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ppt课件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50.50 KB
- 文档页数:17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入室时,产房助产士、病房护士与产妇(或家属)三方进行床头交接核对其床号、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无误后三方签字。
病房护士向产妇及家属做好安全告知。
二、双手环抱新生儿放入摇篮车,并双手推车移动新生儿,避免单手推车。
新生儿入室后给予抬高婴儿床头15-30°,侧卧位,防止新生儿窒息发生。
三、按照护理级别要求落实巡视和记录。
班班床头交接。
新生儿检查需离开病房时,专人陪送,床位护士必须了解新生儿去向。
四、严格执行母乳喂养有关规定。
五、每班开窗通风后须及时关闭窗户,上班及下班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班班做好床头交接。
六、每天称新生儿体重时,双手环抱新生儿放入秤上平稳后再称体重,
七、新生儿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在沐浴、检查、治疗时如有损坏、丢失,应当及时补戴,双人核对并与家属确认无误。
八、加强陪护和探视管理。
住院期间,产妇或家属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抱新生儿离开母婴同室区。
因医疗或护理工作需要,新生儿须与其母亲分离时,(每天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医护人员必须和产妇或家属做好新生儿的交接工作,严防意外。
九、病区新生儿摇篮车及各种设备,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
保持完好状态。
十、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出院时,应有护士双人核对新生儿腕带、胸牌,并对其陪护家属身份进行验证后,由医护人员和家属签字确认,并记录时间。
十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十二、定期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
十三、病区工作人员不得私自将新生儿抱出病区,医院监控部门应24小时监控病区的通道,防止有人私自抱走新生儿。
一、制度目的为保障新生儿在医疗机构内的安全,防止意外伤害和疾病传播,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监护室、新生儿抢救室等相关区域。
三、职责分工1. 医疗机构应设立新生儿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新生儿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抢救室等相关区域的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新生儿安全。
四、安全管理措施1. 设备管理(1)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抢救室等区域应配备齐全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并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设备完好。
(2)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操作方法,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投入使用。
2. 人员管理(1)医护人员应接受新生儿护理专业培训,具备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2)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新生儿护理工作准确无误。
3. 环境管理(1)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抢救室等区域应保持清洁、整齐,定期消毒,降低感染风险。
(2)病房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应符合新生儿生理需求。
4. 交接管理(1)新生儿出入病房、监护室、抢救室等区域时,工作人员应进行身份核对,确保信息准确。
(2)新生儿出入院时,医护人员应与家属进行交接,并做好记录。
5. 陪护管理(1)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抢救室等区域实行母婴同室,加强母婴同室陪护和探视管理。
(2)住院期间,产妇或家属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抱婴儿离开母婴同室区。
6. 感染管理(1)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抢救室等区域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2)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五、监督检查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新生儿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新生儿安全管理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六、奖惩措施1. 对在新生儿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新生儿安全问题的个人和集体,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职等处分。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是生命的开始,他们无比娇嫩和脆弱,需要我们给予最精心的呵护和最周全的保护。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以下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出生管理1、新生儿出生时,助产士或医生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接生,确保新生儿顺利娩出,第一时间对新生儿进行评估,包括呼吸、心率、肌张力等,并记录在案。
2、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为其佩戴标识腕带,腕带上应标明母亲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日期、时间等关键信息,且字迹清晰、不易脱落。
3、及时告知产妇及家属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包括健康状况、喂养注意事项等。
二、新生儿护理管理1、护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
2、保持新生儿病房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严格控制室内温度、湿度,为新生儿创造舒适的环境。
3、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如沐浴、抚触等,应在专门的区域进行,操作前严格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吃奶情况、大小便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三、新生儿喂养管理1、提倡母乳喂养,对于母亲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提供合适的配方奶,并严格按照配方奶的调配说明进行操作。
2、喂奶时要注意喂奶姿势,防止呛奶、吐奶,喂奶后要及时拍嗝。
3、记录新生儿的喂奶时间、奶量等,以便观察其喂养情况。
四、新生儿安全防护管理1、新生儿病房应设置门禁系统,限制无关人员随意进入,进入病房的人员需严格执行消毒和穿戴防护用品的规定。
2、新生儿床应配备防护栏,防止新生儿意外坠落。
3、加强对医疗设备、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对新生儿造成伤害。
五、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1、在进行任何诊疗、护理操作前,必须严格核对新生儿的身份信息,包括腕带标识和床头卡信息。
2、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时,应有专人陪同,并携带新生儿的身份识别信息。
3、如发现新生儿身份信息有误或腕带脱落,应立即重新核对、确认,并更换腕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新生儿安全管理,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提高新生儿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室)、产科、儿科等相关科室。
