪◎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的病人,功能恢复良好,不必担心;◎复杂的肘关节脱位伴骨折的病人,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功能锻炼,保持乐观心态;◎应尽量用患肢做事,使患肢的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休息与锻炼肘关节脱位的治疗手段为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治疗的手段之一,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促进血液回流,消除水肿;加强肌肉的舒缩运动,防止肌肉萎缩;促进关节的伸屈运动,防止关节粘连;以上运动方法,适用于整个功能康复期的全过程,只是在力量、次数和强度上有所不同,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肘关节脱位后即行肩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活动;肩关节的活动有上举、旋转;◎去石膏后进行肘关节活动锻炼,这将是很痛苦的过程,尤其对于复杂的肘关节脱位伴骨折的病人;同时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预后;病人可用自己的健肢帮助患肢进行运动,也可用运动器械协助运动,如用吊环或用患肢拎水桶的方法以帮助肘关节伸直;◎后期如肘关节活动不理想,可在麻醉下行手法松解;◎可辅以红外线照射、中草药浸泡、理疗等治疗方法,促进功能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一、诊断1、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998年第二版)(1)外伤史(2)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有畸形和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4)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临床分型:按骨折移位方向分类(1)伸直型:a.伸直尺偏型:骨折移位后,前外侧骨膜因近端向前外方移位而断裂,内后侧骨膜仍保持完整。
但骨折近端内侧骨膜被掀起与骨皮质分离。
b.伸直桡偏型:当暴力来自肱骨前内方,肱骨髁被推向后外方发生骨折时,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因挤压而塌陷。
外侧骨膜保持连续。
而尺侧骨膜断裂,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跌倒时,肘关节在屈曲位,肘关节着地,暴力经过尺骨鹰嘴把肱骨髁向后下方推向前上方,而造成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
二、中西医辨证分型:(一)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病象:伤后1~2周,无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肱骨髁上处有压痛,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有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肿胀严重者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肱骨髁上部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肘后的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觜之关系保持正常。
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伸位,肘后突起,呈靴形肘畸形,在肘前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
屈曲型骨折肘后呈半圆型。
在肘后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
有侧方移位者,肘尖偏向一侧。
要注意桡动脉的搏动,腕和手指的感觉、活动、温度、颜色,以便确定是否合并神经或血管损伤。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或弦细涩。
症候分析:由于骨折后筋、骨和脉络的损伤,血离经脉,凝聚成瘀,瘀积不散,经络受阻,气血之道不得宣通,故见局部肿胀疼痛,皮下瘀癍,骨折移位则症见畸形,功能活动障碍。
脉弦涩或细涩皆为气滞血瘀之脉象。
(二)中期气滞血瘀、营卫不调临床症见:损伤后3周到骨折接近临床愈合时间,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折尚未连接,皮下仍可见轻度瘀癍,骨折部位仍有压痛,食欲一般或差。
面色晄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微黄或黄腻,脉弦细涩微弱。
创伤外科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指南【病史采集】1. 及时完成病史采集。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历。
2. 病史采集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肘关节处于伸直位或者屈曲位,有无功能障碍。
有无伴发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有无外院复位治疗及复位效果。
【检查】1. 全身检查,有无伴发其他部位损伤。
2. 局部检查:(1)一般检查,注意有无肘部疼痛,肿胀程度,有无髁上环形压痛。
(2)注意有无张力性水疱,有无骨异常活动及和骨擦音。
(3)有无靴状畸形,注意肘后三角关系的改变,注意与肘关节后脱位相鉴别。
(4)注意桡动脉的搏动、腕部和手指的感觉、活动、温度、颜色,以确定有无神经或血管受伤。
3. 肘关节正侧位片,确诊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注意肘后脂肪垫阴影改变。
4. 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5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
【诊断】1. 外伤史。
2. 局部症状主要是髁上部疼痛,体征主要为肘关节屈伸受限。
3. X线片可确诊。
【治疗原则】1. 非手术治疗:(1)无移位骨折屈肘90度腕颈带悬吊或“8”字绷带固定,有移位倾向的选择石膏固定。
一般固定2~3周。
(2)轻度移位骨折手法复位,注意矫正重叠及旋转移位,矫正侧方移位,矫正前后移位。
屈肘90度石膏或小夹板固定。
注意屈曲型与伸直型角度有别。
2. 手术治疗:(1)对于较大移位骨折或者复位后不稳定骨折,可选择克氏针固定。
(2)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者开发性骨折,在探查神经、血管或者清创时对骨折行克氏针固定。
【疗效标准】1. 治愈:骨折对位对线好,肘关节屈伸功能好,无肘内外翻。
2. 好转:骨折经治疗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好,但略遗有肘内翻畸形。
