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免疫系统
- 格式:docx
- 大小:17.61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后所发生的一种在本质上属于生理性的反应。
其作用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2.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并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在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若该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
4.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或变性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若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则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填空题5.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6.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7.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8.Jenner 天花9.白喉抗毒素诺贝尔医学10.血清蛋白电泳抗体γ-球蛋白11.四肽链二硫12.克隆选择三、选择题13.DBEAB 18.DA EB E 23.D 24.C 25.A 26.E四、问答题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已”抗原,对自身成分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已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也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和结果。
免疫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是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通常指的抗感染免疫。
在异常情况下,如果防御反应过分强烈,引发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如)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2)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若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则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黏膜免疫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来聊聊黏膜免疫!你知道吗,黏膜免疫就像是身体的一道超级防线!咱就拿咱的嘴巴、鼻子、肠道这些地方来说吧,它们的表面可都有着黏膜呢。
想象一下,黏膜就像是城墙,而黏膜免疫呢,就是城墙上的卫兵。
当有敌人,也就是那些病菌啥的想要入侵的时候,这些卫兵就会立刻警惕起来,奋勇抵抗!比如说,当你呼吸的时候,空气中可能会有一些病菌想从鼻子进入你的身体,这时候黏膜免疫就会发挥作用啦,它可不会轻易让这些病菌得逞!
黏膜免疫可不仅仅是简单的抵抗哦,它还超级智能呢!它能分辨出哪些是“自己人”,哪些是“敌人”。
就好像你能一眼认出你的好朋友和陌生人一样,黏膜免疫也有这样的本事。
“哎呀,那黏膜免疫到底是咋工作的呀?”你可能会这么问。
嘿嘿,它有好多厉害的招数呢!它会产生一些抗体,这些抗体就像是专门对付病菌的武器,能把病菌给抓住或者消灭掉。
而且黏膜免疫还会和身体的其他免疫系统合作,一起对抗那些坏蛋病菌。
你再想想,要是没有黏膜免疫,那我们得有多容易生病呀!稍微有点病菌来袭,我们可能就倒下啦。
所以说呀,黏膜免疫真的是太重要啦!
我觉得黏膜免疫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无名英雄,一直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我们可千万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呀!。
黏膜免疫学进展于黏膜疫苗的未来课程答题测试
(原创版)
目录
1.黏膜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2.黏膜疫苗的重要性
3.黏膜疫苗的研究进展
4.黏膜疫苗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5.总结
正文
一、黏膜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黏膜免疫学是一门研究黏膜免疫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学科。
黏膜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屏障及其相关的淋巴组织。
黏膜屏障在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维护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黏膜疫苗的重要性
黏膜疫苗是一种通过刺激黏膜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保护的疫苗。
与传统的注射疫苗相比,黏膜疫苗具有许多优势,如无需注射、减轻注射痛苦、提高免疫效果等。
黏膜疫苗对于预防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黏膜疫苗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黏膜疫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者已经成功研制出针对流感、轮状病毒、幽门螺杆菌等多种疾病的黏膜疫苗。
同时,黏膜疫苗的给药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如鼻喷、口服等。
四、黏膜疫苗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随着黏膜疫苗研究的深入,未来黏膜疫苗有望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如针对更多疾病的黏膜疫苗、联合免疫疗法等。
然而,黏膜疫苗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疫苗的稳定性、免疫保护的持久性、黏膜疫苗的制备工艺等。
五、总结
黏膜免疫学作为一门研究黏膜免疫系统的学科,对于预防和控制黏膜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黏膜疫苗作为一种新型疫苗,具有许多优势,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mis黏膜免疫系统名词解释
MIS是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的缩写,它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黏膜免疫系统主要存在于人体的黏膜组织,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起着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袭的重要作用。