第三条新生儿安全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全面管理、科学救治、优质服务原则,确保新生儿生命安全。
第二章新生儿安全管理组织与职责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新生儿安全管理组织,由院长或副院长担任组长,新生儿科、产科、儿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第五条新生儿安全管理组织的主要职责:(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新生儿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制定新生儿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三)组织新生儿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四)开展新生儿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五)处理新生儿安全事件,总结经验教训;(六)定期对新生儿安全管理进行检查、评价和改进。
第六条新生儿科、产科、儿科等相关科室应设立新生儿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新生儿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条新生儿安全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一)执行新生儿安全管理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二)开展新生儿安全培训,提高本科室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三)进行新生儿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四)处理本科室新生儿安全事件,总结经验教训;(五)定期对本科室新生儿安全管理进行检查、评价和改进。
第三章新生儿安全管理内容第八条新生儿安全管理内容包括:(一)新生儿出生登记与身份识别;(二)新生儿病情评估与监测;(三)新生儿治疗与护理;(四)新生儿喂养与营养;(五)新生儿感染控制;(六)新生儿疫苗接种;(七)新生儿听力与视力筛查;(八)新生儿家庭访视与健康教育。
第九条新生儿出生登记与身份识别:(一)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新生儿出生登记制度,确保新生儿出生信息真实、完整、准确;(二)医疗机构应采用有效的新生儿身份识别措施,防止新生儿身份混淆和医疗差错。
一、目的为确保新生儿在医院内的安全,预防和减少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新生儿科及各相关科室新生儿护理工作。
三、职责1.新生儿科主任负责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和改进。
2.新生儿科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新生儿安全管理,对新生儿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培训,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3.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负责新生儿日常护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确保新生儿安全。
4.其他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应积极配合新生儿科做好新生儿安全管理。
四、安全管理措施1.新生儿病区环境安全管理(1)保持病区整洁、安静、舒适,温度、湿度适宜。
(2)病床间距符合要求,防止交叉感染。
(3)病区物品摆放整齐,方便护士操作。
2.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新生儿院内感染。
(2)对新生儿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正确使用新生儿监护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严格执行新生儿洗澡、抚触、换尿布等日常护理操作,确保新生儿舒适。
3.新生儿用药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新生儿用药安全。
(2)对新生儿药物进行核对,防止药物错误。
(3)定期检查新生儿用药记录,确保用药准确无误。
4.新生儿转运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新生儿转运规定,确保新生儿在转运过程中安全。
(2)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转运过程中新生儿病情稳定。
(3)加强转运人员培训,提高转运技能。
5.新生儿护理记录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新生儿护理记录制度,确保记录准确、完整。
(2)定期检查新生儿护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妥善保管新生儿护理记录,防止丢失、损坏。
五、培训与考核1.新生儿科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2.对新生儿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考核,确保护理人员掌握安全管理知识。
3.对新生儿护理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六、奖惩1.对在新生儿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目的为确保新生儿在医疗机构内的安全,预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新生儿科所有新生儿及其家属。
三、职责1.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新生儿在医疗机构内的安全。
2.新生儿科护士长负责监督本制度的执行情况,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理。
3.新生儿科护士负责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确保新生儿安全。
四、安全管理措施1.环境安全(1)新生儿科应保持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减少交叉感染。
(2)病房内禁止吸烟、饮酒、使用手机等可能影响新生儿休息的行为。
(3)病房内应设置防滑、防撞、防坠等安全设施。
2.物品安全(1)新生儿科使用的物品应定期检查、消毒,确保质量合格。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新生儿感染。
(3)药品、医疗器械等物品应妥善保管,防止丢失、损坏。
3.护理操作安全(1)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操作失误。
(3)加强新生儿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预防意外伤害(1)对新生儿进行翻身、喂奶、洗澡等操作时,应确保新生儿安全,防止坠床、烫伤等意外发生。
(2)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应掌握新生儿急救技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抢救。
(3)加强新生儿家属的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避免因家属操作不当导致新生儿受伤。
5.家属安全(1)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应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了解家属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
(2)家属应遵守医院规章制度,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护理。
(3)新生儿科应设置家属休息区,为家属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五、培训与考核1.新生儿科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2.医护人员应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类安全知识考核,确保掌握相关技能。
3.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应进行严肃处理,并纳入绩效考核。
六、监督与检查1.新生儿科护士长负责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定期进行检查。
