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的固体松散物质被启动,直接冲淤×××8组或导致更多地段斜坡变形,危害黄草坝组32户206人、200万元财产安全,系一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
1、×××××××××灾情真实存在,系一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建议对灾害实施立项,尽快开展前期技术工作。
2、防治工程建议在冲沟沟口开始实施排水沟(排导洪水及携带的固体松散物),依据地形排泄至下游河道,长度约700m。
××××××公司201X年7月8日第四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关于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目录一、滑坡区含水层的含、富水性及隔水层的性质…………19【关于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24 第四章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34【关于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第一节滑坡变形宏观分析…………………………………………34兴山县金乐滑坡勘查是兴山县境内一个特大型滑坡勘查工程项目,也是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实施项目之一。
为贯彻国务院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1X年10月三期蓄水(坝前水位156m)和201X年汛后四期蓄水(坝前水位175m)必须防治的中期规划的指示,201X年3月8日,受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关于委托承担三峡库区湖北省兴山县金乐滑坡勘查工作的函”(鄂地灾防函[201X]4号)的委托,湖北省鄂西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兴山县金乐滑坡勘查”任务。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一、引言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
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我们开展了此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二、调查区域概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XXX省XXX市范围,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主要涉及XXX山脉、XXX河流等地质环境。
该地区地势复杂,地质
构造活跃,容易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分布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航拍调查,我们发现了该地区多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其中,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现象较为突出,给当地居
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四、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由地质构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其中,山体工程开挖、水土流失、强降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发。
五、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加强地质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大科研力度,深入挖掘地质灾害成因,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自然灾害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治理。
我们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为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至此,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完毕。
愿我们的工作能为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感谢您的阅读。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当地地质灾害情况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我们进行了一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如下:一、调查地点本次调查地点为我国某地区,该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山区。
由于地处山区,该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对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二、地质灾害类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多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震等。
山体滑坡是该地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由于该地区地势较高,地形陡峭,土质松软,极易发生滑坡。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某村庄的一次山体滑坡,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是该地区另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由于地处山区,降雨集中期长,地面积水不易排出,容易形成泥石流。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某村庄的一次泥石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面塌陷是该地区的另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由于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地下土壤和岩石的失稳,从而引发地面塌陷。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某村庄的一次地面塌陷,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是该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该地区孕育了多条地震带,因此常年存在地震活动。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某城市的一次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地质灾害对当地群众的影响由于该地区常年存在地质灾害威胁,对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较为危险的区域内的人,更是处于风险之中。