黏膜免疫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和功能:
1. 屏障功能,黏膜组织作为身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能够阻挡病原体的入侵。
黏膜上皮细胞紧密排列,形成物理屏障,防止病原体进入体内。
2. 分泌免疫,黏膜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如黏膜免疫球蛋白(IgA)。
这些免疫细胞和分子能够分泌抗体和其他免疫因子,形成黏膜免疫屏障,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3. 免疫记忆,黏膜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免疫记忆,即在初次遭遇某种病原体后,免疫细胞会记住该病原体的特征,并在再次遭遇时迅速作出反应,加强免疫防御。
4. 免疫调节,黏膜免疫系统在维持免疫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保持正常免疫应答,避免过度
炎症反应或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5. 免疫耐受,黏膜免疫系统还能够识别和容忍正常的微生物群落,避免对有益微生物的攻击,从而维持正常的共生关系。
总之,黏膜免疫系统在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袭、维持免疫平
衡以及维护正常的微生物群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是人体免疫
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免疫学名词解释1、人痘接种:人为地选择毒性小的天花病毒在人体内造成一次轻型天花感染,从而获得免疫力。
贡献:死亡率降为2-3%缺陷:有一定危险——接种后轻则留下大块疤痕,重则会导致死亡,有的还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
2、减毒活疫苗:3、侧链学说:细胞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侧链”,每一类型的侧链适合于一种抗原;受到特定抗原的刺激后,相应类型的侧链便大量增殖,并由细胞上脱落到体液内,成为对抗原特异的体液免疫物质。
5、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对自身组织、细胞或蛋白质产生的免疫应答状态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引起的自身组织的损伤和临床症状6、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1)机体内存在有识别多种抗原的细胞系,在其细胞表面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T、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和免疫球蛋白(Ig)结构的多样性,是免疫系统具有自身-非己分辨能力的分子基础。
(2)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相应受体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最后成为免疫活性细胞及免疫记忆细胞。
(3)胚胎时期免疫细胞与自身抗原相接触则可被破坏、排除或出于抑制状态,因之成为失去对“自己”抗原的反应性,形成天然自身耐受状态,此种被排除或受抑制的细胞系称为禁忌细胞系。
(4)免疫细胞系可突变产生与自己抗原发生反应的细胞系,形成自身免疫反应。
7、自身:胚胎时期已经接触过的抗原异己:胚胎时期没有接触过的抗原8、免疫(Immune):是指机体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借此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9、免疫网络学说:(1)抗原刺激发生之前,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免疫稳定状态;(2)抗原进入机体后,打破了这种平衡,产生特异性抗体分子;(3)当抗体达到一定量时,将引起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4)抑制增殖的克隆,防止其无休止的增殖,藉以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平衡。
10、独特型网络:抗原进入体内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此抗体(Ab1) 可诱导产生抗独特型抗体(即抗抗体, Ab2), 抑制抗体(Ab1)的产生。
肠道粘膜免疫应答机制摘要:人体肠道内的黏膜是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间直接交流的主要界面。
肠道黏膜不仅是营养吸收及水分、矿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许多病原体感染或起始感染的主要位点。
肠道粘膜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近年发现了病原体、肠道菌群、免疫疫苗、免疫载体在其免疫调节的机制发挥着极其的重要地位。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由肠相关淋巴组织组成的复杂网络,具有完善的免疫反应机制和严格的免疫调控机制。
可以说,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肠道病原体感染的第1 道防线,同时,也在宿主与外环境间黏膜稳态的建立和维持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简要综述简要介绍肠道黏膜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介绍这些影响因素在肠道粘膜免疫的作用。
关键词:肠道黏膜免疫细胞应答机制肠道粘膜免疫病原体肠道菌群免疫疫苗免疫载体研究进展1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简介黏膜免疫系统由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及某些外分泌腺(如唾液腺、泌乳的乳腺等)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由于其所处的解剖位置相分布部位的特殊性,粘膜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系统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传统观念认为淋巴细胞是来自骨髓或胸腺,在中枢淋巴器官巾分化、成熟后经淋巴循环定居于周围淋巴器官,担负免疫监视功能。
近年来大量的资料[37]显示脏器巾的淋巴细胞不完全由淋巴器官移入,存在着固有淋巴细胞,并统称为组织相关性淋巴细胞。
胃肠道黏膜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而且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与呼吸道的淋巴组织共同构成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2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组成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也称之为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直接参与和调控肠道黏膜免疫调节,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有以下部分组成:肠上皮细胞(IEC),肠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IEL),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肠粘膜下集合淋巴结(PP),以及黏膜组织内各种单核淋巴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DC)等[35]。
