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三年级 第一课长城和运河

苏教版三年级 第一课长城和运河

苏教版三年级 第一课长城和运河
苏教版三年级 第一课长城和运河

1长城和运河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归类识记生字。图文结合,理解“曲折蜿蜒、连绵起伏、奇迹、不朽、谱写、奇异、奇迹”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观察图画,读懂诗歌中描写的长城及京杭运河的“不朽”“动人”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我们的祖先的歌颂的情感,从而诵读诗歌,受到美的熏陶。

3. 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我国的名胜古迹,和同学交流。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能用上积累的新鲜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反复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观察图画,读懂诗歌中描写的长城及京杭运河的“不朽”“动人”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我们的祖先的歌颂的情感,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能用上积累的新鲜词语。

难点:反复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观察图画,读懂诗歌中描写的长城及京杭运河的“不朽”“动人”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我们的祖先的歌颂的情感。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以便以学定教,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去过哪里旅游?觉得哪里的风景最美丽?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片(祖国主要的名胜古迹,长城、运河、秦始皇兵马俑、故宫、曲阜等几幅图片,配以简短的说明文字,教师可以简要引导学生知道图片是哪里)

2.这么美的画面,还有优美的诗歌来赞美它,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课《长城和运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翘舌音发音要准确。

(二)识写生字

1.通过预习,下面的词语你能读正确吗?

(1)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看看书上的拼音。然后再读给同位听,请他检查。

(2)指名分行读,师生评价纠正发音不正确的地方,并齐读。读时明确“嘉峪关、山海关、杭州”都是地名。

(3)指名读带点的生字,要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书写生字。

(1)在小组内交换批改课前预习书写得生字,用圈圈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指出写错的字,并提出建议。

(2)全班交流,订正书写错误的生字。

(教学预设:教师要了解各小组出现的错误,选择出错率较高的字教学。如“蜒”字,错在哪儿?为什么会出错?与“蜓”对照,引导学生结合声旁“延、廷”区分读音和字形的联系,思考都带有“虫字旁”与字义有什么关系?)(3)教师示范书写易错的字,指导字形结构,学生认真书写,注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读一遍,争取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同位之间互相读,互相评价纠正。

2.指名分诗节检查朗读情况,组织学生倾听能否读正确、读流利。相机纠正发音不正确、断句不正确的地方。

引导发现诗歌像古诗一样要讲究押韵,这样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动听。读读偶数行的诗句最后的一个字,你能发现这首诗主要押什么韵吗?(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押韵为“ɑn”即可)齐读诗歌,注意把押韵的字词读清楚,诗歌的节奏会表现的更好。采用优生或者教师示范朗读培养自然、舒缓的语气朗读诗歌。

出示每一诗节的最后两句,读一读,这里的问号应该怎样读?这两句中一句在问,一句是在回答,那你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明确是设问句)教师示范指导读好设问和回答。

3.读了诗歌,每一诗节是围绕什么来写的?默读思考回答。(第一诗节是围绕长城;第二诗节是围绕运河)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诗歌中表现了怎样的长城和运河呢,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再来朗读、体会。

(一)诵读第一诗节,展开想象,感受长城的雄伟,理解“不朽的篇章”。

1.默读第一诗节,找找哪几句诗描写了长城的景象?用横线画出来。出声朗读,把诗句描写的内容想象成画面,提出不理解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

2.(实物投影出示第三至六行诗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要注意把问题说清楚。

3.解决问题还要靠读书,请大家看着书,听老师读,展开想象,仔细看看你想象到的长城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要感情朗读,也可以播放录音,目的在于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

(1)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长城,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如果谁去过长城,也要结合自己看到的说一说。

预设:教师结合学生所谈,相机引入理解“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不朽的篇章”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看图,长城建造在群山之上,有高有低,弯弯曲曲,连绵不断。读读这两个词语,想象长城在群山之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出示地图,指出地理位置,感受长城横跨中国,从东到西。读读这几句话“长城东西长约上万华里,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历代长城总长为21196.18千米,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读读这句诗,你能想象出万里长城的雄伟吗?