在过去的几年中,该地区已经发生多起严重的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群众带来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四、针对性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鉴于该地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和严重性,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预防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地壳内、地壳与地表界面以及地表上发生的大规模地质变化和爆发性地质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发展及其危害性,本文将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及分析,提供相关数据和建议,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正文】1. 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1.1 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特点1.2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系统1.3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工作1.4 分析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规律1.5 提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的建议2. 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2.1 利用历史地质灾害事件进行预测分析2.2 建立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系统2.3 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性和时效性2.4 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工作2.5 提出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的建议3. 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3.1 制定科学的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规划3.2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的技术研究3.3 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的能力和水平3.4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的组织和协调3.5 提出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的建议4.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4.1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4.2 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编制4.3 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4.4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发布和传播4.5 提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建议5. 地质灾害科普与宣传5.1 加强地质灾害科普和教育宣传5.2 发布地质灾害知识宣传资料5.3 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5.4 组织地质灾害科普讲座和培训活动5.5 提出地质灾害科普与宣传的建议【总结】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离不开科学的调查监测、准确的预测预警、有效的治理防治、高效的应急管理和广泛的科普宣传。
只有加强地质灾害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建议政府、专家、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公众共同努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实施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了解地质灾害的造成原因和可能发生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以便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意见。
1.2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如下:•了解该地区地质灾害的种类和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评估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
2. 调查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调查结果,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实地考察: 我们对调查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观察各种地质灾害现象,并对其进行拍照和测量。
2.数据收集: 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统计数据,包括地震记录、降雨量、地质构造等。
3.调查问卷: 我们还针对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问卷,以了解他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灾减灾措施的需求。
3. 调查结果3.1 地质灾害种类和特征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该地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地质灾害:1.地震: 该地区位于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2.滑坡: 地质构造复杂,地势陡峭,容易发生滑坡。
降雨量大的时候,滑坡风险更高。
3.泥石流: 该地区多山地,受降雨和山体侵蚀的影响,泥石流风险较高。
3.2 地质灾害的原因通过分析地貌和地质构造,我们认为以下因素导致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1.构造活动: 该地区处于构造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带,地壳运动引发了地震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2.降雨量: 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
3.土壤类型: 土壤含水量高,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3.3 对社会和生态的影响地质灾害给当地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人员伤亡: 地震和滑坡引发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事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悲剧损失。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形式,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概况。
本次调查地区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降雨量较大,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过去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地质构造因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较为松软,易发生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 气候因素,该地区降雨量较大,雨水渗透地层,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泥石流等灾害。
3. 人类活动因素,该地区大量的人类活动,如采矿、开发建设等,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4. 加强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结语。
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或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为了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范围,我们进行了一次地质灾害调查。