黏膜免疫学进展于黏膜疫苗的未来课程答题测试黏膜免疫学是研究黏膜免疫系统在抵抗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黏膜免疫学在疫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黏膜疫苗的研究与应用方面。
本文将对黏膜免疫学的研究进展、黏膜疫苗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黏膜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黏膜免疫学概述黏膜免疫学主要研究黏膜免疫系统的作用原理、细胞和分子机制,以及黏膜免疫应答在对抗病原体感染中的重要性。
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多种免疫应答方式,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等。
研究发现,黏膜免疫应答在对抗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黏膜疫苗的研究进展黏膜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研发策略,通过刺激黏膜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与传统疫苗相比,黏膜疫苗具有多种优势,如刺激局部免疫应答、减少系统性副作用、提高免疫持续时间等。
近年来,黏膜疫苗在疫苗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针对流感、轮状病毒、宫颈癌等疾病的黏膜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三、黏膜疫苗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应用随着黏膜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黏膜疫苗在未来疫苗研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黏膜疫苗未来发展趋势与应用的几个方面:1.多学科交叉研究:黏膜疫苗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如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以期在黏膜疫苗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突破。
2.个性化疫苗设计:基于个体差异和黏膜免疫系统的特点,开发个性化的黏膜疫苗,以提高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普适性。
3.黏膜疫苗佐剂的研究:黏膜疫苗佐剂是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新型高效的黏膜疫苗佐剂将有助于提高黏膜疫苗的免疫效果。
4.黏膜疫苗给药途径的优化:优化黏膜疫苗的给药途径,如鼻腔、口服、黏膜涂抹等,以提高疫苗的生物利用度和免疫效果。
5.黏膜疫苗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黏膜疫苗不仅适用于预防感染性疾病,还可应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的预防和治疗。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生物与感染2007年筮2鲞筮塑』!垫!丛鉴!!oJ!.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柬弋综述王健伟审校人体肠道内的黏膜总面积约为300m2,是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间直接交流的主要界面.肠道黏膜不仅是营养吸收及水分,矿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许多病原体感染或起始感染的主要位点.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由肠相关淋巴组织组成的复杂网络,具有完善的免疫反应机制和严格的免疫调控机制.可以说,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肠道病原体感染的第1道防线,同时,也在宿主与外环境间黏膜稳态的建立和维持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并对现今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组成肠道内的黏膜免疫系统由肠相关淋巴组织(t—associatedlymphoidtissue,GALT)组成.GALT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呈弥散分布的淋巴组织(scatteredlymphoidtissue),即在肠道黏膜上皮及固有层(1aminapropria,LP)内散在的淋巴细胞,它们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行使免疫保护功能的效应位点;另一种为组织化的淋巴组织(organizedlymphoidtissue),如派氏结(Payerpatch,PP),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lymphoidnode,MLN)及较小的孤立淋巴滤泡.这些淋巴组织作为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诱导位点(inductivesite),负责起始肠道黏膜内的免疫反应.其中,特别要指出的是PP区域的滤泡相关上皮(follicle—associatedepithelium,FAE)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M细胞(microfoldcel1).M细胞表现出高度的跨细胞转运活性,所以一般认为它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入口",是GALT摄取外界抗原最主要的细胞[11.肠道黏膜免疫反应机制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内最大也是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北京100052通讯作者:王健伟,E-mail:wangjw28@vip.sina.COB最为复杂的部分l2J,这不仅仅是因为肠道的内环境非常复杂,使得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地受到包括病原体,食物蛋白和共生菌群在内的信号刺激,同时还因为肠道黏膜免疫系统需要依靠严格的调节机制来区分这些信号中的危险信号和无害信号.对于无害信号刺激,GALT或是保持一种低反应性的免疫监视状态,或是调动免疫耐受机制;而对于危险信号,GALT则及时反应将其清除,从而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对于正常的食物蛋白,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主要通过由调节性T细胞介导的主动抑制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无反应或缺失(clonalanergyO1"deletion)等机制诱导的口服耐受来防止对食物蛋白的过敏反应_3J.