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旨在规范新生儿护理工作,确保新生儿在住院期间的安全和舒适,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室)、产科及新生儿护理相关岗位。
1.3 基本原则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安全性、科学性、人性化、规范化、持续性。
二、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内容2.1 新生儿接收与交接2.1.1 接收新生儿时,护士应详细查看新生儿出生记录,确认新生儿身份,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2.1.2 交接过程中,护士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新生儿安全。
2.1.3 新生儿接收后,护士应立即进行新生儿评估,了解新生儿的生理、心理需求,制定护理计划。
2.2 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2.2.1 护士在执行新生儿护理操作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新生儿安全。
2.2.2 护士应熟练掌握新生儿各项护理技术,包括沐浴、喂养、换尿布、口腔护理、脐部护理等。
2.2.3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2.4 护士应定期对新生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评估新生儿的营养状况和发育水平。
2.3 新生儿喂养管理2.3.1 护士应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
2.3.2 护士应指导家长正确喂养新生儿,确保新生儿摄入充足的乳汁。
2.3.3 护士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消化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2.4 新生儿安全管理2.4.1 护士应加强新生儿安全管理,预防新生儿意外伤害。
2.4.2 护士应严格执行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新生儿安全。
2.4.3 护士应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安全评估,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2.5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控制2.5.1 护士应加强新生儿疾病预防工作,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
2.5.2 护士应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要点,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是生命的最初阶段,他们无比脆弱,需要我们给予最精心的呵护和最周全的保护。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以下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出生时的安全管理1、产房和手术室环境管理产房和手术室应保持清洁、卫生,温度、湿度适宜,定期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
医疗设备和器械应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检测。
2、新生儿出生时的身份确认新生儿出生后,助产士或医生应立即为其佩戴标明母亲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等信息的标识腕带,且确保标识清晰、准确、不易脱落。
3、新生儿出生时的健康评估医护人员应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时间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呼吸、心率、肌张力、肤色等,并记录在新生儿病历中。
对于存在异常情况的新生儿,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二、新生儿病房的安全管理1、病房环境管理新生儿病房应保持安静、整洁、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 24-26℃,湿度控制在 55%-65%。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严格限制人员流动,避免交叉感染。
2、新生儿的安置新生儿应根据病情和护理级别安排在相应的区域,重症患儿应安置在监护病房,病情稳定的患儿可安置在普通病房。
每个新生儿应有独立的床位,床上用品应保持清洁、干燥。
3、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管理病房内的医疗设备和器械应定期检查、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性能良好、安全可靠。
急救设备应处于备用状态,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
三、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1、护理操作规范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喂奶、换尿布、沐浴、采血等。
操作前应洗手、消毒,操作过程中动作应轻柔,避免对新生儿造成损伤。
2、新生儿的观察与监测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哭声等,定时测量体温、心率、呼吸等,并做好记录。
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3、防止新生儿意外损伤新生儿病房内应避免放置锐利物品,防止新生儿坠床、烫伤、窒息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一、课程背景新生儿是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健康是医疗机构的神圣职责。
本课件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安全管理的认识,规范新生儿护理流程,降低新生儿住院期间的安全风险。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新生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 掌握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3. 熟悉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和流程。
4. 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安全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三、新生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 新生儿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较弱,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2. 新生儿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对其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其生命安全。
3. 严格执行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四、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1. 人员管理- 一、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安排至少1名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分娩现场。
- 产科医护人员应接受定期培训,具备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
- 新生儿病房(室)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2. 设施设备- 分娩室应配备新生儿复苏抢救的设备和药品。
- 新生儿病房(室)应严格按照护理级别落实巡视要求,无陪护病房实行全天巡视。
3. 护理操作- 严格执行母乳喂养有关规定。
- 新生儿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如有损坏、丢失,应及时补办,并认真核对,确认无误。
- 新生儿出入病房(室)时,工作人员应对接送人员和出入时间进行登记,并对接收人身份进行有效识别。