二、调查地点本次调查选择了位于山区的某县城作为调查地点。
该县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地质灾害类型及影响1. 地震该地区位于地震活动带上,地震频繁。
过去十年内,该县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达到了6.5级。
地震造成了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严重后果,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2. 山体滑坡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该县山体滑坡频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多个山体滑坡的迹象,其中一次滑坡导致了一座村庄被掩埋,造成了多人死亡。
山体滑坡还引发了河道堵塞,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
3. 泥石流由于山体滑坡和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该县泥石流频发。
泥石流造成了道路中断、农田被毁等严重后果,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
四、地质灾害的原因1. 自然因素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该地区山体陡峭,土壤贫瘠,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该县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房屋建设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增加了地震和山体滑坡的风险。
此外,乱砍滥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了植被减少,增加了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五、应对策略1. 地震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居民的地震意识,加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此外,对于地震易发区的建筑物,应加强抗震设计和建设,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
2. 山体滑坡加强对山体滑坡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对于易发滑坡的区域,应限制建设活动,避免进一步加剧滑坡风险。
3. 泥石流加强对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对于易发泥石流的区域,应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富川地质灾害报告1. 引言富川地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部,地势复杂,地质灾害频发。
近年来,富川地区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加,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报告旨在对富川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评估,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 地质背景富川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构造活跃,地下水丰富。
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地貌发育,地下水体系发达。
同时,河流穿越峡谷,地貌陡峭,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3. 富川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富川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滑坡是富川地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次是崩塌和泥石流。
这些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 地质灾害的成因富川地区的地质灾害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 地质构造活跃:富川地区处于构造活跃带,地壳运动频繁,导致地层变动和岩体松动,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降雨:富川地区多雨,降雨集中,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人为活动: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破坏地质环境,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5. 地质灾害的评估与预警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地质灾害,必须进行灾害评估和预警工作。
对于富川地区的地质灾害,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和预警: - 制定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收集地质、气象、水文等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过地下水位、地表变形、降雨量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地质灾害。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前准备救援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6. 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为了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和治理措施。
以下是针对富川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 -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办法,合理规划用地,防止开发过度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地质灾害。
-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报告篇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关于立即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和防治的紧急通知》等文件精神,深刻吸取阿坝州茂县“6.24”高位山体崩塌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教训。
我乡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监督工作,狠抓责任落实,现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监督检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乡地质灾害滑坡隐患共4处,涉及农户42户,乡村社道1条共计81.5公里,各类水库,堰塘75口,学校2所,在建工程1处,农家乐5个,新村聚居点2个。
二、工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我乡成立了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乡长为组长,分管乡长为副组长,乡国土、水务、交通、文化等部门为成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工作的领导,并派出工作组进驻各村,负责地质灾害的排查和防治及监督检查,做到排查和监督检查两不误。
(二)精心部署,确保隐患排查到位。