另外,肠道内还有大量的微生物定居,肠道生态系统的长期进化最终导致GALT下调针对正常存在的共生菌群的固有炎症反应.概括来讲,GALT对共生菌的低反应性主要是由共生菌自身的特点,小肠上皮细胞(epithelialcell,EC)表面的特性及肠道黏膜LP内免疫细胞的特点3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从共生菌自身的特点来看,它们与致病菌不同,不能表达黏蛋白酶及黏附,定居和侵入因子,因此不能分解肠道内保护性的黏液层.小肠蠕动形成的黏液层流可以将共生菌冲离肠道表面,使其不能黏附EC,破坏上皮屏障.另外,可能由于共生菌具有五聚化的类脂A(pentacylatedlipidA),比致病菌的六聚化类脂A(hexacylatedlipidA)要短_4J,所以它们只表现低的内毒素毒性(endotoxicity),不会引发强的炎症反应.从黏膜上皮细胞的角度来看,首先,EC表面缺少识别共生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pattern,PAMP)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如TLR2,TLR4,MD2和CD14t;其次,这些固有免疫的传感分子被阻隔和"隐藏"起来,如]rIB5在基底侧表达,使其不能与EC顶侧的共生菌接触_6J,因此不能有效地识别共生菌的PAMP;最后,GALT在共生菌群存在的压力下,诱导永久活化的抗炎症反应系统.研究发现,诱导活化细胞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7(pemxisome—ofMicrobesandIrffeetion,M—arch2007—,Yol2,No.D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y,PPAR一)可抑制TLR 诱导的NF-信号传导通路l,从而抑制了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肠道黏膜LP的特点来看,LP内含有特殊的耐受性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可以产生许多抗炎症的细胞因子,从而下调针对共生菌的固有炎症反应,维持了肠道内环境的稳定J.与共生菌群相反,肠道内病原体则可被GALT识别并引起免疫保护反应.然而准确地说,GALT识别的是一种危险信号,不仅包括致病的细菌,病毒等分子,也同样包括肠道内过量存在,甚至侵入EC的共生菌群.GALT针对病原体引发的危险信号的反应起始于PP,MLN或小肠黏膜中的孤立淋巴滤泡8.以PP为例,病原体主要是通过FAE中的M细胞进行摄取,并呈递到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cell,APC),APC继而将抗原呈递到黏膜内的淋巴细胞,活化的淋巴细胞在归巢受体的介导下到达效应组织.在效应位点处,抗原起始的免疫球蛋白A(Ign)B细胞分化成为IgA浆细胞,并向肠腔内分泌大量的抗原特异性的二聚化或多聚化的IgA,以捕获和清除腔内的抗原.另外,效应组织中还含有多种T细胞亚型,表现出辅助,调节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等活性,以完成和调节黏膜表面保护性的免疫反应.同时,黏膜组织摄取的抗原还可以进入淋巴循环,诱导全身陛免疫反应的发生. 而GALT针对过量增生的共生菌群所引发的反应则是在小肠的隐窝处起始的E8J.正常情况下,小肠的隐窝处于相对无菌环境,一旦上皮层表面共生的微生物体生长过量,那么隐窝处的菌体密度就会升高, 这种危险信号可以被隐窝内上皮细胞表面的TLR 和NOD2/CARD15分子识别L9J,继而引发固有免疫反应,诱导潘氏细胞(panethcel1)分泌抗菌多肽,清除过量存在的微生物体.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1.M细胞不是唯一的抗原摄取位点尽管FAE相关的M细胞被认为是吸收腔内抗原并起始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主要位点,但是,M细胞不表达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I1类分子_2],因此,M细胞可能并不是肠黏膜唯一的抗原摄取位点.现今的研究认为,肠黏膜摄入抗原至少还有另外3种可选择的方式:首先,在小肠PP附近的微绒毛上皮中存在另一种微绒毛M细胞(viUousMcel1)[m],它可能是一个小肠摄入抗原的新入口,并且也可能是新的病原微生物入侵位点.另外,肠黏膜Dc参与一个摄入抗原的M细胞非依赖途径(Mcell—independent pathway).DC表达一些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如occludin,claudin1和zonulaoccludens1),可与紧密连接的某些结构成分相互作用,使DC能够将其突起伸入上皮细胞间隙.通过这些伸向外界腔体的突起,DC可以收集抗原,并将这些抗原呈递到T和(或)B细胞.还有报道指出,表达CD18分子的巨噬细胞也参与这种M细胞非依赖途径来呈递入侵的细菌抗原【11』.第3种抗原摄入的途径是通过EC本身.一些实验证明,EC可以加工抗原并通过MHCI类和Ⅱ类分子向T细胞和B细胞呈递抗原L】. 2.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功能GALT内存在一类黏膜免疫系统内特有的T细胞群,即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lymphocyte,IEL),它们在黏膜的免疫防御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肠道黏膜内的IEL分为两类,一类为CD8a~3IEL,另一类为CD8aa IEL,如T细胞.与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1amina proprialymphocyte,LPL)相比,IEL中含有少量的℃RCD8offl"细胞(一10%).大多数(一50%)的CD8IEL为℃RCD8eaT细胞或TaTCRCD8aaT细胞_】引.CD8a~3IEL在胸腺中发育,并且通过选择性地表达CCR9和a4』37整合素而迁移到黏膜区域¨.而对于CD8aaIEL,之前的研究认为其发生是非胸腺依赖的,该类T细胞亚群主要在肠相关的隐窝结节(cryptopatches,CP)处发育.但是最新的研究发现,小肠内的T细胞,不论是表达同源二聚体(呶)的CD8分子,还是表达异源二聚体(a8)的CD8分子,都是来源于CD4,CD8胸腺细胞[15J.此外,CD8actIEL与CD8a~3IEL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差别,即TCRCD8a~3IEL为MHCI类分子依赖的,而CD8actIEL则是MHCI类分子非依赖的【].因此,rI℃RCD8IEL在MHCI类分子的限制下,对细胞质内的抗原表现出较高的细胞毒性;而CD8actIEL则不受MHCI类分子的限制,表现低水平的细胞毒性.一些非经典的MHC分子,如胸腺白血病抗原(thymusleukeITliaantigen,TL),Qa一1,Qa,2,CD1和MHCI类相关分子(MHCclassI—relatedmolecule,如MICA和MICB)等,可能具有向CD8aaIEL呈递非蛋白抗原的能力[17-19].例如,当细菌或病毒感染EC后,EC随即表达MICA这种非经典的MHC分子,胞内抗原进而被MICA呈递给TCRCD8~aIEL,诱导其细胞毒性作用,从而杀死感染的EC,阻止病毒和细菌在机体内继续扩散.另外,有2OO7年3月第2卷第1期Jo—urnalofMicro—besandInfection,March2007,V ol2,No.1研究发现,小肠EC表面还持续表达另一种非经典的MHC分子——11L[驯.11L与IEL的CD8aa相互作用促进了某些细胞因子的生成,但不造成CD8aalEL 的增殖和细胞毒性反应,因此不会造成对肠道上皮的破坏当然,对于IEL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但是,以上的种种发现至少可以说明,在黏膜IgA型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与CTL介导的细胞免疫之外,IEL又可为肠道黏膜提供另一层免疫保护. 