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94 MB
- 文档页数:12
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模板-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髁上端出现的骨折,通常是由于外力作用造成的。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减轻病情对患者的影响。
在诊断肱骨髁上骨折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检查,借助影像学和其他检查手段来确定诊断。
以下是一个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的模板,帮助医生进行诊断:1. 主诉: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疼痛明显。
2. 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外伤史,是否有慢性疾病或药物过敏史。
3. 体征:检查患者上臂的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情况。
4. 影像学检查:X线片是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手段,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位置和程度。
5. 鉴别诊断:需要鉴别肱骨髁上骨折与其他类型的肱骨骨折、软组织损伤等情况。
6. 治疗方案: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但需要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便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医生在诊断时可以参考以上提供的鉴别诊断模板,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示例2: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类型之一,正确的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模板,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1. 病史询问- 患者年龄、性别- 有无外伤史,如摔倒、交通事故等- 有无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是否有既往的肱骨骨折或其他骨折经历2. 体格检查- 观察受伤部位的肿胀、皮肤瘀伤等情况- 触诊受伤处是否有明显疼痛、畸形等- 进行活动检查,观察患者的活动范围和疼痛程度3.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受伤部位的骨折情况和类型- CT扫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具体情况和断面4. 诊断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表现为在肱骨髁上部位的横行或斜行骨折线- 骨折线的位置、角度、长度等特征有助于确定骨折的类型5. 鉴别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与肱骨颈骨折、肱骨干骨折等需进行鉴别诊断- 根据X线及CT检查结果,结合病史及体格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判断6. 治疗方案- 确诊肱骨髁上骨折后,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开展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通过以上的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模板,医生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要点,都在这里!严亚波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多见于5到10岁儿童,约占所有儿童骨折的5%。
儿童肘关节骨折中,80%为肱骨髁上骨折。
很多年轻医生第一次值班遇到的骨折就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如此常见的骨折,对于每个刚刚进入临床工作的年轻医生都是一种考验,也是每个骨科医生需要掌握的骨折类型。
1肱骨远端的解剖和髁上骨折损伤机制肱骨髁上骨折是指发生在肱骨内外髁连线上方2~3cm处的骨折。
此类骨折为AO分类中的A 型骨折,属于关节外骨折。
最常见于5-8岁的儿童,约占全部肘部骨折的50%~60%。
临床上,依据远端骨折块的移位方向,髁上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当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曲或伸直位,则出现伸直型骨折;若处于屈曲位,则出现屈曲性骨折。
伸直型骨折最为常见,约占98%,此次主要讨论伸直型骨折。
图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肱骨远端分为外侧柱和内侧柱,中间由前方的冠状突窝和后方的鹰嘴窝连接,这个区域是肱骨由圆柱解剖形态转变为三棱柱的部位,骨质相对薄弱,是应力上的弱点,因而骨折风险高(图1)。
图2.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如果肘关节过伸,鹰嘴抵在鹰嘴窝上作为支点,而前方关节囊向后牵拉肱骨远端,形成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2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后内、外侧移位临床上,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应该充分考虑儿童自身的特点(肱骨髁上区域正在重建且骨皮质薄,肱骨下端无明显前倾角而不存在应力遮挡,肘部韧带比较松弛)。
儿童的骨膜较成人厚且坚韧,在儿童骨折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时刻考虑到骨膜的作用。
在伸直型骨折中,肱骨远端前方的骨膜可能被撕裂。
而后方骨膜可能完整,可以作为手法复位的铰链。
骨折块的移位方向有时候可以提示内外侧骨膜是否完整:如果骨折块向后内侧移位,提示内侧骨膜完整。
肘关节屈曲旋前可以使内后侧的骨膜紧张,可以纠正内翻和有助于复位。
如果骨折块向后外侧移位,提示内侧骨膜撕裂。
肘关节屈曲旋后有助于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中医分型〗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
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
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
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
