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控制器是泛逼近器的充要条件
- 格式:pdf
- 大小:259.29 KB
- 文档页数:9
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能源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普及,电力电子技术在能源转换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双向DC-DC变换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力电子设备,具有在宽范围内调节电压、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以及高效率的能量转换等特点,因此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微电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对双向DC-DC变换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工作原理、拓扑结构、控制策略以及优化方法,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介绍双向DC-DC变换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阐述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将重点分析几种典型的双向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包括其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适用场景。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包括传统的控制方法和现代的控制算法,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和优化方法。
本文还将关注双向DC-DC变换器的效率优化问题,研究如何通过降低损耗、提高转换效率来实现更高效的能量转换。
还将探讨双向DC-DC 变换器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电磁干扰、热管理、可靠性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总结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双向DC-DC变换器的设计、优化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双向DCDC变换器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双向DC-DC变换器,又称为双向直流转换器或可逆DC-DC变换器,是一种特殊的电力电子装置,它能够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电压和电流的转换。
这种转换器不仅可以像传统的DC-DC变换器那样将一个直流电压转换为另一个直流电压,而且还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这种转换,即既可以实现升压也可以实现降压。
双向DC-DC变换器的基本原理基于电力电子转换技术,主要利用开关管和相应的控制策略,实现电源和负载之间的能量转换。
其核心部分包括开关管、滤波器、变压器以及相应的控制电路。
模糊控制是一种新的控制方法,问世20多年来,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冶金、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取得了成功的应用。
模糊逻辑在控制领域中的应用称为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的最大特征是它将操作者或专家的控制经验和知识表示成语言变量描述的控制规则,然后用这些规则去控制系统。
“如果…则…”是规则的基本形式,语句的前半部分是条件或前提,后半部分是结果,因此这中规则蕴涵着一种逻辑推理。
模糊控制系统原理由于一个模糊概念可以用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因此模糊概念的确定问题就可以直接转换为模糊隶属函数的求取问题。
因此,对于一类缺乏数学模型的被控对象,可以用模糊集合的理论。
人对系统的操作和控制经验,总结成用模糊条件语句的形式写出的控制规则。
经过必要的数学处理,来确定一定的推理法则,做出模糊决策,完成控制动作。
具有上述功能的模糊控制系统结构如图图1 模糊控制系统方框图最基本的模糊控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中R为设定值,Y为系统输出值,它们都是清晰量。
从图2可以看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量是系统的偏差量。
,它是确定数值的清晰量,通过模糊化处理,用模糊语言变量E来描述偏差,模糊推理输出U是模糊变量,在系统中要实施控制时,模糊量U还要转化为清晰值,因此要进行清晰化处理,得到可以操作的确定值召,通过产的调整作用,使偏差。
尽量小。
图2 模糊控制系统方框图模糊控制器的组成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如图3所示图3 模糊控制器组成它包含有模糊化接口、规则库、模糊推理、清晰化接口等部分。
输入变量是过程实测量与系统设定值之间的差值,输出变量是系统的实时控制修正变量。
模糊控制的核心部分是包含语言规则的规则库和模糊推理。
模糊推理就是一种模糊变换,它将输入变量模糊集变换为输出变量模糊集,实现论域的转换。
(l)模糊化接口。
模糊化是将模糊控制器输入量的确定值转换为相应模糊语言变量值的过程,此相应语言变量均由对应的隶属度来定义。
若以偏差。
为输入,通过模糊化处理,用模糊语言变量E 来描述偏差,若以T(E)记作E的语言值集合,则有:T(E):{负大,负中,负小,零,正小,正中,正大}或用其英文字头缩写表示成:’T(E)二{NB,NM,NS,ZE,PS,PM,PB}过程参数的变化范围是各不相同的,为了统一到指定的T.(E)论域中来,模糊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进行论域变换,过程参数的实际变化范围称为基本论域。
摘要交流伺服电机现广泛应用于机械结构的驱动部件和各种数控机床。
PID控制是伺服系统中使用最多的控制模式之一。
尽管传统的PID控制系统构造简单、运转稳定,但交流伺服电机存在非线性的、强耦合。
当参数变动或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化时,控制不能实时改动,不能满足系统高性能、高精度的要求。
结合模糊控制和传统PID控制成一种新的控制方法--模糊PID控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模糊控制器不需要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而是根据之前人为设定的控制要求设计用来控制的决策算法,使用此方式确定控制量。
