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静女》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诗经·静女【原文】静女①《诗经·邶(bèi)风》②静女其姝(shū)③,俟(sì)④我于城隅(yú)⑤。
爱⑥而不见⑦,搔首踟(chí)蹰(chú)⑧。
静女其娈(luán)⑨,贻(yí)⑩我彤(tóng)管⑪。
彤管有炜(wěi)⑫,说(yuè)怿(yì)⑬女(rǔ)⑭美。
自牧⑮归(kuì)荑(tí)⑯,洵(xún)⑰美且异。
匪(fēi)女(rǔ)⑱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闲雅文静。
姝(shu殊):美好的样子。
②俟(si似):等候。
城隅:城角。
③爱:通“薆”,隐蔽。
④踟蹰(chi chu迟厨):徘徊。
⑤娈(luan峦):美好的样子。
⑥贻(yi移):赠给。
彤(tong同)管:朱红色管茎的茅。
⑦炜(wei伟):光亮的样子。
⑧说怿(yi意):喜爱。
说:通“悦”。
女:通“汝”,你。
⑨牧:郊野放牧之地。
归:通“馈”,赠给。
荑(ti提):初生的茅。
⑩洵(xun旬):实在。
(11)匪:通“非”,不是。
女:通“汝”。
【参考译文】美丽文静的姑娘,约我在城角相会。
她却偷偷地隐藏起来,急得我搔着头皮转来转去。
美丽文静的姑娘,赠给我一株红茅。
红茅鲜泽有光,真喜爱它的漂亮。
从郊野那里赠给我的红茅,实在美丽而又不同寻常;哪里是它有什么漂亮,只不过因为它是美人的赠物。
【参考赏析】【赏析】这是一首优美的恋歌,一位青年男子抒写他心中火一般的恋情。
全诗共分三章,层层推转,画面联翩。
第一章写赴约。
美丽文静的姑娘向小伙子约会,说在城角的地方等他。
小伙子高高兴兴地跑去,却不见人。
原来姑娘有意在跟他开玩笑,藏到隐蔽处去了。
害得小伙子焦灼地搔着头皮踱来踱去地张望。
这一章共四句。
前两句叙事,交代背景,点明约会。
其中首句对女既称“静女”,又别夸其“姝”,可谓赞不胜赞,显露出小伙子无限倾倒的心态。
《《静女》原文|译文|出处
《静女》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是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静女》原文|译文|出处吧!
静女
[先秦]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
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
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
出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这些诗被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做“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到西汉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特点:多以四言为主;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小儿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
可是历史上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封建时代对这一篇作品的权威性解释是:卫国的国君和夫人道德大有问题,于是诗人写了这篇作品,歌颂静女贞洁守礼的美德,用来讽刺和鞭策卫国的国君和夫人。
他们将“静女”的“静”字解释成“贞静”,把这“静女”塑造成一个深沉文静、做事情很有法度的淑女形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等大文学家对这篇作品有过热烈的讨论,一致的意见是这个“静女”一点儿也不静,所谓“贞静”之说根本就是瞎掰。
我们今天该如何阅读和欣赏这篇作品呢?关于《诗经》该如何读,闻一多曾经提出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诗经》时代,二是把《诗经》带到读者的时代。
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诗经》作品的民俗文化背景;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诗经》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
或许有些读者认为《诗经》离我们的时代过于久远,理解起来太难。
其实不然。
我们觉得《诗经》难,往往是因为存在文字上的障碍。
但只要突破这一障碍,理解《诗经》便不难了。
非但不难,反而要比唐宋的文人诗歌还要好懂。
因为《诗经》作品更接近于生活的原生态,读懂之后,我们往往要惊讶于《诗经》作品何以如此接近我们自己的生活。
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介入作品。
实际上,《邶风·静女》是顶好介入的一篇作品,它的故事再简单不过,我们很可以把它当作“郭靖黄蓉初相识”的一幕场景。
郭靖、黄蓉是大家顶熟悉的人物,郭靖憨厚实诚,黄蓉机灵刁钻,本篇的男女主人公恰是这样的性格。
所以,大家很可以把作品的主人公置换成郭靖和黄蓉。
这样来理解,会容易和有趣许多。
这篇无非是写“郭靖”(我)和“黄蓉”(“静女”)相约在城墙根儿见面以及见面的情形。
【课外阅读】《诗经·静女》赏析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示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
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
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她是位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
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
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这“搔首踟蹰”,既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所爱的少女的迷恋之深。
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
第二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的把一支小草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
一支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是为了传情,同时也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有意要试他、逗他的意思。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辩。
“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赞美女子所赠的小草,又赞美赠草的人。
这男子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达自己的深情。
第三章是说女子又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赠给男子。
“洵美且异”男子的赞美比“彤管有炜”更加进了一步。
最后一句似乎是对荑草说的,又似乎是男子的自言自语:“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并不是这支小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所以,也就觉得他愈加美丽了。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了。
D、“搔首踟蹰”表现了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2、下列和《静女》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节选自《诗经﹒邶风》。
《诗经》多为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静女/其姝。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500篇。
C、《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为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歌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其中“风”价值最大的。
D、《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类。
赋,即叙述;比,即比喻,兴,是由它物引出所咏之物,即起兴。
3、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B男主人公更喜欢荑草。
2、B
3、(4分)
我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
“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
评分标准:性格、分析各2分,大意对即可。
《静女》《涉江采芙蓉》《鹊桥仙》《虞美人》翻译注释加赏析1.《静女》静女¹其姝(shū)²,俟(sì)³我于城隅(yú)⁴。
爱⁵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⁶。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¹静女:贞静娴雅之女。
