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三大治沙方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沙漠化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治理沙漠化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沙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国三大治沙方法。
一、固沙造林
固沙造林是中国治沙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可以在沙漠地区建立起稳定的植被覆盖层,防止沙漠蔓延。
中国采取了多种植树造林的方式,如人工造林、天然更新和荒漠化地区改造等。
同时,中国还注重选择适应沙漠环境的树种,如沙柳、胡杨等,以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和抗风沙能力。
二、沙地固定
沙地固定是中国治沙的另一重要方法。
通过采取措施,使流动的沙丘变得稳定,防止风沙侵蚀。
中国采取了多种沙地固定的方法,如搭建沙障、修筑沙柳隔离带等。
此外,还采用了覆盖沙地的方法,如铺设草席、撒播沙固等,以减缓沙漠化进程。
三、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中国治沙的重要环节。
水是维护土壤湿度和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而水土流失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持水土,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修建水利工程、建设防护林带等。
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源地,可以提高土壤湿度,促进植物生长,
从而减少沙漠化现象。
固沙造林、沙地固定和水土保持是中国三大治沙方法。
这些方法在中国的沙漠化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减缓了沙漠化进程,保护了生态环境。
然而,沙漠化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治理和保护。
中国将继续探索创新的治沙方法,努力实现沙漠变绿洲的目标。
防沙治沙保护措施引言:沙漠化是指非沙漠地区由于人为活动或者自然原因导致土地变为沙漠的过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沙漠化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沙治沙措施。
本文将从土地治理、水资源管理、植被恢复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些措施。
一、土地治理1.土壤保持措施:在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有效的土壤保持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建造固沙林带、土地整理等。
植树造林可以稳定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防止水土流失。
建造固沙林带可以截断沙尘、减缓风速,减轻沙尘侵蚀的程度。
土地整理可以通过平整地表、修建排水系统等方式提高土地的承载力,减轻土壤侵蚀。
2.沙尘源治理:沙尘暴是沙漠化地区最常见的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减少沙尘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可以采取封沙措施,例如喷洒固沙剂、覆盖薄草皮等,以减缓沙尘暴形成的速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等手段降低沙尘源的产生。
二、水资源管理1.节水措施:在沙漠化地区,水资源是极度匮乏的。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可以采取节水措施,例如推广水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农业灌溉技术、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等。
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浪费,可以减轻沙漠化地区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2.水土保持措施:水是土地治理的基础,因此在防沙治沙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利用水的力量来稳定土壤,例如修建堤坝、建设水库、清理河道等。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流域内的土石流风险、减少水土流失,进而减缓沙漠化的扩张速度。
三、植被恢复1.生态恢复:植被是防止沙漠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推广植树造林、种植抗旱作物等方式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选择具有抗旱能力的植物,例如仙人掌、沙柳等,能够在干旱环境中生长,并且能够吸收和积累沙尘。
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种植、植物迁移等方式,逐步恢复受损的植被。
2.草地保护:沙漠化地区通常存在着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
防沙治沙综合实施方案防沙治沙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生态修复手段,来减少沙漠化的扩张,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一种综合性治理方法。
在我国,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沙漠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有效应对沙漠化问题,制定并实施防沙治沙综合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防沙治沙的综合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考虑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生态修复是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来改善生态系统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沙漠化地区,通过引种草木、种植抗风固沙植物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沙尘的飞扬,防止沙漠的扩张。
同时,生态修复还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为植被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实现防沙治沙的目的。
其次,综合实施方案还需要重视工程措施的作用。
在沙漠化地区,通过建设风雨遮挡林、沙障、固沙林等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风沙的侵蚀,保护土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修建护坡、固沙墙等工程设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综合实施方案中,工程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另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是防沙治沙综合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沙漠化地区,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减缓沙漠化的发展。
因此,在综合实施方案中,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得到重视和推广。
最后,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是防沙治沙综合实施方案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沙漠化地区的治理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防沙治沙工作,形成合力。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沙漠化地区的治理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沙治沙的综合实施方案。
总之,防沙治沙综合实施方案需要综合运用生态修复、工程措施、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政策法规的支持,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减缓沙漠化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沙漠化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改善。
防沙治沙综合实施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应对沙漠化问题,实施防沙治沙综合方案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植被资源。
植被是防止沙漠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地退化,有效防止沙漠扩张。
其次,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防治沙漠化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生态环境的水平衡,减少土地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进一步恶化。
同时,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进土地生态修复。
土地资源是防治沙漠化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土地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土地生态功能,减少土地退化,有效防止沙漠化的蔓延。