模糊控制和传统PID控制融合的结果,不单具有模糊控制的高性能,还具备传统PID控制精准度高的长处。
本文对PID控制算法的原理和模糊控制算法作了简要的描述和比较。
指出模糊PID混合控制法,在误差很大时使用模糊控制,在不大时使用PID控制,在MATLAB软件中,对交流伺服系统的位置控制进行了仿真。
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仿真结果与理论上差距较小。
关键词:PID控制;模糊控制;模糊PID控制器;MATLAB第1章绪论1.1 研究课题的任务本课题的任务是了解交流伺服系统,比较并结合两种控制的优点,结合成一种新的控制方式--模糊PID控制。
该控制法在系统输出差距大时采用模糊控制,而在差距较小时采用PID控制。
文章最后给出了模糊PID位置控制的MATLAB响应图,同时给出了常规PID控制下的效果图,并比较分析。
1.3 交流伺服系统工作原理相对单一的系统,其一般是根据位置检测反馈组成闭环位置伺服系统。
其组成框图参考图1-1内容[14]。
此类系统主要原理是对比输入的目标位置信号和位置检测设备测试的真实位置信号统计其偏差且使用功率变换器的输入端弱化误差。
控制量被信号转换和功率放大驱动,驱动伺服组织,促使误差不断缩减少,一直到最佳值。
(1)位置检测装置是此类系统的关键构成方面,完整系统的动态功能是否可以满足需求,关键的是位置检测传感器的科学选择以及精度。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所述是否正确,正确填入“√”:错误则填“x”。
每题2分,共20分)1.反馈型神经网络中,每个神经元都能接收所有神经元输出的反馈信息。
(x )2.一般情况下,神经网络系统模型的并联结构可以保证系统辨识收敛。
( x ) 4.在遗传算法中,初始种群的生成不能用随机的方法产生。
( x )5.语气算子有集中化算千、散漫化算子和模糊化算子三种。
( x )6.从模糊控制查询表中得到控制量的相应元素后,乘以量化因子即为控制量的变化值。
( √ )8.神经网络用于系统正模型辨识的结构只有串联结构一种。
(x )9.知识库和数据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
( x )10.直接式专家控制系统可以采用单片机来实现。
( x )1.分层递阶智能控制结构中,执行级的任务是对数值的操作运算,它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
( √ )3.模糊控制只是在一止程度上模仿人的模糊决策和推理,用它解决较复杂问题叫,还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 x)4.在模糊集合的向量表示法中,隶属度为0的项必须用0代替而不能舍弃。
( √ )5.与传统控制相比,智能模糊控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因具有灵活性和应变性,因而能胜任处理复杂任务及不确定性问题的要求。
( x )6.智能控制的不确定性的模型包括两类,一类是模型未知或知之甚少:另一类是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 √ )8.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函数关系是神经网络的特点之一。
( √ )10.直接式专家控制系统可以采用单片机来实现。
( x )1.从模糊控制查询表中得到控制量的相应元素后,乘以量化因子即为控制量的变化值。
( x ) 2.模糊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人的模糊决策和推理,用它解决较复杂问题时,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 √)3.智能模糊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虽然不够精确,但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能够胜任对复杂系统的控制。
(√ )4.模糊控制规则是将人工经验或操作策略总结而成的一组模糊条件语句。
模糊控制综述目录1. 引言 (1)2. 模糊控制概况 (1)2.1模糊控制理论 (1)2.2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2)2.3模糊推理方法 (3)3. 模糊控制现状 (4)3.1常规模糊控制 (4)3.2高性能模糊控制 (4)3.3复合模糊控制 (4)4. 模糊控制研究方向 (5)4.1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结合 (5)4.2模糊控制、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GA) 的结合 (6)4.3模糊控制、神经网络与控制方法的结合 (6)4.4模糊控制研究的其他方面 (6)5. 工程应用 (7)6. 展望 (8)参考文献 (8)模糊控制综述摘要:简要介绍了模糊控制的概念和特点, 详细介绍了模糊控制相关原理, 较详细的介绍了模糊控制的现状, 包括模糊PID 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神经模糊控、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控制、专家模糊控制等,最后对模糊控制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模糊控制模糊控制稳定性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1.引言模糊控制建立在模糊集理论的基础上。
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的Lotfi.A.Zadeh博士为了处理人的思维中普遍存在的模糊性,提出了模糊集合理论。
该理论以模糊集合、语言变量和模糊逻辑为基础,用比较简单的数学形式直接将人的判断、思维过程表现出来,从而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领域包括图像识别、自动机理论、语言研究、控制论以及信号处理等方面。
在自动控制领域,以模糊集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模糊控制将人的控制经验及推理过程纳入自动控制提供了一条捷径[1]。
模糊逻辑本身提供了由专家构造语言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控制策略的一种系统推理方法,因而能够解决许多复杂而无法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控制问题,是处理推理系统和控制系统中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从广义上讲,模糊控制问题是基于模糊推理,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对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对象实施的一种控制,它是模糊数学同控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构成了智能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