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消痤方治疗面部痤疮87例_张新风
- 格式:pdf
- 大小:155.12 KB
- 文档页数:1
消痤汤治疗痤疮
青春痘,医学上称为痤疮,为皮肤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多见于青年人的面部及胸、背、肩等部位。
绝大多数患者伴有较多油性皮脂溢出,加上现代膳食结构的改变,青年人食油腻辛辣之物较多,按中医理论辨证,属湿热蕴于颜面肌肤,日久便可导致红色炎性丘疹、结节发生,湿热化毒,可继发感染成脓疱。
针对其发病机理,在临床中用消痤汤治疗此病,收效显著,介绍如下:
组方:土茯苓12克,白术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薏苡仁30克,白芷10克,苦参10克,白鲜皮12克,滑石10克。
有脓疱者加银花20克,地丁20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皮损色红加牡丹皮12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功可清热除湿并治湿热疮毒;白术味甘苦性温,功可健脾燥湿;黄芩苦寒,功可清热燥湿;栀子苦寒,具泄热利湿功效;薏苡仁甘淡微寒,具清热祛湿功效;白芷性温芳香,功可解毒医疮;苦参味苦性寒,功可清热燥湿,并含苦参碱,对多种细菌有杀灭作用;白鲜皮味苦性寒,为祛湿热之佳品;滑石味甘性寒,祛湿敛疮为其所长;金银花味甘性寒,具清热解毒之良效;地丁味苦性寒,功可抗菌消炎,清热解毒。
全方共奏清湿热祛皮脂、解毒医疮的功效。
治疗期间和愈后一段时期,患者应忌食辛辣油腻之物,以免影响疗效。
自拟消痤汤治疗痤疮40例目的观察自拟消痤汤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8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0例予自拟消痤汤,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早晚各服用200 mL;对照组口服丹参酮胶囊,1次1 g,1日3次。
2组患者同时外用0.3%维胺酯乳膏,1日2次。
连续治疗8周。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5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自拟消痤汤治疗痤疮疗效好。
标签:消痤汤;痤疮;中医药疗法痤疮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颈、胸背部,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严重的可形成瘢痕。
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古代文献中记有“面疱”,“酒刺”之名。
笔者采用自拟消痤汤予治疗痤疮患者4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入选标准符合寻常痤疮诊断标准;入选者年龄在14~45岁之间,男女不限;治疗前30 d内未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内服药,7 d内未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外用药;治疗前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自愿参加本试验。
1.2排除标准(1)年龄45岁;(2)患者依从性较差,或者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3)职业性痤疮者,如化学物质、药物引起的痤疮;(4)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5)妊娠或者哺乳期婦女;(6)精神病患者;(7)影响疗效的其他因素,如不能按规定用药者。
1.3诊断依据根据《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将痤疮分为4期。
(1)粉刺期(Ⅰ度):皮损表现为粉刺特征;(2)丘疹脓疱期(Ⅱ度):在粉刺基础上伴有脓疱;(3)囊肿结节期(Ⅲ度):在皮损基础上伴囊肿结节;(4)色素瘢痕期(Ⅳ度):上述3期症状消失,但出现色素沉着瘢痕。
1.4一般资料80例病例均来自本院2015年8月—12月的皮肤科门诊。
病情以轻、中度为主,少数重度。
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等,重度可有结节、囊肿、瘢痕。
将其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6~40岁,平均年龄(26.45±7.95)岁;病程2个月~9a,平均病程(1.52±1.48)a。
中药面膜配伍消痤汤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中药面膜配伍消痤汤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24例痤疮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消痤汤组:62例,予以痤疮汤治疗;面膜组:62例,在痤疮汤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面膜治疗。
两组疗程均为4周。
并就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经治疗后,面膜组总有效率为90.3%,消痤汤组为69.4%,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
面膜组在治疗2周后,2例患者出现面部干燥,轻微脱屑现象,均可耐受;经对症处理痊愈;消痤汤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中药面膜配伍消痤汤治疗痤疮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易于操作及推广。
标签:中药面膜;痤疮;消痤汤;疗效分析痤疮是因毛囊及皮脂腺发炎而导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多发生在颜面、胸背等多脂区。
该疾病多发于青年,且易反复发作;长期口服药物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较大,且依从性也较差;同时也会给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心理[1]。
笔者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对我单位收治的124例痤疮患者予以临床分组研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文中资料均为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24例痤疮患者,男性42例,女性82例;年龄18~32岁,平均年龄(26.7±2.4)岁;病程6月~2年,平均病程(1.1±0.3)年。
按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消痤汤组:62例;面膜组:62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痤疮疹断标准:(1)多在青春期开始发生的青年男女。
(2)痤疮以面、胸、背等处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为其主要临床症状[2]。
1.3 纳入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者。
(2)年龄在18~25岁之间者。
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消痤汤和粉刺汤进行加减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2-09-29T02:50:55.02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3期作者:王岩[导读] 目的探究痤疮患者应用消痤汤和粉刺汤加减治疗的效果。
王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康安医院中药局, 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目的探究痤疮患者应用消痤汤和粉刺汤加减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接收痤疮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法分组,可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消痤汤和粉刺汤加减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皮损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痤疮患者应用消痤汤和粉刺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皮损区炎症因子水平,且用药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消痤汤;粉刺汤;痤疮;治疗效果;炎症因子前言:痤疮又名青春痘、粉刺,多发于青少年人群,是一种主要累及面部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
病因众多,如内分泌紊乱、微生物感染等,还与人体饮食、情绪、用药等因素有关。
病发后,患者可见丘疹、粉刺、脓疱等症状,严重时可形成囊肿结节,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并具有易反复发作特点,需及时就诊治疗[1]。
目前,临床多使用西药药物治疗痤疮,如抗生素、维A酸乳膏等,但长期用药下患者易发不良反应,且疗效稳定性较差。
因此,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案治疗意义重大。
消痤饮治疗痤疮(青春痘)
组成:枇杷叶,桑白皮,牡丹皮,黄芩,生薏米,大黄,栀子,连翘,野菊花,白芷,丹参,川芎,生甘草
功效:清泻肺胃郁热,凉血解毒通便。
主治:肺胃蕴热型痤疮。
症见颜面、胸背部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状,痒甚。
常伴有身困,纳食欠佳,口干,便秘,尿赤,白带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对于寻常型痤疮给予消痤饮原方,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若大便干结者加桃仁;瘢痕难消者加茜草,天花粉;肝郁者加香附,柴胡;结节囊肿者加皂角刺;色素沉着者加僵蚕,生牡蛎,肉桂。
有脓疱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当归。
服药期间,禁食辛辣油腻之品,宜清淡饮食,畅情志,避风寒。
【来源】朱璐,李春鸟,马宽玉.马宽玉主任医师治疗寻常型痤疮经验[J].现代中医药,2007(06):6-7.