【出院标准】骨折功能复位,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可出院。
门诊随访。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常规
【定义】
由于外力作用,使肱骨髁上部分发生断裂等改变,破坏了肱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称为肱髁上骨折。
【病因病理】
多见于儿童,主要因儿童爬高或追逐跌倒。
而髁上部分处于疏松骨质和致密骨质交界处,易骨折。
【分型】
根据暴力形式和受伤机理分为三型:1、伸直型;2、屈曲型;3、粉碎型。
【诊断要点】
一、症状:肘部肿胀,疼痛,肱骨髁上处有压痛,功能障碍。
若有移位则肿胀明显,甚至见张力性水泡,肘部呈靴状畸形,但肘后内外上髁和鹰嘴三点关系保持正常。
二、注意挠动脉的搏动,腕及手指的感觉、温度、活动情况。
三、腕关节屈伸活动;关节正侧位片示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
【辩证论治】
一、无移位性骨折:置患肢于屈肘90。
位,用颈腕带悬吊2—3周。
二、有移位性骨折
1、整复固定法,固定方法包括:加垫法;柳木夹板固定;衫树皮夹板固定。
2、练功方法:握拳;腕关节屈伸活动;肘关节屈伸活动;严禁暴力被动活动。
3、骨牵引复位法。
4、手术治疗。
(1)先矫正侧方移位 (2)再娇正前后移位
【疗效评定】
一、治愈:肘关节外形、功能正常。
二、好转:肘关节外形基本正常,肘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三、未愈:明显肘关节畸形,功能障碍。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肱骨髁上骨折(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康复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凡发生于肱骨内外髁上2cm范围内的骨折称为肱骨髁上骨折。
3 诊断3.1 疾病诊断[1,2]①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②多发生于儿童。
③临床表现:肘部肿胀、疼痛、畸形,甚至有张力性水泡。
④查体:肱骨髁上部可触及环形压痛,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与骨擦感,患肘活动受限或主动活动功能丧失,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⑤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情况和类型,必要时行肘关节CT或MRI 检查。
3.2 疾病分型3.2.1 按照受伤机制和暴力方向分为[1]:3.2.1.1 裂纹型:骨折端无明显移位,仅从X片上可看到一条裂纹。
3.2.1.2 伸直型骨折:患肘呈靴状畸形,骨折线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远折端向后方移位、断端向前方成角。
根据骨折远端侧向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①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②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3.2.1.3 屈曲型骨折:较少见,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3.2.2 按照骨折移位程度分型[3]:Gartland分型分为3型:3.2.2.1 Ⅰ型:骨折无移位。
3.2.2.2 Ⅱ型:骨折远端有后倾,或同时有横向移位,但后侧骨皮质仍完整。
3.2.2.3 Ⅲ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骨皮质无连接。
3.3鉴别诊断①肱骨髁间骨折儿童较少见,通过X线片易诊断,其骨折线波及关节面,由于骨块分离,关节面破坏,预后较差,属关节内骨折,必要时可作CT扫描明确关节面的受损程度。
1.体位、切口:麻醉生效后,患儿平卧于手术台上,左肱骨上段上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巾,加压止血带0.06Pa,将左上肢屈肘置于胸前。
以左肱骨内上髁部位为中心,作纵行切口,长约6cm。
2.显露: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见肱骨内上髁部位有粗糙骨折面。
探查位于其后内侧尺神经沟内的尺神经呈中度水肿,并予以分离后拉开保护。
3.复位:用弯止血钳将肌肉及骨折块挑出,屈肘关节,使前臂屈肌松弛,将骨折块完全复位。
4.内固定:将骨折块复位并用髌骨钳保持对位后,用1.5¢的克氏针分别从骨折块中心向上、向对侧斜行钻入肱骨下端松质骨内固定,远端均折弯防止移位。
为防止骨折愈合后使尺神经沟变狭窄,故骨折块固定稳定后,作尺神经前移术。
5.缝合:查术野无活动性出血后,清点纱布及器械无误后,用生理盐水、奥硝唑冲洗术野防止引流片,3号可吸收线缝合筋膜层,5号可吸收线作皮内缝合,缓慢放止血带,无菌纱布包扎,术毕。
术后将左肘关节屈曲至90°,作石膏托外固定术。
术中麻醉满意,手术顺利,患儿无不良反应发生,术中出血量约50ml。
术后安返病房,术后治疗详见术后医嘱。
肱骨镖上骨折
一 .辅助检查:
1.术前辅助检查:
1)心电图、胸片、血尿常规、凝血五项、术前四项、血型、
生化全项
2)骨折部位的X线或者Cl
2.术后辅助检杳:
手术部位的X线、血常规
3.术后观察手术部位远端的血运。
二.诊断及诊断依据
肱骨做上骨折诊断并无困难,在作出诊断时先依非X线
的表现进行分型,以使正确指导治疗和钻计预后,特别是对尺
偏利者一定给家属说明肘内翻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要仔纽检
杳有无血管种经损伤.因为它的后果比骨折本身更严重。
肘关节正侧位片
≡.治疗
1.I型骨折石膏固定,每周复查
2.II型骨折可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屈曲肘关节80。
位石哲固
定,三周后第查肘关节正侧位片给予拆除石膏及克氏针,功能锻炼。
3.III型骨折可闭合熨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如闭合熨位不能可切开竟
位克氏针内固定。
三周后复查肘关节正侧位片给予拆除石者及克氏针,功能锻炼。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指南
【入院时准备】
1、三大常规(血RT、大便RT、小便RT)
2、辅助检查:胸部正位双肘正侧位平片心电图
3、生化术前常规、免疫术前全套、血凝四项、乙肝患者行DNA检测
4、立即观察肢体远端血供,若不佳进入急诊手术路径
5、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消肿
6、止血药
【住院期间诊疗】
1、常规术前准备
2、手术行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前作闭合复位。
3、术中注意神经探查
4、术后密切观察神经损伤及肢端血供
5、术后1-2天复查平片
6、术后2-3天更换石膏了解伤口情况
7、术后6天予以更换石膏、复片
8、有肿胀破损或肿胀剧烈者,有感染者均需预防用抗生素
9、术后使用骨生长辅助类药物、止血类药
【出院前诊疗】
1、患肢血供好,指端循环好
2、X片提示对位对线好
3、宣教出院1-2周我院骨科专科随访
4、伤口愈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