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
- 格式:docx
- 大小:33.17 KB
- 文档页数:5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春秋五国争霸(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特点: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强国为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作霸主,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1.尊奉王室郑庄公率先“以王命讨不庭”,成为最早称霸的国家联合齐鲁,攻打宋卫,制服陈蔡,打败北戎,稳定政局平王时,周郑相互交换质子桓王时,起用虢公,弃用郑伯,周郑发展到交恶的地步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威严扫地,一蹶不振周天子权威衰弱,成为大国争霸所利用的工具2.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一些著名霸主,称为“春秋五霸”关于五霸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宋国只是一个中等国家,宋襄公有志图霸,实未成功秦国是周室东迁后发展起来的诸侯国,虽一度号称霸主,但只是称霸西戎,未及中原吴越到春秋晚期相继崛起于长江下游,霸业短暂春秋最主要的霸主当属齐、晋、楚,秦、吴、越稍逊一筹,只具有偏霸性质(1)齐桓公:齐国地处海滨,据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鱼盐矿藏齐襄公灭纪伐卫、征服鲁国,后为政昏乱为齐大夫所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策划下,继位齐国国君,即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开始了争霸大业,史称齐桓称霸一面由管仲推行改革、整顿内政,一面对外实施武力扩张公元前679年鄄会盟,齐桓公称霸的开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利用周室的正统地位,团结诸侯,对抗楚国和戎狄公元前660年,击退戎狄进攻,存邢救卫,保证了地区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南征蔡、楚,楚成王求和,双方订立召陵之盟楚国实际上承认了齐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周天子派人前往,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2)晋文公:晋献公削除同姓宗族、重用异姓军功卿大夫,加强公室权力,积极开拓疆土公元前636年,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重用狐偃、赵衰,推行发展农商事业的经济措施和选贤任能的用人政策扩充军事编制,结束了动荡的晋国政局,创造了从事争霸的条件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平定周室太叔带叛乱,恢复周襄王地位,获得尊王美名提高了自身威望,全力南向与楚国争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败楚,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楚国向北发展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中原小国纷纷摆脱控制,归附晋国践土会盟,晋文公取威定霸,成为中原霸主(3)秦穆公: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送有功,封为诸侯,开始与戎狄不断战斗。
2019-2020学年度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同步练习中图版一、春秋争霸1.原因:春秋时期,周王的地位日益衰落,大的诸侯国乘机争霸,以获取过去周王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1.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国,形成三个诸侯国。
(2)田氏代齐:齐国姜氏由卿大夫田氏取代。
2.战国七雄:指的是秦、齐、楚、燕、韩、赵、魏。
3.著名战役(1)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2)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军队相持在长平,秦军大败赵军,杀赵军主帅赵括。
从此,六国再也没有能力阻挡秦国的进攻了。
【问题1】我们应如何理解春秋时期的改革与争霸之间的关系?探究:①春秋时期,各国都为了谋求霸业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
各国改革都涉及了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改革都实现了富国强兵,可见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
然而各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军事特点。
齐国凭借“尊王攘夷”的政治威势,晋楚、吴越通过军事胜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这说明自古以来国家间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等综合实力的较量。
而综合实力的提升都与改革有关。
②各国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问题2】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和历史趋向如何?探究:从“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这两个标题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战争。
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各大国争夺政治霸权,大国靠武力胁迫小国承认其领导地位。
春秋时期战争的性质是“争霸”。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战争的目的则是吞并对方,进而统一。
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是“兼并”。
在争霸过程中,诸侯国的数量减少了,疆域扩大了;在兼并过程中,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历史逐步趋向于统一。
1.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弱肉强食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C.统一D.适者生存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诸侯常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春秋五霸:1.齐桓公(685年-643年BC):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被尊称为“齐桓公”。
他推行政策,善于用人,使齐国大兴土木,军事兴盛,经济繁荣。
他通过重新分封,削弱了诸侯的实力,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
2.晋文公(697年-628年BC):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被称为“晋文公”。
他着力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通过经济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实力。
晋文公以《晋中孟田氏之诗》和《太康》两篇篇章碑文被尊称为“温故而知新”。
3.秦穆公(659年-621年BC):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被尊称为“秦穆公”。
他着力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推动了秦国的军事。
在他的统治下,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
4.楚庄王(659年-621年BC):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被尊称为“楚庄王”。
他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扩大了楚国的疆土。
楚庄王也致力于发展文化和教育,提出了“爱莫能助”的名言。
5.鲁襄公(722年-662年BC):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被尊称为“鲁襄公”。
他推行政策,加强了鲁国的军事和政治实力。
他重视教育,提出了“三日不朝(见)则怠”,并提拔了孔子为官。
战国七雄:1.秦国:秦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由秦昭襄王统治。
秦国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周围诸国的征服,逐渐统一了六国,开创了秦朝的历史。
2.楚国:楚国是战国时期南方最强大的国家,由楚共王统治。
楚国通过军事扩张和外交手段,建立了强大的势力范围。
3.齐国:齐国是战国时期东方最强大的国家,由齐桓公统治。
齐国通过军事力量和积极地参与外交活动,扩大了其国力和影响力。
4.魏国:魏国是战国时期中部的一个重要国家,由魏昭王统治。
魏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贸易活动,积极地参与了战国时期的斗争。
5.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由赵武灵王统治。
赵国通过军事力量和参与外交活动,扩大了其国土和影响力。
6.韩国:韩国是战国时期中部的一个重要国家,由韩哀侯统治。
韩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动,积极地参与了战国时期的斗争。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知识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认真学习历史。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时期。