另外,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防沙治沙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是防治沙漠化的重要支撑,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防沙治沙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防治沙漠化的技术水平,为有效应对沙漠化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要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形成合力治沙。
政策法规是防治沙漠化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对防沙治沙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形成合力治沙的良好局面,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沙漠化工作。
综上所述,防沙治沙综合实施方案是应对沙漠化问题的重要举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治沙的良好局面,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希望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共同努力,积极参与防治沙漠化工作,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防沙治沙工作总结自古以来,沙化土地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沙尘暴的频发不仅危害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防沙治沙工作上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努力。
本文就防沙治沙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科学规划是防沙治沙工作的核心。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科学规划是最重要的一环。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防沙治沙规划。
这意味着需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估,以便有效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颗粒沙土颗粒细小、质地松散,导致其易于被风吹袭,造成沙尘暴。
为了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稳固土地。
例如,在沙漠边缘地区,可以建设防沙林带、植被恢复工程,以增加植被覆盖率,稳定沙土。
此外,还可以修建防风围墙、填补沙洼等措施,以减少风沙的侵袭。
再次,加强宣传和教育是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手段。
对于解决沙化土地问题,只有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并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沙尘暴危害的认识,并介绍防沙治沙的方法和措施。
同时,应加强对农民和牧民的培训,教授他们合理的农业和畜牧业管理技术,以减少土地的退化和沙化。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是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保障。
沙尘暴是一个跨国性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来共同应对。
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沙尘暴信息的交流,分享经验和教训,共同研究和推广防沙治沙技术。
同时,在处理区域性的风沙问题时,也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防沙治沙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它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通过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和教育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
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班级:环境1201班学号:1211520103姓名:郭都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1.人为活动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沙灾成因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
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发展过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
根据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须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防沙治沙知识点总结一、沙漠化的形成及危害沙漠化是指本来不是沙漠地区的土地,因为人为或自然因素的作用,导致地表土壤侵蚀、植被退化,最终形成沙漠的现象。
沙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危害着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生存条件。
1. 沙漠化的形成沙漠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土地过度开发和滥伐植被等因素导致。
当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土壤暴露在风力和水力的侵蚀下,就会导致土壤的流失和植被的减少,最终形成沙漠。
2. 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会导致土地的退化,食物链的破坏,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沙漠化还会导致水资源减少、土地贫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条件。
二、防沙治沙的基本原则防沙治沙工作是为了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防沙治沙工作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恢复生态平衡,保护当地的植被和土地资源。
2. 综合治理防沙治沙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土地、植被等因素,采取综合的措施进行治理。
3. 应对气候变化在防沙治沙工作中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
4. 社会参与防沙治沙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民众等,共同开展防沙治沙工作。
5. 可持续发展防沙治沙工作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制定长期的防沙治沙计划。
三、防沙治沙的主要措施1.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沙治沙的一种重要措施。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稳定土壤,阻止风沙的侵蚀,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2. 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包括采取生态土壤保护和植被恢复措施,以恢复土地的肥沃度和植被的密度。
3.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沙治沙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修筑沟渠、修建绿化带等方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4. 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降低土地的干旱程度,改善土地的湿度,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减缓沙漠化的速度。
沙漠化的治理措施针对沙漠化的治理措施可以分为生态治理、水资源管理和土地保护三个方面。
1. 生态治理:- 实施绿化工程,大规模引种栽培各类抗旱、耐盐碱特性的植物,形成生态屏障,阻挡风沙和侵蚀。
- 加强保护和恢复植被,建立防护林、风沙固定林等,通过生物固沙防护措施来减少沙地面积。
- 推动土地植被的生态恢复,采用适宜的植被恢复技术,如造林、草原恢复等,提高植被覆盖率。
2. 水资源管理:- 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降低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 加强水土保持管理,通过修筑水土保持设施和水渠,减少水土流失的速率和程度。
-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合理灌溉,降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
3. 土地保护:- 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避免过度利用土地资源造成退化。
- 推广耕地保护技术,合理耕作制度,减少土壤侵蚀和破坏。
- 加强土地经济评估,推动沙漠化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除此之外,国际合作也是治理沙漠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科技研究、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应对全球沙漠化问题。
4. 防风治沙:- 建设防沙固沙工程,如沙墙、沙障和风沙网等,有效阻挡和固定风沙。
- 修建沙场,主动稳定沙滩和沙地,阻止沙尘暴的形成。
5. 改善生态环境:- 沙漠化治理可以借鉴生态恢复的经验,培育和保护野生动物、昆虫等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平衡和稳定。
- 修复湿地,可以增强水资源的涵养能力,对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
6. 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 加强沙漠化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主动参与沙漠化治理工作。