3.PP中的DC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中的作用DC是一类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具有摄取抗原,并将其呈递到免疫效应细胞表面的功能.同时,DC还是黏膜获得性免疫的调节因子,特别是在小肠的PP,这种调节作用更为明显.在PP中,DC主要分布于FAE下的上皮下穹隆(subepithelialdome,sED)区域[21].PP内的DC通常可以分为3个不同的亚型,并且各个亚型的功能也存在差异J.第1个亚型的DClCD8a—CD1lb(髓样DC)]特异性定居在PP的SED区域,在表达CD1lb分子的同时主要分泌IL-10.第2个亚型的DC[CD8aCD1lb一(淋巴样DC)]表达CD8aa分子并定位于PP中T细胞富集的滤泡间区域(Tcell—richinterfollicularregion,IFR).第3个亚型的DC(CD8a—CD1lb一)既不表达CD1lb,也不表达CD8ct,因此被定义为双阴性DC(double negative(DN)DC].DNDC位于SED,WR和FAE内,与CD8a+CD11b-DC有一些相似的功能特点l引. 例如:两类DC在受到细菌刺激后都分泌IL-12p70.在黏膜淋巴组织中,DNDC占有很高的比例(占PP的29%,占MLN的30%)J.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DNDC可以从呼肠孤病毒感染引发凋亡的肠细胞内摄取病毒抗原【24J.PP中的DC担负着多种重要的职责:首先,DC调节CD4辅助性T细胞(Thelpercell,111)的多样性反应.当CD4T细胞暴露于抗原后,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分化反应,最终可在特定的细胞因子调节下分化成为Thl(分泌7一IFN),Th2(分泌IL4和IL-13), 1h3(分泌TGF.13),Tr.1(分泌ILdO)或Treg细胞并导致GALT趋向不同的免疫反应结果.而PP中存在的不同DC直接介导了这种CD4T细胞反应的差异性.研究发现,CD8a—CD1lbDC分泌IL-10,TGF-13和IL-6,诱导抗原特异性的CD4幼稚T细胞分化为调节性T并引起口服耐受,同时还刺激CD4T细胞高水平地分泌IL-10和IL广4,并与IIJ- 6L22J一起作用于B细胞以调节IgA的生成;而CD8aCD1lb一和DNDC则分泌IL-12,可诱导T细胞分化成为辅助性T细胞,进而引发CTL反应,并诱导B细胞产生I抗体以清除体内的病原体J.其次,PP和MLN中的DC可调节T细胞归巢至肠黏膜.因为PP的DCE]和MLN中的DC【26J可以增强CD8+T细胞表面a4岛整合素和CCR9的表达,从而调节T细胞在黏膜组织中的迁移.最后,PP内的DC还具有诱导IgA产生的能力.这种诱导IgA生成的反应既针对病原体,同时也选择性地针对共生菌群[引.结语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内部一个结构独立,功能复杂的免疫网络.它的存在确保了GALT在针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与针对非病原体诱导的耐受之间,在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以维持机体自身的稳定.对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有待阐明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GALT摄取肠腔内抗原的机制;(2)GALT趋向耐受或是趋向保护性免疫反应的调节机制;(3)DC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这些机制的阐明将会为口服黏膜疫苗的开发及过敏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参考文献1.BraydenDJ,JepsonMA.BairdAW.Keynotem~ew:intestinal Peyer'SpatchMcellsandoralvaccinetargeting.DrugDiseovToday,2005,10:l145~11572.Mowat,AM.Anatomicalbasisoftoleranceandimmunityto intestinalantigens.NatRevImmuno1.2oo3.3:33l一34l3.StrobelS,MowatAM.Oraltolelanceandallergicresponsesto foodproteins.CurtOpinAllergyClinImmunol,2006,6:207~2l34.GolenbockDT,HamptonRY,QureshiN,eta1.LipidA?like moleculesthatantagonizetheeffectsofendotoxinsonhuman monocytes.JBiolChem.1991.266:19490一l94985.NaikS,KellyEJ,MeijerL,eta1.AbsenceofToU—likereceptor- 4explainsendotoxinhyporesponsivenessinhumanintestinal epithelium.JPediau"GastroenterolNun-,2001,32:449~4536.GewirtzAT,NavasTA,LyonS,eta1.Cuttingedge:bacterial flage~nactivatesbaso-laterallyexpressed田l』I5toinduce epithelialpminflammatorygeneexpression.JImmunol,2001, 167:1882—18857.SansonettiPJ.Warandpeaceatmucosalsurfaces.NatRev lmmunol,20o4,4:953—9648.HamadaH,HiroiT,NishiyamaY.eta1.Identification0f multipleisolatedlymphoidfolliclesontheantimesentericwalloftheinou$esmallintestine.JImmunol,2002.168:576462微生物与感染0生旦筮鲞笙塑』婴堂!!:塑j互9.Onega-CavaCF,IshiharaS,RmniMA,eta1.Strategic compartmentalizationofToll-likereceptor4inthemousegut.J Immunol.20o3.170:3977~398510.JangMH.KweonMN,1wataniK,eta1.IntestinalvillousM cells:anantigenentrysiteinthemucosalepithelium.ProcNail AcadSciUSA.2004,101:6110~6ll5l1.Vazquez-TortesA.Jones-CarsonJ,BatmflerAJ,etaI. ExtraintestinaldisseminationofSalmonellabyCD18一expressing phagocytes.Nature.1999,401:804~80812.HershbergRM,MayerLF.Antigenprocessingmadpresentation byintestinalepithelialcells—polarityandcomplexity.Irnmunol Today,2000,21:123~12813.Guy—GrandD,Cerf-BensussanN,MalissenB,eta1.Twogut intraeplthehalCD8lymphocytepopulationswithdifferentT cellreceptors:aroleforthegutepitheliuminTcell differentiation.JExpMed,199l,173:47l一48l14.SvenssonM.MarsalJ,EricssonA,L25mediatest}le localizationofrecentlyactivatedCD8alphabeta(+) lymphocytestothesmall—intestinalmucosa.JClinInvest,20o2,l10:lll3~l12115.EberlG,HttmanDR.ThymicoriginofintestinalalphabetaT