静:娴雅贞静。
²姝:美丽,漂亮。
³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⁴城隅:城角隐蔽处。
一说城上角楼。
城:城墙。
隅:城墙上的角楼。
⁵爱:同“薆”,隐藏。
⁶搔首踟蹰: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
踟蹰:徘徊不定。
静女其娈(luán)¹,贻(yí)²我彤管³。
彤管有⁴炜(wěi)⁵,说(yuè)怿(yì)⁶女(rǔ)⁷美。
翻译: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注释:¹娈:面目姣好。
²贻:赠。
³彤管:不详何物。
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
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tí)”同类。
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⁴有:形容词词头。
⁵炜:色红而光亮。
⁶说怿:说同“悦”。
怿,喜悦。
⁷女:同“汝”,你,指彤管。
自牧¹归(kuì)²荑(tí)³,洵(xún)美且异⁴。
匪⁵女(rǔ)⁶之为美,美人之贻(yí)⁷。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确实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¹牧:城邑的远郊。
²归:同“馈”,赠送。
³荑:初生的白茅草。
象征婚媾。
⁴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洵:确实。
异:特殊。
⁵匪:同“非”。
⁶女:代词,代前文所说之物。
⁷贻:赠与。
「课内同步」高一必修(上)《静女》理解性默写精选【原文再现】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重要字词】(1)姝s hū:美丽,漂亮。
(2)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3)爱:通“薆”,隐蔽,躲藏。
(4)踟蹰chíchú:徘徊不定。
(5)娈luán:面目姣好。
(6)贻yí:赠。
(7)炜wěi:盛明貌。
(8)说怿yì女美:喜欢你的美。
说,同“悦”,喜悦。
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这里指彤管。
(9)自牧归荑:从远郊归来送我初生的茅草。
牧:城邑的远郊。
归:借作“馈”,赠送。
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
象征婚姻。
(10)洵:实在,诚然。
(11)匪:同“非”,表示否定判断。
【核心思想】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而淳朴的恋情,传达出热恋中的人特有的情感体验。
【理解性默写精选】1.【2020-2021学年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一(上)段考】《邶风·静女》中点明女子与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阶段考】《诗经・静女》中描写女子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男子着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年重庆沙坪坝区高一上校级月考】在《静女》中,男子到城角赴约,但静女“_______________”,男子只能“_______________”。
4.【2021年广州市天河区高一上校级月考】《诗经·邶风·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诗经静女原文及翻译诗经静女原文及翻译《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下面小编整理了诗经静女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静女》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闲雅贞洁。
姝(shu):美好的样子。
②城隅:城角。
③爱:同“薆”,隐藏。
④踟蹰(chichu):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⑤彤管:指红管草。
贻:赠。
⑥炜:红色的光彩。
⑦说怿(yueyi):喜悦。
⑧牧:旷野,野外。
归:赠送。
荑:勺药,一种香草,男女相赠表示结下恩情。
⑨洵:信,实在。
异:奇特,别致。
翻译姑娘温柔又静雅,约我城角去幽会。
有意隐藏不露面,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勺药美丽又奇异。
不是勺药本身美,宝贵只因美人赠。
赏析大概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纯真的情歌之一。
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
青春年少。
充满活力,生气勃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言喻、动人心魄的美。
两心相许,两情相会,相看不厌,物因人美,爱人及物,天空真一片纯净透明碧蓝如洗。
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见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单纯的就是美好的,纯洁的'就是珍贵的。
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魁力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马克恩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亦如是。
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爱情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
它同苦难一样,也是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宝贵财富。
当我们人老珠黄、垂垂老矣之时,再来重新咀嚼青春年少的滋味,定会砰然心动,神魂飞扬。
《静女》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题型:【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静女》/《诗经·邶风》【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爱而不见:②爱而不见:③说怿女美:④匪女之为美:⑤自牧归荑:⑥匪女之为美:2、判断文言句式:①俟我于城隅。
:②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③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解释加点文言虚词:①静女其.姝:②俟我于.城隅:③爱而.不见:④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二、翻译: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理解性默写:1、《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一个礼物的句子是:,。
2、《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二个礼物的句子是:,。
3、《静女》中,描写约会时男主人憨厚痴情的句子是:,。
4、《静女》中,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句子是,。
5、《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对女主人所赠的管箫的喜爱的句子是:,。
6、《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的句子是:,。
7、《静女》中,“,。
”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8、《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的两句是:,。
四、选择题: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诗经·国风·邶风·静女》的原文《诗经·国风·邶风·静女》的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题解】这诗以男子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大意是:那位性情和容貌都可爱的姑娘应约在城楼等他。
也许为了逗着玩,她把自己隐藏起来。
他来时不曾立刻发现她,急得“搔首踟蹰”。
等到他发觉那姑娘不但依约来到,而且还情意深长地带给他两件礼物时,便大喜过望。
那礼物不过是一支涂红的管和几根茅草,但在他看来却是出奇的美丽。
他自己也知道,正因为送礼的人是可爱的,这些东西才这么令人喜爱。
【注释】(1)静:安详。
姝(shū):美好貌。
(2)俟(sì):等待。
城隅:城上的角楼。
(3)爱:通“薆”,《方言》引作“薆”,隐蔽。
薆而:犹“薆然”。
那女子躲在暗角落里,使她的爱人一下子找不着她,所以他觉得薆然不见。
(4)搔首踟蹰:用手挠头,同时犹豫不进,这是焦急和惶惑的.表现。
(5)娈:与“姝”同义。
(6)贻:赠送。
彤(同tóng):红色。
彤管:涂红的管子,未详何物,或许就是管笛的管。