“巨龙、不朽的篇章”这句诗中把长城比作了什么?用“巨”字可以写出什么?为什么比作“龙”呢?(样子像);教师引导:阅读下面的一段话,你能体会出什么?

把长城比作“龙”还因为什么?(中国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

“不朽”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教师适当讲解:长城像巨龙一样穿行在中国大地上,她象征着中国永远富强,这就是她谱写的不朽篇章)展示几幅长城的图片,教师创设情境:两千多年来,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中国大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为她感到自豪,向往着能登上长城,感受她的雄伟壮观。看着这些图片,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三至六行。(齐读、指名读结合,指导读出长城的雄伟、不朽、为之骄傲的情感;如有必要,教师要适时范读)(2)这就是长城“奇异”的景象,你能说说她奇异在哪里吗?(要点:不朽的篇章)

(3)我们一起随作者乘坐飞机,感受这奇异的景象,齐声朗读第一诗节。

4.谁再来读读诗节最后两句,体会诗句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歌颂)齐读,读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歌颂之情。

5.整体回顾,背诵。

默读第一诗节,想想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交流:先描绘了长城奇异的景象,又抒发了情感)

同位合作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6.作业:背诵第一诗节。继续通过图书、请教、网络等途径了解长城和运河,以及其他的名胜古迹。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并矫正。

2.背诵第一小节。

(二)诵读第二诗节,展开想象,感受运河的美丽,理解“动人的篇章”。

1.指名读第二诗节,对比第一诗节,作者写的内容哪几行诗句不同?标画出来。指名读读,听一听这几句诗写了什么内容?(描写了运河的奇异景象)

2.交流学习第一诗节的学习方法。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读懂第一诗节的?

教师指导总结:

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自学第二诗节,再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也听听别人的想法。(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并适当辅助学困生展开学习)

3.汇报、交流阅读收获:

(1)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三至六行诗句,说说你看到的运河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引导:这里把运河比作了什么?“绸带”是什么样子的?把运河比作绸带,是因为什么?(美丽、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理解“动人”)读读下面的一段话,说说你读后想说些什么?

(2)你能说说运河“奇异”在哪里吗?读出你眼中奇异的景象?

(3)为什么要抒发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歌颂之情?你能读出这种情感吗?

(4)齐声诵读第二诗节,把奇异的景象表现出来,也表达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歌颂之情。

(5)这一诗节分别写了什么?你能背下来吗?(交流、背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一)观察我们课文中长城或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

1.这首诗运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长城和运河奇异的景象。你喜欢吗?让我们连起来诵读整首诗。注意带着感情来读。

2.现在,去长城、运河游览的人越来越多,好多外国朋友也纷纷前来。你能当一名小导游为他们介绍长城或者运河吗?请你观察课文中长城或者运河的图片,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象和优美词句,写一段话,做好准备。(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扶学困生,并有针对性的选择写得成功的)

3.交流指导。

指名读给全班同学听,其他同学看图片,为他提出修改建议。

在小组内,读给其他同学听,相互提出建议修改。

4.拓展知识,促进阅读。

(1)你还知道我们祖先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下面的你知道吗?用线连一连。

(2)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做了解,读有关的介绍,欣赏美丽的图片。把他奇异的景象仿照诗节的三至六行写一写,也可以写一段话来介绍。

六、板书设计

1长城和运河

奇异奇迹祖先

巨龙绸带

不朽动人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重视诗歌文体教学,紧扣教学目标2,以读为主,初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再朗读展开想象,结合生活认知,拓展阅读,丰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注重情感的激发,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达成画面、情感、语言的积累。