cellsrevealedbyfatemappingofRORgammaTcells.Seience2004,305:248~25l16.DasG,JanewayCAJr.DevelopmentofCD8alpha/alphaandCD8alpha/betaTcellsinmajorhistocompatibiiltycomplexclassI-deficientmice.JExpMed,1999,190:88188417.FujiuraY,KawaguchiM,KondoY,eta1.DevelopmentofCD8alphaalpha+intestinalintraepithelialTcellsinbeta2一microglobulin—and/orTAP1一deficientmice.JInmmnol,1996, 156:2710~2715l8.SydoraBC,BrossayL,HagenbaughA.eta1.TAP-independent selectionofCD8intestinalintraepitheliallymphocytes.J Irmntmol,l996,156:~42l6(上接第55页)24.BumsukH,TrifiloMJ,ZunigaEI,eta1.Virusesevadethe immunesystemthroughtypeIinterferon..mediatedSTAT2.. dependent,butSTAT1一independent,signaling.Immunity,2005, 22:247~25725.ZunigaEI,McGavemDB,Pruneda—Paz儿,eta1Bone啪w plasmacytoiddendriticcellscandifferentiateintomyeloid dendriticcellsuponvirusinfection.Natlmmunol,2004,5:1227 123419.DasG,JanewayCAJr.MHCspecificityof讧EIJs.Trends Immuno1.20o3,24:88~9320.WeberDA,AttingerA,KeⅡlballCC,eta1.Peptide-independent foldingandCD8alphaalphabindingbythenonclassicalclass Imolecule,thy~cleukemiaantigen.JImmunol,2002,169: 5708~57l421.ShreedharVK,KelsallBL,NeutraMR.Choleratoxininduces migrationofdendriticcellsfromthesubepithelialdomeregiontoT-andB-cellareasofPeyer'spatches.InfectImmun,2003.71:504—50922.1wasakiA,KelsallBL.UniquefunctionsofCDllb+,CD8 alpha+,anddouble-negativePeyer'spatchdendriticcells.J~nlinuno1.20Ol,l66:4884一删23.SatoA,1wasakiA.Peyer'spatchdendriticcellsasregulators ofmucosaladaptiveimmunity.CellMolLifeSei,2005.62:l333~133824.HeetonMN,ContractorN,LeonF,eta1.Peyer'spatch dendriticceilsprocessviralantigenfromapoptoticepithelial cellsin山eintestineofreovirus—inf~tedmice.JExpMed, 2004.20o:235~24525.MoraJR,BonoMR,MatmathN,eta1.Selectiveimprintingof guthomingTcellsbyPeyer'spatchdendriticcells.Nature20D3,424:88~9326.Johansson-LindbomB,SvenssonM,WurbelMA,eta1.Selective generationofguttropicTcellsingut—associatedlymphoidtissue(GAIJT):requirementforGAdendriticcellsand adjuvant.JExpMedEpub,2003.198:963~96927.MacphersonAJ,UhrT.InductionofprotectiveIgibyintestinal dendriticcellscarryingcormnensalbacteria.Seience,2004,303:l662~l665(收稿日期:2006.09.05)26.SchlenderJ,HornungV,StefanF,eta1.Inhibitionoftol1.1ike receptor7一and9-mediatedalpha/betainterferonproductionin humanplasmacytoiddendriticcellsbyrespiratorysyncytial virusandmeaslesvil'US.JViml,20Ol5,79:5507~55l527.BaslerCF,WangX,MuhlbergerE.eta1.eEbolavirusVP35 proteinfunctionsasatypeIIFNantagonist.ProcNatlAcadSei USA.20oo,97:12289~】2294(收稿日期:2006.01.13)。
黏膜免疫你知道多少?让我们来揭开黏膜免疫系统的种种......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疫苗应⽤黏膜免疫是近⼏年来⼈们研究的热点内容,黏膜是与抗原接触的第⼀个部位,黏膜局部免疫和全⾝系统免疫对于防御病原体进⼊机体⾄关重要。
随着分⼦⽣物学、细胞⽣物学和遗传学的渗透,现代免疫学深⼊到分⼦和基因⽔平。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20世纪50年代黏膜免疫概念产⽣以来,黏膜免疫系统(MIS)就⼀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动物机体内存在强⼤的黏膜免疫系统,约占机体淋巴组织的50%以上。
黏膜免疫系统(MIS)独⽴存在于全⾝免疫系统之外,是抵抗病原微⽣物从黏膜⼊侵机体的主要屏障,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黏膜免疫系统主要由⼀些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包括⽀⽓管相关淋巴组织、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和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以及微褶细胞(M细胞)组成,这些上⽪淋巴组织结构统称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猪体的⼝腔、⿐腔、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殖道的表⾯被黏膜组织所覆盖,其表⾯积达400m2,这些黏膜上存在着⼤量的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黏膜免疫的机理绝⼤多数的病毒感染是通过黏膜途径,病毒感染的细胞和上⽪细胞的黏膜⾯接触后发⽣的病毒穿胞运输是病毒侵⼊黏膜的重要⽅式之⼀。
病毒通过穿胞⽅式穿过黏膜屏障,然后经由黏膜下的树突状细胞将病毒散布到相应的靶细胞。
体外研究表明,黏膜免疫诱导体液免疫应答效应的主要过程是产⽣分泌型免疫球蛋⽩A(sIgA),sIgA主要存在于唾液、乳液、胃肠液、呼吸道分泌液等是黏膜部位抵抗病原微⽣物和有害物质的第⼀道防线。
sIgA主要通过阻抑黏附、免疫排除、溶解细菌、中和病毒等机制来⾏使其多种⽣物功能。
sIgA除了为黏膜表⾯提供⼀个免疫屏障防⽌微⽣物的黏附外,还具有抗炎症和调理作⽤。
机体免疫细胞中绝⼤部分是黏膜免疫细胞,⽬前已知有多种细胞参与黏膜免疫,第⼀,上⽪内淋巴细胞,主要功能是对病原体⼊侵及上⽪细胞变性作出快速反应。