【郑重声明】本头条分享的相关中医方药仅用于学术分享、交流经验,网友朋友们绝对不可擅自使用,以免带来不良后果,如需服用中药均需在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
#快问中医超能团#。
第11卷 第1期 2009 年 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No. 1
Jan . ,2009
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消痤方治疗面部痤疮取得满意疗效,现将87例痤疮患者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02年4月—2008年2月中医门诊,其中治疗组87例,男40例,女47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40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2年。
对照组46例,男20例,女26例;年龄和病程与治疗组相似。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表现:面部小丘疹呈圆椎形突起,可挤出豆腐渣样皮脂栓,毛囊口黑头粉刺。
有时因继发感染,形成中心化脓,外围绕以红晕,高出皮肤表面的小脓疱。
伴有心烦,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
2 治疗方法
消痤基本方:生地60g,石膏15g,紫草30g,丹参15g,夏枯草30g,大黄10g,生甘草6g,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服4周;对照组口服盐酸美他环素片0.3g, 3次/天,疗程同治疗组。
加减:①颜面部炎症性丘疹,中央有黄头粉刺或脂栓,口干,舌红苔黄。
基础方加桑叶10g,黄芩12g,地骨皮10g;②皮损以脓疱为主,脓疱多发生丘疹顶端,周围有红晕,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数。
基础方加黄芩15g,黄连10g,栀子10g;③皮肤油润黏腻,皮肤呈炎症性丘疹伴脓疱,脘腹满闷,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疗以基本方加茵陈30g,苍术12g,滑石15g,车前子15g;
④皮损以结节瘢痕为多,脉象沉涩,舌质黯红或有瘀点。
以基本方加当归12g,王不留行10g,皂荚刺10g。
治疗期间嘱禁食辛辣、刺激、海鲜之品。
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
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疤痕或色素沉着;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无变化。
3.2结果 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87531910594.3
对照组46151410784.7注:经统计学处理:P<0.01 有显著性差异。
4 病案举例
夏某,男,21岁。
反复面部痤疮3年。
自19岁开始面部生少量粉刺,以后逐渐增多,表面有白色脓点,曾经用外用及口服西药无效,面积占面部1/4,局部红肿疼痛,经常自己用针挑破挤出脓点,口干舌燥,口腔反复溃疡,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给予消痤方加减:生地60g,石膏15g,紫草30g,丹参15g,大黄12g,皂荚刺10g,夏枯草30g,荆芥10g,防风10g,生甘草6g,黄芩15g,车前子15g,日1剂水煎服,服药5天后面部痤疮明显好转,口腔溃疡愈合,原方再进10剂症状完全消失,留少量痤疮后痕迹,口腔溃疡及大便秘结症状亦未再复发。
5 讨 论
痤疮,俗称“粉刺”,是青春期的常见病多发病,易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影响年轻人的美丽与健康。
临床以油性皮肤发病者较多且较严重,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自拟消痤方清热凉血解毒予以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因素很多,主要有:(1)内分泌因素,特别是雄性激素起重要作用;(2)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3)微生物感染,如痤疮丙酸杆菌等感染;(4)免疫因素;(5)其他因素,如某些药物、食物及情绪因素等诱发[1]。
祖国医学则认为是由血热风胜,脉络受阻,风热相搏,上蒸于面,而成丘疹,喜食辛辣则助热化炎而发生面部红痒等。
消痤方重用生地补血活血清热凉血,石膏清热泻火敛疮。
生地、石膏合用清热养阴养阴润肠通便;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丹参活血散瘀,夏枯草清热泻火,大黄通腑泄热,甘草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消痤之功。
现代药理分析生地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而无外源性皮质激素副作用;丹参能改善微循环、抗炎、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紫草有抗菌、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大黄具有泻下、抗炎的作用,同时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2]。
因此,诸药合用,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同时改善微循环,调节内分泌,从而消除或改善痤疮症状,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1 ] 胡建农.自拟中药消痤方治疗面部痤疮340例[ J ] .中华现代中 西医杂志,2004,2 ( 6 ):548.
[ 2 ]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 M ]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 公司,2004,6:115-117.
加减消痤方治疗面部痤疮87例
张新风
(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中医科,湖北 十堰 442008)
关键词:面部痤疮;中医疗法;消痤方
中图分类号:R758.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01- 0103- 01
收稿日期:2008-08-10
作者简介:张新风(1958-),女,湖北十堰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疾病防治。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