2.注重积累的迁移运用。在第三环节设置小练笔活动,把学习诗歌积累的画面、情感和新鲜词句,转化为自己的写话表达行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身处农村,对于长城、运河的壮观、美丽缺少亲身体验,在理解诗歌意境、情感仍有局限。

教学建议:诗歌的理解的适度把握,要注重诗歌教学的方法,以读为主,想象画面,激发情感,熟读成诵,注重画面、情感、语言的积累。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文字简洁、适度讲解帮扶学生扩展视野,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产生美的体验,生成美好的情感。

附1:《长城和运河》预习单

一、自学生字词语

1.借助拼音读生字和课后第3题的词语,要做到读正确,请同位相互检查。

2.在书上描红,并在习字册上练习书写生字1至2个,争取写正确、美观。

3.观察生字字形,想想学过的形近字,字形和读音上用什么相同和不同,和同学交流。并给下面的字组词。

蜒()朽()篇()驾()蜓()巧()偏()架()

二、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二至三遍,争取读得正确、流利。可以读给家长或同学听,请他们评价一下。

2.标画出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读一读。

3.思考填空:诗歌一共有个诗节,第一诗节写了;第二诗节写了。朗读整首诗,我体会到的情感。

三、提出疑问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先查字典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课文想一想,还不能理解的在课文中用问号标记出来。

四、拓展阅读

1.读书、上网、请教他人,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知识,欣赏图片。

2.你还知道我们祖先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吗?了解我国名胜古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摘记或者粘贴图画。

苏教版三年级上1、长城和运河

1、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简单常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长城与运河的奇异的景象,为什么称之为“人间奇迹”。教学难点: 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法设计: 采用以读为主,读中练语感,读中受熏陶。抓住两个比喻句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有两大“人间奇迹”,它们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

带,你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有关长城和运河的情况。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不朽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谱写嘉峪关创造奇迹天堂杭州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通过读课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动的。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给大家听听吧。 读后,表扬读得流利地同学。 3、分男女生读课文。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指导写字 1、小黑板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2、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写时应注意什么。 3、你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学生在书上描红,教师指导。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设计: 1、抄写课后第三题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三个词写一段话。 2、朗读课文。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课文及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课文及教学设计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 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略) 导入新课: 一、出示中国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习,对吗?对课于课文中出现 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 怎样解释的呢?(出示幻灯:) 2、中国地图。 这是我们居住的国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很多的中华奇迹,谁能说说看,你都知道哪些奇迹? 3、学生的回答力求简练,只要说出名称即可,不必具体描述。 二、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导入新课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盘古开天劈地,到现在, 有过多少人间奇迹啊!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人间奇迹——请看 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的横线这是长城;一条从北到南 纵线,这是京杭运河。(板书:长?amp;nbsp; 运河) 2、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佘老师就带着304班的 同学们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练习题

第1课长城和运河 一、看拼音,写词语。 qí jì qū zhé pǔ xiě lián mián qǐ fú jià shǐ shī piān bù xiǔ wàn lǐ chánɡ chénɡ wān yán chóu dài chuànɡ zào mín zú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 ()的诗篇()的景象()的绸带()的长城()的运河()的祖先三、多音字组词。 dōu () xínɡ()qū()都行曲 dū()hánɡ()qǔ()四、请写出三个形容万里长城的四字词语。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东起,嘉峪关,像 在大地。 2、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像

在大地。 3、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分别谱写了的、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八达岭长城的四季景色确实美不胜收。每当春临大地,岭上阳光明媚,山谷绿意盎然,有桃花、杏花、山茶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簇拥着古老的城墙。那时的长城如在花海中穿行,处处尽芳菲,令人心醉。八达岭之夏,骄阳似火,但时时有清凉的风袭来,有时烟雨迷蒙。那时看长城,活像一条出水的蛟龙。八达岭的金秋更加迷人,那时秋高气爽,万木争艳,鲜红的枫叶,最惹人喜爱,有人说这是筑城者的血染红的,您看多么意味深长。冬日的八达岭,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城墙楼台,轮廓分明,更显示出博大雄伟的风采。 1、这段话依次写了八达岭、、、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八达岭的之情。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照样子也写一句。 3、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把它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七、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收集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1、《长城和运河》优秀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长城和运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3.理解“人间奇迹”,知道在课文中的所指,知道课文外的一些我国奇迹。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等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事物形象。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长城和运河的课件,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课件显示诗歌:上下五千年,古迹遍神州。兴起乘银河,俯足游长龙。你们知道“银河、长龙”是指我们祖国的哪两处名胜古迹吗?

