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苏科版物理教案: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一、教学设计背景和意义本节课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第4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是物理学中常见的光学元件,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对我们理解光学知识非常重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思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这将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光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力目标:–能够进行凸透镜的实验操作;–能够观察和记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分析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实验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凸透镜的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设计1.导入(5分钟)–准备一支手电筒和一块白纸;–提问:你们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吗?光是怎样传播的?2.实验操作(15分钟)–将手电筒对准白纸,观察光线通过手电筒和纸的现象;–解释光线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提问:你们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吗?它有什么作用?3.实验探究(2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凸透镜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学生观察和记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讨论。
4.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或投影仪展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教师解释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教师让学生回答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5.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五、教学资源及学生学习资料•教学资源:手电筒、凸透镜、白纸、黑板或投影仪;•学生学习资料:课本、实验笔记。
《§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光具座、烛焰、凸透镜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尝试用“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去探究科学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并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变化特点和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4.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产生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从实验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理念及预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是体现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
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
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真正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
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教师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简单的分析,点明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探究有困难时,教师及时点拨,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留有充足的空间,整节课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②学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①在探究实验中,感受观察、比较、推理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经历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学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三、实验内容1、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实验器材:凸透镜(f=10cm)、二极管光源(h=5cm)、带有网格的光屏(网格h=1cm)、自制的光具座。
(长为120cm,宽为5cm的线槽)3、实验装置的照片:4、主要实验器材的准备:(1)光源:用15个二极管在铝塑板上排成一个字母“F”,高度是5cm,使用9v叠层电池作电源。
和传统的蜡烛相比二极管环保安全,而且成像清楚。
(2)光屏:用高15cm宽度为7cm的塑料板作为光屏,一次性筷子作为支架。
光屏上带有网格,每个格子是边长为0.5cm的正方形。
当光源成像在光屏上时可以通过光屏上的网格读出像的高度,学生能定量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3)光具座:用长为100cm,宽为5cm的线槽作为光具座,把线槽的上盖去掉,用剪刀剪三个宽度大约为5cm左右的线槽盖作为光源、凸透镜、光屏的底座,在线槽底座的侧壁上贴上带有刻度的白纸作为刻度尺。
四、实验教学设计思路1、实验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2、实验难点:归纳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教学策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是初中物理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实验教学设计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验,自主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首先,利用小活动-让学生拿着凸透镜看窗外的景物和书本上的字,请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创设探究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教师介绍实验器材、调试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的探究打下基础。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2. 物距、像距、焦距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2. 物距、像距、焦距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凸透镜;2. 光屏;3. 蜡烛;4. 测量工具(如尺子);5. 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投影仪、照相机等,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物距、像距、焦距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 实验演示: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距、像距、焦距,并记录实验数据;6.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凸透镜成像规律;2. 物距、像距、焦距的概念及关系;3. 凸透镜成像实验步骤及观察现象。
七、作业设计(1)投影仪的工作原理;(2)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2. 答案:(1)投影仪: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倍的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照相机: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在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使学生掌握了物距、像距、焦距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讲解不够透彻,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其他涉及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如放大镜、望远镜等,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的方法。
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三、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光具座等四、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上节课重点内容再现)怎样初测凸透镜的焦距?(二)进行新课1、导入新课师:通过放大镜看书上的字,会看到什么现象?生答:正立放大的像师:用放大镜看东西,一定是正立、放大的像吗?(稍等)出示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生:看到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的、缩小的像2、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猜想: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
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和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
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
《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物距、像距、实像、虚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习难点】通过探究活动收集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指导自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资源】f=5cm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放大镜、多媒体课件等
【板书设计】
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教学难点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思考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实验提醒:观察:当凸透镜靠近课本时?当凸透镜逐渐远离课本时当凸透镜离课本较近时,我们看到字正立放大的像。
当凸透镜逐渐远离课本时,我们先看到的是字倒立放大的像,然后我们看到字倒立缩小的像放大镜是凸透镜,成的是放大的像;照相机的镜头也是凸透镜,相对于物体来说,底片上的像是缩小的;。
那么,凸透镜成像到底有哪几种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步骤 1.按图安装光具座、固定凸透镜并记录其坐标位置;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节光屏位置,使蜡烛的像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并记录像的位置;理解物距、像距、焦距概念物距: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一)设计实验1.实验方案: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观察物距大于、等于、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2.测量的量:(1)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简称为物距,用符号u表示。
(如上图所示)(2)像距: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符号v表示。
3.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火柴。
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时,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
将蜡烛点燃作为物体,研究烛焰所成的像。
(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实验步骤:(1)调整凸透镜、蜡烛(烛焰的中心)、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生互相协作,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经历探究过程,知道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的条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条件,以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PPT;白炽灯泡,蜡烛,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光屏,光具座每小组一套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透镜,老师这里有一个凸透镜,通过凸透镜观察近处的灯泡,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像?生:正立放大的虚像师:下面老师把灯泡打开,你又看到了什么?生:看见了灯丝的像。
师:对的,你看到了灯丝的像。
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呢?师:接下来,老师改变凸透镜到灯泡的距离,你又看到了什么?生:看到灯丝缩小的像。
师:凸透镜成各种不同的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来猜想一下。
生: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可能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师:在物理学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大家想不想知道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师:想。
师:那验证猜想的最好办法就是实验。
今天,我们的实验就重点来探究凸透镜成不同的像跟物距有怎样的关系。
那应该控制凸透镜的焦距不变。
今天给大家的凸透镜的焦距f=10cm.要完成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哪些器材,请同学讨论后回答。
生:蜡烛(代替灯泡)凸透镜光屏光具座师:这么多的器材应该怎样来安装呢?凸透镜要放在中间,蜡烛和光屏放在两边。
我们习惯上把蜡烛放在左边,光屏放在右边。
同学们现在是不是很想动手一试?下面就请同学们组装好实验器材,然后点燃蜡烛,在光屏上找到一次烛焰清晰的像。