- 组织相关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高沙漠化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总体来说,治理沙漠化需要综合施策,从生态、水资源和土地三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不同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和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持续发展。
应该怎么治理沙漠沙漠怎么治理内容摘要: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治理沙漠?大家都会回答种树就可以了,不过种树的人和钱要从哪里出就是问题了。
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治理沙漠?大家都会回答种树就可以了,不过种树的人和钱要从哪里出就是问题了。
以下是解决之策:如果你是学生的话,这里我推荐你研究一下《京都议定书》中绿色购入这种减排机制,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种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算作该国家的减排量。
如果减排量通过政府和国际的认定,可以获得国际资助,这样治理沙漠的费用就有了,不过前期费用还是要自己凑错的。
其次是人力,如果你是政府人员的话,建议你通过国家政策,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除了要求费用之外,希望企业分批的派人员到沙漠地区参与植树活动,算作他们的社会责任履行业绩。
说的有点多,但确是从实际出发。
3.1加强草场管理草原退化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
核心是保持水的区域平衡,不同植被对水的利用强度不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
具体措施包括:(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
3.2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
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
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
(4)退化坡地改良与利用。
3.3妥善安排山区农民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
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恶性循环。
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
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阿拉善治沙是指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治沙工作,目的是恢复和保护阿拉善沙地的生态环境,防止沙漠扩张。
阿拉善盟位于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势高原,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加上过度的人类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土地沙化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阿拉善盟开展了一系列治沙工作。
下面将介绍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
1. 构建植被系统:植被是防止沙漠扩张、固沙保土的关键。
阿拉善盟在沙地上大面积种植抗沙植物,如柠条、沙棘、野黄骨柳等,建立起了良好的植被系统。
这些抗沙植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干旱、贫瘠的环境中生存,不断生长、繁殖,并且能够固定沙土,阻止沙漠向外扩展。
2. 进行人工植树造林:除了引入天然的抗沙植物外,阿拉善盟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植树造林。
在沙漠地区,选用适应性强、耐旱能力强的树种,如沙柳、碱蓬、榆树等进行造林。
这些树种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地下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
通过人工植树造林,逐步建立了一片绿意盎然的森林,有效减缓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进程。
3. 引导畜牧业合理发展:阿拉善盟将畜牧业与沙漠治理相结合,通过合理的畜牧管理方式,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提高黄土高原牲畜的草食量。
合理的放牧管理不仅能保护草原植被,还能促进草地的恢复和生长,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4. 加强水资源管理:水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阿拉善盟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建设水库、塘坝,改善灌溉系统,提高土地的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充分利用雨水和融雪水,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
5. 推广科学技术:阿拉善盟积极引进和推广沙漠治理的科学技术。
如引入人工降雨技术,通过云seeding 人工增加降雨量,更好地满足植被对水分的需求。
此外,还进行了沙坑试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治沙措施。
总之,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是通过构建植被系统、植树造林、合理发展畜牧业、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及推广科学技术等方式来恢复和保护沙地的生态环境。
治沙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关键词]沙漠化生态环境水土资源
沙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后才正式广泛采用,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
”
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土地沙漠化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全国60%的贫困县集中分布在沙区,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表现为:①毁坏耕地,破坏农业生产;②使草场退化,畜牧质量、数量下降;③阻碍交通;④影响工程建设;⑤破坏生态环境。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
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施分区防治战略,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进度。
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综合性和技术性比较强,涉及面广,难度大。
要根据风沙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沙化成因,科学地总结长期以来防沙治沙的实践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中心,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
一、明确指导思想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与侵害。
突出生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
要坚持山(沙)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坚持工程措施、
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坚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点是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即沿长城内外到新疆一带,其面积为26万km2。
三、既要依靠人工治理,还要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在进一步加大人工治理的同时,还必须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进度,这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的重大调整。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从1994年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陕西吴旗县从1998年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效果明显,水利部及时发文总结推广这一经验。
2002年,从陕西省的延安、榆林,到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再到河北省的张家口地区,大范围实施了封禁治理措施,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黄土高原、塞外坝上、风沙线上和内蒙古草原到处披上了绿装,焕发出了生机,这是单纯依靠人工治理所不可比拟的。
四、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防治土地沙漠化涉及水利、林业、畜牧业等行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关系密切,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必须在政府领导下,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载体,统一规划,有关部门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齐心协力搞好生态建设。
要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市场,遵循经济规律。
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