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73 KB
- 文档页数:3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课标要求】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国共十年对峙》上承国民大国命,下接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成功的准备阶段。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是优势,但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过去线条式的初中历史,需要学生更多思辨能力,这些过去没有过训练,这是劣势;高中学生具有探究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历史问题。
同时刚上高一的学生注意力更多的停留在感性思维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演进趋势的原因、影响和评价缺乏理性思维的考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和能力的衔接,从直观、鲜活、有趣、动情的角度出发,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历史思维的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一)知识体系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阶段特征1927年8月至1931年 9月,是中国革命逐步复兴的阶段。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行了夺取敌人中心大城市的革命尝试,文家市决策开始了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发展。
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为基地和以农民为基本力量的新阶段。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为燎原之势。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创建农村革命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惟一正确道路,革命形势逐渐走出低谷。
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是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的阶段。
国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结果日本占领东北并逐渐深入到华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
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一方面对日侵略不抵抗,另一方面“围剿”红军不放松。
国民党内部因不抵抗政策产生分化,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为代表的抗日反蒋斗争兴起;由于共产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共产党一度丧失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有利时机,并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此后,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
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段。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探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的艰难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把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疏理由南昌起义到八七会议和土地革命到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来源于实践并且成功的指导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运用史料合作探究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通过课前对红军长征故事的搜索及课堂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体会长征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史料研读五、教学过程:导入《国庆阅兵》视频,氛围烘托,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设问:中国人民的军队诞生于什么时候?新课教学(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学生自主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共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思考并利用自主学习测学习。
教师利用问题检测学习结果。
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方向是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计划,改向井冈山进军。
思考: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结果都失败,说明了什么?照搬俄国的路——城市暴动路线不符合中国国情。
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一、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的意义,认识八七会议、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归纳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过程,提高分析、综合、归纳、比较、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了解八一南昌起义的背景、意义,认识南昌起义既是中共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指导学生全面深刻把握其历史地位。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掌握历史史实,总结历史规律的方法。
通过了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提高历史概括总结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南昌起义,认识到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党和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持革命斗争的伟大创举,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了解中国共产党不断吸取革命斗争中的经验教训,纠正自身错误,认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不断走向成熟的艰难的历程。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史实,理解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伟大意义,加深认识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南昌起义和红军长征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及时吸取教训,开始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所学,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革命的失败,那么,同学们回想一下,大革命是怎么走向失败的呢?学生答: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比如:“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革命面临严重危机。
高中历史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正文开始)
国共之间的十年对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世界历史的重要篇章。
本篇教案将按照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要求,针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的论述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一、背景介绍
国共十年对峙是指从1927年至1937年,中国国民党(即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即共产党)之间展开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混乱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国共双方争夺政权、统一中国成为了当时最核心的目标。
国共因意识形态和阶级差异而产生了许多分歧和矛盾,最终导致了长时间的对峙。
二、国共关系的演变
1. 地位对比与大革命失败
国共对峙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
在国民党右派发动的清党运动中,共产党员受到残酷迫害,这导致了两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而接下来的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使国民党取得了对共产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剧了两党的对立。
2. 中共的革命根据地
国共对峙的过程中,共产党积极寻求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
在江西苏区和井冈山等地,中共建立了一系列以农村为基础的游击战争根据地,并实行了土地革命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吸引了大量农民和革命者的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3. 国共合作与对峙
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共双方曾通过两次合作,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暂时化解了自己之间的矛盾。
然而,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分歧,两次合作最终破裂,国共对峙再度升级。
三、对峙期间的主要事件
1. 东征与中央红军的长征
国共对峙期间,国民党发动了数次东征,试图歼灭中共的根据地和军队。
其中著名的战役有渡江战役和会宁战役等。
然而,中共通过游击战争的灵活战术,成功实施了长征,将其主力部队转移到了陕北地区。
2. 国共内战与蒋介石的反共政策
国共对峙的最后一年是1937年,这一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起始年。
蒋介石采取了一系列反共政策,包括对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实行全面包围和围剿,以及发动了一系列对共产党领导的苏区的肃清行动。
这使得国共之间的对峙进一步升级,最终演变成了全面内战。
四、对峙的意义与影响
1. 历史教训
国共对峙使国共双方都吸取了教训。
国民党认识到与共产党合作的
必要性,并在抗战胜利后重新展开与共产党的和谈;而共产党则意识
到依靠游击战争和群众基础的重要性,这为今后的战略决策奠定了基础。
2. 社会变革
国共对峙期间,共产党通过在农村地区推行的土地革命和农业合作化,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并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对中国社会的革命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通过对国共关系的
演变、对峙期间的主要事件以及对峙的意义与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和分析。
通过学习这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
的革命历程和社会变革,也可以从中获取精神力量和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