一是对辖区纳入监测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认真、全面、彻底的复查复核,优化完善防灾预案,细化防治措施,二是重点加强辖区内在建工程:水库、堰塘、学校、公路、场镇、农家乐、聚居点、靠山靠岩高陡边坡等地进行拉网式排查,并一一建立台账,确保排查工作没有死角,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点逐点落实监督责任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特别是需群策群防的隐患点再次强化预警,主动避让到位。
(三)加强灾害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导向。
采取电话、标语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工作,根据气象通知,及时预警预报信息,提醒群众避灾避险,充分宣传党和政府的地质灾害工作政策,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争取群众理解支持,有效推进地质灾害避让防治工作。
(四)强化指导,确保信息通畅。
今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双人值守和领导带班及辖区村级乡属单位坚持一天一报制度,有效保证信息通畅。
(五)强化问责确保任务落实。
乡纪委充分运用日常检查和重点督查等方式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绝不手软;严格强化问责机制,推动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坚决杜绝地质灾害防范责任事故发生。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⒈简介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旨在对特定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以评估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⒉调查区域概况⑴地理位置描述调查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经度、纬度及周边地理环境。
⑵自然地理特征描述调查区域的地质构造、岩层特征、地形地貌、降雨情况等。
⑶人文环境特征描述调查区域的人口分布、农田分布、城镇分布、交通状况、建筑物分布等。
⒊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⑴地震分析调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质、历史地震事件及其对周边建筑物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⑵滑坡调查区域内滑坡的类型、分布、形态特征,以及可能引发滑坡的因素。
⑶泥石流分析调查区域的降雨情况、植被状况、地形地貌,评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
⑷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的程度、速率、原因,并预测其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⒋地质灾害成因和机理分析对调查区域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地震、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灾害的机理。
⒌影响评估⑴社会影响评估地质灾害对当地居民、经济、交通、社会秩序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⑵经济影响评估地质灾害对当地农田、建筑物、基础设施和工业设施等方面带来的经济影响。
⑶环境影响评估地质灾害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⒍防治措施和建议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提出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包括减灾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工程措施等。
⒎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清单,包括调查报告附表、图片、图表、数据等。
⒏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相应的解释和注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背景本次调查旨在对某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并分析其成因、影响范围以及应对措施,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灾害发生情况1、灾害类型:指明灾害的具体类型,如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2、灾害地点:描述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所在地区、具体的乡镇或村庄等。
3、灾害时间:记录灾害发生的具体日期和时间。
4、灾害规模:描述灾害造成的影响范围,包括受灾面积、人员伤亡情况等。
5、灾害原因: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可能存在的隐患。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1、调查方法:说明采取的调查方法,如实地勘察、采样分析、遥感技术等。
2、调查过程:详细描述调查的具体步骤和所获取的数据。
四、地质环境分析1、地质背景:介绍调查区域的地质背景,包括地层特征、构造活动等。
2、地震活动性分析:分析调查区域地震活动的频次、大小和发生规律等。
3、断裂构造分析:对调查区域潜在的断裂构造进行分析,确定其对灾害发生的可能影响。
4、地质灾害历史分析:研究调查区域过去发生的地质灾害案例,总结规律和特点。
五、灾害成因分析1、自然因素:分析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如地质构造、地层条件、气候等。
2、人为因素:分析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如土地利用、开发活动、工程建设等。
六、灾害影响分析1、社会经济影响:分析灾害对人类生活、交通、农田等方面的影响。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及恢复能力。
3、文化遗产影响:分析灾害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情况。
七、防灾减灾措施1、预警系统建设:提出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议。
2、建设规划措施:提出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3、紧急避险措施:提出对居民的紧急避险措施,包括疏散路线、安置点等。
八、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调查报告图表、采样分析数据、遥感影像图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解释法律名词1的具体含义。
2、法律名词2:解释法律名词2的具体含义。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经常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防治也越来越重视。
本文就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调查内容地质灾害调查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2.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3.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情况4.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建议5.针对灾害区域的治理和修复建议二、调查方法地质灾害调查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通常能用到的方法有:1.空中摄影测量2.地面观测3.地球物理勘测4.遥感技术5.现场勘察和样品采集三、主要成果通过地质灾害调查,可以得到以下主要成果:1.灾害区域的详细地质图和地形图,用于灾害评估和防治方案的设计。
2.灾害区域的危险度评估,对于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的分析,以及危险等级的判断和预测。