当时出现了、、、、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其中最先称霸的是。
2、稳定内政以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上,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在中原霸主地位。
3、楚*在打败晋国,楚庄王跌升为霸主。
4、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时期。
晋国*成、、三个国家,与原有的、、、并称“战国七雄”。
5、称为“合纵”;称为“连横”。
以上对初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讲解知识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作文素材]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
1 / 5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出现的背景和时间;能够讲述“问鼎中原”、“退避三舍”、
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成语故事;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找出主要诸侯国家 的地理位置。
2•过程方法与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能力;以“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一个 霸主”为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论据进行思考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思 考春秋战国时期征战的作用,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丰富、生动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管仲改革”、历史故事中认 识改革创新、励精图治对国家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树立开拓进取、不畏艰难、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通过讲解一系列的争霸战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敢精神。
重点:结合历史地图,使学生掌握“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知道齐桓公、晋文 公、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及相关的历史事件;以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理解春秋、战国争霸混战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历 史作用。
上课老师 年级科目 七年级历史 课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准备 用时及预 内容 期效果 教学过程
具体做法(教法、学 法、师生活动等) 、春秋争霸 教学过程
(1)齐桓公称霸 到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 “礼乐征伐由天子出”转
向“礼乐征伐由诸侯出”的趋势,周天子越来越依附于强大的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卧
诸侯了,于是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脑地位。
齐桓公率先称霸的原因:那就是齐国负山面海,是东方的一个大国,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为其争霸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其次齐国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提倡节俭,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这是齐桓公称霸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三,齐国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你是怎样看齐桓公的“尊王攘夷”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
“尊王”在当时是一面“正义”旗帜,在此旗号下,齐国打败山戎,保护燕国;击退楚国,保护中原,在诸侯国中威望大增。
齐国借“尊王” 之名,行争霸之实。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诸侯会盟,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当时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表示认可。
假若你是晋国的国君,要想使晋国能够迅速强大,成为中原霸主,该怎么办?
(2 )晋楚争霸
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内陆国不利的方面。
(离东周王室较近,不能太过分,西有秦国,东有卫国,南有楚国,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唯一的出路就要靠自己发展。
)
当晋国发展成为北方一大强国时,南方的楚国势力发展到
黄河流域,利益冲突,矛盾尖锐,双方进行了一场决战--城濮大战。
(出示《城濮大战形势图》)
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持续了近百年,后来,楚庄王打败了
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看课本了解“退避三舍”等故事。
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的行列。
(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先让学生了解吴越的地理位置,再自学书(3 )吴越争霸、秦霸西戎
中楷体字内容,然后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
从中学到要胸怀大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二、战国七雄
2 / 5
1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秦统一,是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成之为战国。
战国时期,各诸侯
国之间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
这期间,北起长城,
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东、南、
西、北、上中下)七个大国。
让学生比较“战国形势图”与“春秋形势图”有哪些不同?
(一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目减少,春秋时期的宋、卫、吴、越等
都消失了。
二是春秋时期曾为霸主的晋国被韩、赵、魏取而代之。
进而
引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
春秋
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开始被诸侯所取代,诸侯争霸。
到战国时期,诸侯
国君的地位又开始被卿大夫所取代,权力中心继续下
移。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并立的局面,
历史上叫做战国七雄。
2、著名的战役:战国时期究竟有哪些典型的、著名的
战役呢?出示《围魏救赵形势图》让同学们先仔细读图,之后了
解“围魏救赵”(桂陵之战)的事件。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著名
的战役?(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说一说你知道的与这一时期历史有关的成语?(负荆请罪、纸
上谈兵、窃符救赵、三令五申、完璧归赵、退避三舍、朝秦暮楚、邯郸
学步、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
课堂总结(争霸战争的历史作用):一方面争霸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社会的动荡,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积极的作用:
(1)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大国在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实现区域性
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
民族融合,大大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
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3)各国为了战争的胜
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从
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附:
学习提纲
、春秋争霸
附:
1春秋争霸的原因和实质
板书设计
原因:周室衰微,诸侯强
3 / 5
4 / 5
称霸的原因: 的地位;
确立的标志:
3、晋楚争霸
4、吴越争霸
二、战国七雄
战国 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 七雄 主要 战役:
桂陵之战(魏齐) 马陵之战(魏齐) 长平之战(秦赵) 实质: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展开的奴隶主之间的斗争。
2、齐桓公首霸 (1)齐国近海盛产鱼盐,是东方大国; (2)任用管仲为相,国力大增; (3)运用“尊王攘夷”的谋略,提高了齐国 公元前651年,召集诸侯“葵丘会盟”。
楚、秦、燕 新的国家:赵、魏、韩(三家分晋)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