2.运用课件,相机出示有关图片,展示长城和运河的挂图,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更详细地了解我们民族的两大奇迹。 揭题:〈〈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3.说说你所知道的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4.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和运河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指导、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读破词、破句。 (2)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这样看?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曲折蜿蜒”中有两个多音字,一个“曲”字,一个“折”字,特别是“折”还有she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介音母及多音字“曲”“折”“行”。(3)理解有关词语。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6)交流问题:作者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俯瞰长城和运河。因为只有(),才能()。 三、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部分内容。 2、比较句子:

苏教版三下《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下《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分析本课的两句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认识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新词: 驾驶谱写创造民族绸带 不朽诗篇曲折蜿蜒 2、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 3、长城很长,又被称为“万里长城”(板书)运河从北京直通杭州,被称为“京杭大运河”(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仔细欣赏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放声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在哪儿看长城?他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阅读探究: (1)作者在哪儿看长城?(飞机上,空中) 在空中往下看叫“鸟瞰”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看?(居高临下,视野更加开阔,全面) (2)提示读——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提问:这里有个词——奇异,给它找个近义词——奇特 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这奇异的景象? (3)交流出示——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对照插图反复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觉得长城奇特在哪?与众不同在哪? 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长,大 穿行——动感,好像是有生命的 难怪我们称长城也称为“万里”长城。课文中还有写到长城的长,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补充介绍: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它北面依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总长约6700千米。6700千米是多长呢?举个例子来说吧,从我们镇江到首都北京的路程大约是1200千米,6700千米就等于我们从这到北京三个来回。讲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难怪我们把长城又叫作“万里长城”。)(5)补充资料《长城》一课中对修建长城的巨石的描写。 A、谈阅读体会。人们所想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就是——奇迹, B、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这里的“不朽”是什么意思?(永不磨灭)长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小学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

长城和运河(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 长城和运河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目标: 1. 认识课文中的是10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 2. 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 3. 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4.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 2. 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 初步了解,揭示课题 1.认识长城,介绍长城 师:你知道这是哪里吗?(出示图片) 从古到今所有的人类建筑中最著名的应该就中国的万里长城了,长城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起____(省、市、区、县)的山海关(出示词卡:山海关;引读)西到 ____(省、市、区、县)的嘉峪关(出示词卡:嘉峪关,引读)全长1万3千多公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 随机贴板书: 万里长城 (西)嘉峪关山海关(东)