3.灾害区域各类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有助于制作资源利用和开发规划。
4.对灾害区域的现状管理和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四、调查应用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在灾害预防和防治方面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工程建设、生产和生活等提供科学的地质基础数据和风险评估。
2.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对于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地质科学研究水平,制定更好的防灾计划和应急对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对于地方政府制定地方发展规划提供有力支撑。
五、总结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的编制不仅对于地质科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还可以为灾害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在今后的调查工作中,需要更加精细地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不断改进调查手段和技术,为全面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经过多年的地质灾害预警和调查,我们发现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不可避免地,地球的自然和人类活动有助于地质灾害的发生。
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希望通过这篇调查报告来向公众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信息。
第一部分:地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地震。
大多数地震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是地球表面的巨型岩石板,当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摩擦能力时,就会引起地震。
地震通常分为四个类别:微震、轻微震、中等震和大震。
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是最受地震影响的地区。
中国经常发生地震,尤其在西南地区。
最严重的地震可能会导致房屋损坏、道路和桥梁崩塌、土壤流动和火山喷发等等。
因此,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第二部分:山体滑坡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指在陡峭的斜坡上,由于土壤侵蚀、水位上升等原因,导致山体松动,冲刷,而滑落的一类天然灾害。
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中国,人们特别关注的是潜在于三峡大坝的山体滑坡。
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一些山体滑坡,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因此,政府和专家们应该监测潜在的滑坡区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山体滑坡。
第三部分:火山喷发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火山喷发。
火山属于地球的构造性地质活动,是地球的物质运动和构造变动产生的结果。
当地下岩浆被高温和高压时,会形成气体,最终导致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最受火山喷发影响的区域是太平洋“火山环”。
在中国,太行山中的火山链也可能会喷发。
当火山爆发时,人们应该紧急撤离,并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如佩戴口罩、尽量不外出等等。
第四部分:总结总之,地质灾害是全球范围内的一项严重问题。
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希望通过这份调查报告向大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建议,以提高人们的应对能力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大投入和科研力量,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为了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我们开展了本次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二、调查区域概况本次调查的区域位于_____山脉与_____河流之间,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平原交错分布,气候多变,年降水量在_____毫米左右,且集中在_____季节。
三、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1、滑坡滑坡是本次调查中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主要分布在山区的陡坡地段,特别是在人类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的区域。
例如,在_____村附近的山体,由于修建道路时削坡过度,导致山体稳定性降低,发生了多次小规模滑坡。
2、泥石流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在山谷地区,尤其是在暴雨期间,大量的松散堆积物被雨水冲刷,形成了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泥石流。
如_____山谷,在去年的一场暴雨后,发生了泥石流,冲毁了部分农田和房屋。
3、崩塌崩塌灾害多发生在悬崖峭壁和高陡边坡处。
在_____景区的一处悬崖,由于长期的风化和雨水侵蚀,部分岩石发生崩塌,对游客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出现在煤矿开采区和地下岩溶发育地区。
_____煤矿由于过度开采,导致地下采空区面积过大,引发了地面塌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四、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1、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调查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山地、丘陵众多,容易形成不稳定的地质结构。
(2)地质构造:区域内存在多条断裂带,岩石破碎,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3)降水:丰富的降水是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发因素,尤其是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2、人为因素(1)工程建设: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填方等活动,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
(2)矿产开采:不合理的煤矿开采和石料开采,导致地下采空和山体破坏。