根据对⼩⿏的研究,推测上⽪内淋巴细胞具有特异的免疫效应功能,包括细胞杀伤性活性、分泌⼲扰素,使上⽪细胞的主要相容复合体MHC-II类抗原表达增加;第⼆,固有层是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场所,黏膜固有层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然杀伤细胞和辅助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其他免疫细胞有粒细胞和肥⼤细胞等。
黏膜免疫学进展与粘膜疫苗的未来课程答题测试答案1、IgG是下呼吸道支气管肺泡液中主要的Ig 类,约占肺液中Ig的(D)%。
IgG似乎主要来源于血液循环。
A.50B.60C.70D.802、全身免疫系统与黏膜免疫系统(A),前者诱导产生的血清抗体(以IgG为主)一般不进入黏膜表面A.相对分隔化B.互不分隔C.密切相连D.完全隔离3、粘膜免疫是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B)引入的。
A.Salk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B.Sabin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C.1910年就研制出的灭活病毒疫苗和活病毒候选疫苗D.A+B+C4、我国()全体儿童普及接种(),取得很好的效果。
BA.1960年,减毒活疫苗B.1965年,减毒活疫苗C.1960年,灭活疫苗D.1965年,减毒活疫苗5、麻疹病毒的受体(D)分布于全身(包括扁桃体等)淋巴组织(细胞)。
A.CD46B.CD150C.CD22D.A+B6、新冠病毒的受体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主要存在于()、、和等()DA.心血管B.B呼吸道.C.附睾D.A+B+C7、肌注新冠疫苗诱导出的(A),能中和黏膜细胞感染增殖后释放到血液的病毒,阻止其体内扩散而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A.血清中和抗体B.黏膜中和抗体C.细胞毒T细胞D.B+C8、粘液免疫学告诉我们,必须在特定黏膜部位(诱导位点)接种抗原,才能在其相应的上呼吸道黏膜(效应位点)产生SIgA抗体。
比如,()免疫接种会导致()和局部分泌物(唾液、鼻分泌物)的SIgA抗体应答。
BA.鼻或扁桃体,鼻或扁桃体黏膜B.鼻或扁桃体,上呼吸道黏膜C.支气管,上呼吸道黏膜D.口服,上呼吸道黏膜9、粘膜免疫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公元(A)年的文献A.900B.600C.1000D.190010、古代中国人预防天花的方法几经传播,后来传到(B)后由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夫人带到英国。
A.印度B.土耳其C.俄国D.A+C11、1880年以前,(A)的实验室就已经尝试肠道接种预防细菌性疾病的疫苗。
粘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
1简介粘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免疫体系,它在抵抗感染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粘膜表面与外界抗原(比如食物、共生菌、有害病原体等)直接接触,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而且,实验证明,通过粘膜免疫后,粘膜局部的抗体比血清抗体出现的早、效价高且维持时间长。
粘膜免疫系统构成了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将外来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外来抗原在侵入机体组织之前被消灭,不至于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
现将动物粘膜免疫系统作一简要概述,错误和不足之处请读者指正。
2构成与功能粘膜免疫系统由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ALT)、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CALT)和泌尿生殖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UALT)四部分构成,它们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粘膜免疫系统主要由粘膜结合淋巴组织(MALT)构成。
所谓粘膜结合淋巴组织,即沿着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及某些外分泌腺(哈德氏腺、胰腺、乳腺、泪道、唾液腺分泌管等)分布并广泛存在于上皮下的淋巴组织,是粘膜接触并摄取抗原和最初免疫应答产生的部位。
粘膜免疫系统担负着哨兵的责任,区分无害与有害以决定是放过去(耐受)还是拦下来(免疫反应)。
粘膜免疫系统主要是通过产生分泌型IgA(sIgA)和IgM发挥作用, sIgA可以阻止微生物在粘膜上皮层驻扎繁殖,禁止它们进入上皮层。
特殊的位置、极其重要的作用使粘膜免疫系统形成与外周免疫系统迥然不同的解剖学结构、淋巴细胞和免疫反应分子机制。
从数量上说,粘膜免疫系统是免疫系统中最大的,这里淋巴细胞的数量比其他部分的总和还要多,60%T细胞的工作岗位在粘膜。
3解剖学性质粘膜免疫系统的淋巴组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接近抗原,二是诱导和效应位点的区域化,以消化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为例:消化道相关淋巴组织由Peyer结(PP)、肠系膜淋巴结(MLN)以及分散在粘膜固有层(LP)和肠上皮中的大量淋巴细胞组成。
PP中有明确的T细胞区和B细胞区,是典型的二级淋巴器官,位于小肠系膜的对侧,与肠腔仅隔一层立方上皮细胞。
这层上皮细胞被称为滤泡相关上皮,之中除了普通的肠细胞、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上皮细胞(M细胞),负责摄取和转运抗原。
肠系膜淋巴结也是二级淋巴器官,与PP通过淋巴管道相连,又经胸导管外通血液,是粘膜与外周免疫系统的中转站。
肠腔抗原被M细胞摄取运送到Peyer结(PP),经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并递呈给T细胞,淋巴滤泡被激活,产生致敏的T、B淋巴细胞和记忆型T、B淋巴细胞;致敏的T、B淋巴细胞经肠系膜淋巴集结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大部分被带到粘膜固有层,少部分进入其他外分泌组织。
如果说Peyer和肠系膜淋巴结(MLN)是诱导位点,那么粘膜固有层和肠粘膜上皮中的淋巴细胞就是局部免疫的效应位点。
淋巴固有层中有免疫系统中的大多数成分:大量的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
肠上皮细胞中总细胞数的15%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的90%是T细胞。
肠上皮淋巴细胞是离抗原最近的淋巴细胞群。
局部粘膜免疫的诱导位点诱导部位为首次接触抗原并诱导起始反应的部位,主要有一些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包括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和近几年发现的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或微褶细胞(M细胞)等具有生发中心的上皮淋巴组织。
当病原体与之接触,即被摄取,诱导T细胞和B细胞反应。
在IgA的诱导位点可以出现所有的免疫活性细胞,如CD4+、Th细胞、CD8+、CTLs、B细胞和辅助细胞。