2.认识运河,介绍运河,随机教学生字“首、京、堂” 师:再来看看这幅图,认识它吗》(出示图片)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北起首都北京(出示词卡:首都北京;指导读音“京”后鼻音;首:第一:首都:指一个国家最高领导机关所在的地方,我国的首都在——引说;首,还可以做量词,我们可以说一首什么——个别学生交流)它南至天堂杭州(出示词卡:天堂杭州;指导书写“堂”)天堂是指神仙住的地方,可见,杭州是个多么美妙的地方。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 随机贴板书:(北)首都北京 京 杭 三年级语文教案 运 河 (南)天堂杭州 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媒体图片,你能不能说一说,长城和运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随机教学:壮丽)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板:15 长城和运河 二. 感知课文,读通课文 过度:课文是如何描绘长城和运河的呢?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读了课文大家一定很想去那里看看吧?好吧,我们的旅行就要开始了,可是谁来驾驶飞机呢?(出示:驾驶;个别读)倘若谁能发现这两个字的共同点,飞机就有谁来驾驶。 2. 教学“驾驶”;都有“马”,古代的交通工具多为马力;都是形声字 3. 给找到相同点的两个学生带上头饰,分别读课文的两小节,其余同学边听边找,长城和运河在作者眼里分别像什么。 4. 出示句子: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个别读,引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1长城和运河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重点指导"蜒、篇"的书写;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结合具体诗句 借助文中插图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语言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诗歌内容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长城与运河的奇异景象 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 增加民族自豪感 激发爱国情怀 3.抓住文中两处比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体悟长城的壮丽和运河的秀美 并学习作者巧用比喻突出长城和运河特点、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4.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 用上"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写一段话 并能模仿文中句式进行仿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搜集长城、京城大运河以及祖先建造的其他伟大工程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诗歌内容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长城与运河的奇异景象 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 增加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巧用比喻突出长城和运河特点、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 用上"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写一段话

并能模仿文中句式进行仿写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 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单 了解学生识字、写字及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 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 凭借补充有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 深入感悟长城与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称之为"人间奇迹" 从而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 增加民族自豪感 激发爱国情怀 3. 借助课文插图 想象长城雄奇风姿 并用上"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写一段话 加强学生语言训练 综合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语文运用的情况 4.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并及时评价 以评促学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 整体把握 (一)单元导读 揭示课题

长城和运河教案

长城和运河教案

长城和运河教案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一:《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万里长城!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京杭大运河 (出示填空:万里长城_________。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驾驶谱写不朽创造绸带 曲折蜿蜒嘉峪关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嘉:上半部是“士”。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教学实录.doc

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教学实录- 师: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 师: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生:这道城墙的名字叫万里长城 师(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 生:(个个表情严肃,声音洪亮)万里长城! 师: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生:这条河流叫京杭大运河

师:(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 生:(个个精神饱满)京杭大运河 师:(出示填空:万里长城_________ 。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小朋友轻声读课文,用直线在文中划出描写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句子。 生读课文并划句子。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生: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

朽的诗篇。 师:(出示句子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谁来读? 生读句子 师:在连绵起伏的山峦,在曲折蜿蜒的山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智慧的双手筑起了这样一道像巨龙一样的万里城墙。 师:板书出示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师:小朋友一起读这两个词 生读词语 师:(长城的挂图)今天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长约一万两千多华里,如果把明代

修建的长城所用的砖、石筑成一道1米厚、5米高的墙,可以绕地球一周还多呢!如此浩大的工程是由我们的祖先亲手创造的,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 师:(出示句子)第一、第二小组读 生:(有感情地读)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师: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像一位诗人在崇山峻岭之间 谱写了永不磨灭的诗篇。第2第3小组读一读。 生:(崇敬地读)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师:万里长城长又长,万里长城之伟岸,万里长城之妖娆;万里长城啊!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你就是那东方的巨龙!