(3)植被破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等行为,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精选(二)引言概述: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的力学、热力学和地表的地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地质灾害调查进行精选汇总,包括列举了各种地质灾害的调查情况、原因分析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正文内容:一、山体滑坡灾害调查1. 调查对象:某山区的滑坡灾害发生区域;2. 调查方法:野外实地勘察、地质剖面测量和人工挖掘等方法;3. 灾害原因分析:地质因素、人为因素和降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4. 防治措施:土地利用规划、工程措施和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5. 结论:合理的山地开发和严格的灾害监测措施对山体滑坡灾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二、地震灾害调查1. 调查对象:某地震灾害发生区域;2. 调查方法:历史文献研究、灾害现场勘察和地震仪器监测等方法;3. 灾害原因分析:地震断层的活动、构造变形和地震波传播等因素;4. 防治措施: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和灾后救援等措施;5. 结论:地震灾害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地震监测、土建工程和公众教育等各方面的因素。
三、地质灾害调查1. 调查对象:某河口地区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2. 调查方法:卫星遥感、测量绘图和大型钻探等方法;3. 灾害原因分析:河水冲刷、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4. 防治措施:改善河道环境、强化岸坡支护和加强监测预警等措施;5. 结论: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防治应与区域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等相结合,实现综合治理的目标。
四、泥石流灾害调查1. 调查对象:某山区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区域;2. 调查方法:航空遥感、现场标本采集和地质勘测等方法;3. 灾害原因分析:降雨量、坡度和土壤类型等因素;4. 防治措施:植树造林、建设拦河坝和完善防灾预警系统等措施;5. 结论:泥石流灾害的综合防治需要进行区域协作和人群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态势。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背景和目的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伤害和损失不可忽视。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综合整理,全面了解该地区灾害发生的原因和程度,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灾害对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二、调查地点和时间调查地点: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调查时间:2021年8月三、调查方法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实地调查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等因素的观察和记录。
数据分析主要针对历史统计数据及其它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从而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规律进行深入探究。
四、调查结果据调查,新郑市的地质灾害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等方面。
其中,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震等,水文灾害主要包括河水淤积、洪水等,气象灾害主要包括风雹、冰雹等。
1. 滑坡滑坡是新郑市地质灾害的重要类型之一。
其中以南阳岗子的南侧坡面为最为严重,这里有许多长度、深度、速度较快的滑坡。
滑坡的发生主要是受到地质条件、植被覆盖、降雨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泥石流新郑市的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高山和险峡地带,其中以河南岗子和致富岩峡谷为重点。
据统计,2004年新郑市曾发生过一次较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不利和植被破坏等。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盆地和沿淮灰岩地带,其发生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其中,淇口盆地是地面塌陷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4. 地震新郑市位于武陟断裂带的西侧,是比较活跃的地震活动带。
虽然该区域地震规模往往不是很大,但震源深度较浅,震感较明显,对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不小的威胁。
综合上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郑市的地质灾害形式多种多样,分布范围广泛。
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背景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条件变化,或人类活动影响而引发的灾害现象。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因此,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二、调查目的本次地质灾害调查旨在了解目标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情况、危害程度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查方法1.野外实地考察:选择目标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考察、记录、拍照等。
2.调查问卷:针对目标地区的居民、地方政府、专家等,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
3.数据分析:对实地考察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调查结果1.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情况根据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结果,目标地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地质灾害:(1)地震:目标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土壤液化和地面破坏常见。
(2)滑坡:由于目标地区的地形地势较陡峭,雨水冲刷等因素导致滑坡灾害多发。
(3)泥石流:目标地区多山地区和丰富的降水导致泥石流频繁发生。
(4)地面沉降:地下水开采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导致地面沉降现象明显。
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通过调查问卷对居民和专家的询问发现,地质灾害对目标地区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和损失。
(1)地震:地震对房屋、基础设施和人员的危害程度较高,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2)滑坡:滑坡会破坏农田、道路、建筑物等,影响农业生产和人员安全。
(3)泥石流:泥石流对居民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威胁,严重时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变形和设施破坏,对城市建设和生活水平带来负面影响。
五、调查结论和建议1.调查结论地质灾害对目标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特别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类型。
目标地区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并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2.建议(1)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和泥石流监测系统,提高地质灾害的识别和预警能力。