4. 出入院交接- 规范新生儿出入院交接流程。
新生儿出入院应由医护人员对其陪护家属身份进行验证后,由医护人员和家属签字确认,并记录新生儿出入院时间。
5. 医院感染管理- 新生儿病房(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6. 消防安全- 新生儿病房(室)应制定消防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
五、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1. 新生儿护理操作前,应核对新生儿信息,确保无误。
2.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动作轻柔,避免对新生儿造成伤害。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任务为了保障新生儿在医院安全、科学、有序地生活和治疗,提高医疗质量,本制度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及其相关部门、科室,包含儿科、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
第三条安全原则1.以患者为中心,敬重和关怀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2.坚持防备为主,防患于未然。
3.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安全。
4.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
5.统筹资源,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第二章新生儿生活安全管理第四条家属陪护制度1.家属在医院陪护新生儿时,必需严格遵守医院规定的陪护时间和陪护要求。
2.家属须签署陪护责任书,承当新生儿生活和安全的责任。
3.家属应按医护人员的指引,正确进行喂养、清洁、抚触、推拿等护理措施。
4.家属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或疾病发作,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并搭配医护人员的处理。
第五条新生儿喂养管理1.新生儿需定时、定量、定时进行喂养,遵从母乳喂养优先原则。
2.喂养前,医护人员应检查奶瓶和乳嘴、奶粉的质量和卫生情形。
3.喂养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察看新生儿进食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医护人员应对新生儿的喂养方法进行引导,保证新生儿获得充分的营养。
第六条新生儿活动管理1.医院应供应安全的活动场合,确保新生儿的活动空间充分。
2.新生儿活动时,医护人员应全程监护并定期检查其生命体征和活动情况。
3.新生儿活动场合及设施应定期清洁和消毒,并定时检查和维护和修理,确保安全可靠。
第三章新生儿疾病处理管理第七条新生儿疾病诊断1.医院应设立专业的新生儿诊断团队,由专业医生、技术人员构成,确保诊断准确。
2.医护人员应掌握常见新生儿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
3.在进行疾病诊断时,医护人员需依照诊疗规范操作,避开误诊、漏诊等错误。
第八条新生儿疾病治疗1.医院设立专业的新生儿治疗团队,由专科医生、护士等构成,确保治疗科学有效。
2.新生儿药物治疗应依照剂量、频次等要求进行,严禁滥用、乱用药物。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一、新生儿出生时的安全管理1、分娩室环境与设备准备分娩室应保持清洁、安静、温度适宜,设备齐全且功能正常。
在分娩前,应检查并确保产床、新生儿复苏设备、吸氧装置等处于随时可用状态。
2、新生儿出生时的身份确认新生儿出生后,助产士应立即为其佩戴标有母亲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日期和时间的腕带,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3、新生儿出生后的初步处理助产士应迅速清理新生儿口鼻中的黏液,评估其呼吸、心率、肤色等生命体征。
若新生儿出现窒息等紧急情况,应立即按照新生儿复苏流程进行抢救。
二、新生儿在病房期间的安全管理1、病房环境管理新生儿病房应保持空气清新,定期消毒。
温度应控制在 24-26 摄氏度,湿度在 55%-65%。
每张病床应有足够的空间,避免新生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2、新生儿的护理操作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给新生儿喂奶、换尿布、洗澡等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新生儿皮肤。
3、新生儿的喂养安全提倡母乳喂养,若因特殊原因需要人工喂养,应严格按照配方奶的配制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奶液的温度、浓度适宜。
喂奶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吞咽情况,防止呛奶。
4、新生儿的睡眠安全新生儿应睡在专用的婴儿床中,床垫硬度适中,床上不应放置过多的物品,以防堵塞新生儿口鼻。
三、新生儿的医疗安全管理1、医疗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为新生儿进行采血、输液、注射等医疗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感染。
2、药物使用安全新生儿用药剂量应根据体重精确计算,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有无不良反应。
3、疾病筛查与预防接种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流程为新生儿进行先天性疾病筛查和预防接种,确保操作规范、记录完整。
四、新生儿的身份识别与交接管理1、身份识别在新生儿住院期间,每次进行护理和医疗操作前,护理人员和医务人员都要核对新生儿的腕带信息,确保身份准确无误。
2、交接管理新生儿在病房与产房、新生儿病房与其他科室之间进行交接时,交接人员应详细记录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病情、治疗护理情况等,并双方签字确认。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保障新生儿在医院内的安全,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新生儿的安全管理工作。
三、职责分工1. 新生儿病房(室)护士长负责新生儿安全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2. 产科医护人员负责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3. 医院保卫科负责新生儿病房(室)的安全保卫工作。
4.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5. 医院质量控制科负责新生儿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
四、安全管理措施1. 新生儿病房(室)应当严格执行护理级别要求,实行全天巡视制度。
2. 新生儿病房(室)应当实行母婴同室,加强母婴同室陪护和探视管理。
住院期间,产妇或家属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抱婴儿离开母婴同室区。
因医疗或护理工作需要,婴儿须与其母亲分离时,医护人员必须和产妇或家属做好婴儿的交接工作,严防意外。
3. 新生儿病房(室)应当严格执行母乳喂养有关规定,确保新生儿获得充足的营养。
4. 新生儿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如有损坏、丢失,应当及时补办,并认真核对,确认无误。
5. 新生儿出入病房(室)时,工作人员应当对接送人员和出入时间进行登记,并对接收人身份进行有效识别。
6. 规范新生儿出入院交接流程。
新生儿出入院应当由医护人员对其陪护家属身份进行验证后,由医护人员和家属签字确认,并记录新生儿出入院时间。
7. 新生儿病房(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8. 新生儿病房(室)应当制定消防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
五、培训与考核1. 医院应当对产科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医护人员具备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
2. 医院应当对新生儿病房(室)护士长进行新生儿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护士长能够组织实施新生儿安全管理措施。
3. 医院应当对新生儿病房(室)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医护人员能够严格执行新生儿安全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