苏教版三年级 第一课长城和运河

1长城和运河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归类识记生字。图文结合,理解“曲折蜿蜒、连绵起伏、奇迹、不朽、谱写、奇异、奇迹”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观察图画,读懂诗歌中描写的长城及京杭运河的“不朽”“动人”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我们的祖先的歌颂的情感,从而诵读诗歌,受到美的熏陶。 3. 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我国的名胜古迹,和同学交流。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能用上积累的新鲜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反复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观察图画,读懂诗歌中描写的长城及京杭运河的“不朽”“动人”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我们的祖先的歌颂的情感,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能用上积累的新鲜词语。 难点:反复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观察图画,读懂诗歌中描写的长城及京杭运河的“不朽”“动人”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我们的祖先的歌颂的情感。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以便以学定教,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去过哪里旅游?觉得哪里的风景最美丽?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片(祖国主要的名胜古迹,长城、运河、秦始皇兵马俑、故宫、曲阜等几幅图片,配以简短的说明文字,教师可以简要引导学生知道图片是哪里) 2.这么美的画面,还有优美的诗歌来赞美它,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课《长城和运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翘舌音发音要准确。 (二)识写生字 1.通过预习,下面的词语你能读正确吗? (1)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看看书上的拼音。然后再读给同位听,请他检查。 (2)指名分行读,师生评价纠正发音不正确的地方,并齐读。读时明确“嘉峪关、山海关、杭州”都是地名。 (3)指名读带点的生字,要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书写生字。 (1)在小组内交换批改课前预习书写得生字,用圈圈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指出写错的字,并提出建议。 (2)全班交流,订正书写错误的生字。 (教学预设:教师要了解各小组出现的错误,选择出错率较高的字教学。如“蜒”字,错在哪儿?为什么会出错?与“蜓”对照,引导学生结合声旁“延、廷”区分读音和字形的联系,思考都带有“虫字旁”与字义有什么关系?)(3)教师示范书写易错的字,指导字形结构,学生认真书写,注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长城和运河

1长城和运河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全诗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两部分的结构相同,均采用了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 全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读起来琅琅上口。两幅插图优美形象,展示了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的雄姿和运河在平坦的大地上绵延伸展的动人风姿,有利于学生对长城与运河“奇异的景象”的体悟。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一类生字9个,会读二类生字2个。重点识记“驾、蜒、”的字形;辨析多音字“行、曲、折”;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含义;积累赞美长城和运河的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背诵课文。 3.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搜集长城、京杭大运河的资料,了解长城与运河建造的历史背景、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分析本课的两句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认识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并能仿写。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二课时 资料链接: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长城和运河》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长城和运河》课文及教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 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使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理解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使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持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1.长城与运河 知识点

1.长城和运河 一、生字 1.读音 驾驶.(shǐ)创.(chuàng)造诗篇.(piān) 不朽.(xiǔ)民族.(zú)曲折蜿蜒 ...(qū zhé wān yán) 2.字形 驾驶.(shǐ)蜿蜒.(yán)诗篇.(piān)编.(biān)织 历史(shǐ)蜻蜓.(tíng)一遍.(biàn)偏旁(piān) 二、长城东起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 运河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全长约1747千米,文中指京杭大运河。 三、“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说明作者的观察方位独特是俯瞰(俯视)。 四、“奇异的景象”概括了长城、运河的特点。 五、“(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一句是比喻句,把万里长城比作巨龙,写出了万里长城雄奇的风姿。 六、“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这一句写出了长城的绵延万里。 七、“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一句是设问句,自问自答,自然地引出了人间奇迹的创造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八、“(京杭大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一句是比喻句,用绸带来比喻京杭大运河,写出了京杭大运河的柔美。 九、“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一句写出了京杭大运河的绵长。 十、《长城和运河》是一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两部分组成,两部分结构相同,均采用反复的写法,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十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人间奇迹,还有:故宫、圆明园(在北京)、乐山大佛(在四川)、布达拉宫(在西藏)、秦始皇兵马俑(在西安)…… 我国现代人创造的人间奇迹:水立方、鸟巢、神州5、6、7、8、9号飞船…… 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1.长城与运河 驾驶航行巨龙穿行山海关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创造祖先绸带嘉峪关首都北京天堂杭州中华民族人间奇迹万里长城雄奇绵延万里 京杭大运河柔美绵长飘落奇异的景象不朽的诗篇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一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一 篇一:《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二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能说出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3.体会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要读出情感。 教具准备: 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板书课题:长城与运河)生齐读课题。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二、清理脉络 自学课文。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引出主要内容的。 三、方法引路 学习第一节。 1.激疑。“奇异的景象”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奇异”在何处? 2.勾画。画出具体写长城”奇异景象“的诗句。 3.想象。作者看到的长城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⑴指名朗读,抓住“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西到”等词语的理解,了解长城的特点。 ⑵引导看图:长城自东向西逾万里,有若干段,它们通过的地方,地形很复杂,这就决定了长城的特点。 ⑶概括长城的特点。