一说,彤管是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
郭璞《游仙诗》:“陵冈掇丹荑”,丹荑就是彤管。
依此说,此章的“彤管”和下章的“荑”同指一物。
(7)炜(伟wěi):鲜明貌。
(8)说怿(yuèyì):心喜。
女:通“汝”。
这里指彤管。
(9)牧:野外放牧牛羊的地方。
归(kuì):通“馈”,赠贻。
荑(题tí):初生的茅。
彼女从野外采来作为赠品,和彤管同是结恩情的表记。
(10)洵(xún):诚然,确实。
洵美且异:确实是好看而且出奇。
(11)“匪女”两句是说并非这柔荑本身有何好处,因为是美人所赠,所以才觉得它美丽。
“汝”指荑,但意思兼包彤管在内。
【余冠英今译】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静女》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必修上册】
《静女》/《诗经·邶风》
【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翻译】
姑娘温柔又静雅,约我城角去幽会。
有意隐藏不露面,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勺药美丽又奇异。
不是勺药本身美,宝贵只因美人赠。
【理解性默写】
1、《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一个礼物的句子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2、《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二个礼物的句子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3、《静女》中,描写约会时男主人憨厚痴情的句子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4、《静女》中,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句子是: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对女主人所赠的管箫的喜爱的句子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6、《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的句子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7、《静女》中,“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8、《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的两句是: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三百中的一首关于爱情的诗《静女》。
【教师播放《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引导学生明确歌词出处——《诗经》中的《蒹葭》。
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还接触过《诗经》中的那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
】
幻灯片展示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敬、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一江茫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自古以来,爱情都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刚刚我们列举的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篇。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
【板书《诗经·静女》】
二、回顾《诗经》基础知识
1、名称与内容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组成: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3、表现手法:
《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
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4、形式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5、地位: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对于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诗经》的创作奠定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1 )抒情诗的传统。
(2 )群众艺术的传统。
(3) 现实主义的传统。
2 、《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遵循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风雅”和“比兴”。
它们是后世诗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
3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体,这种四言诗的艺术形式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样式之一。
而且《诗经》的四言体也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楚辞、汉赋、骈文以及五七言诗都受了《诗经》四言的极大影响。
三、预习检测:《静女》中重点字词的解析
1、实词
俟:(sì)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 ):诚然,实在。
2、虚词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俟我于城隅:于:在,介词
洵美且异:且:又……又……,表示并列。
3、通假字
爱;见;“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女;归;匪
四、对全诗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实现。
以谁的角度写?青年男子在什么环境下所写?苦苦等待的时刻写出什么情感?互相倾心采用什么手法?“赋”
五、分节对文本解析:(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请同学为这一
小节加小标题:男子赠物思考:在等不到情人的时候,《氓》和《静女》中主人公的反应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中可见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怎样?由同学讨论得出结论。
同是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
关于细节描
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
皮;男子,急躁。
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关于赠物的例子之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思考:静女两次赠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一次:彤管说怿女美外在美第二次:荑草洵美且异内涵美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
尚。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延伸:手如柔荑:荑,嫩芽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喻女子的手。
(4)对静女和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总结,让同学通过诗
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总结得出,从而加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天真活泼、调皮可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娴静、美好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搔首踟蹰憨厚、可爱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倾慕、赞美洵美且异真诚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爱屋及乌
六、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总结,请同学齐读。
《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
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
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