(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高危地质灾害区进行大规模建设,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以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损害或破坏的突发事件。
本调查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二、背景2.1 研究区域描述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2.2 研究目的明确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三、调查方法3.1 文献综述对研究区域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了解其地质情况、历史灾害等。
3.2 实地调查详细描述实地调查的过程、采取的调查方法以及所获得的数据和样本。
3.3 数据分析对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统计分析、图表展示等。
四、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4.1 滑坡对滑坡的定义、成因、发展阶段以及对人类活动和财产的影响进行描述。
4.2 泥石流对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流动特点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性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4.3 地面塌陷描述地面塌陷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可能引发的灾害性后果。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调查数据和相关分析,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包括灾害概率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六、风险管理与防灾措施6.1 风险管理分析当前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等。
6.2 防灾措施针对各类地质灾害,提出具体的防灾对策和技术措施,包括工程控制措施和生态修复方法等。
七、结论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对应的建议和措施。
八、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实地照片、图表等。
九、法律名词及注释9.1 法律名词1:解释说明。
9.2 法律名词2:解释说明。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全文)(二)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引发的地球表层发生的灾害性事件。
勘查地质灾害是为了对某一地区的潜在威胁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本报告旨在全面介绍地质灾害勘查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和结论,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灾害防控方案提供参考。
正文:一、地质背景调查1. 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分析2. 地质景观和地貌特征描述3. 前期地质灾害的记录和历史事件分析4. 研究区域的地质力学性质和岩土工程特性研究5. 研究区域的气候状况和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二、地质灾害类型及风险评估1. 对研究区域的不同地质灾害类型进行详细讨论a. 滑坡灾害b. 泥石流灾害c. 地面塌陷灾害d. 崩塌灾害e. 地震灾害2. 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形成机制和危害特点分析3. 利用现有数据和模型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4. 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风险进行定级和划分5. 提出相应的预警和防范措施三、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和数据获取1. 勘查工作计划和方法论介绍2. 野外勘查数据的收集和记录3. 地质灾害样本的采集和分析4.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地表变形和地质灾害迹象的分析5. 不同勘查方法之间的数据对比和校正四、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体系建设1. 设计建造地质灾害预警系统a. 传感器布置和数据采集b. 数据处理和预警算法c. 预警信号的传输和发布2.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a. 监测站点的选址和布局b. 选择适用的监测方法和设备c. 数据传输和处理五、地质灾害防治对策1. 对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介绍和评估2. 针对不同地质灾害区域,提出具体的防治对策a. 技术手段和工程措施b. 防灾减灾教育和宣传c. 灾后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3. 制定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长期规划4. 提出关键问题和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总结:本报告全面介绍了地质灾害勘查过程中的方法、数据和结论,明确了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和灾害风险。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体系,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提交单位:提交时间:2015年12月目录0前言 (3)1基本灾情 (3)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2.1自然地理条件 (3)2.2水文气象条件 (3)2.3地形地貌 (4)2.4地层岩性 (4)2.5地质构造 (5)2.6工程地质条件 (5)2.7水文地质条件 (5)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3.1灾害规模、特征 (6)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0前言1基本灾情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
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
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
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2.1自然地理条件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
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
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
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
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
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
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逐渐增多,一般年降雨量950~1 590mm.降雨日数与降雨量分布基本一致,大部分地区为120~159 d,个别高山地区达200 d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月平均降雨量150~457.6 mm,多暴雨,最大日降雨量358.0 mm;日降雨量达50~100mm的暴雨4~10月均有发生,100mm以上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年平均频次3~4次。
滑坡前缘为长江二级支流锣鼓洞河,在沙镇溪镇陕西营汇入青干河,全长约5 km,流量季节性明显,年平均流量约8 m3/s。