4.悟情。“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你能举例说明长城是“不朽的诗篇”吗? 5.指导朗读。 6.小结学法。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联系历史,体会情感。 四、自主实践 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勾画出具体描写京杭大运河的诗句。 3.分组学习讨论,了解运河的特点。 4.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重点指导下面句子: ⑴“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中,绸带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把运河比作绸带,表现了运河什么特点? ⑵“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不但说明大运河的长,而且赞美了大运河处处美丽动人)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长城与运河_苏教版

长城与运河 解读一 吟诵这首诗歌,一股自豪感油然从心底升起,凝聚在胸口,让热血沸腾。 长城宛如一条巨龙在祖国的大地上游动,它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运河呢,则是静悄悄地如绸带一般飘落在大地上,银光闪闪,伸向天边。长城有着男子汉的气概,胸襟广阔,气势磅礴、宏伟浩荡;而运河就如姑娘一般柔美飘逸,风姿迷人。这一刚一柔,一横一纵,把我们祖国的民族特点演绎地恰到好处。最让人赞叹的是创造这两个奇迹的祖先,仅凭勤劳的双手还有使不完的智慧,就创造出这两个奇迹,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们不能不为这样的奇迹和创造奇迹的祖先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这是一首诗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以“朗读”为媒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奇异”这个词语来进行品读,“奇异”体现在那里呢?文中的四句诗就把这个问题的答案说出来了。“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写出了长城的磅礴气势,以及高居崇山峻岭间的雄伟壮观。“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写出了长城绵延万里的特点;同样运河也是如此。

而这两个奇异的景象却是在两千多年前创造的,这不能不称作为奇迹。在这时在进行课前收集的资料的交流,和图片的展示像结合进行理解与感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一定会溢满学生的心中,再来进行朗读,学生一定能把悟得的感受余体验到的情感,在朗读中真切地流露出来。 对于文中的最后两句话,也是在两个自然段中出现重复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句话表达了什么?为什么要重复? 是啊,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这两个奇迹,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特别是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并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相信在学生的惊呼中,自豪之情也会由心底自然升起的! 最后还想问的是:祖先还创造了哪些奇迹?我们现在又创造了那些奇迹?让学生从对祖先的佩服赞叹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并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解读二

1《长城和运河》

1《长城和运河》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2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 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 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 指名解释词语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曲折 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 ,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 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 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 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 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10"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示范)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 示范)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示范)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之前我们先轻松一下,老师给大家猜猜谜。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人。大家知道吗?我们中国有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它已经建造了2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时间最久的建筑之一,它叫什么名字?(板书长城,出示长城图和字) 我们中国还有一条河,开凿1000多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最长的人工河流。它又叫什么名字?(板书运河,出示图和文) 2.大家了解长城和运河吗?简介长城、运河。 沐浴着千年的风雨,长城和运河,(板书和)它们的名字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来读课题;让我们呼喊出中国人的骄傲,再读课题。(有底气、有力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想不想去饱览长城和运河的美景?来,听老师读这首诗,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乘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欣赏一下长城和运河的壮丽。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生字词 驾驶谱写诗篇奇迹绸带曲折蜿蜒奇异不朽创造民族嘉峪关连绵起伏 ①大家认识吗?谁来读一读?同学们觉得哪些字音应该注意,给大家提个醒吧!(相机指导奇迹、曲折蜿蜒、绸带等读音,曲以前我们学过,可是老师记得它有两个字音,一个是——,另一个是——,这里应该读——(出示)可齐读) ②去掉拼音还认得这些生字词语吗?来,我们一起试试看。(齐读) 4.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第一小节赞颂的是——,第二小节

1长城和运河

1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长城,理解长城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发表后教师归纳小结)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