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黄河颂》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黄河颂课文笔记1. 简介《黄河颂》是一篇叙事诗,成书于1988年,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高洪波。
作品通过对黄河的描写,展现了黄河的伟大和神奇,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本文档将对《黄河颂》的内容、主题以及艺术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2. 内容概述《黄河颂》以黄河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和叙述,展现了黄河的源头、流域、流经的城市和乡村等各个方面。
作品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将人物、景物和黄河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生态环境。
3. 主题分析3.1 黄河的伟大和创造力《黄河颂》中无疑是在赞美黄河的伟大和创造力。
作者通过描写黄河的源头、泥沙、流域等特点,展示了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的壮丽和豪迈。
黄河的水势磅礴,一路奔腾,不仅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土地资源,也孕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3.2 科技与人类对黄河的影响在《黄河颂》中,作者也描绘了科技进步对人们对黄河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黄河的开发利用,一些灌溉系统、水利工程等科技手段被应用在黄河流域,增加了农田的灌溉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科技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利益,但同时也对黄河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3 黄河的文化意义黄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水文化符号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河颂》在描写黄河时,也融入了对黄河的文化意义的赞美。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流经的城市和乡村也充满了历史厚重感。
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丰富,如三星堆遗址、兵马俑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艺术特点4.1 描写细腻、形象鲜明《黄河颂》的描写细腻、形象鲜明,通过生动的用词和形象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黄河爆发了,她的水既雄浑,又澄澈;既缓慢,又迅速”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亲临黄河之畔,感受到了黄河的雄壮和美丽。
4.2 叙述情感真挚《黄河颂》一直贯穿着作者对黄河的真挚情感。
作者对黄河表达了自己的热爱和敬仰之情,通过叙述和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共鸣。
《黄河颂》教案教案:《黄河颂》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课文名为《黄河颂》。
本文是一首描写黄河壮丽景观的诗歌,通过对黄河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借助景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描写黄河表达的爱国情怀,学习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黄河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黄河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描绘黄河的句子,并在旁边注明自己的感受。
3.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画出的句子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赞美黄河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4.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借助景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
同时,教师进行朗读示范,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5. 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尝试自己朗读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黄河颂壮丽景观→ 作者情感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课后将课文《黄河颂》背诵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字确认。
2.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黄河的图画,并在旁边写一段描述黄河的文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黄河的认识得到了加深,朗读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大的被动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黄河风景名胜区,亲身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观。
《黄河颂》课文黄河颂(光未然)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发生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了不起而又勇敢!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盼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势不可挡,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之句,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是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张开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是你一样的了不起勇敢!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教案3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
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黄河颂》教案15篇《黄河颂》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让学生说说你见到的.黄河。
2、欣赏歌曲〈黄河颂〉。
教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它以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在艺术作品当中广泛出现。
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和黄河有关的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
3、让学生说说听之后的感受。
4、这首歌曲的名字是?词作者是?曲作者呢?二、介绍写作背景:先让学生介绍。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
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
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二、读,感悟。
1、解题:课文的题目为“黄河颂”,其关键词应是?课文分为两部分:朗诵词、歌词。
2、听课文配乐朗诵。
要求:(1)体会朗诵词的作用(2)朗诵者是如何朗诵的?在一些关键处做标注。
3、思考朗诵词的作用: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
他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
4、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
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加强语气。
5、快速浏览歌词,思考你认为哪些诗句直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黄河颂课文原文内容The Yellow River, known as China's Mother River, holds a special place in the hea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has been a symbol of resilience, strength, and the enduring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centuries. The Yellow River has witnessed 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ies, the struggles of the people, and the hardships they have faced. Its waters have nourished the land, providing sustenance and life to millions of people along its banks.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在中国人民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几个世纪来,它一直是中国民族坚韧、力量和不屈精神的象征。
黄河见证了王朝的兴衰,人民的奋斗以及他们所面对的艰辛。
它的河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为沿岸数百万人提供了食物和生命。
The poem "Ode to the Yellow River" by Guang Weiran pays tribute to the river's significance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It reflects on the river's majestic presence, the cycles of life and death, and the e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land. The Yellow River is not just a physical body of water; it is a symbol of theChinese people's collective memory, identity, and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光未然的诗篇《黄河颂》是对黄河的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的致敬。
《黄河颂》教案4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溢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布置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边倾听《捍卫黄河》的歌曲边欣赏有关黄河图片导入课文《黄河颂》。
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时代背景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迸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黄河颂》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
学生-----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洗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黄河形象,理解诗歌内容。
2.品析经典句段,全面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涵。
3.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00后来说,他们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伤痛,“少年不识愁滋味”,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也有一定难度。
但是,青春年少的他们又不缺乏激情,所以,让他们的激情燃烧起来,关乎全局,成为关键。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相信通过多种手段的激发,学生的心灵终会被打动,学习的效果也自然会好。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感受黄河形象,理解诗歌内容。
2.品析经典句段,全面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
(学生吟诵“黄河”有关诗句,调动知识储备,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
)
(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等)
今天,让我们吟诵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的《黄河颂》,来共同感受诗人为我们展现的黄河形象吧。
二、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在《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作品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背景知识: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发出了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三、读诗歌,悟形象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颂歌,下面我们一起听读黄河的颂歌。
1.播放《黄河颂》视频朗读,让学生感受黄河,并谈谈黄河形象。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我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惊涛澎湃、勇往直前等
2.你认为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激昂、雄健、悲壮)
3.学生朗诵课文一遍,正音。
哺育(bŭ)山巅(diān )澎湃(péng p ài )狂澜(lán )
4.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加深理解。
注意:读音、语调、语气等。
四、品诗歌,探精神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颂)
2.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望)
3.认真诵读歌词,看看“颂黄河”之前蓄势阶段领起哪些内容,从哪几个角度对黄河进行了描写。
提示:(这个问题学生们概括描写角度估计有点难度。
)“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成分,又有雄奇的想象,选择不同的立足点,对黄河全方位进行了描写: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纵向描写黄河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子问题:
A.“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不好。
因为“望”字从“黄河滚滚”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给人震撼。
而“看”字仅仅是指单纯地用眼睛看,情感远不如望字好。
B.“……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劈”改成“分”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不行。
“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劈”字雄健有力,写出了黄河波涛滚滚,不屈东流,横贯中华的雄伟气势。
用“分”就不能表达这种意境。
4.找出“颂黄河”环节的明显标志,。
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提示:标志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
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子问题:
A.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提示:“啊!黄河!”的反复出现,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B.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提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喻为“摇篮”。
把黄河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精神,更是可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6.梳理这首诗的结构。
序曲------------- 主体--------- 尾声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 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配乐朗读
(配乐《黄河钢琴协奏曲》,播放黄河视频),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六、结语
过去,黄河母亲激励着广大中华儿女以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了黄河,保卫了中国,还建立了新中国。
如今,我们将继续汲取黄河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七、拓展练习
查找黄河相关资料,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序曲 ----------- 主体 --------- 尾声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 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