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 格式:ppt
- 大小:230.00 KB
- 文档页数:14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文人骚客抒发豪情壮志的资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人们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气象灾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气象灾害1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1、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
(1)形成原因:最主要原因是暴雨;其他原因有凌汛(春季)、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
(2)发生地区: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
因为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导致亚洲洪涝灾害严重。
(3)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包括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
(4)防御措施:①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和预报;②工程措施:修筑加固河堤、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③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④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2、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干旱是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范围最大、影响最严重的一种,也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1)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偶发性或者周期性的降水减少,以及全球变暖等。
人为因素:①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短缺。
②森林植被遭破坏,蓄水功能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中水分减少。
③人类活动使大量水体污染,导致可用水资源减少。
④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导致水资源短缺。
(2)影响: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我国干旱发生地区:我国大多数地区,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地区。
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地表水渗漏严重,也容易发生旱灾。
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原因气象灾害是指由大气环境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涝、旱灾、台风、龙卷风、风暴潮、冰雪灾害、沙尘暴等。
其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无论何种原因,都与大气环境因素有关。
首先,暴雨、洪涝和旱灾是三种常见的气象灾害。
暴雨是由于在局地大气水分过量,而形成的强降水现象。
暴雨常常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积水、农田灌溉不足等问题。
洪涝是由河流、水库、水道等水体的承载能力不足,降雨量超过水体排水能力而引发的灾害。
而旱灾则源于特殊的大气环流,导致地表水分量极度不足,往往会造成干旱气候,严重危及农业、生态等领域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在中国,台风也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
台风是由海洋热量和地球自转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热带气旋,其引起的风速可达七级以上。
台风在中国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航海危险等灾害,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再次,风暴潮和龙卷风也是常见的气象灾害。
风暴潮是由飓风、台风等强风引起海平面异常上涨,并伴随着更高的波浪,可能在低洼海岸和三角洲地区形成洪水。
龙卷风是由一种特殊的风暴气旋形成的,一般在暴风雨之后产生,且具有短距离移动、瞬间产生的特点。
龙卷风常常造成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等重大灾害。
最后,冰雪灾害和沙尘暴也是常见的气象灾害。
冰雪灾害是在寒冷天气下,降水温度低于0时形成的灾害。
它严重影响到道路、机场、铁路等交通行业,同时也造成了电网瘫痪、农业损失等问题。
沙尘暴是由风力将陆地上的尘土撬起形成的大规模沙尘扬起,通常与干燥天气和无人类活动区域有关。
沙尘暴严重妨碍能见度,影响交通和健康。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气象灾害都与大气环境因素有关。
只有对大气环境因素进行准确的预报和有效的防范,才能够预防并减缓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一节气象灾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运用资料,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分布。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主要危害。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洪涝灾害1.形成2.分布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区、温带气候区。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主要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形成2.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 、亚洲和 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三、台风灾害 1.台风⎩⎪⎨⎪⎧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
特点: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频发海域:西北太平洋 2.灾害危害3.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 沿海地区,多发于 季节。
四、寒潮灾害1.成因: 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 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活动特点:北半球 地区的深秋到 时节。
3.危害:⎩⎪⎨⎪⎧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4.对我国影响: 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 地区。
自主诊断(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 (2)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自然灾害会造成几百万元到几百亿元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灾害区内不计其数的伤亡人数。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包括亚洲热带风暴,中国沿海城市区域出现的台风、南方地区的干旱、高温、山洪、雷暴、中国北方的沙尘暴等。
北美地区常见的飓风、龙卷风、冰雹、暴雨(雪)。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有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有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受温带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变率大,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成因: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
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
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危害:大风,暴雨,风暴潮。
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肋航海安全。
台风登陆后带来的风暴增水可能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分布:经常发生在南、北纬度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
成因:雨涝是由于降水偏多,形成洪涝的气象灾害。