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
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一、概述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肱骨髁上骨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其进行正确的分型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方法主要有三种:AO分型、Schild分型和Winquist分型。
1. AO分型AO分型是最常用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方法之一。
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AO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A型、B型和C型。
A型骨折是指骨折线从冠状面斜向通过关节,通常为稳定型骨折;B型骨折是指骨折线从矢状面斜向通过关节,相对较不稳定;C型骨折是指骨折线呈垂直方向通过关节,通常为不稳定型骨折。
2. Schild分型Schild分型是基于骨折线的位置和方向进行分型的。
Schild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三型:I型是指骨折线从外髁向内髁延伸;II型是指骨折线从内髁向外髁延伸;III型是指骨折线同时涉及内外髁。
3. Winquist分型Winquist分型是基于骨折的稳定性进行分型的。
Winquist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四型:I型是指稳定型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II型是指不稳定性骨折,有移位但可用手法复位;III型是指不稳定性骨折,有移位且无法手法复位;IV型是指粉碎性骨折,通常为不稳定性骨折。
三、分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以便更好地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对于手术入路、固定方式以及康复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AO分型中的B型和C型骨折,由于其不稳定性较高,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进行固定;而对于Schild分型中的I型骨折,由于其稳定性较高,通常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同时,不同分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在康复过程中也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一、查房医嘱概述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入院评估一、病史询问要点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疼痛剧烈、活动障碍;二、体格检查要点1.肘部肿胀突出并处于半屈位;2.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3.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三、分析门、急诊资料通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不难确诊;四、继续检查项目为明确损伤类型有时行CT检查;五、门诊医嘱示范对于怀疑骨折的病人拍摄肘部正侧位x线斤;对于已经确诊骨折需要保守治疗的病人1.闭合复位石膏固定;2.对症止痛非甾体类药物;3.随访固定4~6周,定期拍片复查;病情分析一、初步诊断外伤史;患侧局部肿胀、畸形、压痛,可触及骨折端;X线可发现骨折线即可确定诊断;二、鉴别诊断1.对关节脱位儿童期肘关节脱位很少见,如有发生多是直接暴力;肘后三角可以鉴别,如是脱位,肘后三角消失;2.肱骨远端骨骺分离注意观察X线片,有内、外髁的骨折片,而且肱桡关节和尺桡关节排列正常;三、临床分期或分型常用分型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当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或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治疗计划一、治疗原则根据病人的骨折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二、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循环障碍者,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2.手术治疗1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症:手法复位失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禁忌症:局部或全身感染;2术前准备全身准备及专科准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对病人心、脑、肺、肾等多脏器评估;3手术入路及特点·病人仰卧位;·肱骨内下方切口,向肘前方延伸;·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4注意要点·怀疑血管神经损伤时,术中应探查神经及肱动脉,若为血管痉挛,在骨折复位后大多数可以缓解;若有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损伤,在进行骨折复位时,应仔细检查神经,进行松解或修复手术;5术前准备备皮,术前30min麻醉准备期给予抗生素;三、术前医嘱示范一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健康教育﹡普通饮食二临时医嘱﹡血常规十血型﹡尿常规﹡凝血四项﹡生化C21﹡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爱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申请心电图检查﹡申请X线检查胸部正位平片十肘部正、侧位﹡与家属谈话并签字术前医嘱﹡明日上午在臂丛麻醉下行患侧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晨禁食水﹡备皮﹡尿管明晨术前﹡地西泮5mg术前晚口服﹡抗生素皮试术后观察及处理一、一般处理1.监测生命体征2.平卧位3.饮食和输液术后6h可以进食;4.抗感染抗生素预防感染;二、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观察肢体远端感觉和血运,及时处理血管神经损伤;三、术后医嘱示范一术后当日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禁食水6h后普食﹡记尿量二术后当日临时医嘱﹡心电监护6h 多功能监护仪﹡氧气吸入6h管道氧﹡抗生素治疗﹡复方乳酸林格液500ml iv gtt﹡生理盐水500ml+维生素C 2.O iv gtt三术后第一天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普食四术后第一天临时医嘱﹡血常规﹡ST9出院小结一、预后XXX手术效果良好,目前恢复良好,已经不负重活动;二、后续治疗继续功能康复训练,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拍片复查;三、出院当天医嘱示范1.