2.3地形地貌秭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
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地形。
境内山脉为巫山余脉,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
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秭归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
由于长江水系,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
杉树槽滑坡位于锣鼓洞河左岸一走向北动的山脊南东侧,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峡谷地貌。
滑坡为顺向斜坡,斜坡走向北东8°~10°,倾向锣鼓洞河,斜坡顶部高程450~500 m,斜坡前缘直抵锣鼓洞河河床,河床高程175 m.斜坡总体平直完整,一般坡度18°~21°,前部较陡,约为30°,滑坡区域南侧为山脊,该山脊平面形态呈近三角形,两侧为陡崖,由山脊往南北两侧分别是大岭西南滑坡和杉树槽滑坡,由陡转缓,杉树槽滑坡就处在该山脊往北东方向的陡缓交界处.杉树槽滑坡南侧陡崖走向108°,崖顶高程280 m,长224 m,区内冲沟一般发育,滑坡区前缘为陡崖,基岩大面积出露,使滑坡具备两面临空的条件。
2.4地层岩性滑坡区主要出露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2q)地层,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层(Q4el+dl),崩坡积层(Q4col+dl),冲洪积层(Q4al+dl)。
聂家山组(J2n):上部以紫红色夹黄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下部为紫红色(或绿黄色)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沙质页岩。
岩层产状总体为120°~125°∠19°~21°。
残坡积层(Q4el+dl):粉砂质粘土夹碎石,灰黄色,碎石成分主要为砂岩。
该层在大岭不稳定斜坡中前部及南北部有初露,厚度0~5m。
崩坡积层(Q4col+dl):碎块石夹粉砂质粘土,灰色,碎块石成分主要为砂岩。
主要分布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侧陡壁下部,厚度0~6m。
冲洪积层(Q4al+dl):卵石夹中粗砂,多分布于高程175m一下,厚度1~5m。
2.5地质构造滑坡位于秭归向斜西南边缘,为新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和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主要构造行迹受秭归向斜、北北东向兴山断裂带影响。
滑坡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据调查,滑坡区地层软硬相间,层间剪切带发育,裂隙较发育,这对滑坡体的滑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6工程地质条件2.7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所处斜坡范围内发育有两条冲沟,分别位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端,其流量动态变化大,枯水季节流量较小或干涸,雨季流量较大,具有暴涨暴落的山区溪流特征。
地下水:滑坡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含水介质不同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上覆残坡积层土体透水性较好,含水性差,通常不含水或季节性含水,主要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
孔隙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后迅速向深部渗透,补给基岩裂隙水,长石石英砂岩构造裂隙发育,易于水体下渗,含水性较差,为强透水层弱含水层。
泥质粉砂岩裂隙发育多为储水构造,该层岩石相对较软弱,遇水易软化,含水性中等,为含水透水层。
下部沙质页岩,岩性坚硬,岩体完整性较好,构成隔水底板,为隔水层。
地下水最终沿隔水底板径流流入锣鼓洞。
2.8区域地壳稳定性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3.1灾害规模、特征滑坡为顺层滑坡,空间形态为舌型,以后缘陡坎、右壁陡坎、左侧冲沟和前缘堆积体构成滑坡边界,滑坡前缘长150m,后缘长50m,前后缘间斜距约350m。
滑坡南侧即为右壁陡坎,以基岩露头为主,局部可见少量崩塌堆积体,其他部分以滑坡地貌为主。
滑坡总体以岩质滑坡为主,南西侧为岩质滑坡,滑距170m,厚度23.5m,面积0.89*104m2,体积约28.7*104m3,并牵引北侧发生岩土混合型滑坡,滑距5~15m,平均厚度5m,体积约13.4*104m3,总体积约40.1*104m3,属中型滑坡。
滑坡坡度总体约20°,前缘较陡可达35°,主滑方向在滑坡后缘为108°,随着往前缘山脊的滑动而逐渐变为90°。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既有外部诱发因素,又有内部的自身因素。
1)地貌条件滑坡发生于两面临空的斜坡部位,斜坡北东方向绵延较长外,西南侧为一陡崖,因其切割斜坡,以致西南方向无侧向约束,南侧为锣鼓洞河,这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利地形,并且该地形在降雨时,易导致地面径流沿陡崖处汇水,源源不断补给滑坡地下水。
2)地层岩性滑坡基岩地层为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2n),地层,泥质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呈软硬相间分布,砂岩层较厚,泥岩层较薄,易风化且遇水软化.3)构造条件杉树槽滑坡部位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整体倾向锣鼓洞河,前缘以及西南侧为陡崖,经实地走访调查测得若干组节理裂隙,得知滑坡区的三组优势节理为:92°∠80°,22°∠78°,113°∠29°,倾向多近似垂直或平行岩层产状,倾角均大于自然边坡倾角,因此该切割体利于滑坡滑动。
4)诱发因素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有很多,但是结合现场调查和走访,认为对于杉树槽滑坡可能的诱发因素为三峡水库蓄水和持续强降雨,为便于分析,现将秭归县沙镇溪镇2014年8月1日至滑坡发生时的9月2日期间降雨以及库水位数据表示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滑坡发生时(2014年9月2日)库水位正处于上升阶段,即从8月27日~9月2日的7 d时间上升了8 m,平均1.1 m/d。
其次,从8月27日~9月2日沙镇溪镇发生持续强降雨,其中9月2日,即滑坡发生当天降雨量达到96.5 mm,属于暴雨等级。
由于缺少专业的监测资料,只能通过调查走访获取相关信息,此滑坡多年未发生滑动,因此与水库水位变化关系不大,而滑坡发生后滑坡后缘基岩裂隙水流渗出,并且其后缘右侧公路在降雨时可汇聚地表水流,同样,由于滑坡区地形地貌的特征有利于汇聚地表水流,而且滑坡区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不断补给裂隙水,随着裂隙水的不断人渗,软弱岩层持续被软化,在发生持续暴雨时,基岩裂隙水趋于饱和,形成巨大静水压力,滑坡随之发生,因此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因。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滑坡发生之后,由于产生了新的临空面,对周边岩质边坡稳定性将有较大影响,应加强监测,避免二次灾害。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7.2保障物资(1)药品:携带野外急救包一套,急救包包含物品:急救毯、卡扣式止血带、安全别针、三角巾(无纺布)、医用弹性绷带、医用脱脂纱布、碘伏棉棒、创可贴、医用胶带(无纺布基材)、手电筒、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清洁湿巾、密封袋、急救手册、急救毯、卡扣式止血带等。
(2)干粮:压缩饼干三日份。
(3)水壶挎包,头盔手套。
7.3注意事项现场调查时,应注意:(1)严谨到峭壁边沿行动;(2)调查时应设安全员,观察可能的次生灾害对调查队员威胁;(3)遇到较为难走的路段,调查队员要建立绳索保护。
若应急调查需要在野外进行宿营,应注意:(1)选址应在滑坡侧面安全地带,距离滑坡有足够距离的安全缓冲区;(2)确保选址处地质环境是稳定的;(3)选址还应符合其他野外生存条件,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