危害: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分布:中低纬地区,中下游地区气象灾害干旱成因:干旱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植物系统分布,温度平衡分布,大气循环状态改变,化学元素分布改变等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系统改变有直接的关系,温室效应。
一二三第四节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气流异常导致的气象灾害一、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1.干旱(1)干旱的概念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需要指出的是,干旱气候不等于干旱灾害。
干旱是我国最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2)干旱类型及成因干旱天气都是在高压长期控制下形成的。
春旱是在移动性的冷高压控制下形成的。
主要影响北方地区。
伏旱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
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
秋旱地面为蒙古高压,高空为副高脊。
可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
冬旱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形成,影响北方大部地区。
2.连阴雨天气连阴雨天气:是指持续时间在3天以上的降水天气过程,期间可间有阴天或晴天。
特点:降水范围大,强度一般为小、中雨,也可有大、暴雨,多由静止锋造成。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连阴雨天气较多,北方较少。
(1)春季连阴雨华南或长江中下游春季的连绵阴雨天气。
天气特点是:雨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危害:造成春播水稻烂秧阻塞高压原因:稳定的大型环流背景下,冷暖气流交汇而成。
高原南北两支气流位相不一致,它们输送的冷暖气流正好在长江流域交汇,地面形成准静止锋。
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北上阻塞高压(2) 梅雨天气①梅雨每年初夏(6至7月),我国宜昌以东(26至34°N)的江淮流域地区有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天气特点: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风力微弱,降水多属连续性,大雨和暴雨也比较频繁。
进入梅雨称入梅梅雨结束称为出梅阻塞高压梅雨期环流形势示意图冷空气南下静止锋雨带阻塞高压②梅雨天气与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之“利”梅雨季节正值江淮流域作物生长最旺盛、需水最多的时期,梅雨带来较多的降水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使高温季节推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都很有利。
•对农业生产之“弊”梅雨量的多少、入出梅的早晚年际变化很大,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成因及其风险探讨农业气象灾害是指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其成因一般和气象因素有关。
这种灾害对农作物、农业生产及农民的生活都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经济损失。
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风险,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减轻其对农业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特定地区降雨量的增加或减少,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2. 极端天气事件: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冰雹等都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
这种极端天气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与气候变化有关,更频繁的发生也加剧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
3. 气象灾害的周期性:有些气象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比如干旱、洪涝等。
这种周期性导致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范难度增加。
二、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探讨1.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风险:农业气象灾害可能导致农作物种植季节的改变,比如气温异常导致作物的提前或延迟生长,降雨过多导致播种期和收获期的错位等,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2. 经济损失的风险: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对农民的收入和经济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农作物成熟期遭受冰雹、干旱等灾害时,农民可能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3. 粮食供应的风险:农业气象灾害可能导致特定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进而引发粮食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等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三、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对策1. 加强气象预警和监测:及时了解气象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至关重要。
加强气象部门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做好气象信息的传递工作非常重要。
2. 推广抗灾品种和技术:选育和推广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以及推广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3. 建立气象保险制度: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保险制度,可以在灾害发生后对农民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救助,减轻农民遭受的经济损失,提高农民的抗灾能力。
一、台风的形成原因1.海洋温度:当海水温度达到26℃以上时,可以提供台风生成的热源。
2.热带低压:热带低压是台风生成的基础,当热带低压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后,可能会演变成台风。
3.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台风生成的重要环境条件,它可以为台风提供有利的环流条件。
二、台风的分类台风可以根据其风速强度来进行分类,通常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四种级别。
其中风速超过17.2米/秒的为台风。
三、台风对人类的危害1.破坏建筑:台风登陆时往往带来狂风暴雨,造成房屋倒塌、树木折断等严重破坏。
2.洪水灾害:台风登陆时往往会伴随着暴雨,导致山洪、城市内涝等洪水灾害。
3.飞沙走石:台风登陆时会带来强风,导致飞沙走石、滑坡等灾害。
4.海啸:一些强台风登陆时还可能引发海啸,给海岸线上的居民带来巨大的威胁。
四、台风的预警和预报1.气象预警:当台风即将来临或正在逼近时,国家气象部门会发布相应的台风预警,提醒人们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2.气象预报:国家气象部门会根据卫星遥感、海面观测和数值模式等手段对台风进行预报,提前预测台风的路径、强度和登陆时间,以便人们做好准备迎接台风。
五、台风的防范措施1.加固建筑:在台风频发的地区,人们应该加固房屋结构,采取防风防水措施,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台风的袭击。
2.疏散安置:当台风预警发布后,人们应该及时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受到台风的威胁。
3.船只避风:海上船只在台风来临前应该提前寻找安全的避风港口,避免遭受台风的巨大危害。
4.加强沿海防护:沿海地区应该加强风雨墙、护堤等防护设施,以防止台风引发的海啸、洪水等灾害。
1.救援工作:台风过后,应该尽快组织救援队伍,进行灾害评估和救援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
2.恢复重建:灾后恢复重建是台风灾害的长期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城市重建和灾后恢复。
总之,台风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台风的认识,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台风灾害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