长期医嘱:﹡二级护理﹡普食2.临时医嘱:﹡拆线﹡换药﹡明日出院﹡出院带药病例教学病历摘要男性,8岁;2小时前跌倒手掌着地后,诉右肘部痛,不敢活动右上肢;遂来急诊就医;查体:右肘向后突出处于半屈曲位;肘部肿胀,有皮下瘀斑;局部压痛明显,肘前方可及骨折近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右手感觉运动正常;问题1.诊断及依据;2.肱骨髁上骨折可能发生哪些合并损伤答案1.学习目的熟悉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方法;好发年龄10岁以下、典型受伤机制、局部压痛并触及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2.学习目的熟悉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合并损伤;在肱骨髁内、前方,有肱动脉、正中神经经过;在神经血管束的浅面有坚韧的肱二头肌腱膜,后方为肱骨,一旦发生骨折,神经血管容易受到损伤;在肱骨髁的内侧有尺神经,外侧有桡神经,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线穿过骺板,有可能影响骨骺的发育,因而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刘振字李亚东三、出院指导肘关节脱位是肘部常见的损伤,多发于青少年;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2~3周,功能锻炼后,功能恢复满意;对于陈旧性肘关节脱位、复杂性肘关节脱位伴有骨折、不宜采用手法复位的肘关节脱位,需经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3~6周,通过一段时间的功能锻炼,绝大多数患肢功能恢复满意;但也有少数是由于遭受多方向复杂外力作用,造成某些复杂类型的肘关节脱位和骨折,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部分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化性肌炎,关节活动受限;■出院后应在家休息还是可以工作◎单纯性肘关节脱位和脱位伴有简单骨折的肘关节损伤的病人,经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托固定2~3周,在此期间可在家休息,也可做一些轻便工作;◎复杂的肘关节骨折脱位的病人,经手术治疗,石膏托固定3~6周,出院后可在家休息,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再根据肘关节损伤程度和功能恢复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原来的工作;■出院后如何用药◎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的病人无需服药;◎复杂的肘关节脱位伴骨折的病人,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或西药,如三七总甙片、麝香接骨丹、维生素B1等;■出院后是否需要复查◎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的病人,石膏固定3天和1周后各复查1次;◎复杂的肘关节脱位骨折的病人,术后1周、4周、6周应到医院复查,了解复位情况,指导功能锻炼方法及评定效果;■一般护理与自救◎单纯性肘关节脱位伴简单骨折的病人,用石膏固定,抬起患肢,将患肢屈曲功能位悬吊在胸前,如出现患肢疼痛肿胀,手指麻木感,应到医院检查原因;◎复杂的肘关节骨折脱位的病人,患肢出现持续性疼痛肿胀、麻木、手指末梢皮肤颜色变深、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立即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压迫,查明原因,解除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到医院检查之前不要随意去除外固定物,防止因移位而给复位带来困难;■饮食与营养肘关节脱位的病人不必忌食;损伤开始几天,因损伤或疼痛影响食欲,可少量多次给予软食、水果等,待机体基本恢复正常后可进行正常饮食,注意蛋白质和钙的补充;■生活起居与情绪◎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的病人,功能恢复良好,不必担心;◎复杂的肘关节脱位伴骨折的病人,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功能锻炼,保持乐观心态;◎应尽量用患肢做事,使患肢的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休息与锻炼肘关节脱位的治疗手段为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治疗的手段之一,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促进血液回流,消除水肿;加强肌肉的舒缩运动,防止肌肉萎缩;促进关节的伸屈运动,防止关节粘连;以上运动方法,适用于整个功能康复期的全过程,只是在力量、次数和强度上有所不同,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肘关节脱位后即行肩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活动;肩关节的活动有上举、旋转;◎去石膏后进行肘关节活动锻炼,这将是很痛苦的过程,尤其对于复杂的肘关节脱位伴骨折的病人;同时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预后;病人可用自己的健肢帮助患肢进行运动,也可用运动器械协助运动,如用吊环或用患肢拎水桶的方法以帮助肘关节伸直;◎后期如肘关节活动不理想,可在麻醉下行手法松解;◎可辅以红外线照射、中草药浸泡、理疗等治疗方法,促进功能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摘要】从肱骨髁至肱骨干之间,正是肱骨骨弧度和前后厚度的移行部,是肱骨全长较为脆弱的部位。
在儿童,由于发育尚未完善,又生性喜欢活动,跌倒时手掌撑在地面上,肘关节过伸及前臂旋前形成髁上骨折,此类骨折多见于5~10岁的儿童和体操运动员。
目的讨论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及时准确复位,防止肘部畸形和神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尽快恢复伤肢功能。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治疗从肱骨髁至肱骨干之间,正是肱骨骨弧度和前后厚度的移行部,是肱骨全长较为脆弱的部位。
在儿童,由于发育尚未完善,又生性喜欢活动,跌倒时手掌撑在地面上,肘关节过伸及前臂旋前形成髁上骨折,此类骨折多见于5~10岁的儿童和体操运动员。
一伤因和受伤机制肱骨髁上骨折因暴力作用方向不同,可分为伸直型或屈曲型。