这些细胞调节抗原特异性效应细胞的产生,参与粘膜表面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局部粘膜免疫的效应位点局部粘膜免疫的效应部位包括肠道、呼吸道、生殖道等粘膜的固有层及一些腺体如乳腺和泪腺等。
已知人类泪腺中85%的抗体为sIgA。
禽类特有的哈德氏腺是一个局部免疫器官。
肠道粘膜固有层是最大的粘膜效应位点, ,可分离到大量的IgA型浆细胞。
其主要细胞成分为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占20%~40%,T细胞占40%~60%,巨噬细胞占10%,嗜酸性粒细胞占5%,T细胞大部分为CD3+、CD4+、CD8-,起促进免疫的功能。
约1/3的T细胞是CD3+、CD4-、CD8+,起细胞毒性作用。
在抗原刺激IgA诱导部位之后,粘膜结合淋巴组织内的B细胞和T细胞被致敏,致敏的T细胞和B细胞通过淋巴管离开粘膜结合淋巴组织,并通过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之后进入效应部位。
在这里B细胞定居下来,并在抗原、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变成成熟的IgA浆细胞,并分泌IgA。
4粘膜免疫系统的体液免疫体液免疫是粘膜免疫效应的主要过程,即产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
据研究,人体每天分泌sIgA的量约为30~60mg/kg,超过其它免疫球蛋白的量。
IgA在浆细胞产生后,由J-链(含胱氨酸较多的酸性蛋白)连接成双聚体分泌出来。
当IgA通过粘膜或浆膜上皮细胞向外分泌时,与上皮细胞产生的分泌片段连接成完整的sIgA,释放到分泌液中,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在一起,分布在粘膜或浆膜表面发挥免疫作用。
由于外分泌液中sIgA含量多,又不容易被蛋白酶破坏,故成为抗感染、抗过敏的一道主要屏障。
其综合功能机制归纳如下:(1)阻抑粘附sIgA可阻止病原微生物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其作用可能是:①sIgA使病原微生物发生凝集,丧失活动能力而不能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②sIgA与微生物结合后,阻断了微生物表面的特异结合点,因而丧失结合能力;;③sIgA与病原微生物抗原结合成复合物,从而刺激消化道、呼吸道等粘膜的杯状细胞分泌大量粘液,“冲洗”粘膜上皮,妨碍微生物粘附。
(2)免疫排除作用sIgA对由食物摄入或空气吸入的某些抗原物质具有封闭作用,使这些抗原游离于分泌物,便于排除,或使抗原物质局限于粘膜表面,不致进入机体,从而避免某些过敏反应的发生(如食物过敏反应)。
(3)溶解细菌不论血清型IgA或sIgA均无直接杀菌作用,但可与溶菌酶、补体共同作用,引起细菌溶解。
(4)中和病毒存在于粘膜局部的特异性sIgA不需要补体的参与,即能中和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病毒,使其不能吸附于易感细胞上。
(5)介导ADCC作用小肠淋巴细胞表达IgA的FcR,它们属于由IgA介导ADCC作用的淋巴细胞,但这种效应也可能导致上皮细胞损伤。
5粘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免疫粘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免疫包括上皮淋巴细胞、粘膜固有层免疫细胞、T细胞及K细胞免疫等。
上皮内淋巴细胞(IEL)是体内最大的淋巴细胞群。
由于离肠腔很近而成为粘膜免疫系统中首先与细菌、食物抗原接触的部位。
IEL中,90%是CD3+T细胞,少于6%是分泌抗体的B细胞,此外还存在极少量的非T非B的裸细胞(naked cell)。
IEL的主要功能是宿主对病原体入侵及上皮细胞变性作出快速反应机制的溶细胞活动。
IEL因其可产生与Th1、Th2功能相关的因子。
因此,具有调节其它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功能。
IEL还具有对食物抗原耐受和刺激上皮细胞更新功能。
6鸡的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ALT)鸡的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ALT)分布在次级支气管及其末端开口处,火鸡的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分布在初级支气管和次级支气管交界处。
禽类的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为缺少纤毛、有不规则微绒毛的扁平上皮细胞,其表面有深凹陷,胞浆内溶酶体和内质网较少。
淋巴组织的淋巴小结体积与数量与日龄有关。
7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CALT)近年来,人们开始对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进行研究,对兔、猪、火鸡和鸡的眼结膜研究表明,这些动物的眼结膜上有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CALT主要集中在下眼睑结膜穹隆处,上眼睑也有CALT,但淋巴小结数量少且分散,主要集中在鼻泪管周围,CALT 结构与GACT和BACT极为相似。
研究表明,CALT是眼区重要的免疫应答组织之一,协同哈德氏腺完成独特的局部免疫功能,同时参与全身免疫应答的调控。
8粘膜淋巴细胞的归巢性1964年James Gowans发现在粘膜致敏活化的淋巴细胞经胸导管、血液又落户于粘膜部位发挥针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反应发挥作用,而外周组织中活化的淋巴细胞就不会进入粘膜。
这种现象的一个好处是在粘膜某一处致敏的淋巴细胞可以传播到粘膜组织的各个部位,称之为“common mucosal system”现象。
例如,在人体细菌性抗原从肠道吸收后可以在乳腺产生特异性抗细菌性IgA,在支气管致敏的细胞可以游走至肠粘膜固有层,鼻咽部暴露于某抗原可以同时在直肠、呼吸道、阴道产生IgA和IgG,据此有人就把从IgA诱导部位(BALT或GALT)到粘膜效应部位(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固有层和分泌腺体)这一系统称为共同粘膜免疫系统。
共同粘膜免疫系统内特殊部位的细胞因子、诱导细胞、效应细胞调节免疫反应的机理,尚未完全搞清楚。
所以要想引起粘膜保护反应,必须经粘膜途径免疫,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多无效。
9粘膜免疫系统的应用动物机体粘膜系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方面均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粘膜免疫系统的研究不仅为传统的免疫学增加了内容,也为很多疾病的致病机理、病原与宿主的关系、疫苗与预防制剂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目前,通过粘膜免疫途径的免疫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且有效地预防了一些畜禽传染病。
鼻粘膜给药进行粘膜免疫简便易行,药物经鼻粘膜部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免受胃肠道酶的破坏和肝脏对药物的消除效应,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和血药浓度。
鼻粘膜用药可极大地减少药物用量,也使药物不良反应的机率大为降低。
sIgA可以在高蛋白水解条件下起作用。
因此,尤其适合于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猪巴士杆菌病活疫苗口服苗等采用滴鼻、点眼、饮水、气雾等通过呼吸道粘膜、消化道粘膜、眼结膜等的粘膜免疫,从而有效预防一些畜禽传染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