1.伸直型此型最多见,占95%。
体操运动员在翻滚跳跃中突然摔倒,肘关节在半屈曲或过伸位,掌心触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人体的重力和势能由上而下,将肱骨干推向前方,于是在肱骨最薄弱之处即在髁上部位造成骨折。
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
骨折近端向前移位,严重者穿透肱肌损伤正中神经或肱动脉。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根据骨折端侧方移位情况的不同还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1)尺偏型:肱骨髁前外方遭受暴力时,骨折移位,桡侧骨膜因近段向前外方移位而断裂,尺侧骨膜仍连续,但尺侧骨皮质已分离,此型骨折内侧骨皮质已有挤压或塌陷,复位后容易发生肘内翻。
(2)桡偏型:肱骨髁前内方遭受暴力时,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有挤压或塌陷,桡侧骨膜仍保持连续性。
此型骨折复位后大多不会发生肘内翻,但如过分追求解剖对位,将桡侧骨膜拉断,也容易发生肘内翻。
2.屈曲型肘关节于屈曲位跌倒,肘后侧着地受伤。
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冲击尺骨鹰嘴,骨折线也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形成远折端向前移位的髁上骨折。
此型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很少见。
肘关节脱位和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鉴别要点一、背景介绍肘关节脱位和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肘部损伤,由于两者症状相似且治疗方法不同,因此在临床上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别。
本文将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方面对两者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二、临床表现1. 肘关节脱位:患者常有外伤史,肘部明显变形,可见皮下血肿或挫伤。
患者主诉剧烈的疼痛和不能活动受伤侧手臂。
肘关节处可闻到“咔嚓”声。
2. 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常有外伤史,肘部明显变形,可见皮下血肿或挫伤。
患者主诉剧烈的疼痛和不能活动受伤侧手臂。
但与脱位不同的是,患者尝试屈曲或伸直手臂时会出现明显的阻力和疼痛。
三、影像学检查1. 肘关节脱位:X线检查可见肘关节明显脱位,肱骨头与尺骨头分离。
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确认脱位程度和伴随损伤。
2. 肱骨髁上骨折:X线检查可见肘关节明显变形,肱骨外上髁出现明显的骨折线。
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确认骨折程度和伴随损伤。
四、治疗方法1. 肘关节脱位:应及时进行复位,通常采用手法复位或外科干预复位。
复位后应进行固定和康复训练。
2.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而定,轻度的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戴上支架或石膏固定;严重的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五、预后评估1. 肘关节脱位:及时复位和恰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大多数患者恢复正常功能。
2. 肱骨髁上骨折:预后取决于损伤程度、治疗方法和康复情况。
一般而言,轻度骨折预后较好,严重骨折可能会影响肘部功能。
六、总结肘关节脱位和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有相似之处,但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却截然不同。
因此在临床上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以便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X线诊断分析发表时间:2013-05-13T16:29:24.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吴晓丽1 王东华1 仇晓岩2 [导读] 青枝型相当大量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仅为青枝型,无断端错位,X线征象细微。
吴晓丽1 王东华1 仇晓岩2(1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 163461;2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 163316)【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181-02【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 X线检查表现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的骨折,多见于儿童。
占肘部骨折的30%~40%,其中伸直型占90%左右。
骨折处理不当时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
选取2010年以来收治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X线诊断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选取为2010年以来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3~11岁,平均6岁;右侧32例,左侧28例;骨折按Gartland分型:Ⅰ型6例,Ⅱ型16例,Ⅲ型38例。
伤后就诊时间1h至3d。
2 X线表现摄正侧位X线片一般能明确诊断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
对无移位的骨折可拍健侧X片对比。
有不少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仅为青枝型骨折无断端移位,X线表现为髁上细微骨折,须仔细阅片。
肱骨髁上部一侧皮质轻微成角、皱褶,或呈小波浪状改变[1]。
肱骨髁部侧位像可见“X”型的改变白线,前为缘突之皮质,后为鹰嘴窝之皮质,髁上骨折时可能仅表现为“X”皮质的断裂或成角。
脂肪垫征阳性。
由于关节囊内出血,造成关节囊内滑膜外的脂肪层向上推移。
2.1在正位X线片上可观察到:正常肱骨远端前后扁,两侧宽。
如两骨折端不等宽,或有侧方移位而两侧错位的距离不等,均说明骨折端之间有旋转移位。
正常儿童肱骨鹰嘴窝两侧皮质在正位X线片上观察均不明显,只表现为一骨质疏松区。
肱骨向哪侧旋转,超过20°以上,则哪侧鹰嘴窝皮质白线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